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今中国正处在多元思想文化相互交融的时代,人们的信仰也呈现多元化特点,除了主流的宗教信仰之外,还广泛存在着诸多民间信仰。我们的研究不能只停留在民间信仰本身,还应该正确认识民间信仰在当今现实生活中的地位,把民间信仰放在当代生活中加以研究。学者李亦园把民间信仰定义为“普化宗教”,其信仰仪式及宗教活动都与平时生活密切混合,而扩散为平时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其教义也与日常生活相关联,也就缺少了有系统的经典,更没有具体组织的教会系统。
关键词:民间信仰;文化特点;现实意义
传统的民间信仰仍然兴盛,新的民间信仰也在不断涌现。“民间信仰”从1930年开始成为稳定的术语。“中国的民间信仰似一片汪洋大海,极其庞大神灵队伍驻守在村镇城乡的各色神庙,深入各行各业,千家万户,普通百姓时时与神灵同在,与无形的神秘力量同在。”
民间信仰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和演变历史,对中国基层社会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同时民间信仰也得到了帝王将相的重视。
一、民间信仰的典型特征:
(1)民间信仰目的的功利性:学者哈维兰认为:“所有宗教都是为了满足那些社会与人类心理上的需求。”民间信仰也是为了某些世俗化的需求,具有功利性的特点。例如明万历二十一年王锡爵《东岳碧霞宫碑》碑文:“元君能为众生造福如其愿。贫者愿富,疾者愿安,耕者愿岁,贾者愿息,祈生者愿年,未子者愿嗣,子为亲愿,弟为兄愿,亲戚交厚,靡不相交愿,而神亦靡诚弗应。”从这段碑文中可以看出,正是这种向往美好生活的理想和愿望的心理需求让民间信仰有了深厚的根基。這也是民间信仰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2)民间信仰对象的广泛性和随意性:民间信仰的对象来源十分广泛,有的是自然事物,比如山河,日月等;有的是神话传说人物,比如女娲,妈祖,碧霞元君等;有的是历史著名人物,比如关羽,秦琼,鲁班等。我们还应该看到,信仰对象的范围还在不断扩大,一方面的原因是不断涌现出新的民间信仰对象,另一方面的原因是被淹没在历史长河里的民间信仰在当代又被重新挖掘出来,再一次被民众所信仰。同时民间信仰具有随意性和变化性的特点,民间信仰的对象常会随着民众心理需求的变化而改变。
(3)民间信仰的区域性特点:受自然环境,经济生活条件,文化教育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民间信仰呈现出极具特色的区域性特色。例如泰山周围的人们信仰泰山老奶奶,以求驱邪避灾,祈福保佑;沿海居民则信仰和崇拜妈祖龙王。山东沿海居民把鲸鱼作为崇拜对象,福建地区的渔民视妈祖为万能之神,以求风调雨顺,生活幸福安康。这种区域性特点异常明显,这恰好满足了不同区域民众的多元化信仰的实际需求,是不同地区的多元化需求造成了民间信仰的区域性多元化特点。
(4)民间信仰的行业性差异特点:当今社会行业分工十分明显,很多民间行业都有自己独特的信仰对象,换句话说,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祖师爷,这些祖师爷经过历史的沉淀,逐渐成为各自行业的保护神和供奉的神明。比如建筑业崇拜鲁班;酿酒业崇拜杜康;中药界供奉孙思邈;造纸业崇拜蔡伦;制茶业崇拜陆羽。各个行业的祖师爷都对本行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后世从业者对其信仰和崇拜,祈求保佑,构成了中国民間信仰的一个鲜明特色。
二、中国当代民间信仰复兴现象及原因简论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实,曾经遭到毁坏的民间庙宇得到重建或重修,这是一个全国现象。据2002年福建省政协的调查报告“根据九市政协调研材料统计全省形成规模的民间信仰活动场所25102座”。在甘肃陇中地区,各个村落遍布庙宇,到处盛行浓重的民间仪式。在云南省仅大理州就有信仰人数多达100余万的白族本土崇拜,彝族土著崇拜等民间宗教信仰,民间庙宇3711处,民间信仰正在复兴。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众多:其中一些庙宇等民间信仰实体和从业人员的出现唤起了民众内心深处潜藏已久的信仰惯力,民间信仰复兴催生了相关利益群体,他们运用现代化的经营运作手段对民间信仰的复兴和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也为民间信仰活动的恢复提供了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和法律制度保障;一些地方政府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发展理念也直接促进了民间信仰的复兴,更重要的原因是当代中国社会客观存在巨大的信仰需求,社会快速发展的来诸多社会问题,很多民众无法理智的对问题进行理解和解决,这样就使很多民众把目光转移到民间神灵那里寻求精神慰藉。正是各种因素构成的合力导致民间信仰的复兴。
三、正确看待当代民间信仰,寻找民间信仰的合理定位
