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解决贸易盈余高增长问题 / 经济转型导致消费波动 / “中国输出通缩论”不成立 /中印竞争不会加剧
焦点
如何解决贸易盈余高增长问题
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 马骏
2006年11月28日
对中国贸易盈余增长成因所作的实证分析显示:
首先,各因素对贸易盈余/GDP比重变化的贡献的排序是:汇率、外资、外需、内需。在过去11年中,汇率的变化解释了贸易盈余占GDP比重变动的34%, 其次为外资(31%)、外需(25%)和内需(10%)。
其次,贸易盈余/GDP比重对汇率、外资、外需、国内消费的弹性,分别是0.4、0.08、1、0.08;即名义有效汇率、外企在出口中所占比重、OECD国家GDP增长率和中国国内消费各下降一个百分点,将分别造成中国贸易盈余/GDP比重下降0.4、0.08、1、0.08个百分点。
假设中国的政策目标是在三年内逐步将贸易盈余占GDP比重下降为接近于零,则所需的主要变化包括: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累计升值7.5%;外企占出口比重从目前的57%降低至50%;OECD国家GDP增长率降低一个百分点;国内消费需求增长率提高一个百分点。
因此,如果要在数年内明显改善国际收支平衡,一个可能的政策组合是: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年均升值约2.5%;将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控制在零左右;加速资本项目管制的开放;切实拓宽外企在中国的融资渠道(包括允许外企发债);逐步扩大人民币对美元的波动幅度(争取在一年内分几次将每日波幅扩大到上下2%)。
(全文见《财经》杂志网络版www.caijing.com.cn“财经文萃”)
宏观
经济转型导致消费波动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 张耿等
“消费波动小于产出波动吗?”
《经济研究》2006年第11期
消费通常被认为是宏观经济中最平稳的变量之一,但东亚主要经济体普遍存在消费波动大于产出波动的现象。对中国而言,居民总消费在1990年之前波动较剧烈,其幅度(以标准差衡量)比同期总产出波动幅度高出30%以上;之后则显著趋缓,并开始低于总产出的波动幅度。这主要应归因于居民消费行为的转型——转型期中的居民需要时间来理解社会经济环境的变革,需要时间来掌握在新环境下的最优消费策略。此外,耐用品消费不能解释中国居民消费的大部分波动性。
由于经济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因此农村和城镇居民消费波动并不同步。1990年之前,农村居民消费波动相当剧烈,达到产出的两倍以上,之后显著下降;而城镇居民消费波动幅度在20世纪90年代反而出现了上升。
政策
“中国输出通缩论”不成立
哈佛大学公共政策教授
肯尼斯罗高夫(Kenneth Rogoff)
“全球化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比较》第27辑
在某种意义上,“中国输出通货紧缩论”简直幼稚得不可救药。中国的廉价劳动力迅速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确实给其他国家带来了工资、物价水平下调的压力。但中国出口的高度竞争力仅仅影响相对价格。只要中央银行的目标是长期的整体物价水平,则中国廉价商品出口便意味着其他商品的价格变得更加昂贵。从这个角度来说,更准确的说法是中国向全球经济其他部门出口通货膨胀。
不过,“中国输出通缩论”也指出了某些重要的事实。过去十年,发展中国家出乎意料的持续高增长,导致通货膨胀低于预期。但如果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出现急剧下滑,则人们预期的贸易条件变化趋势就可能难以实现,导致通胀压力短期内骤增。因此,如果中国经济增长崩溃,其全球结果就相当于出现石油危机。
国际
中印竞争不会加剧
世界银行经济学家
威廉马丁(William J. Martin)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简报
2006年12月4日
中国和印度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大国,都在迅速地发展,许多人担忧两国间的竞争会日趋激烈。但是,中印所出口的产品和服务具有很大的差异。服务出口对印度来说更加重要,而中国的制造业融入世界产业链的程度比印度高得多。
模型分析显示,尽管印度不断采取全球化改革措施,但在2020年之前,改革后的印度将主要出口服务产品和机器设备(改革前为服务产品和其他制造品),而中国的主要出口产品是服装及其他纺织品和电子产品,两国出口产品基本不存在相互竞争。
