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在诗文中 情深知何处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hw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鹤楼送别》是一首文诗兼美的文包诗,诗中有文,文中藏诗,诗文浑然一体,别具一格。大诗人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时有感而发,因此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从文到诗,紧紧扣住一个“情”字,感受到李、孟之间的一丝依恋、一点伤感、几许惆怅,却是人生中最富有诗意的送别。
  “依依惜别”是本课的文眼、情眼,最能体现出朋友间尊重和敬仰的情意之美。抓住这个教学切入点,让学生置身文本之中,用朗读、品析、表演、补白体会那般“友情”“亲情”“豪情”“离情”之美。
  一、用朗读感受情意美
  文包诗融语言美、意境美于一身,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提高语文素养的好素材。同时,读是思的凭借,读是悟的前提,读是说的储备,读是写的基础。所以,在文包诗课文的教学中,要凸显语文学科的特点,让“读”成为课堂的主旋律。用“读”为学生营造一个绿意葱茏的心灵花园,让学生走进文本,阅读品味、领悟内容、体验情感。
  整篇文章读来如流水般顺畅,如玫瑰般醇厚,特别是几处用简短的语言描绘出的景色图:“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柳絮翻飞,是烟是雾,朦胧之美;繁花乱眼,似云似锦,盎然之美。“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气势磅礴,凌空欲飞,仙气之美。“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杨柳沙鸥极通人性,随之心动,不舍之美。
  一切语景皆语情,为两位大诗人的送别营造了朦胧、难舍的意境,读来是那么亲切自然、朗朗上口。通过理解阅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动情地读,相信每读一句,学生的心中都会有一幅画面出现。
  优美的环境也为李白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埋下了感情的伏笔,成为灵感的源泉。深厚的友情凝聚在这四句诗中,读来透着淡淡的伤感、深深的祝福。
  二、用品析体悟情意美
  “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教师需引导学生扎实学习字词句,引导学生深入课文的字里行间,用心品味。让学生再次触摸文本,与文本更深入地对话——先读到文字的里面,再读到文字的背后,最后读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体悟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深情厚谊。
  一个“藏”字,引导学生思考:为何藏?在品味过后,必能悟出两位大诗人“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心境。这是一份不愿触动的离别情,是那般不忍别,是那般宁愿自己难过、也不想让朋友难过的关心的情意啊!
  六个“您”字,让人体会到大诗人李白对孟浩然如兄长、如老师般深深的敬仰,进一步理解和感受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
  两个动作“伫立”“凝视”,由行动直入内心,此时此刻诗人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如果没有这些丰富的内涵,又怎么会白帆已逝,还“依然伫立”?如果情谊不深厚,又怎么会久久“凝视”?如果不是此时心潮起伏,难抑深情,又怎么会“一江春水浩浩荡荡”流不息?诗人内心的怅惘,有力地撞击着我们的心灵,让人体会到友情的可贵。
  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巧妙地将情与景高度完美地融合,正所谓“不见帆影,惟见长江;怅别之情,尽在言外”。一个“辞”字,饱含深情,极具吸引力。读后,孟浩然向李白拱手作别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一个“孤”字,诗人唯见孤帆,眼中只有友人,离别之情、敬仰之情、依依不舍之情、孤单寂寞之情在心中来回激荡,情深意远。
  师生、生生、人本之间在不断的思维撞击中,对文本的理解更加丰富和深入,更深入至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诗人情感的波动,体会那份分别之时的情意美。
  三、用补白绽放情意美
  善教者,一定会在文本的空白处巧做文章,或引入课外学习资源以充实文本的解读,或引发学生展开丰富想象以填补文本的空白。它与文本融为一体,引领着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处,走进文本人物的心灵情感深处,进行的是有深度的解读。
  在李、孟“饮酒话别”的段落学习时,将李白所写的《赠孟浩然》一诗作为资料补充,既扩大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视界,又深化了学生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
  当白帆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时;当李白在岸上遥望想到孟浩然在船上同样的遥望时,为了能由外在的遥望走进两人的内心,想到两人内心的独白,我让学生进行了以下层次性的补白训练。
  岸边繁花似锦,李白望着孟浩然的船越去越远,心里默默地说——
  江上沙鸥点点,孟浩然望着渐渐模糊的李白,心里默默地说——
  岸边杨柳依依,李白再也看不到孟浩然了,心里默默地说——
  江上波涛汹涌,孟浩然同样看不到李白了,心里默默地说——
  学生在不断补白中进入了送别的意境,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彼此相望,彼此留恋,体味到两人的情意更加深厚。
  四、用表演展现情意美
  “人分千里外,情在一送中。”穿越千年,展现一千三百多年前的那一天——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这场离别,演绎着细腻、深情的场景时,依然能够直抵我们内心。
  师: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让我们也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他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同学们,请你们在班级中找到你的好朋友,一个演李白,一个演孟浩然,可以用上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发挥想象用上自己的语言。
