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任务设计:以“教”还是“学”为核心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zl2003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评价一堂课,总有一个可以贯穿的标准:是“教”得精彩,还是“学”得精彩?前者基于教师行为,后者基于学生行为。本来,教是为了学,学是在教的引导下进行的,二者是并无矛盾的二元对立,但在现实的课堂上,往往呈现两种价值追求。《天净沙·秋思》的同课异构分析发现,阅读任务设计应以“学”为核心,这决定了语文课的品质。
  关键词:阅读任务设计核心
  同样一节课,同一个文本,由于教师的教学设计不同,达到的教学目标不同,甚至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也不同。对此,我们首先要衡量的是:不同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是什么?面对同样的文本,有的教师认为应该“教表达”,有的认为应该“教思想”,还有的认为应该是“教情感”。不同的侧重,其实分不出优劣。但评价一堂课,却总有一个可以贯穿的标准:是“教”得精彩,还是“学”得精彩?前者基于教师行为,后者基于学生行为。本来,教是为了学,学是在教的引导下进行的,二者是并无矛盾的二元对立,但在现实的课堂上,往往呈现两种价值追求。
  前者是秀出教师的“教”,包括精深的文本解读、精致的教学结构、精彩的思路点拨和问题设计,但学生的“学”却是被动的,是被教师牵引着去填教师设计好的“学习坑”,本质上,学生是教师的配合者——就文本来说,学生是在获取教师的认知;就思维来说,是以知识铺垫为核心来设计学习,学生是在重走或有捷径地走教师的思维通道。
  后者呢?侧重于学生自己的学习建构,教师只提供阅读任务设计,关注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把教学目标变成学习目标,引领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点拨和指导。这样的设计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集中学习注意力,又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实现课堂上的自主学习,本质上,学生是学习和阅读的主体——就文本来说,学生是建立自己的認知;就思维来说,是从有认知到有发现,从有见识到能识见,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己的行为与思维路径的呈现。
  以下通过两位教师的《天净沙·秋思》同课异构教学进行阐述。
  一、不同的设计,不同的课堂
  【课例1】
  一位教师以知识铺垫为核心来设计教学,具体流程如下——
  1.导入:复习已学鉴赏小令的方法。
  师我们已学过一些小令了,有谁能说说鉴赏小令的方法?
  生抓住景物来鉴赏。
  师小令的语言是凝练的,因此,我们不仅要抓住景物,还要动用我们的——
  生(齐答)联想、想象。
  师现在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鉴赏这首小令。
  2.学生自主朗读、批注。
  3.集体交流,教师点拨。
  4.小结:在鉴赏小令时,我们应抓住景物描写及直接抒情的语句进行联想与想象。
  上述课例表面看来有学生的自主学习,运用朗读、批注的方法鉴赏这首小令,但本质却是以知识铺垫为核心来创设学习任务的。这个过程表面上着眼于方法的习得与运用,但实质上只是技能的应用和信息的获取,并未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有发现,但没有“识见”(占有、比较、辨析、质疑等)。
  【课例2】
  另一位教师则以“学”为核心来设计教学,具体流程如下——
  1.导入:学生设计学习目标。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小令《天净沙·秋思》。请大家阅读文本,思考:你觉得这首小令的学习目标应该有哪些?请用铅笔把你所设定的目标写下来,要求语句通顺。
  (学生自行阅读,设定目标。)
  师邻近的同学交流一下自己拟定的目标,筛选出值得学习的目标。
  (小组交流、筛选,教师巡视、指点。)
  师请小组的代表把拟定的学习目标呈现给大家。
  (集体交流后,教师让学生把学习目标写在黑板上,见图1。)
  (1)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景物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运用联想和想象,把这首小令用散文化的语言表现出来。
  图1师同学们看看,这些设定的目标有没有重复的?
  生我觉得第二个目标涵盖了第三个目标,第二个目标达成了,第三个目标也应该没有问题了。
  生第二个目标与第三个目标不尽相同, 前者是一种鉴赏能力,后者还包含书面表达能力。
  师我们可以把第二个目标与第三个目标整合起来:运用联想和想象,抓住景物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理解作者产生这种感情的原因。大家看看合适不合适?
