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封建士子放飞心灵的歌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l200209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拜读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就好像人回归到大自然,有一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之感,仔细一想,陶渊明为什么放着自己的县令不当,而“载欣载奔”地扑向那宁静、平淡的田园呢?
  
  一、高洁傲岸的品性与政治腐朽相背
  
  1、封建体制的黑暗腐朽。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的动荡时代,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加剧。当他饱读诗书,怀着“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之心,想大济苍生,走进官场时,见到的却是政治的黑暗,朝纲的混乱,官场的互相倾轧,这一场使他的理想抱负得不到施展,加之那个时代是门阀制度的全盛时期,他几次出来做官,都倍受人轻视,所以自觉不自觉地就产生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弃,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一句就可看出。
  2、他本人的品性与官场生活相违背。当时的官场尔虞我诈,阿谀奉承,攀龙附凤之风盛行,官吏们个个争权夺利,丑态百出,人的尊严被践踏,人的本性被扭曲,而陶渊明正直高洁的品行,傲岸不屈的性格决定了他与那个时代的格格不入,官场的百事缠身却无一正经之事,交往应酬却无一不是相互利用,所以使他有了“既自以心为形段,奚惆怅而独悲”之感,感到自己“误落尘网”。
  所以,陶渊明才情不自禁的喊出了“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于东晋义熙元年,下决心“不为五斗折腰”而挂印辞官,毅然决然地归园田居。
  
  二、田园宁静使他乐夫天命
  
  1、田园生活的宁静、淡泊、闲适,使他找到了“本我”“真我”,使他的心灵找到了归宿,有了一种自由放飞之感。“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宿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写尽了他饮酒自乐、傲然自得的神情。从“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中看到的是自然界的清新,勃勃生机,感到是一种闲散、宁静、安详,一种生命本源的存在。“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更是一种自然美景与封建士子的和谐之画。
  2、他在田园生活中更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天伦之乐,人间真情。“僮仆欢迎,稚子候门”,“悦亲戚之情话”等寥寥几笔,勾勒出陶渊明回归后儿女环绕,夫妻相敬,无烦无忧的家庭欢乐,纯朴淳厚的乡情乡音,可以说在田园生活中感到的人与人之间的最大和谐,陶渊明他又何不“其乐融融”呢。
  3、在田园生活中,他有了更多的时间修心养性,“乐琴书以消优”。“临清流而赋诗”“善万物之得时”,我们可以想见一个封建士子在田园生活中的怡然自得。是的,田园生活给了他一份宁静,使得他有时间感觉自然,享受人生,感悟生活,看淡名利富贵,顺其自然地对待生死而无所畏、无所惧,不由自主地发出“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感叹。
  4、在田园生活中,他感到的是劳动的快乐。当然,我们并不排除饥殍奔命生活的艰辛、苦痛。但是,陶渊明他毕竟是个“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有僮仆侍奉的封建读书人,所以他才会从“将有事于西畴”“或植杖而耘耔”劳动中,感到耕耘收获的快乐,自食其力的快乐。我觉得作为一个封建末落贵族的后代,一个封建时代的读书人,能够亲自劳动已经很不错了。
  
  李红,教师,现居甘肃民勤。
其他文献
旧石门分割两片时光  一片桃园结义杀富济贫  一片岁月静好青苔作痕  拜谒山寨  不为双峰以及  双峰之间的道观  胼手胝足只为遥想风姿绰约  的压寨夫人包括大快朵颐的豪气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山寨  有锁却没有门  门内四海翻腾  门外静为道具  之间的舞台  生旦刀马演绎英雄与小丑崇高与卑微  唯独忘记嘶风已去浪遏凡尘  我一脚站在石门之内  一脚站在石门之外  那会我想  假如没有这座石门 
王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协签约作家,鲁迅文学院长三角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著有长篇小说《冬日焰火》,散文集《在轮椅上奔跑》,诗集《在静寂里逆生长》等多部文集。作品发表于《诗刊》《中国作家》《钟山》等。  与母亲散步  一整个夏天  我都与母亲一起散步  不像幼年被抱着  也不像童年被搀着  我们就只是一起散了散步  我们总是趁着天还没黑透前  循着夏的光亮,找到一丝清凉  母亲时而在前边迈
一、自主探究,挖掘屈原的爱国精神    1.读文章前,教师设计如下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探究。  ①屈原所处的时代有什么特征?  ②传记中如何展示屈原的文学才华?  ③屈原一生的遭遇分哪几个阶段?如何概括?  ④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现在哪些方面?  2.分组学习,借助多种渠道获取第一手资料。学生分组查寻资料写成小论文。  3.集体讨论,明确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  ①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群雄逐
名著故事新编是将思维延伸到中外名著之中,以全新的视角,予以加工、演绎和包装,从而对话题作出独特而传神的诠释的作文方式。近几年高考作文中,这种方式引人注目,方兴未艾,涌现出许多“名篇”。其亮点在“新”,关键在“巧”。以下介绍六种“巧编”之法。    一、移时法  它是名著故事的现代版,即让那些基本保持原有思想性格的名著人物,在新的时代演绎或喜或悲的故事。它的“新”表现在是新时代下的新故事,它的“巧”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不能不说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严峻挑战。  构建“学案导学、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有助于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能力;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为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提供条件,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一、“学案导学
朱熹说的好:“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所以得让学生多读“杂书”。苏霍姆林斯基把课外阅读比作风,比作帆。有了风,有了帆,船就能在海洋中乘风破浪地前进。因此,课外阅读,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更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理解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    一、课内与课外比翼双飞    国家教育部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语文
飞鸟渡过一片湖  它的翅膀,托着一枚金币  白马在岸上吃草  更小的云雀,在草丛中翻飞  野花和青草  顺着风的方向摇摆  野鼠摘下一枚露珠  將阳光搬运进它的洞穴  我的草原,眨了眨眼睛  一点点地苏醒过来  河滩上的黄昏  等夕阳落下  油菜花变黄  湖水变蓝  云彩染红  我的白牦牛  奔入云中  晚归的马车  从油菜花和湖水  掩住马蹄的陆地  缓缓过桥(渡过)  滑溜的光抽  打在它们的
箫从天籁传来  与世俗的距离  其实,就隔一首失传的渔歌  我从洞音里跌落  其后,大湖千帆  向着唯一的出口泅渡  桅尖上,湖心落日  不见龙舟浩荡  不见石人石马  湖底淹没的泗洲  化石一样,成就你  永世的缄默  此刻,有人看见  你站在夕阳的肩上  一湖的相思像羽翼般退潮  纤细的乡愁  跟着,瘦瘦地  坠落  深夜的村庄  一颗冰冻的心  激活在雪夜  月光,有足够的时间  修飾天空 
2005年全国高考作文试题:  有一天,人们问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教授:“您创造了一个第一流的物理学派,有什么秘诀?”不料玻尔却回答说:“因为我不怕在学生面前显露我的愚蠢。”听到这个回答,大家都感到十分诧异和不解。  玻尔的回答确实出人意料,但仔细想想又在情理之中。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请以“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然而,现在的初中生,常常把写不出作文归因为生活内容太单调,生活空间太狭窄。其实他们面对写作的困惑不是因为素材的贫乏,而是缺少对生活的思考、感悟和发现,他们所谓的“写不出”,其潜台词是“没发现什么值得可写”。  在十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本人深切地体会到初中阶段的作文训练重在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即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广袤的生活沃土中,用极大的热情、敏锐的目光、深刻的体悟去感受,去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