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承压水是两个连续分布的隔水层之间完全充满的有压力的地下水,连续分布就意味着范围较大,如果仅是小面积的粘土层作为隔水层,从区域水文地质上来说不算是承压水。但实际工作中很多小型工程的范围小,这种局部承压的地下水是作为承压水来考虑还是作为潜水来考虑对小型工程,特别是小型工程的地下室存在很大的影响。本文通过一个简易试验验证是否存在承压水,从而进一步分析其对工程的影响。
关键词:承压水;潜水;小型工程;地下室
1 前言
潜水是指埋藏在地表下第一个连续分布的稳定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主要补给来源为雨水、河水等。承压水是指埋藏在两个连续分布的隔水层之间完全充满的有压力的地下水。地势高处水位高,对地势地处产生静水压力,打穿承压水顶面的第一隔水层,则承压水因有压力而上涌。
随着时代的发展,地下空间的开发越来越受重视,地下室在大小工程中都逐渐增多,而伴随地下室的工程问题也越来越多,其中地下水对地下工程的影响不容小视。
2 工程概况
拟建的某提升泵站长25m,宽23m,污水提升泵站基底埋深约10.0m。拟建工程基坑开挖10.0m后,第⑤层砾砂的上覆土层最薄仅剩2.40m,如存在承压水将对基坑产生很大的影响。第⑦、⑨层埋藏深,对工程影响不大。
场地潜水水位埋深1.60m,场地地层主要为:
第①层素填土:厚度2.80~3.20m。
第②层粗砂:顶板埋深2.80~3.20m ,厚度1.5~3.2m。
第③层淤泥质粉质粘土:顶板埋深4.50~6.00m,厚度5.90~8.80m。
第④层粉质粘土:顶板埋深11.70~13.50m,厚度0.70~2.20m;
第⑤层砾砂:顶板埋深12.40~14.30m,厚度1.60~5.10m 。
第⑥层粉质粘土:顶板埋深15.80~17.80m,厚度2.30~4.90m。
第⑦层粗砂:顶板埋深20.00~20.10m,厚度4.60~5.30m。
第⑧层粉质粘土:顶板埋深24.60~26.20m,厚度2.50~4.30m。
第⑨层中砂:顶板埋深27.50~30.10m,厚度9.90~12.50m。
由于该地区很多地段缺失第③、④层,200m范围内都不能保证第③、④层的连续性,故第⑤层砾砂在区域水文地质上不作为承压水对待。
3 试验及成果分析
3.1 试验目的
⑴ 初步确定场地内第⑤层是否存在承压水;⑵ 初步确定承压水对工程是否有影响; ⑶ 进行简易抽水试验,初步估算承压水水文参数(水位、渗透系数和影响半径)。
3.2 试验设计
⑴ 采用套管止水,套管进入第③层淤泥质粘土或第④层粉质粘土中,隔离上部地下水。
⑵ 干钻排循环液和上层潜水,在距离第⑤层砾砂顶板6m处开始采用无水干钻,利用岩芯管和钻杆的空间带出留在孔中的循环液和上层潜水,每起一个回次,测量一次孔内水位,检查孔内水的剩余程度,同时根据水位的变化确定是否出现承压水。
⑶ 孔深进入第⑤层砾砂不小于50cm,以保证承压水流量。
⑷ 采用承压水非完整井进行简易抽水。
3.3 试验过程
⑴ 开孔钻4m,即穿过第②层粗砂层后,下套管至6.7m(淤泥质粉质粘土中),套管内用φ75mm的岩芯管进行干钻。干钻至12.8m,岩芯为淤泥质粉质粘土,测得孔内水位1.6m,未见孔内水位下降。综合分析判断,套管深度不够,止水作用不明显。
⑵ 加接套管5.8m,套管进入土层总长度12.5m,套管底至第④层硬塑的粉质粘土仅剩0.5m距离。干钻2个回次后,测量孔内水位埋深6.65m,此时孔深13m;第3个回次后,测得孔内水位埋深8.7m,此时孔深13.5m,岩芯为粉质粘土;第4个回次后,测得孔内水位3.53m,此时孔深13.8m,岩芯为粉质粘土;第5个回次后,测得孔内水位2.6m,此时孔深14.3m,已进入第⑤层砾砂30cm;第6个回次,岩芯为砾砂,约5分钟后,测得孔内水位2.5m,停止钻进,孔深14.8m。
⑶ 停钻后每10分钟测一次水位,共计一小时,测得孔内水位埋深均为2.50m。
