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结合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实际,探讨在主体性教育模式下创新课堂讨论式教学法的紧迫性和现实性,并对讨论式教学法的内涵、特征、意义、实施步骤及实施方法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关键词: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体性教育;创新;课堂;讨论式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5-0214-02
主体性教育是一种培育和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主体性教育呢?笔者认为课堂讨论式教学法是实施主体性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目前我国高校课堂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仍以传统课堂讲授为主。传统的教学思想“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上普遍采用由教师到学生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模式,学生受制于教师,失去了学习的主体地位,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深为大众所诟病,它不利于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严重阻碍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现代化,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刻不容缓,发展主体性教育势在必行。
所谓主体性教育是指教育者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独立自主地、自觉能动地、积极创造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把“注重学思结合”作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首要改革路径,“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鉴于当前高校主体性教育仍然缺失严重,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的应用也还十分有限,因此开展主体性教育模式下创新课堂讨论式教学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讨论式教学法的内涵、特征及意义
1.讨论式教学法的内涵。讨论式教学法是一种基于讨论式学习的教学模式,是指在课堂的教学环境中,教师预先对课程进行设计与组织,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启发和指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每个小组成员共同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认识和观点,同时通过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交流,让学生主动汲取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知识获取能力的教学方法。
2.讨论式教学法的特征。讨论式教学法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要积极主动地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通过双方互动,真正实现主体性教育。其特征是:首先,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学生要针对问题展开大胆的讨论,自由地发表意见,通过思辨及总结,求得真正的答案。学生的积极参与是完成一堂讨论课的前提。其次,重视教师的主体性。教师有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权和组织权,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和实施者,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管理者。再次,充分展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师生要实现良好的互动,教师能够清楚的表达问题,并能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总结和补充的意见。同时,更要求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各抒己见,最后形成小组结论。
3.讨论式教学法的意义。讨论式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协作意识,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讨论式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1.建立讨论小组。讨论前,教师要按照民主性原则建立学生讨论小组。分组时教师既要尊重学生的主观意愿,又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专业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做到统筹兼顾、综合平衡。教师还应要求小组之间以及小组内部成员之间要互相尊重,特别是对于不善于发表意见的学生教师要给与更多的鼓励与引导,目的是使最广大的学生都能参加到讨论过程中来,从而得到更多的启发和思考。
2.设定讨论题目。讨论式教学中,教师要按照理论联系实际、趣味性、可辨性、开放性等原则设计讨论题目。
首先,题目的设计要理论联系实际和有趣味性。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教材的重点、难点,同时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热点问题和现实问题。比如针对电影电视剧中泛滥的“雷人”抗日神剧,我设计了“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作为讨论题目。通过研讨,同学们最终认识到,绝不能无视历史,中国抗日战争是艰苦卓绝的战争。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倡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取得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中国共产党是夺取抗战胜利的中流砥柱,国民党正面战场也为抗战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作为外因,国际力量的支持也是抗战胜利的原因之一。再比如台海局势、南海主权等问题,也是同学们感兴趣的,他们热切地想了解这些争端的前世今生及未来的发展走向。
其次,题目的设计要有可辨性和开放性。要选择能激活课堂气氛和激发发散思维,能从多视角探寻答案的问题。比如,我设计了“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吗?”作为讨论题目。讨论过程中,有同学指出,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它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也有同学指出,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社会的进步打开了闸门,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从中国革命的全过程来看,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这些胜利也是辛亥革命最后结出的丰硕果实。通过讨论,各种思想交锋激荡,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正确发挥教师在讨论中的引导作用。讨论式教学离不开教师的精心指导,教师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策划,组织,调控和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方面。同时对学生讨论的结果教师要给予必要的纠偏、点拨、总结,并作适当的拓展与延伸,从而使学生把讨论得出的结论和在此过程中所学的知识进行深化,并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
四、讨论式教学法的实施方法
讨论式教学法主要有问答讨论式教学法,创设情境讨论式教学法,角色扮演讨论式教学法等等,具体怎么操作,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把握。比如,讲授“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的原因”时,我用情境导入—问题探究—角色扮演—逻辑建构—灵魂升华的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
1.创设情境:播放视频(《百年中国》涌动的前夜④国共合作)和播放歌曲(《国民革命歌》)导入新课。教师讲授国民革命的目标是反帝反封建,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和国民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国民革命迅速展开。
2.提出诉求:1924—1927年,在苏联和共产国际的指导和帮助下,创建不久的中国共产党与当时中国政治舞台上的主要政党国民党合作,掀起了国民革命。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因素有哪些?国民革命的目标是反帝反封建,但是,直接或间接参加到国民革命中来的三个主要方面,即苏联与共产国际、国民党、共产党,对于中国国民革命的认识并不完全相同,对此你怎么理解?
