“幽魂及第”

来源 :古代文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oduode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科举;进士追赐;追忆;文人心态
  学界对于科举制度、科举与文学文化、科举与士人心态等方面的研究早已造端,孜孜矻矻,洋洋大观,可谓珠玉琳琅。然而,经过文献爬梳,发现在古代的科举取士中,存在着一种独特的非常规举措,即“进士追赐”——对身殁士子的科名追赐。1这一举措属于“特赐第”制度的延伸,2在科举时代比较少见,施行频率亦较低。每次施行,背后都潜藏着当时独特的历史动因,在一次次偶发中,成为科举制度下的另类存在。而这一偶然举措,对于古代文人的情感心态,仍然有着相当程度的影响。

一、“慰士心以挽颓厦”:进士追赐的肇始


  科举初创于隋,唐宋时风行天下,周流四海,在制度方面亦逐渐规范完备。文献记载,进士追赐始于唐末昭宗时期。原始材料出于唐末五代文人王定保的《唐摭言》卷十《韦庄奏请追赠不及第人近代者》:
  孟郊,字东野,工古风,诗名播天下,与李观、韩退之为友……(庄云不及第,误也。)
  李贺,字长吉,唐诸王孙也。父瑨肃,边上从事……
  皇甫松,著《醉乡日月》三卷,自叙之矣……
  李群玉,不知何许人,诗篇妍丽,才力遒健……
  陆龟蒙,字鲁望,三吴人也。幼而聪悟,文学之外,尤善谈笑……
  赵光远,丞相隐弟子,幼而聪悟……
  李甘,字和鼎,长庆四年《及第登科记》已注矣(庄云不第,误矣)。
  温庭皓,庭筠之弟,词藻亚于兄,不第而卒。
  刘得仁、陆逵、傅锡、平曾、贾岛、刘稚珪、顾邵孙(吴人)、沈珮(吴人)。
  顾蒙,宛陵人,博览经史,慕燕许刀尺,亦一时之杰……
  罗邺,余杭人也。家富于财,父则为盐铁小吏……
  方干,桐庐人也,幼有清才,为徐凝所器,诲之格律……
  前件人俱无显遇,皆有奇才,丽句清辞,遍在时人之口;衔冤抱恨,竟为冥路之尘。但恐愤气未销,上冲穹昊,伏乞宣赐中书门下,追赠进士及第,各赠补阙、拾遗,见存明代。唯罗隐一人,亦乞特赐科名,录升三级,便以特敕,显示优恩,俾使已升冤人,皆霑圣泽;后来学者,更厉文风。
  论曰:工拙由人,得丧者命。非贤之咎,伊时之病。善不为名而名随之,名不为禄而禄从之,苟异于是不汩,而小人之儒也尤人,君子之儒也反己。《诗》曰:“风雨如晦,鸡鸣不已。”1
  这则材料首先罗列了孟郊、李贺等19人的姓名,除刘得仁等8人外,各作简短小传。其中“庄云不及第,误也”“庄云不第,误矣”两处小注,以及“唐诸王孙也”的表述方式,明显与后文“见存明代”不相统贯。由此可以断定,这部分内容当是王定保在知悉被追赐人的姓名后,自己书写的简要小传,并非韦庄所作。
  其次,便是韦庄呈予昭宗的奏件。在开头又有“前件人”的说法,可见韦庄的原奏是否有传,不得而知,但至少亦罗列了这19人的姓名。于理而论,也应附上此名单,以供昭宗及有司稽查核考。最后则为王定保自身所发之议论,表达对不遇才士的同情。
  可以看出,韦庄的奏疏较为简短精要,指出这些人虽然未得科名,但“皆有奇才”,原因是
  “丽句清词,遍在时人之口”,言外之意,其才情已经得到了科举之外的舆评检验,确已身负进士之才学,只是未有进士之科名。而“愤气未销,上冲穹昊”,如果对这些人不闻不问,不加以补偿的话,可能会令其魂魄怨气郁结,形于天象,影响国家的运势与走向。因此追赠进士与官职,不仅可化解怨气,还可昭示来者,有助于笼络士人群体,重塑他们对于朝廷的向心力,即所谓“后来学者,更厉文风”。
  南宋洪迈《容斋三笔》卷七《唐昭宗恤录儒士》云:
  唐昭宗光化三年十二月,左补阙韦庄奏:“词人才子,时有遗贤,不霑一命于圣明,没作千年之恨骨。据臣所知,则有李贺、皇甫松、李群玉、陆龟蒙、赵光远、温庭筠、刘德仁、陆逵、傅锡、平曾、贾岛、刘稚珪、罗邺、方干。俱无显过,皆有奇才,丽句清词,遍在词人之口,衔冤抱恨,竟为冥路之尘。伏望追赐进士及第,各赠补阙、拾遗。见存唯罗隐一人,亦乞特赐科名,录升三署。”敕奖庄,而令中书门下详酌处分。2
