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正在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政治课程改革,在政治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我们教师都积极进取、锐意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也出现了教学内容泛化、教学目标虚化、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形式化、教师角色转换失衡等普遍性的问题,正视这些问题有助于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一、教学内容泛化现象
有的教师教学超越教材,过多过早地补充内容,甚至偏离课本而大谈从网上下载的资料,教学内容失去了支撑;有的教师片面强调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大量补充学生感兴趣的政治生活素材,大量增加乡土文化内容;有的教师动不动就让学生收集材料,即使是一些简单明了的问题也要收集材料,结果让学生负担加重。另外,只重视搜集材料而不重视处理和利用材料,对材料只是在课堂上展示一下,没有加工分析。对教师而言,素材的选择和收集是实现“政治文化”教学目标的前提,也是提高发展自身政治素养的过程。我们在教学中一方面应尽可能收集丰富、广泛的信息和资料,加强与其他学科教师的合作交流;另一方面,要针对初中政治课程的具体内容做出恰当的选择,使所选择的素材既能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又能实现“政治文化”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过程、方法、目标出现了“游离”现象
教学过程、方法、目标三者结合是新课堂教学的新要求,有些教师在设计和操作中出现了三者“游离”现象,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学生的发展分开,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于直接教给学生结论,而忽视知识形成和产生的过程,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导致了学生总觉得学习是枯燥无味的。目前,虽然在课堂实施新教法,但由于教师怕不能完成任务,而不敢放开让学生积极思维,还有的在学生合作交流未进行到底时,就草草收场,代替学生得出结论,这种重结论轻过程的不良现象,应注意克服。
三、情感、态度、价值目标出现了孤立与生硬现象
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是这次课程的核心理念,也是素质教育的目的。在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只有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融为一体才有生命力。在当前政治课堂上,一些教师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环境,孤立地、人为地、机械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这种教育是空洞低效的。要实现情感、态度、价值目标,必须注意提高学习政治的兴趣,树立学好政治的信心,开阔政治视野,认识政治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
四、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形式化
(一)有合作形式而无合作实质
政治新课程倡导学生合作交流,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形成主动学习的愿望,培养积极参与的意识。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培养他们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但一些教师片面追求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对小组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认真设计,也有的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只是按照预定的设计,把学生往教学框架里赶,学生之间缺乏沟通和深层次的交流,结果往往是优等生的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和想法,差生成了陪衬。倡导合作学习不是不要独立思考,独立思考是合作学习的前提。通过合作交流来探讨的问题,必须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充分准备后方可进行。
(二)多媒体教学形式化
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感染力强,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确实为课堂“增色”不少,但也出现了课堂教学盲目追求多媒体教学,有的教师上一节政治课,单单多媒体播放材料、影视画面就用了近30分钟,教师在这堂课上怎么有时间来重点讲授问题,怎么有时间来启发、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问题,怎么有时间让学生进行必要的课堂训练。因此有些教材和内容以多媒体方式出现未必就好。
五、教师角色转换的失衡
(一)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而忽视正面教育
政治新课程强调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学习上的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学习有困难、自信心较差的学生要适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学生一味表扬。一方面,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给予及时、适当的肯定和鼓励,让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发挥;另一方面,对学生的错误观点要明确指出,使模糊的政治问题得到澄清。
(二)强调学生的自主建构,忽视教师的引导
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是初中政治追求的基本理念。在具体的教学中,存在忽视教师作用和学生过分自主的现象,由于教师作用的不到位,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原地徘徊,导致课堂教学低效。教学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与教师引导相统一的过程。当学生遇到疑难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去想,当学生思维“阻塞”时,教师要拓宽他们的思路。总之,教师的引导是保证学生学习的方向性和有效性的重要前提。