  (学生大部分同意。)
  师不同意这个目标的同学可以看一下,我们解决了这一目标以后,第三个目标是否也实现了?
  2.探究:运用联想和想象,抓住景物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主学习、圈画、批注、朗读。随后小组交流,学生把别人好的点子补充在书上,有不同的意见或看法提出来;集体交流,质疑、朗读。)
  师(点拨)我们可以抓住景物描写的语句和直接抒情的语句,运用联想和想象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师(追问)为什么作者会产生这样的心情?同学们可以阅读第145页上有关作者生平的文字。
  生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篇名作。
  师(小结)因此,除了以上鉴赏方法外,我们也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3.学生练习。
  师大家看看,第三个目标还有问题吗?请大家把这首小令改成散文化的语言,要求:想象合理,字数不少于300字。
  (学生练习;小组交流、点评、互荐或自荐,并说明理由。)   4.课后作业:修改扩写文字,并写出一两个优点。
  显然,上述课例的一把“钥匙”就是学习目标的自行设计,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过程就形成了,思维也自然打开了。
  二、透过课堂辨析不同的教学
  以上简要呈现的两例教学明显不同,仔细分析不难发现,不同的课堂教学背后蕴藏着两位教师不同的教学理念。
  先看第一位教师的教学,以知识铺垫为核心来设计在传统教学中司空见惯,通过“准备练习”“复习准备”“复习铺垫”等形式呈现。具体而言,教师是为了让学生轻松、顺利地解决新任务,设计一个个“过渡”,为解决新任务做好知识、能力等方面的铺垫,从而降低问题的难度,帮助学生沿着设置的台阶一步一步往上走,最终攀登到知识顶峰。这样的教学呈现以下特征:
  首先,从“导入”上来看,教师所设计的是“教案”非“学案”。本课的学习目标分明是教师提出的,学生只不过是按照教师的意图完成教学目标,而非自己参与、设定学习目标。
  其次,从“过程与方法”来看,教师是亦步亦趋地引领学生完成教学目标的。先让学生回顾已学的小令鉴赏方法,再用这些方法来学习新课,补充新的方法。
  这种教学设计是基于“教”的。其中,有些问题设计过于简单,表面上学生学得津津有味,积极性很高,实质上学生的思维品质未得到提升,久而久之,学生便成为教师手中的“木偶”,教师拉一拉,学生动一动。这种学习其实只是用教師的预设来替代学生的学习,学生的思维含量实在有限,更谈不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再看第二位教师的教学,以“学”为核心,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合作交流,是教师创设学习任务,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使学生有了更大的自主探索空间,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思考、讨论,甚至是争辩,创新实践能力得到培养,思维获得了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从“目标设定”来看,这是学生参与设定的学习目标,而非教师单方面设定的教学目标。这种引导学生设定的目标,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唤起他们已学的知识,从而促使他们更顺利地走向新知识。
  其次,从“过程与方法”来看,既有自行思考的过程,又有小组交流的环节,多种方法的合理运用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平衡了学生学习基础、能力的差异,从而使学生更有自信,更愿意参与集体交流,大大提升了学习热情。
  再次,教师的点拨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发展。在设定学习目标时,有些学生不同意第三个目标(运用联想与想象,把这首小令用散文化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设定,而有些学生认为掌握作者的感情并不等于扩写不存在问题。对此,教师并未马上提出见解,而是让学生先完成第二个目标以后再来看看第三个目标的完成情况,并把第二个目标表述为:“运用联想和想象,抓住景物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理解作者产生这种感情的原因”,从而丰富了他们的思维活动。只有激活学生的思维,才能让他们觉得有意思。不同程度学生有不同高度的思维,这样才能发挥班级授课制的效率。
  近些年,语文教研活动,特别在公开课中,教师的读文本和点拨学生的设计受到特别关注,名师带动也影响到广大普通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贯注用心于“教之秀”,学生的精彩表现,其实是为了呈现“教功”了得,而不是学生的学习力提升。而学生呢?离开了教师依然不会阅读,不会构建学习过程。由此,阅读任务设计是以“教”还是“学”为核心,显得非常重要,它决定了语文课的品质。
其他文献
摘要:董一菲老师在长期的一线教学工作中,形成了“诗意语文”的教学理念,并用优美含蓄的课堂教学语言来践行这一理念。董老师的课堂教学评价语一直为人称道,既有和她的导入语、提问语、讲述语、结束语等其他教学语言共通的特征,又有评价语的独有个性,呈现出和而不同的风貌:有着高度认同学生发言价值的评价立场、彰显诗意和典雅的评价表达、立足对话和生成的评价过程。  关键词:董一菲教学评价语立场表达过程  董一菲是闻
期刊
