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特级教师于漪曾经说过:学生的心灵就像荷叶上的一滴露珠,要加倍珍惜与爱护。教学的成功之处就是在于珍惜学生稚嫩的心灵,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个老师如果稍有不慎就会挫伤学生的求知欲望。我们去年在初中学生中进行了是否喜欢“课后练习作业”的问卷调查,结果从不同的老师所教的同一科目得出的结论完全不一样。我们从喜欢作业的班级中了解到这些老师对课后练习比较重视,特别注意灵活处理和方法的指导。
人教版初中语文新课标试验教材在练习的设置上有了较大变化。它修正了原先教材练习题量大、问题繁琐、忽视对文章整体感知等方面的不足,本着“少做题,多读书”的精神,练习设置少而精,思维训练有梯度,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大体上,这套实验教材的练习设置可分为四种类型:①变被动练习为积累性练习。最基本的题型是“读一读,写一写”,这是每篇现代文阅读课后必备的一种练习,对学生积累和巩固字词方面的基础知识很有帮助。其他的积累性练习有背诵课文、摘抄格言警句(如七年级上册《〈论语〉十则》第三题)、搜集谚语(如七年级上册《看云识天气》第三题)、掌握文言文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如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第三题)等。语文要注重积累,厚积才能薄发。积累性练习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习惯,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②变机械练习为理解性练习。理解性练习包括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领会把握,对重点语段的分析概括,对精彩语言的揣摩领悟等。如八年级上册《亲爱的爸爸妈妈》第一题:“在正文前的引文中,萨特说它的‘回忆’既是‘沉重’的,又是‘美丽’的,试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萨特这样说的原因。”又如八年级上册《桥之美》课后第二题:“注意体味下列句子的情味。”这两小题,第一题属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第二题属于对重点句子的揣摩。理解是思维的核心,新教材几乎每篇课文都设置了这样的习题,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课文。③变单一性练习为拓展性练习。拓展性练习是新教材练习设计的亮点之一,它的类型多种多样:有不同文章的比较阅读,如八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第三题,要求把柳宗元的《江雪》和本课进行比较阅读,体会它们在描写手法上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有开展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听说读写活动,如七年级上册《羚羊木雕》第三题:“分甲、乙、丙三个小组,甲方代表父母,乙方代表‘我’,丙方代表万芳,就这场家庭矛盾冲突的是非展开辩论。要注意摆事实,讲道理,并根据自己所代表的人物身份,掌握好说话的分寸。”拓展性练习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④变课本上练习为实践性练习。突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是新课标语文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与这一特点相适应,在练习的设置上增大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外语文实践活动。如七年级下册《邓稼先》一文后的练习:“从图书馆查找、从网络上检索关于邓稼先等我国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分别为他们写小传,然后出一期题为星光闪耀的墙报。”与拓展性练习不同的是,实践性练习一般由学生在课外完成,或查阅资料,或实地考察,或采访某人,都要求学生动手动脑,在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
我们从目前语文课改实验的情况来看,人们普遍比较重视对教材教法、学生学习方式、语文实践活动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而对于新教材练习的研究尚显得比较薄弱,以至于出现以下现象:有的教师仍沿用老方法,不重视启发引导,将学生不会做的练习答案一一报出;有的教师认为练习是留给学生课后训练的,不必占用课堂教学时间,将课文教学和练习处理割裂开来;还有的教师觉得教改就是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因此抄词、问答题等作业一概不做,只让学生写写日记、作文。面对新课程标准语文教材,教师该如何处理课后练习呢?我认为:应该整合整个练习内容,实现教学策略。具体目标是指将练习处理融合到课文教学、综合性学习的过程当中,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因为练习是围绕课文内容和单元要求而设计的,它对课堂教学起一定的引导作用。譬如,设置理解性练习的主要目的不只是为了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这一点不同于理科),而且在于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主旨、体会语言特点、学习某种写法等。因此,决不能将课堂教学与练习的处理分割开来,而应该将二者巧妙地整合,正如温立三先生所言:“老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练习的某些问题能够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地解决。”如七年级上册《紫藤萝瀑布》第二题:“揣摩下列语句,体会写景的妙处。”教学中,可设计以下环节:先让学生找一找,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并说一说为什么?然后,引导学生从句子的修辞方法、表达方式、思想内涵等几方面说出理由,从而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轻松地完成了课后练习。运用整合策略还可将课后练习与“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有机地联系起来。如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五篇文章都属战争题材,本单元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是“世界何时铸剑为犁”。在处理课文《亲爱的爸爸妈妈》第三题时,就可以与综合性学习结合起来。这道题目是:“你对那位日本作家的言论有什么看法,写一则感想或评论。”教师可先让学生自由写作,在开展综合性活动时,把自己所写的感想或评论拿出来在班上交流。运用整合策略,既让学生学得轻松有趣,又能节省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以上,仅仅是我个人的一点体会,有不对之处,请批评指正。