⑷ 用4t/h的潜水电泵进行简易抽水试验,水位稳定后进行稳定流量测试,用φ50cm×90cm高的圆柱桶接水,连续接水3桶,单桶平均耗时3'14",稳定水位埋深2.70m。
3.4 试验结果
⑴ 本场地第⑤层砾砂含水为承压水,承压水水位埋深2.50m,水头为14.0-2.50=11.50m。
⑵ 抽水试验中潜水电泵额定流量偏小,造成水位降不下去的现象。
⑶ 第⑤层砾砂水文参数计算:按《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手册》表1-6-5承压水非完整井计算[1]。
K——渗透系数(m/d);
Q——涌水量(m3/d);
S——水位降深(m);
M——含水层厚度(m);
R——影响半径(m);
r——抽水井半径(m);
l——濾水管长度(m)。
M=5.1m,S=0.2m,r=0.0375m,l=0.8m,Q=79.5 m3/ d;
计算结果:R=17.57m
k=76.61m/d
3.5 试验成果分析
⑴ 在钻进过程发现,尚未钻穿第④层粉质粘土时,承压水已冲破上覆20cm粉质粘土,水位上升速度快,水头压力大,对基坑的影响不容忽视;
⑵ 设计时应根据基坑实际开挖深度、土层厚度和承压水压力验算后,确定是否需要降低承压水;
⑶ 简易抽水试验,由于额定流量偏小,抽水时间较短,渗透系数和影响半径估算值仅作参考。
4 结论及建议
⑴ 从大范围的区域水文地质上,第⑤层作为潜水考虑,那么其与第②层作为同一含水层,③、④层不作为隔水层,工程设计施工时按潜水进行降水,这样对工程不会造成不利影响。
⑵ 如果仅仅看到本场地的勘察资料,仅从地层来看,第③、④可作为相对隔水层,如工程施工设计时,设置隔水帷幕进入第③、④层作为止水措施,第⑤层中的地下水便会对第④层底板产生压力,这时第⑤层应按承压水考虑,对基坑应进行抗隆起和抗渗流稳定性验算,并采取适当措施以保证基坑施工的安全。
参考文献
[1]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手册[M]。水利水电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院,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1985
关键词:承压水;潜水;小型工程;地下室
1 前言
潜水是指埋藏在地表下第一个连续分布的稳定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主要补给来源为雨水、河水等。承压水是指埋藏在两个连续分布的隔水层之间完全充满的有压力的地下水。地势高处水位高,对地势地处产生静水压力,打穿承压水顶面的第一隔水层,则承压水因有压力而上涌。
随着时代的发展,地下空间的开发越来越受重视,地下室在大小工程中都逐渐增多,而伴随地下室的工程问题也越来越多,其中地下水对地下工程的影响不容小视。
2 工程概况
拟建的某提升泵站长25m,宽23m,污水提升泵站基底埋深约10.0m。拟建工程基坑开挖10.0m后,第⑤层砾砂的上覆土层最薄仅剩2.40m,如存在承压水将对基坑产生很大的影响。第⑦、⑨层埋藏深,对工程影响不大。
场地潜水水位埋深1.60m,场地地层主要为:
第①层素填土:厚度2.80~3.20m。
第②层粗砂:顶板埋深2.80~3.20m ,厚度1.5~3.2m。
第③层淤泥质粉质粘土:顶板埋深4.50~6.00m,厚度5.90~8.80m。
第④层粉质粘土:顶板埋深11.70~13.50m,厚度0.70~2.20m;
第⑤层砾砂:顶板埋深12.40~14.30m,厚度1.60~5.10m 。
第⑥层粉质粘土:顶板埋深15.80~17.80m,厚度2.30~4.90m。
第⑦层粗砂:顶板埋深20.00~20.10m,厚度4.60~5.30m。
第⑧层粉质粘土:顶板埋深24.60~26.20m,厚度2.50~4.30m。
第⑨层中砂:顶板埋深27.50~30.10m,厚度9.90~12.50m。
