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鹤楼送别》是一首文诗兼美的文包诗,诗中有文,文中藏诗,诗文浑然一体,别具一格。大诗人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时有感而发,因此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从文到诗,紧紧扣住一个“情”字,感受到李、孟之间的一丝依恋、一点伤感、几许惆怅,却是人生中最富有诗意的送别。
“依依惜别”是本课的文眼、情眼,最能体现出朋友间尊重和敬仰的情意之美。抓住这个教学切入点,让学生置身文本之中,用朗读、品析、表演、补白体会那般“友情”“亲情”“豪情”“离情”之美。
一、用朗读感受情意美
文包诗融语言美、意境美于一身,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提高语文素养的好素材。同时,读是思的凭借,读是悟的前提,读是说的储备,读是写的基础。所以,在文包诗课文的教学中,要凸显语文学科的特点,让“读”成为课堂的主旋律。用“读”为学生营造一个绿意葱茏的心灵花园,让学生走进文本,阅读品味、领悟内容、体验情感。
整篇文章读来如流水般顺畅,如玫瑰般醇厚,特别是几处用简短的语言描绘出的景色图:“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柳絮翻飞,是烟是雾,朦胧之美;繁花乱眼,似云似锦,盎然之美。“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气势磅礴,凌空欲飞,仙气之美。“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杨柳沙鸥极通人性,随之心动,不舍之美。
一切语景皆语情,为两位大诗人的送别营造了朦胧、难舍的意境,读来是那么亲切自然、朗朗上口。通过理解阅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动情地读,相信每读一句,学生的心中都会有一幅画面出现。
优美的环境也为李白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埋下了感情的伏笔,成为灵感的源泉。深厚的友情凝聚在这四句诗中,读来透着淡淡的伤感、深深的祝福。
二、用品析体悟情意美
“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教师需引导学生扎实学习字词句,引导学生深入课文的字里行间,用心品味。让学生再次触摸文本,与文本更深入地对话——先读到文字的里面,再读到文字的背后,最后读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体悟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深情厚谊。
一个“藏”字,引导学生思考:为何藏?在品味过后,必能悟出两位大诗人“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心境。这是一份不愿触动的离别情,是那般不忍别,是那般宁愿自己难过、也不想让朋友难过的关心的情意啊!
六个“您”字,让人体会到大诗人李白对孟浩然如兄长、如老师般深深的敬仰,进一步理解和感受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
两个动作“伫立”“凝视”,由行动直入内心,此时此刻诗人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如果没有这些丰富的内涵,又怎么会白帆已逝,还“依然伫立”?如果情谊不深厚,又怎么会久久“凝视”?如果不是此时心潮起伏,难抑深情,又怎么会“一江春水浩浩荡荡”流不息?诗人内心的怅惘,有力地撞击着我们的心灵,让人体会到友情的可贵。
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巧妙地将情与景高度完美地融合,正所谓“不见帆影,惟见长江;怅别之情,尽在言外”。一个“辞”字,饱含深情,极具吸引力。读后,孟浩然向李白拱手作别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一个“孤”字,诗人唯见孤帆,眼中只有友人,离别之情、敬仰之情、依依不舍之情、孤单寂寞之情在心中来回激荡,情深意远。
师生、生生、人本之间在不断的思维撞击中,对文本的理解更加丰富和深入,更深入至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诗人情感的波动,体会那份分别之时的情意美。
三、用补白绽放情意美
善教者,一定会在文本的空白处巧做文章,或引入课外学习资源以充实文本的解读,或引发学生展开丰富想象以填补文本的空白。它与文本融为一体,引领着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处,走进文本人物的心灵情感深处,进行的是有深度的解读。
在李、孟“饮酒话别”的段落学习时,将李白所写的《赠孟浩然》一诗作为资料补充,既扩大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视界,又深化了学生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
当白帆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时;当李白在岸上遥望想到孟浩然在船上同样的遥望时,为了能由外在的遥望走进两人的内心,想到两人内心的独白,我让学生进行了以下层次性的补白训练。
岸边繁花似锦,李白望着孟浩然的船越去越远,心里默默地说——
江上沙鸥点点,孟浩然望着渐渐模糊的李白,心里默默地说——
岸边杨柳依依,李白再也看不到孟浩然了,心里默默地说——
江上波涛汹涌,孟浩然同样看不到李白了,心里默默地说——
学生在不断补白中进入了送别的意境,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彼此相望,彼此留恋,体味到两人的情意更加深厚。
四、用表演展现情意美
“人分千里外,情在一送中。”穿越千年,展现一千三百多年前的那一天——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这场离别,演绎着细腻、深情的场景时,依然能够直抵我们内心。
师: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让我们也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他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同学们,请你们在班级中找到你的好朋友,一个演李白,一个演孟浩然,可以用上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发挥想象用上自己的语言。
课堂上表演课本剧,促使学生通过语言、想象说话,再现情境,任何一次情境还原都是进一步深入语言、走进语言内部和活化文本语言的过程。当学生转换角色时,展开“演员”和“导演”之间的对话,学生与人物进行心灵的沟通,使情感得到提升,产生共鸣,让李白与孟浩然的浓浓情意充盈在孩子的心田。
