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德育课程的教学是职业学校德育的主渠道,也是学校德育的整体性建设的中心环节。为了更好地贯彻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对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新要求,进一步增强职业学校德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就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模式,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和谐发展,重视学生身心素质的健康发展,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构建起全新的德育课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职业学校 德育课 教学模式
近几年,随着高校扩招,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条件的放宽,学生素质较前些年明显下降。而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将走向社会的各条战线,成为祖国四化建设的主力军。因此,优化德育课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德育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性是摆在每一位德育课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本人结合十多年从事德育课教学工作的实践与探索,就德育课课堂教学模式问题谈几点粗浅的想法,以供同仁参考。
一、“形散神不散”
散文写作讲究“形散而神不散”,此法对优化德育课教学很有指导意义。德育课堂上,如果教师拘泥于教材,照本宣科;或是单纯地由教师讲,学生听,采取“满堂灌”;如此教学,可谓“形不散”,但结果只能使课堂气氛沉闷,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对德育课失去兴趣,致使课堂教学效果低下。克服此弊病的有效方法就是把“形散神不散”特色引入课堂教学,在知识内容的传授上,既要立足书本,又要敢于跳出书本,旁征博引、点面结合,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多向思维。在教学方法上,既有教师的讲授,又有学生的讨论;既有教师问学生答,又有学生问教师答;既有讲,又有练。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上,既有传统的教育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又有现代教育媒体、教育技术的介入。这种形散式教学必然使德育课课堂变得丰富多彩,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需要强调的是“形散”要紧紧服从于“神不散”,要始终服从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任务的完成。
二、“小课堂”透视“大社会”
德育课是一门时代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能力,仅靠一本书是远远不够的。要优化课堂教学,用教育家赞可夫的话说,就是要把沸腾的生活“请”进课堂来,让“大社会”走进“小课堂”。课堂上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在“小课堂”中适当引进当前的国际国内热点问题,引进党的方针政策,引进我国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材料、新观点、新问题,引进社会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并把书本内容与之紧密结合。
如在讲到哲学中普遍联系的原理时,我让学生运用该原理来讨论我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在讲矛盾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辩证关系问题时我让学生来分析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的形式,使他们认识到我国改革开放总的形势是好的,成就是显著的,这是主流。同时,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并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但这些相比是次要的,是支流。这样,就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了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并且掌握了正确的看问题的方法;讲到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时,我与学生一起联系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进行分析,既要反对崇洋媚外,又要反对夜郎自大、闭关自守的思想和行为,提高了他们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这样,“小课堂”深刻透视“大社会”,既可增强课堂教学活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又能逐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爱因斯坦说:“成功的教育要达到的效果,是学生全部忘记了教师教授的知识,而还能知道如何去做事。”课堂上,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更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的过程。课堂上,要让学生有更多的参与机会,多让学生参与重难点分析、参与整理知识结构、参与总结规律,在参与中使学生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成为学习的主体。这样,学生不仅获得了“鱼”,而且得到了“渔”,从而收益终生。
四、“传道、授业、解惑”三者和谐统一
唐代诗人韩愈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然而,当前的德育课教学,使许多教师只顾“授业”,而疏于“传道”、“解惑”出现了只教书不育人现象,有悖于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有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光荣称号。
因此,在德育课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授业”,即加强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和基础知识教育,邓小平理论教育和法律基础知识教育,又要重视“传道”,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还不可忽视“解惑”,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学生在思想认识中产生的误区,以及在人生道路上产生的困惑,加以正确的引导帮助其明辨是非,澄清认识、辨明方向。比如,在讲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这个问题时,教师既要向学生讲清必然性的原因(授业),还要对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教育,使其认识社会主义优越性,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传道)。同时还应联系国内外重大实际,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出现的一些挫折,如东欧巨变、苏联解体等问题加以正确解释,使学生能不为现象所迷惑,认清社会发展方向(解惑)。
实践证明,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坚持“传道、授业、解惑”三者并举,才能更好地促进知识、能力与觉悟的统一,更好地完成教师教书育人的双重任务。
五、“传统化”迈向“现代化”
今天,人们正处在一个信息时代,传统的教育模式、教育手段已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那种依靠一支粉笔、一本书,外加一块黑板“打天下”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特别是现代的网络化、多媒体教学,可以集声、文、图、像于一体,使知识容量增大,内容充实形象,让学生身临其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此,优化课堂教学,要求教师要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幻灯、录像、录音、电影、电脑等现代教育媒体广泛进入课堂,服务教学,实现教育手段现代化。
正确认识德育课课程定位,突出德育教育与职业教育两大特点,应淡化理论论证,强化德育教育。具体把握本科程的性质与任务,突出知识教育的基础性,思想教育的导向性,素质教育的实践性。按照“新三中心”和“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进行教学,实现民主、平等、开放的教学风格,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用起来。将德育课的教学模式真正转变到“以材料为依据,以媒体为手段,以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重点,以方法为核心,以觉悟为目的”的轨道上来。
参考文献:
[1]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三个突破.招考学习网,2006-1-21.