(1) 民间信仰本质是一种世俗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的部分,民间信仰中蕴含着传统文化的基因,不能正确认识民间信仰,也就不能真正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和价值。”民间信仰出于社会底层,使它在民间基层有很强的亲和力,粘合力,教化民众,公共服务等作用”正如张新鹰教授对民间信仰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所做的论述:“真正形象地彻底地表明了儒道释三家殊途同归的历史走向所述,造成了三家在实践和理论上的全面合流,是下层民众出于现实的宗教抚慰需求而逐渐确立起来的民间宗教信仰——民间宗教是在不断吸收。”儒释道的精神核心在民间信仰那里有机结合在一起,展示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品格。
(2)民间信仰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宗教,但是它具备宗教的很多特质,可以称之为“准宗教”,它同样是宗教文化生态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信仰同宗教一样发挥着自身的价值和作用。民间信仰具备社会教化功能,在当代社会发挥着宣扬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作用,丰富的宗教性质的道德伦理说教十分通俗易懂宣扬各种神灵的灵验法力,很多民间信仰都被编成传奇故事,不断的培养民众的信仰之心,这些信仰给了信众精神支撑,使很多难以解决的现实问题诉诸于灵魂感召,降低了使用极端手段进行发泄的可能性,对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亦园 文化的图像(下卷)[M] 台北: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1992.180
[2]姜义镇 台湾的民间信仰 [M] 武陵出版社 2001
[3]陈思炎 何燕生 迷信与俗信 开放时代 1998(3)
作者简介
崔增峰(1988-),男,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15级研究生,专业为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方向为民国史。
秦荣花(1992-),女,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16级研究生,专业为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方向为晚清中外关系史。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关键词:民间信仰;文化特点;现实意义
传统的民间信仰仍然兴盛,新的民间信仰也在不断涌现。“民间信仰”从1930年开始成为稳定的术语。“中国的民间信仰似一片汪洋大海,极其庞大神灵队伍驻守在村镇城乡的各色神庙,深入各行各业,千家万户,普通百姓时时与神灵同在,与无形的神秘力量同在。”
民间信仰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和演变历史,对中国基层社会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同时民间信仰也得到了帝王将相的重视。
一、民间信仰的典型特征:
(1)民间信仰目的的功利性:学者哈维兰认为:“所有宗教都是为了满足那些社会与人类心理上的需求。”民间信仰也是为了某些世俗化的需求,具有功利性的特点。例如明万历二十一年王锡爵《东岳碧霞宫碑》碑文:“元君能为众生造福如其愿。贫者愿富,疾者愿安,耕者愿岁,贾者愿息,祈生者愿年,未子者愿嗣,子为亲愿,弟为兄愿,亲戚交厚,靡不相交愿,而神亦靡诚弗应。”从这段碑文中可以看出,正是这种向往美好生活的理想和愿望的心理需求让民间信仰有了深厚的根基。這也是民间信仰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2)民间信仰对象的广泛性和随意性:民间信仰的对象来源十分广泛,有的是自然事物,比如山河,日月等;有的是神话传说人物,比如女娲,妈祖,碧霞元君等;有的是历史著名人物,比如关羽,秦琼,鲁班等。我们还应该看到,信仰对象的范围还在不断扩大,一方面的原因是不断涌现出新的民间信仰对象,另一方面的原因是被淹没在历史长河里的民间信仰在当代又被重新挖掘出来,再一次被民众所信仰。同时民间信仰具有随意性和变化性的特点,民间信仰的对象常会随着民众心理需求的变化而改变。
(3)民间信仰的区域性特点:受自然环境,经济生活条件,文化教育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民间信仰呈现出极具特色的区域性特色。例如泰山周围的人们信仰泰山老奶奶,以求驱邪避灾,祈福保佑;沿海居民则信仰和崇拜妈祖龙王。山东沿海居民把鲸鱼作为崇拜对象,福建地区的渔民视妈祖为万能之神,以求风调雨顺,生活幸福安康。这种区域性特点异常明显,这恰好满足了不同区域民众的多元化信仰的实际需求,是不同地区的多元化需求造成了民间信仰的区域性多元化特点。