在教学时,这些方法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交叉的、相融的,共同起作用的。以情赏读,以情悟文,以情感人,师生与文本进行心与心的对话交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渐入佳境,诗文中处处流淌着真情,教学也充满了诗意。
“依依惜别”是本课的文眼、情眼,最能体现出朋友间尊重和敬仰的情意之美。抓住这个教学切入点,让学生置身文本之中,用朗读、品析、表演、补白体会那般“友情”“亲情”“豪情”“离情”之美。
一、用朗读感受情意美
文包诗融语言美、意境美于一身,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提高语文素养的好素材。同时,读是思的凭借,读是悟的前提,读是说的储备,读是写的基础。所以,在文包诗课文的教学中,要凸显语文学科的特点,让“读”成为课堂的主旋律。用“读”为学生营造一个绿意葱茏的心灵花园,让学生走进文本,阅读品味、领悟内容、体验情感。
整篇文章读来如流水般顺畅,如玫瑰般醇厚,特别是几处用简短的语言描绘出的景色图:“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柳絮翻飞,是烟是雾,朦胧之美;繁花乱眼,似云似锦,盎然之美。“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气势磅礴,凌空欲飞,仙气之美。“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杨柳沙鸥极通人性,随之心动,不舍之美。
一切语景皆语情,为两位大诗人的送别营造了朦胧、难舍的意境,读来是那么亲切自然、朗朗上口。通过理解阅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动情地读,相信每读一句,学生的心中都会有一幅画面出现。
优美的环境也为李白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埋下了感情的伏笔,成为灵感的源泉。深厚的友情凝聚在这四句诗中,读来透着淡淡的伤感、深深的祝福。
二、用品析体悟情意美
“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教师需引导学生扎实学习字词句,引导学生深入课文的字里行间,用心品味。让学生再次触摸文本,与文本更深入地对话——先读到文字的里面,再读到文字的背后,最后读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体悟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深情厚谊。
一个“藏”字,引导学生思考:为何藏?在品味过后,必能悟出两位大诗人“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心境。这是一份不愿触动的离别情,是那般不忍别,是那般宁愿自己难过、也不想让朋友难过的关心的情意啊!
六个“您”字,让人体会到大诗人李白对孟浩然如兄长、如老师般深深的敬仰,进一步理解和感受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
两个动作“伫立”“凝视”,由行动直入内心,此时此刻诗人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如果没有这些丰富的内涵,又怎么会白帆已逝,还“依然伫立”?如果情谊不深厚,又怎么会久久“凝视”?如果不是此时心潮起伏,难抑深情,又怎么会“一江春水浩浩荡荡”流不息?诗人内心的怅惘,有力地撞击着我们的心灵,让人体会到友情的可贵。
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巧妙地将情与景高度完美地融合,正所谓“不见帆影,惟见长江;怅别之情,尽在言外”。一个“辞”字,饱含深情,极具吸引力。读后,孟浩然向李白拱手作别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一个“孤”字,诗人唯见孤帆,眼中只有友人,离别之情、敬仰之情、依依不舍之情、孤单寂寞之情在心中来回激荡,情深意远。
师生、生生、人本之间在不断的思维撞击中,对文本的理解更加丰富和深入,更深入至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诗人情感的波动,体会那份分别之时的情意美。
三、用补白绽放情意美
善教者,一定会在文本的空白处巧做文章,或引入课外学习资源以充实文本的解读,或引发学生展开丰富想象以填补文本的空白。它与文本融为一体,引领着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处,走进文本人物的心灵情感深处,进行的是有深度的解读。
在李、孟“饮酒话别”的段落学习时,将李白所写的《赠孟浩然》一诗作为资料补充,既扩大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视界,又深化了学生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
当白帆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时;当李白在岸上遥望想到孟浩然在船上同样的遥望时,为了能由外在的遥望走进两人的内心,想到两人内心的独白,我让学生进行了以下层次性的补白训练。
岸边繁花似锦,李白望着孟浩然的船越去越远,心里默默地说——
江上沙鸥点点,孟浩然望着渐渐模糊的李白,心里默默地说——
岸边杨柳依依,李白再也看不到孟浩然了,心里默默地说——
江上波涛汹涌,孟浩然同样看不到李白了,心里默默地说——
学生在不断补白中进入了送别的意境,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彼此相望,彼此留恋,体味到两人的情意更加深厚。
四、用表演展现情意美
“人分千里外,情在一送中。”穿越千年,展现一千三百多年前的那一天——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这场离别,演绎着细腻、深情的场景时,依然能够直抵我们内心。
师: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让我们也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他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同学们,请你们在班级中找到你的好朋友,一个演李白,一个演孟浩然,可以用上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发挥想象用上自己的语言。
课堂上表演课本剧,促使学生通过语言、想象说话,再现情境,任何一次情境还原都是进一步深入语言、走进语言内部和活化文本语言的过程。当学生转换角色时,展开“演员”和“导演”之间的对话,学生与人物进行心灵的沟通,使情感得到提升,产生共鸣,让李白与孟浩然的浓浓情意充盈在孩子的心田。
在教学时,这些方法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交叉的、相融的,共同起作用的。以情赏读,以情悟文,以情感人,师生与文本进行心与心的对话交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渐入佳境,诗文中处处流淌着真情,教学也充满了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