[2]陈蔚剑.谈新课标下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模式的变化.浦江县浦江中学.
[3]郁海平.新课程改革下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创新.思想政治课教学,2003,(11).
关键词:职业学校 德育课 教学模式
近几年,随着高校扩招,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条件的放宽,学生素质较前些年明显下降。而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将走向社会的各条战线,成为祖国四化建设的主力军。因此,优化德育课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德育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性是摆在每一位德育课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本人结合十多年从事德育课教学工作的实践与探索,就德育课课堂教学模式问题谈几点粗浅的想法,以供同仁参考。
一、“形散神不散”
散文写作讲究“形散而神不散”,此法对优化德育课教学很有指导意义。德育课堂上,如果教师拘泥于教材,照本宣科;或是单纯地由教师讲,学生听,采取“满堂灌”;如此教学,可谓“形不散”,但结果只能使课堂气氛沉闷,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对德育课失去兴趣,致使课堂教学效果低下。克服此弊病的有效方法就是把“形散神不散”特色引入课堂教学,在知识内容的传授上,既要立足书本,又要敢于跳出书本,旁征博引、点面结合,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多向思维。在教学方法上,既有教师的讲授,又有学生的讨论;既有教师问学生答,又有学生问教师答;既有讲,又有练。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上,既有传统的教育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又有现代教育媒体、教育技术的介入。这种形散式教学必然使德育课课堂变得丰富多彩,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需要强调的是“形散”要紧紧服从于“神不散”,要始终服从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任务的完成。
二、“小课堂”透视“大社会”
德育课是一门时代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能力,仅靠一本书是远远不够的。要优化课堂教学,用教育家赞可夫的话说,就是要把沸腾的生活“请”进课堂来,让“大社会”走进“小课堂”。课堂上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在“小课堂”中适当引进当前的国际国内热点问题,引进党的方针政策,引进我国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材料、新观点、新问题,引进社会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并把书本内容与之紧密结合。
如在讲到哲学中普遍联系的原理时,我让学生运用该原理来讨论我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在讲矛盾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辩证关系问题时我让学生来分析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的形式,使他们认识到我国改革开放总的形势是好的,成就是显著的,这是主流。同时,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并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但这些相比是次要的,是支流。这样,就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了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并且掌握了正确的看问题的方法;讲到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时,我与学生一起联系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进行分析,既要反对崇洋媚外,又要反对夜郎自大、闭关自守的思想和行为,提高了他们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这样,“小课堂”深刻透视“大社会”,既可增强课堂教学活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又能逐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爱因斯坦说:“成功的教育要达到的效果,是学生全部忘记了教师教授的知识,而还能知道如何去做事。”课堂上,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更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的过程。课堂上,要让学生有更多的参与机会,多让学生参与重难点分析、参与整理知识结构、参与总结规律,在参与中使学生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成为学习的主体。这样,学生不仅获得了“鱼”,而且得到了“渔”,从而收益终生。
四、“传道、授业、解惑”三者和谐统一
唐代诗人韩愈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然而,当前的德育课教学,使许多教师只顾“授业”,而疏于“传道”、“解惑”出现了只教书不育人现象,有悖于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有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光荣称号。
因此,在德育课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授业”,即加强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和基础知识教育,邓小平理论教育和法律基础知识教育,又要重视“传道”,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还不可忽视“解惑”,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学生在思想认识中产生的误区,以及在人生道路上产生的困惑,加以正确的引导帮助其明辨是非,澄清认识、辨明方向。比如,在讲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这个问题时,教师既要向学生讲清必然性的原因(授业),还要对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教育,使其认识社会主义优越性,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传道)。同时还应联系国内外重大实际,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出现的一些挫折,如东欧巨变、苏联解体等问题加以正确解释,使学生能不为现象所迷惑,认清社会发展方向(解惑)。
实践证明,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坚持“传道、授业、解惑”三者并举,才能更好地促进知识、能力与觉悟的统一,更好地完成教师教书育人的双重任务。
五、“传统化”迈向“现代化”
今天,人们正处在一个信息时代,传统的教育模式、教育手段已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那种依靠一支粉笔、一本书,外加一块黑板“打天下”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特别是现代的网络化、多媒体教学,可以集声、文、图、像于一体,使知识容量增大,内容充实形象,让学生身临其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此,优化课堂教学,要求教师要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幻灯、录像、录音、电影、电脑等现代教育媒体广泛进入课堂,服务教学,实现教育手段现代化。
正确认识德育课课程定位,突出德育教育与职业教育两大特点,应淡化理论论证,强化德育教育。具体把握本科程的性质与任务,突出知识教育的基础性,思想教育的导向性,素质教育的实践性。按照“新三中心”和“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进行教学,实现民主、平等、开放的教学风格,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用起来。将德育课的教学模式真正转变到“以材料为依据,以媒体为手段,以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重点,以方法为核心,以觉悟为目的”的轨道上来。
参考文献:
[1]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三个突破.招考学习网,2006-1-21.
[2]陈蔚剑.谈新课标下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模式的变化.浦江县浦江中学.
[3]郁海平.新课程改革下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创新.思想政治课教学,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