3.搭建舞台:在课堂上模拟国共合作,把全班同学分成3个小组,分别扮演国民党、中国共产党、苏联和共产国际。
4.学生讨论:围绕中心问题,教师先给每个小组7分钟的自由讨论时间,小组所有成员都要参加讨论,待3个小组都讨论完毕后,每个小组派一位代表作总结发言。学生讨论时,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并适当地点拨、引导。
5.教师总结: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进行总结。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国民党、中国共产党、苏联与共产国际三方的合作。国民党之于合作是出于内外交困的逆境使孙中山对帝国主义,对工人运动,对社会主义及列宁领导的苏俄有了新的认识。中国共产党之于合作是因为远大的阶级目标和本身相对弱小的阶级力量。苏联与共产国际之于合作是根源于国际主义的精神,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的理想以及苏联自身国家核心利益的需要。
6.培养情操: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国共合作后,建立了革命武装,发展了工农运动,巩固了广东革命根据地,进而举行北伐,发动了反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北洋军阀的革命战争,并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求同存异,合则两利是这次合作的重要经验,这对于今天展望第三次国共合作,推进海峡两岸和平统一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体性教育;创新;课堂;讨论式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5-0214-02
主体性教育是一种培育和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主体性教育呢?笔者认为课堂讨论式教学法是实施主体性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目前我国高校课堂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仍以传统课堂讲授为主。传统的教学思想“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上普遍采用由教师到学生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模式,学生受制于教师,失去了学习的主体地位,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深为大众所诟病,它不利于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严重阻碍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现代化,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刻不容缓,发展主体性教育势在必行。
所谓主体性教育是指教育者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独立自主地、自觉能动地、积极创造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把“注重学思结合”作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首要改革路径,“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鉴于当前高校主体性教育仍然缺失严重,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的应用也还十分有限,因此开展主体性教育模式下创新课堂讨论式教学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讨论式教学法的内涵、特征及意义
1.讨论式教学法的内涵。讨论式教学法是一种基于讨论式学习的教学模式,是指在课堂的教学环境中,教师预先对课程进行设计与组织,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启发和指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每个小组成员共同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认识和观点,同时通过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交流,让学生主动汲取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知识获取能力的教学方法。
2.讨论式教学法的特征。讨论式教学法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要积极主动地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通过双方互动,真正实现主体性教育。其特征是:首先,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学生要针对问题展开大胆的讨论,自由地发表意见,通过思辨及总结,求得真正的答案。学生的积极参与是完成一堂讨论课的前提。其次,重视教师的主体性。教师有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权和组织权,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和实施者,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管理者。再次,充分展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师生要实现良好的互动,教师能够清楚的表达问题,并能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总结和补充的意见。同时,更要求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各抒己见,最后形成小组结论。
