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过去3年的时间里,围绕着中国出口玩具所发生的事件。玩具企业历经了焦灼与等待。同时,不可避免的外部冲击,不但催生中国玩具制造业的重新洗牌,更引发了建立完善的玩具质量与安全保障体系的深入思考。
玩具商不快乐
2010年6月1-2日,一次由检验检疫机构主办的出口玩具制造商的“扬州会议”。揭示了出口玩具产业的下一步走向。
一个特别的国际儿童节,一次囊括了检验检疫、玩具检测、玩具制造及行业协会的交流观摩活动,让“制造快乐”的人们汇聚到了扬州。但是,他们中许多人看起来并不快乐。
2007年的一场突如其来的召回,导致中国出口玩具产业前景分外黯淡。阴霾还未散尽,金融危机乌云又笼罩过来。至今,行业的走势仍然阴晴难定。
南通钰乐工艺玩具有限公司总经理梅萌感叹地说:“在这一行到底还能做多久,我心里没底!”些许悲观的话语,出自入行时间超过30年的老玩具商口中,难免让人唏嘘。据梅萌介绍,自从2007年那场灾难,出口玩具生产企业的产销量都出现了急剧萎缩。南通市原有30家规模玩具生产企业,现在只剩下6家。 如此情形,不仅局限于南通一地。据江苏检验检疫局透露,2009年江苏全省出口玩具接受报检4万批,货值7.6亿美元,而2008年为4.6万批,货值9.7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15.3%和20.1%。
业界普遍认为,随着出口成本的不断提高,生产材料、劳动力成本、假冒伪劣产品的冲击、进入国外市场的“门槛费”,全部都附加到企业头上。
的确,自从美国《消费品安全改进法案》和《玩具安全认证方案》、 《欧盟玩具新指令》等国外新的技术法规实施后,中国的玩具出口企业更要在生产设备和管理等方面加大投入。
利润微薄让部分出口玩具企业不得不选择内销或转向东欧、非洲等其他市场。但仍有相当数量的中小企业主不堪重负,选择辞工关门。镇江联友历代服饰工艺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徐龙心直言不讳地说:“如今做玩具已经不再是做玩具,都有了玩命的感觉。”
重气粗喘的产业
欧盟消费者保护官方机构的通报显示,2008年1月1日-2010年3月4日间,欧盟非食品类消费品快速预警系统(RAPEX系统)共通报中国玩具产品1095起,占该系统通报总数的66%。
2009年,多款中国产玩具被美国和欧盟国家召回。同年8月,美国召回的一款中国产毛绒玩具,是因为玩具填充物中发现了缝纫针,并刺伤了消费者。这已是第三起同类事故。
与召回事件相呼应的是,国外的各种技术性贸易壁垒纷纷出台,中国玩具遭遇的门槛越来越多,重气粗喘的出口玩具行业窘境可见一斑。同时,所衍生出的玩具出口检验的监管风险已被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高度重视。
事实上,不管企业、检验检疫还是地方政府,都无法一一准确地掌控源头复杂的原材料里的化学物质是否超标,是否对人体有害。由此,检验检疫机构只能对终端产品进行把关。但是,新的问题很快又出现了——山寨玩具。
山寨玩具,其实就是假冒伪劣产品。不法商贩利用政府部门“边界管理”的监管空白觅到生存的土壤——国外采购商通过国内对外开放的大市场采购,与其他商品拼箱瞒报,甚至改头换面,把必须法定检验的出口玩具伪造成非法检的其他商品逃避检验检疫部门监管,一夜之间就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完成“内销”到“外贸”的转变。也就意味着,它也代表了“中国制造”走出国门。
“如今,做‘山寨’的小作坊,不挂牌,不纳税,现金交易,不承担任何社会责任。但是,却把所有风险都转嫁给了正牌出口玩具生产企业。”江苏省玩具业商会会长林若庸如是说。
内有比较恶劣的生存环境,外有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中国出口玩具可谓腹背受敌。这也正是中国出口玩具产业急切求解的一道难题。
直面买方市场
客观地说,寻找出路,已不再是某个玩具企业个体的命运,而是这个行业亟须破解的课题。一次难得的聚会,江苏的出口玩具生产商们坐在了一起商谈所面临的共同挑战。所以,大家没有掩饰心中的忧虑,有的问题甚至非常尖锐。
2007年玩具质量风暴过后,玩具产品从设计到制造的每一个环节,都要适应新的游戏规则。玩具企业的管理层要适应它,玩具企业的质检队伍要适应它,哪怕一线员工都要适应它。
交流会上,有人认为出口玩具产业发展的空间有限,路将会越走越难,也有人认为没有不行的产业,只有不行的企业,还有人认为,行业优势在未来的10~20年仍然存在,关键看企业如何转身。
林若庸的另一个身份是扬州雅伦玩具有限公司总经理。他认为,眼下的中国出口玩具制造商已经承担了无限的责任风险。但对于国外各种技术壁垒,他显得颇为无奈。或许这也是玩具工厂普遍头疼的问题——因为材料里的化学元素,看不见摸不着,而且很难控制。
这个说法获得林萌和徐龙心等在内的多数企业人士的证实:玩具生产的周期很短,等检验的结果出来,再去采购原材料显然来不及。况且检验费用也不低,许多企业也不得不考虑检测成本。
