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翻译法是用真实的语言进行的学习实践活动,它能帮助学习者改错,提高双向语际转换能力。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它既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一种学生有效自学的学习策略。从教学实践看,翻译法有助于学生熟悉句型,建立完整的句型观、帮助学生熟悉英语惯用法、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习惯,效果良好。
关键词:翻译法;句型观;惯用法;思维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3.4
外语教育教学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各种教学法,有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视听法,浸入式教学法,全语言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等。各种教学法各有特点各有不同的价值,都对外语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作出过重大贡献。而且它们的产生都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其中最近二十几年中流行起来的任务型教学法,因为重视语言的交际功能和社会价值,重视语句的结构和学生的认知图式,更是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认同。可是“教无定法”,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阶段,不同的语言环境,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不应该也不可能只用一种教学法,本人在初中英语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引入了翻译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翻译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翻译法”作为一种教学法,早在三世纪就已经形成,被广泛地用于外语阅读和写作教学中。十九世纪后半叶,在欧洲,翻译法受到了一些语言专家的抨击,他们认为语言教学应采取直接、自然和交际的方法。到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翻译法被斥为外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的根源,遭到全盘否定的命运。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翻译法在欧洲重新引起外语教学者的重视,人们对翻译法又有了重新评价。Duff提出翻译法的优点在于语言学习者能清楚地知道其学习任务,任何层次的学习者都可以采用翻译法自学。笔者在自己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引入了翻译法。经过两年的实践,发现翻译法在学生学习英语的各个阶段都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尤其是对初中学生。
翻译法在学生学习英语中的作用分析
1.熟悉句型,建立句型观。 众所周知,英语五种简单句是学生了解英语句型的基础。其它的所谓复杂句都是在五种简单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换句话说,懂得了五种简单句,就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复杂句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笔者统计了人教版“GO FOR IT” 初一上整册课本中的句型,发现课本呈现了三种简单句:主语+系动词+表语;主语+谓语+宾语; 主语+谓语+宾语+补语
现以“主语+系动词+表语”句型为例来谈谈翻译法在课堂上达到的效果。初一上册课本除了 BE动词之外,还有look, sound, feel 等三个系动词。老师乘势引导,利用讲练习的机会适当扩展,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先让学生翻译了以下三个句子:
1)我是新学生。我叫ALICE. 2)他不是英国人。3)这些书很有趣。
这三个句子分别用到动词 am, is, are.第二句还是否定句。翻译第一句时部分学生翻译成:I am new student. I am Alice.这样问题就来了。为什么new student 是错的呢?因为按照字面直译就是I am new student. 我随即让学生翻译更多类似的句子。
1)你是警察。2)我是老师。3)她是医生。4)他们是护士。
我让他们比较1、2、3句和第四句的区别。有些学生已经认识到第四句中的“护士”是复数。应该是nurses.而警察、老师、医生都是单数。他们这时才反应过来,刚才那个句子少了一个“a”。应是I am a new student。所以以上三个句子应分别是 I am a policeman/policewoman. I am a teacher. She is a doctor. 我心中大喜,他们已有了初步的名词单复数的概念,至少埋下了一颗叫“可数名词”的种子。我接着让他们翻译“他不是英国人。”这个句子。绝大部分学生都翻译对了,但也有些学生翻译成了“He is not England people.” 这时我并没有马上跳过这个话题,而是借此机会让他们学习 “中国人”,“美国人”、“日本人”、“法国人”等。同时指出,这其实是说一个人的国籍,为以后学习又埋下了伏笔,打下了基础。至于“这些书很有趣”这个句子,因为涉及到指示代词“these” 我又借题发挥,引申并复习了”this”、“that”、“those” 这三个词。在讲完这些句子之后我才告诉他们,这些句子在英语中都属于一种句型,即“主语+系动词+表语”结构,简称“主+系+表”,随即我在黑板上又写下了look, feel, sound三个动词,并布置了今天的课后作业——5个句子翻译。
1)那辆汽车看起来很新。2)我们都感到很累。3)他们看起来很有趣。4)这听起来还不错。5)这部电影令人厌倦。
在学生初次接触到这种句型时,老师不必讲深讲透,事实上也做不到,因为这一阶段的学生所掌握的词汇量有限。但教师可以在平时教学中把握时机,用翻译句子的方式,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在“跳一跳摘果子”的学习中过程逐渐建立完整的句型观。
2. 帮助学生熟悉英语惯用法。英语除了五种简单句型之外,还有大量的习惯用法,用翻译的手段同样可以使学生尽快熟悉并掌握这些惯用法。如以下两个句子:
A、 It is wrong to tell a lie. B. He does not think it wrong to tell a lie.
