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课改实施的背景下,要求学生在掌握相应的课本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全面体现学科的核心价值。数学学科作为小学生必学科目之一,对小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相较于其他学科来说,数学学科具有一定的生活实践性,在提升小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占有绝对优势。因此,我主要以小学数学教学为背景,对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培养策略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创新
数学新课标中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到了新的高度,自此,也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了较为明确的发展思路。具备较好的创新能力,一方面是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能动性的主要体现,另一方面还是其综合能力提升的重要彰显。我结合教学实际,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看法:
一、创新教学形式,提升学生的想象力
通过教学实践得知,大多数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中,虽然受教师的传统教学学到了一定的知识,但由于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差,因此,导致其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对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教学形式,为后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奠定根基。
以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中《认识图形》为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组织相关的“创新”活动,如通过多媒体呈现出一幅与图形相关的展示台:文具盒、书、茶叶盒、粉笔盒、粉笔......这样学生立刻被这样的画面所吸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教师引出本课的主要内容:
教师:谁能将展示台上的物品进行分类?学生们在画面的吸引下,立即展开思考。学生们一边思考一边动手分类:有的将文具盒和书划分为一组,茶叶盒划分为一组,有的将粉笔划分为一组......随后教师顺势引导,教师:你们能说一下为什么要这样分组吗?学生A:文具盒和书是长长的;学生B:茶叶盒是方方正正的;学生C:粉笔是长长的像柱子......此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关于图形的名称,并根据图形的特征、大小等不同不断唤起学生的兴趣和感官能力,加深学生对图形的理解。学生通过上述的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不仅得到了提升,而且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二、创新教学方法,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有个心理学家曾经提出,把个体置于真实的情境下,更易唤起其内心的体验。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不断创新数学教学方法,注重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掌握好学习的主动权,这样有助于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是建立创新意识的重要保障。
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运算定律》为例,教师以问题情境创设为出发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挥学生的主动权,如:“加法的交换律”创设以下的问题:
(1)51+62 62+51
(2)127+213 213+127
学生们通过计算可以得知,两组加法在位置变换后其总和不变。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其规律,接着教师将数字变换成情境:
教师:周末一家人来到公园一起举行骑自行车比赛,姐姐骑了51千米,小明自己骑了62千米,姐姐和小明共骑多少千米?小明妈妈骑了127千米,爸爸骑了213千米,爸爸和媽妈共骑了多少千米?
学生们纷纷展开思考和讨论,有的学生写道:
姐姐和小明共51+62=113千米;有的学生写道62+51=113千米;有的写爸爸和妈妈共127+213=340千米,有的写213+127=340千米。
通过学生们的答案,教师借势讲到:
这道题既能写成51+62、127+213,也可以写成62+51、213+127,由此可见,51+62=62+51,127+213=213+127,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后总和不变。学生们通过以上的问题情境,学生们积极探索和总结,不断发挥自身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通过情境活动的开展,一步步实现预设的学习目标。因此,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创设情境不仅改变以往的课堂的枯燥氛围,而且还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不断发挥主观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创新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
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较小,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训练小学生创新能力时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开展各种有意义的创新教学活动。具体而言,就是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儿歌、游戏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不断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
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学习《年月日》为例,教师可根据此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建构适合小学生的教学情境,如利用儿歌的形式帮助学生增强对知识的记忆。下面以记忆大小月为例:
教师:同学们,接下来我们学习大小月的儿歌:“要找大月要记牢,七月、八月挨着数,七月之前找单数,八月之后找双数”通过儿歌的形式,学生们很快记住这些大月后,除了二月其他都是小月。
教师:通过上面的儿歌,大家都记住了大小月,那接下来请同学们以自己擅长的记忆方法一起记住各月的天数。
教师:现在请大家一起来说说各自的生日都是哪天?几月几日?哪个月是大月哪个月是小月?
开始游戏活动:
同学们都说了一下自己的生日是哪天?那接下来我们一起玩游戏吧?
教师:说到大月,所有的女生起立,说到小月,所有的男生起立,当说到不是大月又不是小月的时候,那么全体学生起立。
学生们仔细听教师讲解规则......
在这样的互动活动背景下,不仅唤起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而且其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充分提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以兴趣为出发点,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促使学生聚精会神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为后续高质量的教学课堂提供保障。
总体来讲,创新能力的提升是需要通过小学数学教师不断创新教学形式、创新教学方法以及创新教学活动来实现的,对此,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运用合理的教学方式来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在创新能力的提升下带动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让创新之花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顾宣松.探究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策略[J].考试周刊,2021(02):61-62.