(4)民间信仰的行业性差异特点:当今社会行业分工十分明显,很多民间行业都有自己独特的信仰对象,换句话说,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祖师爷,这些祖师爷经过历史的沉淀,逐渐成为各自行业的保护神和供奉的神明。比如建筑业崇拜鲁班;酿酒业崇拜杜康;中药界供奉孙思邈;造纸业崇拜蔡伦;制茶业崇拜陆羽。各个行业的祖师爷都对本行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后世从业者对其信仰和崇拜,祈求保佑,构成了中国民間信仰的一个鲜明特色。
二、中国当代民间信仰复兴现象及原因简论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实,曾经遭到毁坏的民间庙宇得到重建或重修,这是一个全国现象。据2002年福建省政协的调查报告“根据九市政协调研材料统计全省形成规模的民间信仰活动场所25102座”。在甘肃陇中地区,各个村落遍布庙宇,到处盛行浓重的民间仪式。在云南省仅大理州就有信仰人数多达100余万的白族本土崇拜,彝族土著崇拜等民间宗教信仰,民间庙宇3711处,民间信仰正在复兴。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众多:其中一些庙宇等民间信仰实体和从业人员的出现唤起了民众内心深处潜藏已久的信仰惯力,民间信仰复兴催生了相关利益群体,他们运用现代化的经营运作手段对民间信仰的复兴和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也为民间信仰活动的恢复提供了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和法律制度保障;一些地方政府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发展理念也直接促进了民间信仰的复兴,更重要的原因是当代中国社会客观存在巨大的信仰需求,社会快速发展的来诸多社会问题,很多民众无法理智的对问题进行理解和解决,这样就使很多民众把目光转移到民间神灵那里寻求精神慰藉。正是各种因素构成的合力导致民间信仰的复兴。
三、正确看待当代民间信仰,寻找民间信仰的合理定位
(1) 民间信仰本质是一种世俗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的部分,民间信仰中蕴含着传统文化的基因,不能正确认识民间信仰,也就不能真正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和价值。”民间信仰出于社会底层,使它在民间基层有很强的亲和力,粘合力,教化民众,公共服务等作用”正如张新鹰教授对民间信仰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所做的论述:“真正形象地彻底地表明了儒道释三家殊途同归的历史走向所述,造成了三家在实践和理论上的全面合流,是下层民众出于现实的宗教抚慰需求而逐渐确立起来的民间宗教信仰——民间宗教是在不断吸收。”儒释道的精神核心在民间信仰那里有机结合在一起,展示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品格。
(2)民间信仰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宗教,但是它具备宗教的很多特质,可以称之为“准宗教”,它同样是宗教文化生态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信仰同宗教一样发挥着自身的价值和作用。民间信仰具备社会教化功能,在当代社会发挥着宣扬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作用,丰富的宗教性质的道德伦理说教十分通俗易懂宣扬各种神灵的灵验法力,很多民间信仰都被编成传奇故事,不断的培养民众的信仰之心,这些信仰给了信众精神支撑,使很多难以解决的现实问题诉诸于灵魂感召,降低了使用极端手段进行发泄的可能性,对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亦园 文化的图像(下卷)[M] 台北: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1992.180
[2]姜义镇 台湾的民间信仰 [M] 武陵出版社 2001
[3]陈思炎 何燕生 迷信与俗信 开放时代 1998(3)
作者简介
崔增峰(1988-),男,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15级研究生,专业为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方向为民国史。
秦荣花(1992-),女,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16级研究生,专业为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方向为晚清中外关系史。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