上面两句中的“it”是形式上的主语和宾语,而这在我们中文的表现法中是没有的,这就给学生对该类英语表达法的理解和运用带来很大的困难。这些句子真正的主语或宾语被移到后面去了,而不在原来的位置上,于是那里就产生了一个“空缺”,只得用“it”填补上去,如果把 “A”句真正的主语恢复到它原来的位置,便成为: To tell a lie is wrong.,这正是我们汉语的表达法,但英文除极少数文句之外(如 To teach is to learn. To eat is to live.)一般都不喜欢用不定式做主语,而要改用形式上的“it”来做主语。但如果用不定式作宾语,则问句就不通,如上面“B”句,如改成 He does not think to tell a lie wrong 就不行。我把这类句型统称为“it 句式”,在出现并适当讲解之后,我借此进行了适当的扩展,用翻译句子的练习方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熟悉、运用该句式,我把它们归纳为下列五种: it…..不定式 I found it difficult to put it in practice.
it…..for…..不定式 It is difficult for him to do so.
3)it…..of……不定式 It is foolish of him to do so.
4)it…..动名词 it is no use talking about it.
5)it…..从句 It is true that he went there.
以上每种句型我都布置了一些句子的翻译练习,借此不仅仅考察学生对这种表达法的了解和掌握程度,重要的是从一个侧面让学生认识到中英两种语言之间的表达方式的不同。
3.用翻译来培养学生英语思维习惯。思维是语言产生的基础,语言依附于思维,受思维地支配,是思维的主要载体,而翻译就是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外一种语言,因此,与其说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不如说是一种思维活动。由于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的不同,导致中西方人们的思维方式的不同。传统的中国文化注重综合和形象性思维,而西方文化注重分析和抽象思维。这种思维方式的不同就会在语言上表现出来,比如词义表达,词形变化,语序结构的不同。试看以下句子:
He succeeded in passing the exam.
He passed the exam successfully.
He made a success of passing the exam.
以上三个句子都表达了“他成功地通过了考试.”这个意思,英语却用词形、词性(succeed,successfully,success)和语序结构的变化,通过不同的句子来表达同样的意思。而词性转化正是学生学习英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因为我们汉语没有词型变化。
美国语言学家赛林克的中介语学说认为,外语学习者会在母语和外语之间独立建立一个既非母语又非目标语的语言系统,即中介语系统,外语教师要解决的就是如何帮助学生顺利地从中介语过渡到目标语,这也是外语学习者成功与否的标志。翻译法就是试图找出汉英两种语言之间的联系,无论是中译英还是英译中练习都应该是中学阶段学生必要的学习策略。
参考文献
[1]《翻译的技巧》钱歌川
[2]《翻译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福建教育学院学报,杨琦
[3]《外语教学中的文化能力培养》夏谷鸣
关键词:翻译法;句型观;惯用法;思维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3.4
外语教育教学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各种教学法,有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视听法,浸入式教学法,全语言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等。各种教学法各有特点各有不同的价值,都对外语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作出过重大贡献。而且它们的产生都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其中最近二十几年中流行起来的任务型教学法,因为重视语言的交际功能和社会价值,重视语句的结构和学生的认知图式,更是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认同。可是“教无定法”,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阶段,不同的语言环境,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不应该也不可能只用一种教学法,本人在初中英语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引入了翻译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翻译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翻译法”作为一种教学法,早在三世纪就已经形成,被广泛地用于外语阅读和写作教学中。十九世纪后半叶,在欧洲,翻译法受到了一些语言专家的抨击,他们认为语言教学应采取直接、自然和交际的方法。到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翻译法被斥为外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的根源,遭到全盘否定的命运。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翻译法在欧洲重新引起外语教学者的重视,人们对翻译法又有了重新评价。Duff提出翻译法的优点在于语言学习者能清楚地知道其学习任务,任何层次的学习者都可以采用翻译法自学。笔者在自己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引入了翻译法。经过两年的实践,发现翻译法在学生学习英语的各个阶段都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尤其是对初中学生。
翻译法在学生学习英语中的作用分析