人教版初中语文新课标试验教材在练习的设置上有了较大变化。它修正了原先教材练习题量大、问题繁琐、忽视对文章整体感知等方面的不足,本着“少做题,多读书”的精神,练习设置少而精,思维训练有梯度,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大体上,这套实验教材的练习设置可分为四种类型:①变被动练习为积累性练习。最基本的题型是“读一读,写一写”,这是每篇现代文阅读课后必备的一种练习,对学生积累和巩固字词方面的基础知识很有帮助。其他的积累性练习有背诵课文、摘抄格言警句(如七年级上册《〈论语〉十则》第三题)、搜集谚语(如七年级上册《看云识天气》第三题)、掌握文言文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如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第三题)等。语文要注重积累,厚积才能薄发。积累性练习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习惯,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②变机械练习为理解性练习。理解性练习包括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领会把握,对重点语段的分析概括,对精彩语言的揣摩领悟等。如八年级上册《亲爱的爸爸妈妈》第一题:“在正文前的引文中,萨特说它的‘回忆’既是‘沉重’的,又是‘美丽’的,试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萨特这样说的原因。”又如八年级上册《桥之美》课后第二题:“注意体味下列句子的情味。”这两小题,第一题属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第二题属于对重点句子的揣摩。理解是思维的核心,新教材几乎每篇课文都设置了这样的习题,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课文。③变单一性练习为拓展性练习。拓展性练习是新教材练习设计的亮点之一,它的类型多种多样:有不同文章的比较阅读,如八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第三题,要求把柳宗元的《江雪》和本课进行比较阅读,体会它们在描写手法上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有开展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听说读写活动,如七年级上册《羚羊木雕》第三题:“分甲、乙、丙三个小组,甲方代表父母,乙方代表‘我’,丙方代表万芳,就这场家庭矛盾冲突的是非展开辩论。要注意摆事实,讲道理,并根据自己所代表的人物身份,掌握好说话的分寸。”拓展性练习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④变课本上练习为实践性练习。突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是新课标语文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与这一特点相适应,在练习的设置上增大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外语文实践活动。如七年级下册《邓稼先》一文后的练习:“从图书馆查找、从网络上检索关于邓稼先等我国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分别为他们写小传,然后出一期题为星光闪耀的墙报。”与拓展性练习不同的是,实践性练习一般由学生在课外完成,或查阅资料,或实地考察,或采访某人,都要求学生动手动脑,在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
我们从目前语文课改实验的情况来看,人们普遍比较重视对教材教法、学生学习方式、语文实践活动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而对于新教材练习的研究尚显得比较薄弱,以至于出现以下现象:有的教师仍沿用老方法,不重视启发引导,将学生不会做的练习答案一一报出;有的教师认为练习是留给学生课后训练的,不必占用课堂教学时间,将课文教学和练习处理割裂开来;还有的教师觉得教改就是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因此抄词、问答题等作业一概不做,只让学生写写日记、作文。面对新课程标准语文教材,教师该如何处理课后练习呢?我认为:应该整合整个练习内容,实现教学策略。具体目标是指将练习处理融合到课文教学、综合性学习的过程当中,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因为练习是围绕课文内容和单元要求而设计的,它对课堂教学起一定的引导作用。譬如,设置理解性练习的主要目的不只是为了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这一点不同于理科),而且在于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主旨、体会语言特点、学习某种写法等。因此,决不能将课堂教学与练习的处理分割开来,而应该将二者巧妙地整合,正如温立三先生所言:“老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练习的某些问题能够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地解决。”如七年级上册《紫藤萝瀑布》第二题:“揣摩下列语句,体会写景的妙处。”教学中,可设计以下环节:先让学生找一找,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并说一说为什么?然后,引导学生从句子的修辞方法、表达方式、思想内涵等几方面说出理由,从而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轻松地完成了课后练习。运用整合策略还可将课后练习与“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有机地联系起来。如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五篇文章都属战争题材,本单元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是“世界何时铸剑为犁”。在处理课文《亲爱的爸爸妈妈》第三题时,就可以与综合性学习结合起来。这道题目是:“你对那位日本作家的言论有什么看法,写一则感想或评论。”教师可先让学生自由写作,在开展综合性活动时,把自己所写的感想或评论拿出来在班上交流。运用整合策略,既让学生学得轻松有趣,又能节省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以上,仅仅是我个人的一点体会,有不对之处,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