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钩蚴侵入人体后发生早期的临床症状,在过去一般医师都不很明确,文献记载也不多。近年来有些患者在初次接触之后,立即可以发生很明显的各期症状,主要是钩蚴钻入皮肤及通过呼吸系而达胃肠道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特征。我组于今年五月间收容一批在番茨田工作后而发生感染的患者。兹报告23例早期临床症状,与结合采用钩虫抗原皮内反应为辅助诊断及早期进行驱虫的疗效作为参考。
【机 构】
:
广州中山医学院内科教研组;传染病流行病学小组,广州中山医学院内科教研组;传染病流行病学小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钩蚴侵入人体后发生早期的临床症状,在过去一般医师都不很明确,文献记载也不多。近年来有些患者在初次接触之后,立即可以发生很明显的各期症状,主要是钩蚴钻入皮肤及通过呼吸系而达胃肠道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特征。我组于今年五月间收容一批在番茨田工作后而发生感染的患者。兹报告23例早期临床症状,与结合采用钩虫抗原皮内反应为辅助诊断及早期进行驱虫的疗效作为参考。
其他文献
Laurence-Moon-Biedl氏综合病征甚为罕见,表现为色素性视网膜退行性病变,智力迟钝,肥胖,生殖器发育不良,多指(趾)症,侏儒症。常见于同一家族中,男性多于女性。国内文献仅吴氏1956年报告兄弟二人,具有色素性视网膜炎,肥胖,生殖器发育不良及智力低下,2例均无多指(趾)症,但有卷发,长眉毛及长睫毛。国外文献根据Redner氏统计,至1940年为止总计200例,1940-1951年增加6
阿米巴性肝炎肝脓肿是肠阿米巴病最多见的合并症。临床统计本病占肠阿米巴病1.8-15.2%平均为5-10%,远较尸体解剖所发见之病发数平均约36.6%为低,说明本病迄今尚无特殊方法能使临床诊断更接近实际发病数。尤当早期或尚无特殊阳性体征发见时诊断更感困难。以致临床所遇病例几乎均在脓肿已形成后始被确诊,能在肝炎阶段及时确诊治愈者颇属罕见。
此病远在1700年首先有Vesalius氏报告,直到1826年Laennec氏才命名为夹层动脉瘤。该病发病突然,死亡急遽,死前往往不易诊断。正确的临床诊断始于1856年Swaine与Latham二氏报告之1例,以后逐渐增多。1934年Shennan氏搜集文献300例,临床诊断肯定者仅6例,1942年Sailors氏搜集文献500例,在死前断定者33例。近十数年来,由于对该病的认识提高,约有50%的
氯丙嗪(Chlorpromazine)系酚噻嗪(Phenothiazine)的衍化物,自1950年合成以后,对神经精神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由于其镇吐、镇静作用明显,在内外科领域中广泛采用。随着国产品问世,今后在临床各科中应用将更为广泛。国内傅氏报告之82例,虽未见特殊反应,但小剂量引起的严重反应——如黄疸、颗粒细胞减少症,在内科文献中亦非罕见。其药理作用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据个别文献记载,
关于马、阿、斯、(Morgagni-Adams-Stokes)三氏综合病征,在临床上是少见的。但它却是内科急症中最令人紧张的一种,因为到目前为止虽然有些治疗方法能延长或挽救病人的生命。由于还没有完全掌握对它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因而这种病人随时都有可能造成死亡。我国文献上始于1954年陶氏报告1例。以后陆续有人报告。其中在病因方面大多数系由药物所引起,一部分是由器质性心脏病及原因不明的急性心肌炎所引
胃平滑肌肉瘤是较少见的胃部肿瘤,常与溃疡病、胃癌等相混淆。发病率约占胃部恶性肿瘤的0.1-0.2%,恶性程度较胃癌为低,予后亦较佳。查国内文献,仅1948年林、顾二氏报告1例,1953年谷氏报告1例,1956年梁氏等报告1例,1958年钱氏等报告1例。本病症状变化颇多,术前或尸检前不易确诊,本文报告1例在术前误诊为溃疡病和败血症。
嗜酸性白血球增多症,最近在国内渐被注意。但对家族性嗜酸性白血球增多症的报告尚少,国内仅钱氏报告了一个家族内的姊妹2例,国外共报告过12个家族。本病的病原及机制至今尚不明了。Stewart氏认为本病的特点是一个家族中多个成员有嗜酸性白血球增多,而又不能用其他原因如过敏、寄生虫病、皮肤病等来解释。作者等于1956年观察了1例有显著的持久性嗜酸性白血球增多症,亦不能发现任何原因。检查其家族时,发现其母、
第七对脑神经之中间神经支为感觉神经,其膝状神经节为感觉细胞集群,其解剖机能与脊髓神经节相似,带状泡疹病毒若侵袭膝状神经节,遂形成膝状神经节综合病征,患者耳壳疼痛,外耳道中出现疱疹,因中间神经与第七对脑神经运动支及第八对脑神经异常接近,故可出现面部麻痹、眩晕、呕吐与听觉障碍等症状。此综合病征于1907年首先被Ramsay-Hunt氏所描述,故称为Ramsay-Hunt氏综合病征,又可被称作急性膝状神
肝脏穿刺活体组织检查术在1895年由Lucatello氏正式应用于临床,沿用至今已60余年,对肝脏疾病的诊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关于肝穿针的种类甚多,临床上应用者有:(1)Vim-Silvermann氏型,(2)Roholm氏型,(3)Sherlock氏型,(4)Rolh-Turkel氏型,(5)Gilman氏型及(6)Terry氏之改良Gilman氏型等六种。陈氏则用长7.8厘米、直径0.18厘米
磺胺类药物可引起各种轻重不一的中毒反应,已为大家所熟悉,惟其能引起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者,甚为罕见。国内文献,对于此类反应之报告尤其稀少。最近仅见谢氏报告系由磺胺嘧啶引起者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