摘要:评点式阅读教学由课前初评、课堂交流探讨、当堂再读再评以及课外文本评点四个环节构成,贯穿课堂内外。评点式阅读不只是一种读书方法,它更是一种读书习惯、一种生活态度。只有长期坚持,才能真正带领学生渐入佳境,享受阅读的幸福。  关键词:评点式阅读内涵环节  一、什么是评点式阅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要“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引导学生“恰当
期刊
“用计算器计算”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其基本的教学目标如下:(1)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功能,会用计算器进行较大数目的一两步连续运算,并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2)体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便和快捷,感受计算器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会灵活使用计算器,进一步培养分析、综合以及简单推理的能力。(3)经历计算工具的演变过程,丰富学习体验,感受人类的智慧,培养学习
期刊
摘要:儿童诗《太阳船》一课教学,从学生最惯常的想象活动——比喻入手,让学生在本体、喻体之间真正搭建起思维的桥梁,从而深化他们的审美体验。其间,并不是单单让学生了解比喻知识,赏析作者将太阳比作船的奇特,而是把联想和想象的知识学习引向縱深,也就使得初中关于联想和想象的学习比小学略高了一层。当然,教学是遗憾的艺术,总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有待调整。  关键词:儿童诗《太阳船》比喻情感  一、教学实录及反思 
期刊
摘要:教师需要分析和把握学生学习单元知识的认知心理,这是以学定教的前提,只有弄清楚學生是如何学习英语的,才能知道应该如何教。结合译林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Unit 7 Summer holiday plans单元教学,从“已知—新知—未知、整体—部分—整体、类合—架构—模块、范例—语用—习得”这四个维度,分析学生基于单元知识结构的英语学习心理,为教师设计有效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心理学依据。
期刊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从三年级起每一分册(学期)都专门设立“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其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会解决实际问题,获得具体问题的结论和答案,更加在于让学生经历策略形成的过程,获得对策略内涵与外延的认识与理解,感受策略给问题解决带来的便利,真正形成“学策略、懂策略、用策略”的意识,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不是“解决问题”的教学,不能只关注问题的解决,而要注意引导学生
期刊
摘要:《七颗钻石》教学脱离原先的设计,根据文本特点和学生实际开展教学,有了意外的收获。这恰恰印证了“靠船下篙”,才能“船行千里”。 具体而言:课前,在教学设计中适当留白,留下思维的余地,以期达到动态生成;课上,善用临时插曲,凭借教学机智随机应变、因势利导。  关键词:教学机智设计留白因势利导  一、课例描述  《七颗钻石》是列夫·托爾斯泰创作的一篇童话故事,被选入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故事梗概
期刊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在整数乘法中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的功能,既是表内乘法的自然延伸,也是两、三位数乘两位数以及多位数乘法的重要基础。在一次教研活动中,一位教师教学本课“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环节引起了笔者的思考。  一、教学过程  (一)观察情境,提出问题  师(出示教材第11页例5的情境图)看一看、数一数,从图中你能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生湖面上有3排
期刊
新课程改革强调“改变学生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倡导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强调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笔者认为,其落实的关键就是进行体验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亲自尝试,充分参与,在活动体验的过程中收获知识、感悟方法、孕育情感,获得自主发展。  罗杰斯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让学生体验到自己面临的实际问题
期刊
精心设计新知的引入接口、建构活动和应用练习是提高数学新授教学质量的关键。不过,教学终究是遗憾的艺术,教师只有通过反思,找到不足并作出改进,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提升专业素养。  “因数与倍数”是学习分数约分、通分的基础,也是学习分数运算的关键。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因数与倍数”第一课时内容主要分為三大板块:例题1通过摆小正方体引入因数与倍数的概念;例题2寻找因数及发现因数特征,例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