1.熟悉句型,建立句型观。 众所周知,英语五种简单句是学生了解英语句型的基础。其它的所谓复杂句都是在五种简单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换句话说,懂得了五种简单句,就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复杂句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笔者统计了人教版“GO FOR IT” 初一上整册课本中的句型,发现课本呈现了三种简单句:主语+系动词+表语;主语+谓语+宾语; 主语+谓语+宾语+补语
现以“主语+系动词+表语”句型为例来谈谈翻译法在课堂上达到的效果。初一上册课本除了 BE动词之外,还有look, sound, feel 等三个系动词。老师乘势引导,利用讲练习的机会适当扩展,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先让学生翻译了以下三个句子:
1)我是新学生。我叫ALICE. 2)他不是英国人。3)这些书很有趣。
这三个句子分别用到动词 am, is, are.第二句还是否定句。翻译第一句时部分学生翻译成:I am new student. I am Alice.这样问题就来了。为什么new student 是错的呢?因为按照字面直译就是I am new student. 我随即让学生翻译更多类似的句子。
1)你是警察。2)我是老师。3)她是医生。4)他们是护士。
我让他们比较1、2、3句和第四句的区别。有些学生已经认识到第四句中的“护士”是复数。应该是nurses.而警察、老师、医生都是单数。他们这时才反应过来,刚才那个句子少了一个“a”。应是I am a new student。所以以上三个句子应分别是 I am a policeman/policewoman. I am a teacher. She is a doctor. 我心中大喜,他们已有了初步的名词单复数的概念,至少埋下了一颗叫“可数名词”的种子。我接着让他们翻译“他不是英国人。”这个句子。绝大部分学生都翻译对了,但也有些学生翻译成了“He is not England people.” 这时我并没有马上跳过这个话题,而是借此机会让他们学习 “中国人”,“美国人”、“日本人”、“法国人”等。同时指出,这其实是说一个人的国籍,为以后学习又埋下了伏笔,打下了基础。至于“这些书很有趣”这个句子,因为涉及到指示代词“these” 我又借题发挥,引申并复习了”this”、“that”、“those” 这三个词。在讲完这些句子之后我才告诉他们,这些句子在英语中都属于一种句型,即“主语+系动词+表语”结构,简称“主+系+表”,随即我在黑板上又写下了look, feel, sound三个动词,并布置了今天的课后作业——5个句子翻译。
1)那辆汽车看起来很新。2)我们都感到很累。3)他们看起来很有趣。4)这听起来还不错。5)这部电影令人厌倦。
在学生初次接触到这种句型时,老师不必讲深讲透,事实上也做不到,因为这一阶段的学生所掌握的词汇量有限。但教师可以在平时教学中把握时机,用翻译句子的方式,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在“跳一跳摘果子”的学习中过程逐渐建立完整的句型观。
2. 帮助学生熟悉英语惯用法。英语除了五种简单句型之外,还有大量的习惯用法,用翻译的手段同样可以使学生尽快熟悉并掌握这些惯用法。如以下两个句子:
A、 It is wrong to tell a lie. B. He does not think it wrong to tell a lie.
上面两句中的“it”是形式上的主语和宾语,而这在我们中文的表现法中是没有的,这就给学生对该类英语表达法的理解和运用带来很大的困难。这些句子真正的主语或宾语被移到后面去了,而不在原来的位置上,于是那里就产生了一个“空缺”,只得用“it”填补上去,如果把 “A”句真正的主语恢复到它原来的位置,便成为: To tell a lie is wrong.,这正是我们汉语的表达法,但英文除极少数文句之外(如 To teach is to learn. To eat is to live.)一般都不喜欢用不定式做主语,而要改用形式上的“it”来做主语。但如果用不定式作宾语,则问句就不通,如上面“B”句,如改成 He does not think to tell a lie wrong 就不行。我把这类句型统称为“it 句式”,在出现并适当讲解之后,我借此进行了适当的扩展,用翻译句子的练习方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熟悉、运用该句式,我把它们归纳为下列五种: it…..不定式 I found it difficult to put it in practice.
it…..for…..不定式 It is difficult for him to do so.
3)it…..of……不定式 It is foolish of him to do so.
4)it…..动名词 it is no use talking about it.
5)it…..从句 It is true that he went there.
以上每种句型我都布置了一些句子的翻译练习,借此不仅仅考察学生对这种表达法的了解和掌握程度,重要的是从一个侧面让学生认识到中英两种语言之间的表达方式的不同。
3.用翻译来培养学生英语思维习惯。思维是语言产生的基础,语言依附于思维,受思维地支配,是思维的主要载体,而翻译就是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外一种语言,因此,与其说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不如说是一种思维活动。由于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的不同,导致中西方人们的思维方式的不同。传统的中国文化注重综合和形象性思维,而西方文化注重分析和抽象思维。这种思维方式的不同就会在语言上表现出来,比如词义表达,词形变化,语序结构的不同。试看以下句子:
He succeeded in passing the exam.
He passed the exam successfully.
He made a success of passing the exam.
以上三个句子都表达了“他成功地通过了考试.”这个意思,英语却用词形、词性(succeed,successfully,success)和语序结构的变化,通过不同的句子来表达同样的意思。而词性转化正是学生学习英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因为我们汉语没有词型变化。
美国语言学家赛林克的中介语学说认为,外语学习者会在母语和外语之间独立建立一个既非母语又非目标语的语言系统,即中介语系统,外语教师要解决的就是如何帮助学生顺利地从中介语过渡到目标语,这也是外语学习者成功与否的标志。翻译法就是试图找出汉英两种语言之间的联系,无论是中译英还是英译中练习都应该是中学阶段学生必要的学习策略。
参考文献
[1]《翻译的技巧》钱歌川
[2]《翻译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福建教育学院学报,杨琦
[3]《外语教学中的文化能力培养》夏谷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