  课堂上表演课本剧,促使学生通过语言、想象说话,再现情境,任何一次情境还原都是进一步深入语言、走进语言内部和活化文本语言的过程。当学生转换角色时,展开“演员”和“导演”之间的对话,学生与人物进行心灵的沟通,使情感得到提升,产生共鸣,让李白与孟浩然的浓浓情意充盈在孩子的心田。
  在教学时,这些方法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交叉的、相融的,共同起作用的。以情赏读,以情悟文,以情感人,师生与文本进行心与心的对话交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渐入佳境,诗文中处处流淌着真情,教学也充满了诗意。
其他文献
画图策略是利用图的直观来表征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数学结构,是最常用的一种问题解决策略。美国数学家斯蒂思曾说:“如果一个特定的问题可以转化为一个图形,那么就能整体地把握住问题,并且能创造性地思考问题的解法。”由此可见,通过画图,能够把抽象问题具体化、直观化,从而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学会有条理地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一、画个图来试试!——改变方式,初步感受画图策略  实际教学中
摘要:在充分认识地球历史及地壳运动呈现的渐变与突变交替发生的演变规律、以中国古代太极理论及自然宇宙观为指导、吸收近现代西方科学特别是非线性科学理论成果基础上,在对全球地震时间分布规律的研究过程中,发现和建立了“11/30全球地震周期分布律”及其背后所隐藏的本质物理规律“11/30二维时间坐标系”;并揭示它们赖以确立的数学基础即“11/30二维交互数系暨11/30太极数系”;同时也揭开了中华文明之源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学生发展。教师的教需要更好地转变为学生的学,使教师的“少教”或“不教”能为学生赢得更多的发展契机,为此,我们教师就必须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彻底摆脱“一讲到底”的教师过度“有为”的掌控型的课堂教学方式,实现课堂教学由教师教的“有为”向学生学的“有为”转变。下面我就以“小数乘整数”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夯实根基——强化自主口算  口算,是
众所周知,教师是课程改革的直接实施者,也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迈克·富兰曾指出,欠缺一个强势的教师队伍,难以令大规模的教育改革得以成功和维持。因此,教师专业素养尤其是教学能力的提升被视为应对教育挑战的有效方法。教师群体学习文化构建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实践中,我们尝试构建基于课堂观察的卷入式教研共同体,即以主题教研活动为依托,以课堂观察技术为手段,从专业的视角,用专业的行为,把教学理论
江苏如皋区域推进的“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是以“活动单”为媒介,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合作学习,展示交流学习成果,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它曾荣获江苏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课程改革世界著名课程专家、国际课程研究促进协会副主席小威廉·多尔教授来如皋考察后,撰文盛赞如皋“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标志着“一种新的模式或者说一种中国模式的诞生”。  信息技术与“活动单导学”的理念有许多不谋而合之处,“活动单
大家都知道,口语交际是现代公民必备的重要能力之一,与听话、说话有着本质的区别。口语交际在具体的交际情景中进行,是开放的、动态的、生成的,既有口头语言,又有非语言手段。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笔者教学苏教版语文第六册《李广射虎》一课时,在文本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相机设计与文本内容关联的口语交际情境,使之自然融入,不露痕迹。学生们在课堂口语交际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基于教学现状的审视  长期以来,小学高年级字词教学一直深处十分尴尬的境地:要么字词教学低年级化,将所有的生字词拎出来,用很长的时间逐一讲解音形义;要么淡化字词教学,识字读词一带而过,将课堂时间让位于阅读理解和言语表达。这两种现象既是对高年级字词教学起点的茫然与价值的漠视,更是对识字教学“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无奈。  如何摆脱这种“鸡肋”处境?如何为高年级
当中华文化开始摆脱弱势文化形象,挺直腰杆再次走向世界的时候,我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便有了新的了解与自信;当国人下定决心“走自己的路”的时候,对中华文化又有了新的选择和期待;当我们再度用新的眼光打量中华传统文化的时候,赫然发现它竟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它就是——国学经典!  近年来,我校以国学经典教育与养成教育活动相结合的方式,着力提高少年儿童传统文化的修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每每任教不同年级的两个班,颇有几分感慨。三年级的英语课堂热热闹闹,激情四射,一张张笑脸,洋溢着快乐幸福;走进六年级的课堂,学生们已没有了那份激动与兴奋,偶尔几个天真的学生依然高举着手,更多的是低头的沉思者,他们的脸上写的是“无奈”。  通过调查发现,三、四年级学生喜欢上英语课的达98%,五年级学生达88.6%,六年级学生却陡降到71%。这样的一份统计结果,不禁令人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为何学生学习英语
案例背景:  图形与几何是小学数学四大领域内容之一,其教学目标之一就是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如何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立足并用好学生经验,处理好直观和抽象的关系,有效发展学生空间观念?这一问题一直是数学教师关注的热点。带着这些思考,笔者尝试着执教四年级下册《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一课。  片段一  师:前面我们已经研究了三角形,请大家回顾一下,三角形按角分类,可以分成几类?  生:三角形按角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