  王定保虽列出获得进士追赐的士子名单,并点明这一追赐事件的提议人为韦庄,却未记录具体时间,这则材料可补其阙。即唐昭宗光化三年(900)十二月,时任左补阙的韦庄提出这一建议,奏于昭宗,并最终获得允准,下旨施行。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事件为何不见于正史,却在《唐摭言》中被言之凿凿地记录下来,甚至附上了韦庄上奏的原文?韦庄的文集今已散佚不存,难以稽考。今本《浣花集》为近人所辑之诗词集,已非原貌,自无此篇奏文。然而,清人陈洪墀在《全唐文纪事》中收录了韦庄的这篇奏文,于其后注曰:“《乞追赐李贺皇甫松等进士及第奏》,《浣花集》。”1则于其时,陈洪墀所见之《浣花集》中,确乎收录了这篇简短的奏文。2又详《韦庄年谱》,“昭宗光化三年庚申,六十五岁。夏,自中谏除左补阙。”3则唐昭宗光化三年,韦庄确任左补阙之职,亦无扞格。此外,《唐摭言》一书虽为文人笔记小说,仍有个别道听途说的不经之谈,但整体而言,古今学者们仍多倾向于肯定其史料价值。并且,王定保为晚唐入五代之人,时间上相距不远,加之其本人亦为光化三年进士,4纵非亲历其事,亦当闻于时人。
  因此,《唐摭言》所载的“进士追赐”事件,应是真实可信的。至于正史所不载,当是由于施行于唐王朝行将落幕之际,世事纷乱,不遑记录。同时又是初次施行的偶然性事件,不入正史,亦是理所当然之事。5此类前朝旧迹,三五零落,由距其不远的文人笔记所载录,而正史阙如者,亦非鲜见。
  古人亦曾提出质疑,認为提出“追赐进士”这一建议者,并非韦庄,而是另有其人。
  (万历)《绍兴府志》云:“方干,字雄飞,新定人,工诗赋……唐末宰臣奏名儒不遇者十五人,追赐进士出身,干与焉。”6既称“唐末宰臣”,言下之意,自然不是韦庄。

  而朝廷之所以仍会不时地施行这一举措,乃出于笼络人心的现实考量。但须注意到,这一目的,只有在“进士”这一科举取士的最高位阶,逐渐由现实的功利价值,某种程度上过渡到精神荣誉价值的时候,方能最终实现。对于亡故士子而言,既已命绝九幽,势位富贵皆成云烟,即便在身后被追赐为进士,也无丝毫实际意义,毕竟“科名不润冢中骨”。而且即便获得传世之声名荣誉,泉下之人亦无从得知。这项举措,实际上是为那些献身科举、怀才不遇的尚存士人所施行的。以抚慰他们屡试不第的惨怛之心,激励他们不要灰心丧志,只要孜孜不倦地虔心向学,即便生前不得一第,亦可在死后成为进士,扬名显亲,归于不朽,可谓是科举制度下牢笼士子的极致之举了。
  不过,上述梳理出来的被追赐者,除晚唐昭宗时期的数人外,其它时代的受追赐者,可以说无一例外地“身与名俱灭”,澌然而尽。所谓的名归不朽,传于后世,为传统儒家所提出的现实主义“长生”理念,这些受到进士追赐的人,依然无名于后来,为人们所遗忘。而留得身后长久之名的人,如同样受到追赐的李贺、贾岛、陆龟蒙、罗邺、方干等人,乃以己之真实才学,得到众人之认可,遂不至于“恨骨填蒿里”。可以说,任何名不副实的“恩荫”路线,或者“与才无涉”的旌表路线,都只是一时之举,真正的进士,仍须真正的才学来支撑,方具有长久之价值,播在人口,千祀不灭。
  也正因如此,除去晚唐时最初的那次进士追赐外,其它时代的进士追赐行为,不久后便纷纷为世人所遗忘,如清人梁清远在《雕丘杂录》中所误认为的“历代无行之者”。在后人的记忆中留存下来的,最终只有昭宗时的进士追赐,因为只有这次的追赐行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至名归之举。俞樾《茶香室丛钞》云:“《唐摭言》载《韦庄奏请追赠不及第人》……按:此举人多知之,然罕能言其人者。”1可见至少在清代,很多文人的记忆中,都集体沉淀着这次久远的进士追赐事件,只是对具体的受赐人不甚了悉。
