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酒中放逐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yang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李零的《花间一壶酒》,颇有感慨,选书中精彩之处简单评论并抒发感想。人,有时想想过去,从过去中汲取养料,有时眺望一下远方,展望一下前方的绚烂,都会有益于我们更好的生活。让读者更加了解自己、认识世界。
  关键词:糊涂与明白;经世致用
  作者简介:宋鸽(1994.4-),女,汉族,硕士研究生在读,现读于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戏剧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7-0-01
  《花间一壶酒》,初次听到这个名字时,还以为它是一本散文集或是诗评集。“花间一壶酒”因李白的《月下独酌》而扬名,花团簇拥下,一壶老酒,越品越香。很喜欢书的封面设计,古色古香,更喜欢这上面的話,书的副题是“越活越糊涂,越喝越明白”,看到这句话,我不禁哑然一笑,想必作者是揣着明白在装糊涂。
  作者先用将近四页的纸在写自序,开宗明义地谈到了他作为一个久在学术研究腹地的学者,将自己放逐在边缘的想法,他说:“我一直在逃,从专业学术的腹地逃向边缘,从边缘逃向它外面的世界”为什么要“逃”,原因是个人的,但也是群体的,即他关心的是在专业的学术中没有位置,于是,“只能用业余的方式,另外找个地方说话”。这四页纸上的文字不但告诉我们书的主要内容更像是一篇战斗檄文,揭开了这本书神秘的面纱。
  刚开始读这本书,总觉得很突兀,因为作者的思维总在来回的跳跃,古今中外,经常在说一件事儿,说着说着突然扯得很远,谈到其它事情上,但是这些事与我们又离得很近。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他的率性,丰富的想象力,独具一格的想法,朴实的文笔。这本杂文集读起来很轻松,而且给我的感觉是越读越有意思,虽然有些地方我不能理解或不是很赞同他的说法。
  文章的第一篇,就是他用作书名的《花间一壶酒》,戏说李白的《月下独酌》。先是说诗中的酒徒独自喝闷酒没劲,于是拉上月亮和自己的影子,说着说着他就笔峰一转,从古人饮酒的意境入手,进而讲百年中国的问题:月亮代表西方的现代化,酒徒代表中国,而影子代表中国的现代化。我是第一次读到这样关于中西方现代化的比喻,嬉笑之于细细品来其实作者说得很对,而且还很有趣,很耐琢磨。文章中有很多时候是在谈历史,尤其是历史中的硬道理。在作者看来,要想认识历史,就不能回避历史中的硬道理。认识西方的硬道理,对于吃尽了这些硬道理的苦头的中国人来说,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在一篇评论《剑桥战争史》的文章中,他对类似的“剑桥史”提出的一个总的看法,就是它们反映的是西方观点,是很有势力的看法,也是充满了偏见的;在西方学者看来,西方学术就是国际学术,甚至西方汉学就是国际汉学。“他们不把我们放在眼里,因为他们在各方面都比我们先进,也比我们眼界宽广,更了解天下大势”。战争的硬道理就是实力,尽管我们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了像《孙子兵法》这样伟大的军事著作,却并不能用来代替实力,在西方“没有人把它当回事”。孔孟再伟大,也不能是战无不胜的,代替不了西方的“船坚炮利”。
  文章还有一部分让我印象深刻,也让我颇有感触,就是作者以大学校园之所见所闻,对当今喊声震天的教育“改革”毫不留情地说道:“改革不能目中无人,人不是数字,不是金钱定购的物品,不能轻言牺牲,那怕是为了长远利益”,只注重数字的教育改革家们听到这句话不知会作何感想。“教育改革”这个名词对于我们这代大学生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小学开始说减负,初、高中遇到新课改,改来改去,没见任何变化,一样的文理分家,知文不会理,懂理远离文,偏科现象严重。重视理科建设,因为它可以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却忽视文科发展,把中华五千年悠久的文史哲丢弃到一边,大学开始扩招,以前大学生是个宝现在遍地都是大学生,大学里专业设置混杂,专业说的一个比一好,其实有时并不是这样的。这就是我们的教育“改革”,这就是我们教育改革取得的“丰硕成果”,推而广之,在其它领域(如医疗卫生等)的,是不是也是如此呢?对于这样的问题作者都有痛快淋漓的批评,对于大学盲目扩招和教育产业化,“学校不是养鸡场”就出自作者之口。
  书的后记中有这样几句话:“运动,永远是年轻人的天下。只有看见他们,才会忘记衰老。”“和历史相比,我们太渺小。”也许是上了一定的岁数,有了很多坎坷难忘经历的人,四周看看,回头想想,才会有这么深刻的认识,如此精辟的话语。现在的年轻人只想着自己美好的梦想,根本不会认识到这些,我也是这样。但当我看到这几句话时,心里还是被触动了许久,和漫长的历史相比,我们简直小得可怜,日子一天一天在流逝,我们也在一天一天的成长,由健壮到慢慢衰老,亘古不变,这想起来让人未免有些心酸,如何利用这短暂的时光是我们值得深思的。虽然我只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了二十几年,但是仔细想想,收获其实不少。
  “难得糊涂”也许有时就应该糊涂一下,活得明明白白会很累,“越活越糊涂”作者在书的副标题中就告诉了我们。读一本好书可以启迪人的智慧,在我看来,《花间一壶酒》虽算不上什么大家之作,但读过之后却让人更加了解了自己,认识了世界,其中所蕴含的道理值得我们去思考。
  参考文献:
  [1]《花间一壶酒》 李零 同心出版社2005年6月.
