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动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打造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主体参与意识 主动探索者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苏东坡在《琴声》中如是说。意思是单是客体不会出声,只有主体也发不出声,主体(手指)与客体(琴)结合,主体作用于客体,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才能弹奏出美妙的琴声。同样,在课堂教学中,要想取得较好的效果,关键在于教师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因此,教师必须唤起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充分让学生“动”起来,即让学生的个性表露出来,思维活跃起来,手脚解放出来,让学生自觉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与发现者。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一、大胆放手,增添活力
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强调学习结果,更要强调学习过程、参与状态,力求课堂上人人参与,全程参与,多方位参与。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和关键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标新立异”、“异想天开”,敢于展示自己的思想。只有这样,学生智慧的火花才能迸发,才能为课堂教学注入生机。
教师可将展示课完全交给学生,自己走下讲台,学生站上讲台,由学生讲课,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小组学习的成果,这个过程既是一种反馈又是小组互相学习互相合作的过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大的学习目标下可以用多种方式演绎讲解课文内容。演讲、表演、歌唱、诗词歌赋、画画、改写、续写等方式都是可以的,重点字句和内容还可以上来黑板写并且讲解。总之,争取每一个小组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课堂上学生都动起来了,就算是后进生也有了表现的机会。这样的课堂不但满足了学生学习的需要,增强了教学的表现力,而且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个性差异;不仅丰富了课堂,提高了效率,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使学生学得更积极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都动起来,课堂必然充满生命活力。
例如讲解《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时,因为文章比较浅显,再加上文章下面有注释,学生上课听起来是无精打采,毫无兴趣,所以我把绝大部分时间都用来让学生讲,让他们做小老师,他们讲得不到位的地方我再做适当的补充。这样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学起来兴致勃勃,讲得眉飞色舞,头头是道。这节课给了我很大启示,老师真的要解放思想,多给学生展示的机会,相信学生的能力。
二、创设情境,主动参与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一节好课往往开始于好的情境创设。一位充满教育智慧的名师,一定善于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句名言、一首小诗、一支流行歌曲、一则新闻、一个故事等,都可以成为良好的教学情境创设的资源,都可以引领学生积极地探究。只有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认真体验学习的艰辛和快乐,学生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才能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产生创造的灵感。例如,教学《雷雨》一课时,根据戏剧矛盾冲突激烈、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的特点,安排学生自行组合,指导他们根据课文分组,进行课本表演。导演、编剧、演员等都由学生自己挑选、组织。这样一来,课堂教学的活动性相当强,学生全都兴趣盎然,积极地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一头扎进作品之中,认真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性格,并且很有创意地设计、安排符合故事发展的新情节,符合人物特点的语言、动作等相关内容,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锻炼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学习王实甫的《长亭送别》时,因作品中的曲词脍炙人口,让学生观赏戏剧片《长亭送别》,理解作品的意境,然后看课文,让同学们做个小鉴赏家,发挥他们的鉴赏水平。这样学生学习兴趣大大提高,畅所欲言,各人都找自己喜欢的词进行鉴赏,老师不再口干舌燥,学生也能领悟其中的佳句和作者传达的感情。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让学生大胆创新,积极尝试,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借助信息技术,不断调动学生多感官,开发感官潜能,为学生学习增添乐趣,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兴奋、冲动状态,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从而认识新问题,发现新问题。信息技术能把丰富多彩的社会大课堂带进教学的小课堂之中,大大拓展课堂的时空,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信息,感知社会,了解社会。
三、选好切入点,激发思维
教师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要求,精心设计,以充分调动学生有意识地参与活动,使学生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精神愉快而轻松的状态下,循着老师指导的方向,进行积极的、自觉的、有创造性的学习。“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阅读教学设计中的切入点就像整台戏的序幕,如果设计安排得有创造性,就能牵引整个教学过程,收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之奇效。切入点要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和创造性。如教学《祝福》时,可先放映电影《祝福》,然后利用练习题第四题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谈看法。该问题是:电影《祝福》有这样一个情节,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与祭祀活动,于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你觉得增添这个情节妥当吗?