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刘兰芝是《孔雀东南飞》中作者重点刻画的重要人物。诗人给与她极大同情的同时也给与了她热情讴歌,这使她成为了一名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光彩夺目的妇女形象。
关键词:外柔内刚刘兰芝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1(a)-0228-01
《孔雀东南飞》是一首标志着汉代乐府最高成就的杰出的长篇叙事诗,它的故事以及写作由来,诗前的小序是这样概括的:“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谴,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对于这首千古传诵的长篇叙事诗,特别是对其中的女主人公刘兰芝,历来有不少人进行过研究、分析和评价。刘兰芝要被遣了,她不是象泼妇一样哭哭闹闹,捶胸怒目,而是采取了“严妆”、谦恭告别。姑嫂关系不易相处,刘兰芝与小姑的关系却是十分融洽。刘兰芝与焦仲卿之间的深情使她对冷酷的现实还是抱有一点幻想,当焦仲卿和她告别时,她这样叮咛:“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面对哥哥的逼婚,她以“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表示答应改嫁,等等。据此,不少评论者以为《孔雀东南飞》是朝着善良这方面着笔的,歌颂了刘兰芝的善良与温顺。我认为作如此理解是片而的、不深入的。事实上,从以下几方面可以看出,刘兰芝表面上客客气气、温顺善良,骨子里却郁结着愤激之情。
1 夫妻对话反映了刘兰芝内心深处强烈的反抗意识
诗的开头有一段刘兰芝对焦仲卿的诉说,在那里她无限委屈地说“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这段诉说,说明了刘兰芝既工女红,又读过诗书,还懂得音乐,充分证明她是知书达理、很有教养的,显然不是真正的“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她聪明贤惠、勤劳能干,起早贪黑地织布,三天就能织成五匹布,可是婆婆仍然嫌她织得慢,这显然是故意刁准,这充分说明并非是刘兰芝“不堪母驱使”,所以最后她点明真正的原因是“君家妇难为“,你家的媳妇太难做了。当她明白了焦母的真正意图之后,不等对方开口,自请道:“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我既然担当不了你家的使唤,白白留在这里也没有什么用处,你现在就可以去禀告你的母亲,趁早把我遣送回娘家。这是何等的自尊与不屈。焦仲卿听后,急忙去见母亲,表明了自己对爱情的忠贞,希望母亲能成全自己,却遭到母亲一顿训斥,回来后对着刘兰芝一筹莫展,焦仲卿劝刘兰芝暂时回娘家,以后再想法把她接回。刘兰芝却表现得刚强果敢:“勿复重纷纭”、“何言复来还!”她不想再白费口舌, 更不想再回到焦家来。这时的刘兰芝已看清了问题的实质,明白自己所處的环境,她不想委曲求全,她内心深处升腾起强烈的反抗意识,体现了一个普通妇女人格的尊严。
2 严妆辞婆是刘兰芝对封建家长制的抗议与示威
刘兰芝上堂屋辞别婆婆之前,曾用心打扮自己作者对“新妇起严妆”的情景,是力加铺叙:“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欲曙”即起,表示了她不愿意继续留在焦家生活的决心。接着是一连串夸张的铺陈排比,先写其足、头、腰、耳、指、口,后写其步态。不但写出了人物的外在美,更写出了人物的人格美。在封建社会,妇女被休一般被视为奇耻大辱,会遭人鄙弃,而刘兰芝在离开焦家时却表现得镇定、庄重,因为她坚信自己并无罪过,她要光彩艳丽、正大光明地离开焦家,她要以自己的“严妆”表示对迫害自己的封建家长制的抗议。刘兰芝不是甘愿逆来顺受的弱女子,她是外柔内刚的坚强女性。
“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这是刘兰芝辞别婆婆时说的一段话,表现得不卑不亢,大意是我从小生长在荒僻的乡间,本来缺乏教养,加上嫁到高贵的您家来,更使我感到惭愧。我出嫁时接受过您家许多聘礼,嫁过来后却不能让您满意。现在我要回娘家去了,还要累您老人家亲自操劳,十分过意不去。这一段话从字面上看,说得非常谦恭,有礼有节,并且说话时刘兰芝也没有流一滴眼泪。刘兰芝的表现与焦母的“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形成鲜明对比,她用自己的言行证明她这个媳妇不是没有礼节,更不是行为举动自作主张。由此可见她临走前对婆婆说的那些话说得轻,落得重,颇具反抗性,她表面上说得谦顺,内心却实在愤愤难平,相当倔强,实在是激愤之词。