  [2]《读李零<花间一壶酒>》 程念祺 上海社会科学院院刊2008年6月.
其他文献
摘 要:民间文学中美丽动人的民间传说浩如烟海,类型复杂多样,本文以其中代表性的一支——姑嫂坟传说为研究对象进行讨论。首先通过对姑嫂坟传说内容及历史地理方面的介绍,引出相关变体的搜集比较;其次便讨论了本次文章的重点即姑嫂坟传说所隐含的民俗思想和民俗观点,分别从正面和反面两个方面讨论;最后是对姑嫂坟传说的民俗功能的探讨,分为教化功能、规范功能、维系功能、审美功能和服务功能五个方面,阐明姑嫂坟传说在民间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8-0-01  长久以来,女性一直是文学史上被着重描写的群体之一,父权社会的桎梏使她们常与弱势,渺小等词联系在一起,在外界的形成微小的刻板印象。而女性的生命史常常与国家,城市,民族的衰亡结合起来,带有普遍的隐喻意义,扶桑和黄得云既是带有极大历史隐喻色彩的人物。前者出自著名华文文学作家严歌苓的名作《扶桑》
摘 要:美国女性主义作家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的短篇小说《黄色墙纸》,向读者展示了父权、医权与女性生存现状之间裂痕、矛盾和缠扭的关系。传统的文学批评多分析小说中女主人公“我”被丈夫监禁在四壁高墙的房间里,被凝视和身体归训的“疗养”状态。但笔者认为,女主人公“我”并没有真正成为丈夫这一凝视者的精神俘虏,并在逆转丈夫的凝视,最终通过疯癫这一方式凝视父权,质疑强加在女人身上的各种社会归训的合理性。谁在凝
作者简介:黄心蕾(2000.9-),女,汉族,安徽省马鞍山市人,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十二中学高三十五班在读。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7--01  在中国,萦绕在人们的心中是“家国”二字,久远悠长的家国情怀说不完道不尽。浸润在史书典籍中的是“家国”情结,氤氲在诗词歌赋里的是“家国”情怀。“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情怀是中
摘 要:文学进入现代后,许多传统模式被打破,但是传统文学抒情性格却一直在延续。中国文人骨子里的“诗性”依然存在,这表现在小说创作中就是语言诗化、结构散文化、情节弱化、追求意境美、具有传统审美倾向。这种“诗性”与古代“诗言志”中的“志”是否有着内在一致性是本文的探讨中心。  关键词:诗性;诗言志;抒情傳统  作者简介:李慧敏,苏州大学文学院硕士二年级在读。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
摘 要:中外学者对于箕子是否进入古朝鲜有着不同的看法,特别是朝鲜的历史学者,有很多学者都认为没有;但是韩国史学界则认为箕子是进入古朝鲜的,当然了也有持怀疑态度的学者。但是,正如中国学者说的那样,中国和外国有许多史籍都记载了箕子朝鲜的建立,说明了我们不能轻易地否认箕子朝鲜的存在。本文就人们在不同历史时期对箕子朝鲜的认识进行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箕子朝鲜;历史时期;认识  作者简介:赵晓丽(1993
摘 要:印度佛经中龙女报恩故事对《柳毅传》题材选择有一定的影响,又结合了中国文化从而形成唐传奇《柳毅传》。柳毅传一方面弘扬柳毅的“义”,另一方面为读者描写了一位全新的“知恩图报”的龙女形象。二者的婚姻恰恰证明了龙女报恩思想的体现,这个故事片段与描述龙女故事报恩原型是相一致的。本文根据柳毅传故事当中故事,体现出的柳毅的品质进行具体分析,并结合当下青年现状,分析柳毅传中柳毅品质对当下青年有何影响。  
哲学家费尔巴哈说“你的第一责任是使你自己幸福。你自己幸福,你也就能使别人幸福。”那么到底什么是幸福?  幸福没有标准,有人说,健康才是最大的幸福,孩子出息了也是幸福;有人说,全家安康团圆、和睦生活就是幸福,不愁吃不愁穿、升官发财好运连连就是幸福;有人说,幸福就是百万幸运大奖砸中脑袋、红颜知己左右相伴……  在风雨兼程的人生路上,每个人都在叩击幸福之门,都在寻找那份属于自己的幸福。老天是公平的,他给
摘 要:韩少功作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最早的翻译者之一,其文学作品也深受米兰·昆德拉创作理念的影响。《马桥词典》无论是从小说观念、叙事结构还是文本主旨都带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影子,本文拟从“存在”这个主题作为切入点,通过文本的比较分析,探究两者在文本中对“存在”主题处理的异同。  关键词:韩少功;米兰·昆德拉;《马桥词典》;《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存在主题  作者简介:李向岚(1994-)
岁月荏苒,人们蹒跚走过,  恍然间时光带过的,是已经被改写的生活韵味。  曾经,我们的生活是这样的:  如今,生活是这样的:  忙碌,几乎成了现代生活的主旋律,  人们借飞快的工作与生活节奏,  来换取更高质量的物质享受,  但与此同时,可能很多人都会有一个感觉:  我们得到了金钱,却失去了生活。  回想一下,你是不是也是这样:因为没有时间做饭,而用外卖代替了厨房;没有时间休闲,加班成了周末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