问题一提出,就引发了学生热烈的讨论,“妥当”与“不妥当”成为争论的焦点,由此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阅读的结果还是为“妥当”与“不妥当”争论不休,“为什么呢?”我只能继续提问,其结果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电影导演自然也有他的看法,“形象大于思维”。学生的大胆尝试得到肯定,自然是学习兴趣倍增。切入点选择得好,可以拉近师生距离,使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自主地理解课文。也能很好地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对课文进行深入的理解,得出自己的看法。心理学家指出:人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想象力只有平时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少。因此只有在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就需要教师以宽容友好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亲和的对话平台、沟通对话渠道,让学生觉得老师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垄断者,更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一锤定音,而是可以和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可以聆听学生的见解,并能适时地给以赞同表扬或指正他们的观点。学生在课堂上不应该仅仅是学习活动的接受者,而应该充分发挥主体地位的作用,积极参与到思维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首先在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地给予启发,教学生如何去动脑,如何去思考,但不是在教师的思维圈子中顺着教师的思路走。
四、多方位调动,提高热情
“大语文”观念提倡“生活即语文”是很有道理的。语文和语文学习本身就是生活各方面的反映和需要,因此我们的语文学习必须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学生才不会认为学语文无用,才不会感觉语文和语文学习索然寡味。我们可以将社会、家庭、学校的方方面面引入课堂,还可适当地将社会热点问题、学生关注的问题,包括电视的新闻、时事等节目的有关内容引进课堂,通过听说读写等方式和语文活动,使学生走出课本的狭小圈子,将语文学习扩大到生活和社会,使他们学会观察、思考并认识社会,参与社会和人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其实还可以走出课堂,搞一些访问、小调查等形式的语文活动来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内容,以此来配合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兴趣。上课前几分钟,要想方设法让学生的神经兴奋起来,将他们的瞌睡、冷漠、无聊等不良做法和情绪全“赶跑”,让他们的情绪高涨起来。可以用一两分钟的表演、笑话、故事、竞猜、演讲等激起他们的兴趣。“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部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学生一旦对某一学科或某一活动产生强烈而稳定的兴趣就会为之付出极大的努力,在探索认识某种对象的活动中产生乐趣。语文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积累与融会的过程,而自主参与则是这一过程的催化剂,它促使这一过程趋于完美。由此,我慢慢领会到,只要你执著地追求,执著地努力,成功就属于你。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主体参与意识 主动探索者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苏东坡在《琴声》中如是说。意思是单是客体不会出声,只有主体也发不出声,主体(手指)与客体(琴)结合,主体作用于客体,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才能弹奏出美妙的琴声。同样,在课堂教学中,要想取得较好的效果,关键在于教师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因此,教师必须唤起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充分让学生“动”起来,即让学生的个性表露出来,思维活跃起来,手脚解放出来,让学生自觉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与发现者。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一、大胆放手,增添活力
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强调学习结果,更要强调学习过程、参与状态,力求课堂上人人参与,全程参与,多方位参与。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和关键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标新立异”、“异想天开”,敢于展示自己的思想。只有这样,学生智慧的火花才能迸发,才能为课堂教学注入生机。
教师可将展示课完全交给学生,自己走下讲台,学生站上讲台,由学生讲课,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小组学习的成果,这个过程既是一种反馈又是小组互相学习互相合作的过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大的学习目标下可以用多种方式演绎讲解课文内容。演讲、表演、歌唱、诗词歌赋、画画、改写、续写等方式都是可以的,重点字句和内容还可以上来黑板写并且讲解。总之,争取每一个小组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课堂上学生都动起来了,就算是后进生也有了表现的机会。这样的课堂不但满足了学生学习的需要,增强了教学的表现力,而且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个性差异;不仅丰富了课堂,提高了效率,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使学生学得更积极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都动起来,课堂必然充满生命活力。
例如讲解《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时,因为文章比较浅显,再加上文章下面有注释,学生上课听起来是无精打采,毫无兴趣,所以我把绝大部分时间都用来让学生讲,让他们做小老师,他们讲得不到位的地方我再做适当的补充。这样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学起来兴致勃勃,讲得眉飞色舞,头头是道。这节课给了我很大启示,老师真的要解放思想,多给学生展示的机会,相信学生的能力。