3 以死殉情表现了刘兰芝性格的刚烈
“严妆”一段写她穿戴认真,每穿戴一件衣饰都要更换四五次,写出了刘兰芝离开焦家时的矛盾心情,表现了她爱焦仲卿、想离去又不忍心马上离开的微妙心理。用磐石、蒲苇作比喻,体现了刘兰芝对爱情的坚贞。她答应焦仲卿日后再想办法团圆,就绝不食言。所以回到娘家后,县令派人来说媒,她予以回绝;太守派人来求婚,她同样婉言谢绝。她哥哥听到太守求婚被拒绝这件事,心中烦躁不安,对刘兰芝说:“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不嫁给这样仁义的公子,往后你打算怎么办?面对哥哥的逼婚,刚性又占据了刘兰芝的灵魂,处于弱者和被压迫者地位的那种凛然不可侵犯的尊严感在她心底升华,于是她决定以付出生命来表示最后的抗议,所以她“仰头”对逼嫁的哥哥说:“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表面上答应改嫁,实则宁死不屈,表现了性格的刚烈。她自尽之时,还“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连纵身投入清冷的池水之时,也还脱了丝质的鞋子,揽起裙角才跳了下去。这充分说明即使在感情最激动的时刻,她的教养、习惯也使她仍然那祥文质彬彬,从容不迫。
刘兰芝是一个在小康人家生长起来的有主见的女子,她美丽、聪敏、善良、勤劳。虽然作者极力写她的善良和温顺,但在善良和温顺的背后别有一种掩盖不住的具有反抗意味的刚性。她明白婆婆要驱逐她,就主动自请“遣归”;离开焦家的时候,拜别婆婆,态度十分从容;再嫁期定之时,裁做衣裳,态度也是十分镇定;乃至最后“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也没有一点的迟疑与犹豫。她从来没有向周围的环境低头,这种刚性广泛地散布在刘兰芝的全部行动细节里。作者根据刘兰芝表达感情的特有方式去刻划她的性格,正是高明之处。如果我们不从这一角度去理解,只看到她的温文善良,看不到其中寓有的刚强、反抗,就会对人物的性格作出片面的理解。
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以悲剧而告终,这给读者留下了深深的遗憾。但是,刘兰芝和焦仲卿共同举起的那面反抗封建家长制度、封建礼教的旗帜,无疑是茫茫长夜中的一道闪电,给人以震撼与鼓舞。刘兰芝不为威迫所屈,不为荣华所动;她追求爱情婚姻的自由,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这种不卑不亢、外柔内刚的性格与情操,永远都是值得赞美的。
关键词:外柔内刚刘兰芝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1(a)-0228-01
《孔雀东南飞》是一首标志着汉代乐府最高成就的杰出的长篇叙事诗,它的故事以及写作由来,诗前的小序是这样概括的:“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谴,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对于这首千古传诵的长篇叙事诗,特别是对其中的女主人公刘兰芝,历来有不少人进行过研究、分析和评价。刘兰芝要被遣了,她不是象泼妇一样哭哭闹闹,捶胸怒目,而是采取了“严妆”、谦恭告别。姑嫂关系不易相处,刘兰芝与小姑的关系却是十分融洽。刘兰芝与焦仲卿之间的深情使她对冷酷的现实还是抱有一点幻想,当焦仲卿和她告别时,她这样叮咛:“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面对哥哥的逼婚,她以“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表示答应改嫁,等等。据此,不少评论者以为《孔雀东南飞》是朝着善良这方面着笔的,歌颂了刘兰芝的善良与温顺。我认为作如此理解是片而的、不深入的。事实上,从以下几方面可以看出,刘兰芝表面上客客气气、温顺善良,骨子里却郁结着愤激之情。
1 夫妻对话反映了刘兰芝内心深处强烈的反抗意识
诗的开头有一段刘兰芝对焦仲卿的诉说,在那里她无限委屈地说“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这段诉说,说明了刘兰芝既工女红,又读过诗书,还懂得音乐,充分证明她是知书达理、很有教养的,显然不是真正的“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她聪明贤惠、勤劳能干,起早贪黑地织布,三天就能织成五匹布,可是婆婆仍然嫌她织得慢,这显然是故意刁准,这充分说明并非是刘兰芝“不堪母驱使”,所以最后她点明真正的原因是“君家妇难为“,你家的媳妇太难做了。当她明白了焦母的真正意图之后,不等对方开口,自请道:“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我既然担当不了你家的使唤,白白留在这里也没有什么用处,你现在就可以去禀告你的母亲,趁早把我遣送回娘家。这是何等的自尊与不屈。焦仲卿听后,急忙去见母亲,表明了自己对爱情的忠贞,希望母亲能成全自己,却遭到母亲一顿训斥,回来后对着刘兰芝一筹莫展,焦仲卿劝刘兰芝暂时回娘家,以后再想法把她接回。刘兰芝却表现得刚强果敢:“勿复重纷纭”、“何言复来还!”她不想再白费口舌, 更不想再回到焦家来。这时的刘兰芝已看清了问题的实质,明白自己所處的环境,她不想委曲求全,她内心深处升腾起强烈的反抗意识,体现了一个普通妇女人格的尊严。
