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已是基础教育的中心任务。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就是要更新教育理念,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坚持“互动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设疑、质疑,给学生以充分的实践空间。若能如此,则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一定会得到培养。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教学以考试为中心,以分数、升学率为评估标准,考什么就教什么,学生也就学什么,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被压抑。改革教育现状,实行素质教育,迫切需要大力提倡创新精神,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在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哪些途径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发扬教学民主,营造宽松氛围
发扬教学民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课堂不民主是扼杀学生创造力的罪魁祸首。现代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中,才能迸发出想象力、创造力的火花。要营造一种比较宽松的课堂氛围,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发扬教学民主,摆正师生关系,甘愿当学生的服务员,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学民主意识强的教师,总是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鼓励学生去发现,去创造。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少用和不用否定的方法。教师的否定性评价,哪怕是不经意的,都会影响到学生思维决断的主动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商量的口吻,亲切的微笑,信任的目光,肯定的语气都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获得知识。
二、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教师在教学中应给学生创设一种急于求知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可巧设导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很快置身于与教学相应的氛围之中。也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有情的语言去撞击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以强烈的情感去品味语言,产生共鸣。有时也可以巧设悬念,提问设趣,诱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施教,让学生产生新颖感,打破课堂教学中一潭死水的局面,形成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课堂气氛。还可以采取现代化教学手段,如课前观看电影、电视、录像片断,使学生在新课伊始就产生浓厚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如:教《武松打虎》一文时,可让学生提前观看《水浒传》的有关片断,了解武松的高大形象和打虎的几个动作。如:教《一个苹果》一课时,在课堂上教师拿出一个苹果,抽几个同学扮演角色来往传递苹果的直观教学。所有这些,都可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创造的浓厚兴趣。
三、教师善于置疑,学生敢于置疑
教师要善于设置疑难问题。有置疑才会有创新。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安排质疑时机。课前引导学生质疑,上课时指导学生提问,课后鼓励学生追根究底,使学生的质疑逐渐趋于多角度、深层次、高质量。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照本宣科,不能面面俱到,也不能脱离学生和教材实际,搞“高”、“精”、“尖”、“偏”。而应根据教育教学内容和学生身心状态设计出一定的疑惑状态,使其在欲进不能、欲罢不忍的矛盾困惑中磨练意志,在教师的点拨下相互讨论,独立思考。
创新来自于问题和质疑。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发表与教师、与同学、与教参、与辅导书不同的见解,要为学生营造出研究探讨的宽松环境。教师要相信每位学生都有特长,让学生在他天赋所在的领域里优先、充分地表现自己,这有利于学生萌发创造动机,活跃创造性思维,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因此,对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教师千万不要简单否定,要因势利导,给予指导。要让学生想“问”敢“问”,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怀疑课本,怀疑教师,破除对“权威”、对教师的迷信,不满足于获得现成的答案或结果。对所学习的内容能够独立思考,从多种角度认识同一事物,发现新问题,找到新方法,提出新见解。
四、重视思想教育,优化创新品质
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艰巨而复杂的劳动,师生之间没有坚强的毅力,不屈的意志和顽强拼搏的精神,是不可能成功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但教师要放开思路,而且要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注意促进其认知的发展。所有科学的进步都是科学家用生命和心血换来的,伽利略因坚持真理被终身监禁,牛顿为了科学研究而终身未娶。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重视思想品德教育,以培养他们不畏艰难的坚强意志。21世纪是以高科技、信息化、网络化和可持续发展为主要标志的时代,我们面临一个竞争更加激烈,变革更加迅速,创新更加广泛的社会。笔者认为,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必须从现在起,在语文课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来。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内容很多,空间也很大,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因此,要扎扎实实地抓好双基教学,以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为此,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解放思想,大胆实施开放型教学,把学生从课堂引向社会,从书本知识的学习引向实际生活的应用,开阔他们的视野,开发他们的潜能。