教学需要反思,要学会反思,用反思解剖自己的不足,解剖学生的不足,解剖课程教材的不足,解剖政治教学的不足。反思能让我们从幼稚变为成熟,在教学实践中反思,让微小的瑕疵转化为宝贵的教育亮点,使我们在新课程教学中获取较完善的教学方法,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内容泛化现象
有的教师教学超越教材,过多过早地补充内容,甚至偏离课本而大谈从网上下载的资料,教学内容失去了支撑;有的教师片面强调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大量补充学生感兴趣的政治生活素材,大量增加乡土文化内容;有的教师动不动就让学生收集材料,即使是一些简单明了的问题也要收集材料,结果让学生负担加重。另外,只重视搜集材料而不重视处理和利用材料,对材料只是在课堂上展示一下,没有加工分析。对教师而言,素材的选择和收集是实现“政治文化”教学目标的前提,也是提高发展自身政治素养的过程。我们在教学中一方面应尽可能收集丰富、广泛的信息和资料,加强与其他学科教师的合作交流;另一方面,要针对初中政治课程的具体内容做出恰当的选择,使所选择的素材既能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又能实现“政治文化”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过程、方法、目标出现了“游离”现象
教学过程、方法、目标三者结合是新课堂教学的新要求,有些教师在设计和操作中出现了三者“游离”现象,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学生的发展分开,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于直接教给学生结论,而忽视知识形成和产生的过程,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导致了学生总觉得学习是枯燥无味的。目前,虽然在课堂实施新教法,但由于教师怕不能完成任务,而不敢放开让学生积极思维,还有的在学生合作交流未进行到底时,就草草收场,代替学生得出结论,这种重结论轻过程的不良现象,应注意克服。
三、情感、态度、价值目标出现了孤立与生硬现象
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是这次课程的核心理念,也是素质教育的目的。在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只有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融为一体才有生命力。在当前政治课堂上,一些教师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环境,孤立地、人为地、机械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这种教育是空洞低效的。要实现情感、态度、价值目标,必须注意提高学习政治的兴趣,树立学好政治的信心,开阔政治视野,认识政治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
四、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形式化
(一)有合作形式而无合作实质
政治新课程倡导学生合作交流,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形成主动学习的愿望,培养积极参与的意识。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培养他们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但一些教师片面追求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对小组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认真设计,也有的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只是按照预定的设计,把学生往教学框架里赶,学生之间缺乏沟通和深层次的交流,结果往往是优等生的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和想法,差生成了陪衬。倡导合作学习不是不要独立思考,独立思考是合作学习的前提。通过合作交流来探讨的问题,必须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充分准备后方可进行。
(二)多媒体教学形式化
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感染力强,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确实为课堂“增色”不少,但也出现了课堂教学盲目追求多媒体教学,有的教师上一节政治课,单单多媒体播放材料、影视画面就用了近30分钟,教师在这堂课上怎么有时间来重点讲授问题,怎么有时间来启发、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问题,怎么有时间让学生进行必要的课堂训练。因此有些教材和内容以多媒体方式出现未必就好。
五、教师角色转换的失衡
(一)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而忽视正面教育
政治新课程强调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学习上的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学习有困难、自信心较差的学生要适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学生一味表扬。一方面,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给予及时、适当的肯定和鼓励,让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发挥;另一方面,对学生的错误观点要明确指出,使模糊的政治问题得到澄清。
(二)强调学生的自主建构,忽视教师的引导
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是初中政治追求的基本理念。在具体的教学中,存在忽视教师作用和学生过分自主的现象,由于教师作用的不到位,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原地徘徊,导致课堂教学低效。教学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与教师引导相统一的过程。当学生遇到疑难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去想,当学生思维“阻塞”时,教师要拓宽他们的思路。总之,教师的引导是保证学生学习的方向性和有效性的重要前提。
教学需要反思,要学会反思,用反思解剖自己的不足,解剖学生的不足,解剖课程教材的不足,解剖政治教学的不足。反思能让我们从幼稚变为成熟,在教学实践中反思,让微小的瑕疵转化为宝贵的教育亮点,使我们在新课程教学中获取较完善的教学方法,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