2 严妆辞婆是刘兰芝对封建家长制的抗议与示威
刘兰芝上堂屋辞别婆婆之前,曾用心打扮自己作者对“新妇起严妆”的情景,是力加铺叙:“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欲曙”即起,表示了她不愿意继续留在焦家生活的决心。接着是一连串夸张的铺陈排比,先写其足、头、腰、耳、指、口,后写其步态。不但写出了人物的外在美,更写出了人物的人格美。在封建社会,妇女被休一般被视为奇耻大辱,会遭人鄙弃,而刘兰芝在离开焦家时却表现得镇定、庄重,因为她坚信自己并无罪过,她要光彩艳丽、正大光明地离开焦家,她要以自己的“严妆”表示对迫害自己的封建家长制的抗议。刘兰芝不是甘愿逆来顺受的弱女子,她是外柔内刚的坚强女性。
“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这是刘兰芝辞别婆婆时说的一段话,表现得不卑不亢,大意是我从小生长在荒僻的乡间,本来缺乏教养,加上嫁到高贵的您家来,更使我感到惭愧。我出嫁时接受过您家许多聘礼,嫁过来后却不能让您满意。现在我要回娘家去了,还要累您老人家亲自操劳,十分过意不去。这一段话从字面上看,说得非常谦恭,有礼有节,并且说话时刘兰芝也没有流一滴眼泪。刘兰芝的表现与焦母的“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形成鲜明对比,她用自己的言行证明她这个媳妇不是没有礼节,更不是行为举动自作主张。由此可见她临走前对婆婆说的那些话说得轻,落得重,颇具反抗性,她表面上说得谦顺,内心却实在愤愤难平,相当倔强,实在是激愤之词。
3 以死殉情表现了刘兰芝性格的刚烈
“严妆”一段写她穿戴认真,每穿戴一件衣饰都要更换四五次,写出了刘兰芝离开焦家时的矛盾心情,表现了她爱焦仲卿、想离去又不忍心马上离开的微妙心理。用磐石、蒲苇作比喻,体现了刘兰芝对爱情的坚贞。她答应焦仲卿日后再想办法团圆,就绝不食言。所以回到娘家后,县令派人来说媒,她予以回绝;太守派人来求婚,她同样婉言谢绝。她哥哥听到太守求婚被拒绝这件事,心中烦躁不安,对刘兰芝说:“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不嫁给这样仁义的公子,往后你打算怎么办?面对哥哥的逼婚,刚性又占据了刘兰芝的灵魂,处于弱者和被压迫者地位的那种凛然不可侵犯的尊严感在她心底升华,于是她决定以付出生命来表示最后的抗议,所以她“仰头”对逼嫁的哥哥说:“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表面上答应改嫁,实则宁死不屈,表现了性格的刚烈。她自尽之时,还“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连纵身投入清冷的池水之时,也还脱了丝质的鞋子,揽起裙角才跳了下去。这充分说明即使在感情最激动的时刻,她的教养、习惯也使她仍然那祥文质彬彬,从容不迫。
刘兰芝是一个在小康人家生长起来的有主见的女子,她美丽、聪敏、善良、勤劳。虽然作者极力写她的善良和温顺,但在善良和温顺的背后别有一种掩盖不住的具有反抗意味的刚性。她明白婆婆要驱逐她,就主动自请“遣归”;离开焦家的时候,拜别婆婆,态度十分从容;再嫁期定之时,裁做衣裳,态度也是十分镇定;乃至最后“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也没有一点的迟疑与犹豫。她从来没有向周围的环境低头,这种刚性广泛地散布在刘兰芝的全部行动细节里。作者根据刘兰芝表达感情的特有方式去刻划她的性格,正是高明之处。如果我们不从这一角度去理解,只看到她的温文善良,看不到其中寓有的刚强、反抗,就会对人物的性格作出片面的理解。
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以悲剧而告终,这给读者留下了深深的遗憾。但是,刘兰芝和焦仲卿共同举起的那面反抗封建家长制度、封建礼教的旗帜,无疑是茫茫长夜中的一道闪电,给人以震撼与鼓舞。刘兰芝不为威迫所屈,不为荣华所动;她追求爱情婚姻的自由,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这种不卑不亢、外柔内刚的性格与情操,永远都是值得赞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