由于该地区很多地段缺失第③、④层,200m范围内都不能保证第③、④层的连续性,故第⑤层砾砂在区域水文地质上不作为承压水对待。
3 试验及成果分析
3.1 试验目的
⑴ 初步确定场地内第⑤层是否存在承压水;⑵ 初步确定承压水对工程是否有影响; ⑶ 进行简易抽水试验,初步估算承压水水文参数(水位、渗透系数和影响半径)。
3.2 试验设计
⑴ 采用套管止水,套管进入第③层淤泥质粘土或第④层粉质粘土中,隔离上部地下水。
⑵ 干钻排循环液和上层潜水,在距离第⑤层砾砂顶板6m处开始采用无水干钻,利用岩芯管和钻杆的空间带出留在孔中的循环液和上层潜水,每起一个回次,测量一次孔内水位,检查孔内水的剩余程度,同时根据水位的变化确定是否出现承压水。
⑶ 孔深进入第⑤层砾砂不小于50cm,以保证承压水流量。
⑷ 采用承压水非完整井进行简易抽水。
3.3 试验过程
⑴ 开孔钻4m,即穿过第②层粗砂层后,下套管至6.7m(淤泥质粉质粘土中),套管内用φ75mm的岩芯管进行干钻。干钻至12.8m,岩芯为淤泥质粉质粘土,测得孔内水位1.6m,未见孔内水位下降。综合分析判断,套管深度不够,止水作用不明显。
⑵ 加接套管5.8m,套管进入土层总长度12.5m,套管底至第④层硬塑的粉质粘土仅剩0.5m距离。干钻2个回次后,测量孔内水位埋深6.65m,此时孔深13m;第3个回次后,测得孔内水位埋深8.7m,此时孔深13.5m,岩芯为粉质粘土;第4个回次后,测得孔内水位3.53m,此时孔深13.8m,岩芯为粉质粘土;第5个回次后,测得孔内水位2.6m,此时孔深14.3m,已进入第⑤层砾砂30cm;第6个回次,岩芯为砾砂,约5分钟后,测得孔内水位2.5m,停止钻进,孔深14.8m。
⑶ 停钻后每10分钟测一次水位,共计一小时,测得孔内水位埋深均为2.50m。
⑷ 用4t/h的潜水电泵进行简易抽水试验,水位稳定后进行稳定流量测试,用φ50cm×90cm高的圆柱桶接水,连续接水3桶,单桶平均耗时3'14",稳定水位埋深2.70m。
3.4 试验结果
⑴ 本场地第⑤层砾砂含水为承压水,承压水水位埋深2.50m,水头为14.0-2.50=11.50m。
⑵ 抽水试验中潜水电泵额定流量偏小,造成水位降不下去的现象。
⑶ 第⑤层砾砂水文参数计算:按《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手册》表1-6-5承压水非完整井计算[1]。
K——渗透系数(m/d);
Q——涌水量(m3/d);
S——水位降深(m);
M——含水层厚度(m);
R——影响半径(m);
r——抽水井半径(m);
l——濾水管长度(m)。
M=5.1m,S=0.2m,r=0.0375m,l=0.8m,Q=79.5 m3/ d;
计算结果:R=17.57m
k=76.61m/d
3.5 试验成果分析
⑴ 在钻进过程发现,尚未钻穿第④层粉质粘土时,承压水已冲破上覆20cm粉质粘土,水位上升速度快,水头压力大,对基坑的影响不容忽视;
⑵ 设计时应根据基坑实际开挖深度、土层厚度和承压水压力验算后,确定是否需要降低承压水;
⑶ 简易抽水试验,由于额定流量偏小,抽水时间较短,渗透系数和影响半径估算值仅作参考。
4 结论及建议
⑴ 从大范围的区域水文地质上,第⑤层作为潜水考虑,那么其与第②层作为同一含水层,③、④层不作为隔水层,工程设计施工时按潜水进行降水,这样对工程不会造成不利影响。
⑵ 如果仅仅看到本场地的勘察资料,仅从地层来看,第③、④可作为相对隔水层,如工程施工设计时,设置隔水帷幕进入第③、④层作为止水措施,第⑤层中的地下水便会对第④层底板产生压力,这时第⑤层应按承压水考虑,对基坑应进行抗隆起和抗渗流稳定性验算,并采取适当措施以保证基坑施工的安全。
参考文献
[1]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手册[M]。水利水电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院,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