于是,企业代表们自问自诊,开出了一张处方。谈及具体的做法,一位企业老板有他的经验:尽量不要接二手单子,否则原材料和验厂成本就会增加。每一批货出来,先做销售样,第一次检测费用由客户承担,第二次检测若没通过则由企业承担。
昆山三鼎儿童用品有限公司有为日本松下做按摩椅配套产品的经验。该公司总经理雷永良提出,玩具企业可以借用松下等优秀公司的管理模式,对分供方进行考核。分高低两个层次,对技术人员和品质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大家普遍认为,玩具企业不能回避矛盾,应痛定思痛,放弃保守的旧思路,作好产品技术革新的准备。还有人大胆设想,通过政府部门引导,行业商会、协会等组织搞一个股份制的认证机构,对主要的原材料厂家进行推介性认证和强制性认证。
在买方市场为主导的前提下,大多数玩具制造企业依然以客户的需求为终极目标。大家必须按照客户要求去做,抑或也成为众多企业的生存根本。把好原材料关,似乎已成为中国玩具破壁前行的重要环节。
建立协作平台
问题横亘,鉴往知来,但又当从何做起呢?作为活动主办方,江苏检验检疫局及江苏检验检疫协会的相关负责人,分别就企业代表提出的国内检验标准更新慢、 “飞单”等问题作了详细解释。
江苏检验检疫协会副秘书长孙平建议企业,要全面掌握国外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时观察国内外经济形势的脉动。加强同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主动与检验检疫机构联系。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可以通过“个案沟通”的形式,取得职能监管部门或行业协会的帮助。
江苏检验检疫局检验鉴定处处长李晓晋指出,优质的产品不是监管出来的,而是生产出来的。企业需要一个安全的产业链条。当然,产品质量安全不仅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管体系,更要一个良好的沟通协作平台,这需要通过政府、行业协会、玩具企业共同努力。眼下,检验检疫机构、协会、商会三者之间,马上就可以建立起一个信息发布的平台。
上述观点得到与会代表的基本认同。会上,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轻工业与儿童用品检测中心(扬州玩检所)主任陈明也郑重地表示,如果玩具企业有需求,玩检所将根据国际最新标准的掌握情况,进行免费为客户培训,并尽力来配合检验检疫机构做好此项工作。
玩具商不快乐
2010年6月1-2日,一次由检验检疫机构主办的出口玩具制造商的“扬州会议”。揭示了出口玩具产业的下一步走向。
一个特别的国际儿童节,一次囊括了检验检疫、玩具检测、玩具制造及行业协会的交流观摩活动,让“制造快乐”的人们汇聚到了扬州。但是,他们中许多人看起来并不快乐。
2007年的一场突如其来的召回,导致中国出口玩具产业前景分外黯淡。阴霾还未散尽,金融危机乌云又笼罩过来。至今,行业的走势仍然阴晴难定。
南通钰乐工艺玩具有限公司总经理梅萌感叹地说:“在这一行到底还能做多久,我心里没底!”些许悲观的话语,出自入行时间超过30年的老玩具商口中,难免让人唏嘘。据梅萌介绍,自从2007年那场灾难,出口玩具生产企业的产销量都出现了急剧萎缩。南通市原有30家规模玩具生产企业,现在只剩下6家。 如此情形,不仅局限于南通一地。据江苏检验检疫局透露,2009年江苏全省出口玩具接受报检4万批,货值7.6亿美元,而2008年为4.6万批,货值9.7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15.3%和20.1%。
业界普遍认为,随着出口成本的不断提高,生产材料、劳动力成本、假冒伪劣产品的冲击、进入国外市场的“门槛费”,全部都附加到企业头上。
的确,自从美国《消费品安全改进法案》和《玩具安全认证方案》、 《欧盟玩具新指令》等国外新的技术法规实施后,中国的玩具出口企业更要在生产设备和管理等方面加大投入。
利润微薄让部分出口玩具企业不得不选择内销或转向东欧、非洲等其他市场。但仍有相当数量的中小企业主不堪重负,选择辞工关门。镇江联友历代服饰工艺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徐龙心直言不讳地说:“如今做玩具已经不再是做玩具,都有了玩命的感觉。”
重气粗喘的产业
欧盟消费者保护官方机构的通报显示,2008年1月1日-2010年3月4日间,欧盟非食品类消费品快速预警系统(RAPEX系统)共通报中国玩具产品1095起,占该系统通报总数的66%。
2009年,多款中国产玩具被美国和欧盟国家召回。同年8月,美国召回的一款中国产毛绒玩具,是因为玩具填充物中发现了缝纫针,并刺伤了消费者。这已是第三起同类事故。
与召回事件相呼应的是,国外的各种技术性贸易壁垒纷纷出台,中国玩具遭遇的门槛越来越多,重气粗喘的出口玩具行业窘境可见一斑。同时,所衍生出的玩具出口检验的监管风险已被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高度重视。