3.讨论式教学法的意义。讨论式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协作意识,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讨论式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1.建立讨论小组。讨论前,教师要按照民主性原则建立学生讨论小组。分组时教师既要尊重学生的主观意愿,又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专业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做到统筹兼顾、综合平衡。教师还应要求小组之间以及小组内部成员之间要互相尊重,特别是对于不善于发表意见的学生教师要给与更多的鼓励与引导,目的是使最广大的学生都能参加到讨论过程中来,从而得到更多的启发和思考。
2.设定讨论题目。讨论式教学中,教师要按照理论联系实际、趣味性、可辨性、开放性等原则设计讨论题目。
首先,题目的设计要理论联系实际和有趣味性。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教材的重点、难点,同时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热点问题和现实问题。比如针对电影电视剧中泛滥的“雷人”抗日神剧,我设计了“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作为讨论题目。通过研讨,同学们最终认识到,绝不能无视历史,中国抗日战争是艰苦卓绝的战争。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倡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取得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中国共产党是夺取抗战胜利的中流砥柱,国民党正面战场也为抗战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作为外因,国际力量的支持也是抗战胜利的原因之一。再比如台海局势、南海主权等问题,也是同学们感兴趣的,他们热切地想了解这些争端的前世今生及未来的发展走向。
其次,题目的设计要有可辨性和开放性。要选择能激活课堂气氛和激发发散思维,能从多视角探寻答案的问题。比如,我设计了“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吗?”作为讨论题目。讨论过程中,有同学指出,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它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也有同学指出,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社会的进步打开了闸门,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从中国革命的全过程来看,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这些胜利也是辛亥革命最后结出的丰硕果实。通过讨论,各种思想交锋激荡,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正确发挥教师在讨论中的引导作用。讨论式教学离不开教师的精心指导,教师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策划,组织,调控和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方面。同时对学生讨论的结果教师要给予必要的纠偏、点拨、总结,并作适当的拓展与延伸,从而使学生把讨论得出的结论和在此过程中所学的知识进行深化,并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
四、讨论式教学法的实施方法
讨论式教学法主要有问答讨论式教学法,创设情境讨论式教学法,角色扮演讨论式教学法等等,具体怎么操作,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把握。比如,讲授“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的原因”时,我用情境导入—问题探究—角色扮演—逻辑建构—灵魂升华的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
1.创设情境:播放视频(《百年中国》涌动的前夜④国共合作)和播放歌曲(《国民革命歌》)导入新课。教师讲授国民革命的目标是反帝反封建,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和国民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国民革命迅速展开。
2.提出诉求:1924—1927年,在苏联和共产国际的指导和帮助下,创建不久的中国共产党与当时中国政治舞台上的主要政党国民党合作,掀起了国民革命。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因素有哪些?国民革命的目标是反帝反封建,但是,直接或间接参加到国民革命中来的三个主要方面,即苏联与共产国际、国民党、共产党,对于中国国民革命的认识并不完全相同,对此你怎么理解?
3.搭建舞台:在课堂上模拟国共合作,把全班同学分成3个小组,分别扮演国民党、中国共产党、苏联和共产国际。
4.学生讨论:围绕中心问题,教师先给每个小组7分钟的自由讨论时间,小组所有成员都要参加讨论,待3个小组都讨论完毕后,每个小组派一位代表作总结发言。学生讨论时,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并适当地点拨、引导。
5.教师总结: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进行总结。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国民党、中国共产党、苏联与共产国际三方的合作。国民党之于合作是出于内外交困的逆境使孙中山对帝国主义,对工人运动,对社会主义及列宁领导的苏俄有了新的认识。中国共产党之于合作是因为远大的阶级目标和本身相对弱小的阶级力量。苏联与共产国际之于合作是根源于国际主义的精神,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的理想以及苏联自身国家核心利益的需要。
6.培养情操: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国共合作后,建立了革命武装,发展了工农运动,巩固了广东革命根据地,进而举行北伐,发动了反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北洋军阀的革命战争,并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求同存异,合则两利是这次合作的重要经验,这对于今天展望第三次国共合作,推进海峡两岸和平统一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