  针对这一特殊的事件,古人(主要为清人)在诗文中展开了深切的吟咏与议论,这对认识士人在科举制度下的独特心态,提供了一面镜子。
  叶矫然《龙性堂诗话续集》云:
  韦庄此奏虽为怜才阐幽至意,然未免为识者所笑。夫科第非褒封之物,且长吉召赋玉楼,修文天上,其视人间青紫,真一蚍子,宁复以一命为介介者?予去岁过京口,见顾修远所刊有《李杜同榜登科诗》十首,盖为李杜惜一第也,其韦补阙之见欤?2
  这里明确对追赐进士的行为提出了质疑与否定,认为这是违背基本常识的无聊之举,不免为人所笑。因科第乃取士取材之道,非如爵位官衔,可以用来褒旌封赠,两不相干之物,不可混杂一处。又举李贺为例,言其为天帝所召,“修文天上”,早已俯瞰尘寰,韦庄反以俗世科名予之,未免为无谓之举。言下之意为,以李贺为代表的亡故才士,其本身的价值早已得到世人之认可,这才是高于任何科名追赐的真正褒封,相较之下,追赐之举则显得渺小无稽。至于后人“为李杜惜一第”,而刊布所谓的《李杜同榜登科诗》,其用心与韦庄别无二致。讽刺了世人视科名为性命,以己度人,乃至妄溯前贤的这一行为,同时也说明了清代科名崇拜之甚。
  朱鹤龄《书
其他文献
所有权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概念,而是与具体的所有物相联系的一系列所有权职能的总和,人们可以通过对一部分职能的社会化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这是瑞典著名经济学家冈纳·阿德勒—卡尔松(以下简称卡尔松)提出的“职能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思想,他在一九六九年用英文发表的代表作也据此定名为《职能社会主义》。  卡尔松是瑞典社会民主党员,他的理论是瑞典社民党(即社会民主党)长期以来的改良社会主义实践即所谓
摘要:《义务教育法》规定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育对象由选拔择优扩大为全部小学毕业生,无疑是增加了教学上的困难。我们的教育必须从狭窄的应试教育转变到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的素质教育轨道上来,须从狭窄的应试教育转变到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的素质教育轨道上来。为此,怎样防止和转变初一数学后进生,大面积提高数学素质,将是关系到我国21世纪综合国力提高、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关键词:数学
〔摘要〕本文是一例运用OH卡结合家庭系统排列帮助初中生走出原生家庭伤痛的个别辅导案例。来访者面对复杂、破碎的家庭状况产生自责的不良情绪,甚至出现自伤行为。咨询师对此采用OH卡技术帮助来访者宣泄情绪,探索原生家庭内成员间潜在的互动关系,觉察内在情结,让来访者回归到家庭关系里最合适的位置。经评估取得了较好的辅导效果。  〔关键词〕OH卡技术;家庭系统排列;家庭治疗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
今年四月初,美国出版了一本新书,在美国和德国引起了强烈反响,并在德国引发了一股抗议浪潮。书名叫《希特勒的自愿的刽子手——普通的德国人与大屠杀》(Hitler’sWilling Executioners: OrdinaryGermansand the Holocaust),作者是哈佛大学的年轻教授、政治学家丹尼尔·约拿·苟德哈根(Daniel JonahGoldhagen)。据作者的英国出版商称,这