事实上,不管企业、检验检疫还是地方政府,都无法一一准确地掌控源头复杂的原材料里的化学物质是否超标,是否对人体有害。由此,检验检疫机构只能对终端产品进行把关。但是,新的问题很快又出现了——山寨玩具。
山寨玩具,其实就是假冒伪劣产品。不法商贩利用政府部门“边界管理”的监管空白觅到生存的土壤——国外采购商通过国内对外开放的大市场采购,与其他商品拼箱瞒报,甚至改头换面,把必须法定检验的出口玩具伪造成非法检的其他商品逃避检验检疫部门监管,一夜之间就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完成“内销”到“外贸”的转变。也就意味着,它也代表了“中国制造”走出国门。
“如今,做‘山寨’的小作坊,不挂牌,不纳税,现金交易,不承担任何社会责任。但是,却把所有风险都转嫁给了正牌出口玩具生产企业。”江苏省玩具业商会会长林若庸如是说。
内有比较恶劣的生存环境,外有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中国出口玩具可谓腹背受敌。这也正是中国出口玩具产业急切求解的一道难题。
直面买方市场
客观地说,寻找出路,已不再是某个玩具企业个体的命运,而是这个行业亟须破解的课题。一次难得的聚会,江苏的出口玩具生产商们坐在了一起商谈所面临的共同挑战。所以,大家没有掩饰心中的忧虑,有的问题甚至非常尖锐。
2007年玩具质量风暴过后,玩具产品从设计到制造的每一个环节,都要适应新的游戏规则。玩具企业的管理层要适应它,玩具企业的质检队伍要适应它,哪怕一线员工都要适应它。
交流会上,有人认为出口玩具产业发展的空间有限,路将会越走越难,也有人认为没有不行的产业,只有不行的企业,还有人认为,行业优势在未来的10~20年仍然存在,关键看企业如何转身。
林若庸的另一个身份是扬州雅伦玩具有限公司总经理。他认为,眼下的中国出口玩具制造商已经承担了无限的责任风险。但对于国外各种技术壁垒,他显得颇为无奈。或许这也是玩具工厂普遍头疼的问题——因为材料里的化学元素,看不见摸不着,而且很难控制。
这个说法获得林萌和徐龙心等在内的多数企业人士的证实:玩具生产的周期很短,等检验的结果出来,再去采购原材料显然来不及。况且检验费用也不低,许多企业也不得不考虑检测成本。
于是,企业代表们自问自诊,开出了一张处方。谈及具体的做法,一位企业老板有他的经验:尽量不要接二手单子,否则原材料和验厂成本就会增加。每一批货出来,先做销售样,第一次检测费用由客户承担,第二次检测若没通过则由企业承担。
昆山三鼎儿童用品有限公司有为日本松下做按摩椅配套产品的经验。该公司总经理雷永良提出,玩具企业可以借用松下等优秀公司的管理模式,对分供方进行考核。分高低两个层次,对技术人员和品质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大家普遍认为,玩具企业不能回避矛盾,应痛定思痛,放弃保守的旧思路,作好产品技术革新的准备。还有人大胆设想,通过政府部门引导,行业商会、协会等组织搞一个股份制的认证机构,对主要的原材料厂家进行推介性认证和强制性认证。
在买方市场为主导的前提下,大多数玩具制造企业依然以客户的需求为终极目标。大家必须按照客户要求去做,抑或也成为众多企业的生存根本。把好原材料关,似乎已成为中国玩具破壁前行的重要环节。
建立协作平台
问题横亘,鉴往知来,但又当从何做起呢?作为活动主办方,江苏检验检疫局及江苏检验检疫协会的相关负责人,分别就企业代表提出的国内检验标准更新慢、 “飞单”等问题作了详细解释。
江苏检验检疫协会副秘书长孙平建议企业,要全面掌握国外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时观察国内外经济形势的脉动。加强同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主动与检验检疫机构联系。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可以通过“个案沟通”的形式,取得职能监管部门或行业协会的帮助。
江苏检验检疫局检验鉴定处处长李晓晋指出,优质的产品不是监管出来的,而是生产出来的。企业需要一个安全的产业链条。当然,产品质量安全不仅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管体系,更要一个良好的沟通协作平台,这需要通过政府、行业协会、玩具企业共同努力。眼下,检验检疫机构、协会、商会三者之间,马上就可以建立起一个信息发布的平台。
上述观点得到与会代表的基本认同。会上,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轻工业与儿童用品检测中心(扬州玩检所)主任陈明也郑重地表示,如果玩具企业有需求,玩检所将根据国际最新标准的掌握情况,进行免费为客户培训,并尽力来配合检验检疫机构做好此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