焦点
如何解决贸易盈余高增长问题
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 马骏
2006年11月28日
对中国贸易盈余增长成因所作的实证分析显示:
首先,各因素对贸易盈余/GDP比重变化的贡献的排序是:汇率、外资、外需、内需。在过去11年中,汇率的变化解释了贸易盈余占GDP比重变动的34%, 其次为外资(31%)、外需(25%)和内需(10%)。
其次,贸易盈余/GDP比重对汇率、外资、外需、国内消费的弹性,分别是0.4、0.08、1、0.08;即名义有效汇率、外企在出口中所占比重、OECD国家GDP增长率和中国国内消费各下降一个百分点,将分别造成中国贸易盈余/GDP比重下降0.4、0.08、1、0.08个百分点。
假设中国的政策目标是在三年内逐步将贸易盈余占GDP比重下降为接近于零,则所需的主要变化包括: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累计升值7.5%;外企占出口比重从目前的57%降低至50%;OECD国家GDP增长率降低一个百分点;国内消费需求增长率提高一个百分点。
因此,如果要在数年内明显改善国际收支平衡,一个可能的政策组合是: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年均升值约2.5%;将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控制在零左右;加速资本项目管制的开放;切实拓宽外企在中国的融资渠道(包括允许外企发债);逐步扩大人民币对美元的波动幅度(争取在一年内分几次将每日波幅扩大到上下2%)。
(全文见《财经》杂志网络版www.caijing.com.cn“财经文萃”)
宏观
经济转型导致消费波动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 张耿等
“消费波动小于产出波动吗?”
《经济研究》2006年第11期
消费通常被认为是宏观经济中最平稳的变量之一,但东亚主要经济体普遍存在消费波动大于产出波动的现象。对中国而言,居民总消费在1990年之前波动较剧烈,其幅度(以标准差衡量)比同期总产出波动幅度高出30%以上;之后则显著趋缓,并开始低于总产出的波动幅度。这主要应归因于居民消费行为的转型——转型期中的居民需要时间来理解社会经济环境的变革,需要时间来掌握在新环境下的最优消费策略。此外,耐用品消费不能解释中国居民消费的大部分波动性。
由于经济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因此农村和城镇居民消费波动并不同步。1990年之前,农村居民消费波动相当剧烈,达到产出的两倍以上,之后显著下降;而城镇居民消费波动幅度在20世纪90年代反而出现了上升。
政策
“中国输出通缩论”不成立
哈佛大学公共政策教授
肯尼斯罗高夫(Kenneth Rogoff)
“全球化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比较》第27辑
在某种意义上,“中国输出通货紧缩论”简直幼稚得不可救药。中国的廉价劳动力迅速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确实给其他国家带来了工资、物价水平下调的压力。但中国出口的高度竞争力仅仅影响相对价格。只要中央银行的目标是长期的整体物价水平,则中国廉价商品出口便意味着其他商品的价格变得更加昂贵。从这个角度来说,更准确的说法是中国向全球经济其他部门出口通货膨胀。
不过,“中国输出通缩论”也指出了某些重要的事实。过去十年,发展中国家出乎意料的持续高增长,导致通货膨胀低于预期。但如果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出现急剧下滑,则人们预期的贸易条件变化趋势就可能难以实现,导致通胀压力短期内骤增。因此,如果中国经济增长崩溃,其全球结果就相当于出现石油危机。
国际
中印竞争不会加剧
世界银行经济学家
威廉马丁(William J. Martin)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简报
2006年12月4日
中国和印度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大国,都在迅速地发展,许多人担忧两国间的竞争会日趋激烈。但是,中印所出口的产品和服务具有很大的差异。服务出口对印度来说更加重要,而中国的制造业融入世界产业链的程度比印度高得多。
模型分析显示,尽管印度不断采取全球化改革措施,但在2020年之前,改革后的印度将主要出口服务产品和机器设备(改革前为服务产品和其他制造品),而中国的主要出口产品是服装及其他纺织品和电子产品,两国出口产品基本不存在相互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