二、创设情境,主动参与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一节好课往往开始于好的情境创设。一位充满教育智慧的名师,一定善于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句名言、一首小诗、一支流行歌曲、一则新闻、一个故事等,都可以成为良好的教学情境创设的资源,都可以引领学生积极地探究。只有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认真体验学习的艰辛和快乐,学生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才能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产生创造的灵感。例如,教学《雷雨》一课时,根据戏剧矛盾冲突激烈、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的特点,安排学生自行组合,指导他们根据课文分组,进行课本表演。导演、编剧、演员等都由学生自己挑选、组织。这样一来,课堂教学的活动性相当强,学生全都兴趣盎然,积极地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一头扎进作品之中,认真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性格,并且很有创意地设计、安排符合故事发展的新情节,符合人物特点的语言、动作等相关内容,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锻炼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学习王实甫的《长亭送别》时,因作品中的曲词脍炙人口,让学生观赏戏剧片《长亭送别》,理解作品的意境,然后看课文,让同学们做个小鉴赏家,发挥他们的鉴赏水平。这样学生学习兴趣大大提高,畅所欲言,各人都找自己喜欢的词进行鉴赏,老师不再口干舌燥,学生也能领悟其中的佳句和作者传达的感情。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让学生大胆创新,积极尝试,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借助信息技术,不断调动学生多感官,开发感官潜能,为学生学习增添乐趣,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兴奋、冲动状态,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从而认识新问题,发现新问题。信息技术能把丰富多彩的社会大课堂带进教学的小课堂之中,大大拓展课堂的时空,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信息,感知社会,了解社会。
三、选好切入点,激发思维
教师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要求,精心设计,以充分调动学生有意识地参与活动,使学生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精神愉快而轻松的状态下,循着老师指导的方向,进行积极的、自觉的、有创造性的学习。“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阅读教学设计中的切入点就像整台戏的序幕,如果设计安排得有创造性,就能牵引整个教学过程,收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之奇效。切入点要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和创造性。如教学《祝福》时,可先放映电影《祝福》,然后利用练习题第四题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谈看法。该问题是:电影《祝福》有这样一个情节,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与祭祀活动,于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你觉得增添这个情节妥当吗?问题一提出,就引发了学生热烈的讨论,“妥当”与“不妥当”成为争论的焦点,由此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阅读的结果还是为“妥当”与“不妥当”争论不休,“为什么呢?”我只能继续提问,其结果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电影导演自然也有他的看法,“形象大于思维”。学生的大胆尝试得到肯定,自然是学习兴趣倍增。切入点选择得好,可以拉近师生距离,使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自主地理解课文。也能很好地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对课文进行深入的理解,得出自己的看法。心理学家指出:人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想象力只有平时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少。因此只有在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就需要教师以宽容友好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亲和的对话平台、沟通对话渠道,让学生觉得老师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垄断者,更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一锤定音,而是可以和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可以聆听学生的见解,并能适时地给以赞同表扬或指正他们的观点。学生在课堂上不应该仅仅是学习活动的接受者,而应该充分发挥主体地位的作用,积极参与到思维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首先在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地给予启发,教学生如何去动脑,如何去思考,但不是在教师的思维圈子中顺着教师的思路走。
四、多方位调动,提高热情
“大语文”观念提倡“生活即语文”是很有道理的。语文和语文学习本身就是生活各方面的反映和需要,因此我们的语文学习必须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学生才不会认为学语文无用,才不会感觉语文和语文学习索然寡味。我们可以将社会、家庭、学校的方方面面引入课堂,还可适当地将社会热点问题、学生关注的问题,包括电视的新闻、时事等节目的有关内容引进课堂,通过听说读写等方式和语文活动,使学生走出课本的狭小圈子,将语文学习扩大到生活和社会,使他们学会观察、思考并认识社会,参与社会和人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其实还可以走出课堂,搞一些访问、小调查等形式的语文活动来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内容,以此来配合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兴趣。上课前几分钟,要想方设法让学生的神经兴奋起来,将他们的瞌睡、冷漠、无聊等不良做法和情绪全“赶跑”,让他们的情绪高涨起来。可以用一两分钟的表演、笑话、故事、竞猜、演讲等激起他们的兴趣。“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部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学生一旦对某一学科或某一活动产生强烈而稳定的兴趣就会为之付出极大的努力,在探索认识某种对象的活动中产生乐趣。语文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积累与融会的过程,而自主参与则是这一过程的催化剂,它促使这一过程趋于完美。由此,我慢慢领会到,只要你执著地追求,执著地努力,成功就属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