[2]文孝峰.论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方法[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0(12):107.
[3]刘怀新.浅析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1):237.
(作者单位:湖南省祁阳市白水镇书苑小学)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创新
数学新课标中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到了新的高度,自此,也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了较为明确的发展思路。具备较好的创新能力,一方面是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能动性的主要体现,另一方面还是其综合能力提升的重要彰显。我结合教学实际,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看法:
一、创新教学形式,提升学生的想象力
通过教学实践得知,大多数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中,虽然受教师的传统教学学到了一定的知识,但由于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差,因此,导致其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对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教学形式,为后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奠定根基。
以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中《认识图形》为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组织相关的“创新”活动,如通过多媒体呈现出一幅与图形相关的展示台:文具盒、书、茶叶盒、粉笔盒、粉笔......这样学生立刻被这样的画面所吸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教师引出本课的主要内容:
教师:谁能将展示台上的物品进行分类?学生们在画面的吸引下,立即展开思考。学生们一边思考一边动手分类:有的将文具盒和书划分为一组,茶叶盒划分为一组,有的将粉笔划分为一组......随后教师顺势引导,教师:你们能说一下为什么要这样分组吗?学生A:文具盒和书是长长的;学生B:茶叶盒是方方正正的;学生C:粉笔是长长的像柱子......此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关于图形的名称,并根据图形的特征、大小等不同不断唤起学生的兴趣和感官能力,加深学生对图形的理解。学生通过上述的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不仅得到了提升,而且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二、创新教学方法,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有个心理学家曾经提出,把个体置于真实的情境下,更易唤起其内心的体验。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不断创新数学教学方法,注重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掌握好学习的主动权,这样有助于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是建立创新意识的重要保障。
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运算定律》为例,教师以问题情境创设为出发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挥学生的主动权,如:“加法的交换律”创设以下的问题:
(1)51+62 62+51
(2)127+213 213+127
学生们通过计算可以得知,两组加法在位置变换后其总和不变。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其规律,接着教师将数字变换成情境:
教师:周末一家人来到公园一起举行骑自行车比赛,姐姐骑了51千米,小明自己骑了62千米,姐姐和小明共骑多少千米?小明妈妈骑了127千米,爸爸骑了213千米,爸爸和媽妈共骑了多少千米?
学生们纷纷展开思考和讨论,有的学生写道:
姐姐和小明共51+62=113千米;有的学生写道62+51=113千米;有的写爸爸和妈妈共127+213=340千米,有的写213+127=340千米。
通过学生们的答案,教师借势讲到:
这道题既能写成51+62、127+213,也可以写成62+51、213+127,由此可见,51+62=62+51,127+213=213+127,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后总和不变。学生们通过以上的问题情境,学生们积极探索和总结,不断发挥自身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通过情境活动的开展,一步步实现预设的学习目标。因此,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创设情境不仅改变以往的课堂的枯燥氛围,而且还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不断发挥主观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创新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
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较小,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训练小学生创新能力时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开展各种有意义的创新教学活动。具体而言,就是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儿歌、游戏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不断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
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学习《年月日》为例,教师可根据此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建构适合小学生的教学情境,如利用儿歌的形式帮助学生增强对知识的记忆。下面以记忆大小月为例:
教师:同学们,接下来我们学习大小月的儿歌:“要找大月要记牢,七月、八月挨着数,七月之前找单数,八月之后找双数”通过儿歌的形式,学生们很快记住这些大月后,除了二月其他都是小月。
教师:通过上面的儿歌,大家都记住了大小月,那接下来请同学们以自己擅长的记忆方法一起记住各月的天数。
教师:现在请大家一起来说说各自的生日都是哪天?几月几日?哪个月是大月哪个月是小月?
开始游戏活动:
同学们都说了一下自己的生日是哪天?那接下来我们一起玩游戏吧?
教师:说到大月,所有的女生起立,说到小月,所有的男生起立,当说到不是大月又不是小月的时候,那么全体学生起立。
学生们仔细听教师讲解规则......
在这样的互动活动背景下,不仅唤起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而且其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充分提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以兴趣为出发点,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促使学生聚精会神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为后续高质量的教学课堂提供保障。
总体来讲,创新能力的提升是需要通过小学数学教师不断创新教学形式、创新教学方法以及创新教学活动来实现的,对此,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运用合理的教学方式来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在创新能力的提升下带动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让创新之花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顾宣松.探究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策略[J].考试周刊,2021(02):61-62.
[2]文孝峰.论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方法[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0(12):107.
[3]刘怀新.浅析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1):237.
(作者单位:湖南省祁阳市白水镇书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