〔关键词〕记忆策略;认知发展;儿童;心理实验  一、引言  下面是一些记忆任务,请尝试进行记忆:  例1: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请记忆战国七雄。  例2:请熟记四大佛教圣地——九华山、五台山、普陀山、峨眉山。  例3: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同英国侵略者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条约的主要内容是开放宁波、上
〔摘要〕寄宿制学校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学生存在自责倾向、学习焦虑、环境不适应、睡眠障碍和人际交往不良等心理健康问题。而且,各种心理问题又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多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践,笔者结合工作中的案例,总结分析了寄宿制学校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其影响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生个人自身的生物学因素;二是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因素。  〔关键词〕寄宿学校;高中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
历来论者对《牡丹亭》中杜丽娘的梦津津乐道,但很少人留意杜丽娘之梦在剧中被反复叙述有何意义。《牡丹亭》对梦的重述有九次:第十出《惊梦》,梦醒之后紧接着就是杜丽娘对自己绮梦的追述;第十二出《寻梦》,杜丽娘再次来到花园,回忆梦中情节,寻找梦中之地;第十四出《写真》,丽娘对春香讲述自己的花园一梦;第十六出《诘病》,杜夫人责问春香丽娘的病因,春香不得不讲出小姐的梦;第二十三出《冥判》,判官问丽娘死因,丽娘陈
在 NBA这个超级大舞台上表演的球员们每天面对的不仅是强劲的对手,还有与媒体和记者的关系,处理好了,他们会受益匪浅,反之,就会引火烧身。  杜兰特,大度感动“毒舌”  杜兰特是当今NBA话语权很重的一名球星。但是,在与媒体以及记者打交道时,杜兰特却信奉中庸之道。  对于有些记者的批评,他听后并不火冒三丈,而是从积极和正面的角度来看待。《迈阿密先驱报》记者科特以批评犀利著称,人送“毒舌”外号。 今年
经过多年春种秋收,母亲似乎有了经验,准备来年开春儿,好好侍弄她的宝贝儿。母亲时常翻着日历,数九了,八九还有几天。到了八九的时候,母亲开始行动了,母亲把小凳子放到炕上,然后站上去,摘下挂在窗户钩上的小筐,小筐里装着一个一个的纸包。我好奇地问纸包里是什么,幻想着有糖果在里面。母亲说是种子。她拿出一包,打开放在一个蓝花碗里,倒点温水,把窝瓜种子放在碗里泡4个小时后,把水倒出,手巾对折盖在上面蓝花碗再用棉
“中國很大,不过这个很大的国家,可以说只有两块地方:一块是城市,另外一块是乡村。”在《城乡中国》一书中,周其仁教授开篇直陈要义,揭示了解读中国问题的重要面向。  改革开放前几十年,工业化、城镇化的浪潮此起彼伏,“城市雄心”有如一座座“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摩天大楼,开放进取、自信昂然;而在城市光芒的映照下,“乡村失落”则呈现出另一幅发展图景,年轻人纷纷加入“流动中国”的热潮,人丁兴旺、四世同堂的热闹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