(作者单位:636400四川省平昌县①江口第三小学②实验小学)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教学以考试为中心,以分数、升学率为评估标准,考什么就教什么,学生也就学什么,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被压抑。改革教育现状,实行素质教育,迫切需要大力提倡创新精神,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在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哪些途径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发扬教学民主,营造宽松氛围
发扬教学民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课堂不民主是扼杀学生创造力的罪魁祸首。现代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中,才能迸发出想象力、创造力的火花。要营造一种比较宽松的课堂氛围,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发扬教学民主,摆正师生关系,甘愿当学生的服务员,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学民主意识强的教师,总是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鼓励学生去发现,去创造。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少用和不用否定的方法。教师的否定性评价,哪怕是不经意的,都会影响到学生思维决断的主动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商量的口吻,亲切的微笑,信任的目光,肯定的语气都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获得知识。
二、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教师在教学中应给学生创设一种急于求知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可巧设导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很快置身于与教学相应的氛围之中。也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有情的语言去撞击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以强烈的情感去品味语言,产生共鸣。有时也可以巧设悬念,提问设趣,诱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施教,让学生产生新颖感,打破课堂教学中一潭死水的局面,形成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课堂气氛。还可以采取现代化教学手段,如课前观看电影、电视、录像片断,使学生在新课伊始就产生浓厚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如:教《武松打虎》一文时,可让学生提前观看《水浒传》的有关片断,了解武松的高大形象和打虎的几个动作。如:教《一个苹果》一课时,在课堂上教师拿出一个苹果,抽几个同学扮演角色来往传递苹果的直观教学。所有这些,都可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创造的浓厚兴趣。
三、教师善于置疑,学生敢于置疑
教师要善于设置疑难问题。有置疑才会有创新。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安排质疑时机。课前引导学生质疑,上课时指导学生提问,课后鼓励学生追根究底,使学生的质疑逐渐趋于多角度、深层次、高质量。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照本宣科,不能面面俱到,也不能脱离学生和教材实际,搞“高”、“精”、“尖”、“偏”。而应根据教育教学内容和学生身心状态设计出一定的疑惑状态,使其在欲进不能、欲罢不忍的矛盾困惑中磨练意志,在教师的点拨下相互讨论,独立思考。
创新来自于问题和质疑。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发表与教师、与同学、与教参、与辅导书不同的见解,要为学生营造出研究探讨的宽松环境。教师要相信每位学生都有特长,让学生在他天赋所在的领域里优先、充分地表现自己,这有利于学生萌发创造动机,活跃创造性思维,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因此,对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教师千万不要简单否定,要因势利导,给予指导。要让学生想“问”敢“问”,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怀疑课本,怀疑教师,破除对“权威”、对教师的迷信,不满足于获得现成的答案或结果。对所学习的内容能够独立思考,从多种角度认识同一事物,发现新问题,找到新方法,提出新见解。
四、重视思想教育,优化创新品质
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艰巨而复杂的劳动,师生之间没有坚强的毅力,不屈的意志和顽强拼搏的精神,是不可能成功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但教师要放开思路,而且要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注意促进其认知的发展。所有科学的进步都是科学家用生命和心血换来的,伽利略因坚持真理被终身监禁,牛顿为了科学研究而终身未娶。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重视思想品德教育,以培养他们不畏艰难的坚强意志。21世纪是以高科技、信息化、网络化和可持续发展为主要标志的时代,我们面临一个竞争更加激烈,变革更加迅速,创新更加广泛的社会。笔者认为,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必须从现在起,在语文课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来。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内容很多,空间也很大,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因此,要扎扎实实地抓好双基教学,以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为此,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解放思想,大胆实施开放型教学,把学生从课堂引向社会,从书本知识的学习引向实际生活的应用,开阔他们的视野,开发他们的潜能。
(作者单位:636400四川省平昌县①江口第三小学②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