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2003年来我国的课程改革浪潮的不断席卷,中学的历史课程也加入了有关“历史意识”的新要求,其需要学生在对历史史实的了解中能够有意识的与历史学科相配合,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历史事实以及它所给予后人的教训或启示。这对当今我国中学历史教师的授课方式提出了新的考验,即老师要在中学的历史课堂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在日常课堂中可以多运用案例启发、对话教学、探究活动教学等新型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以保证学生用更加科学、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
【关键词】历史意识 历史课程标准 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164-02
一、历史意识的概念定义及作用
1.历史意识的内涵
“历史意识”一词来源于德语的“历史主义”(historismus),它一经产生很快地传遍整个西方世界,被公认为研究过去的正确方法。这种“历史意识”的概念最早是由德国学者进行研究的,随后的历史教学中,课程学习与历史意识是紧密不分的,历史意识成为了历史教学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本文中对“历史意识”的定义主要是应用于教学中,在对复杂的历史材料进行分析和教学时,需要遵守历史的观点及相关的历史思考方式,利用已有的历史知识和在对复杂历史材料进行分析以及综合掌握,强调历史事实的真实性,不盲目崇拜野史或没有凭据的历史,也不盲目跟从人们对于历史事件的评价——“人云亦云”,要从客观的角度更加准确的认识历史的真实。
2.在中学教育中强调历史意识的重要性
在我国中学的历史教学中,课程学习目标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要求中学生具备一定的历史意识,用历史的眼光学习相关的历史知识。
(1)更有利于学生的人格建设
我国中学的历史课程是中学生的一门基础课程,需要通过课程的讲述让学生明确历史事实,能够以史为鉴,更好的发展自我和培养公民意识。中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用一个个具体形象的人物及历史故事,让学生能够更加生动的记住历史事实,老师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自我的成长中具备较为主流的人生观,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关心社会。
(2)帮助学生用历史思维进行思考
在中学的历史课堂中,对于学生来讲最为重要的并不是记住每一个世界历史上曾经发生的大事记的具体时间,并按照课本规定的字句进行历史意义的评估,而是锻炼学生能够用历史的思维对历史现象进行更为科学、多样的解释,拥有自己的评价体系和思维逻辑的形式。目前我国的很多中学历史课堂中只一味的强调“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忽略了让学生自主学习,教授学生必要的思维逻辑和认识工具,学生只有掌握了必要的思维逻辑的方式,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与日常生活中更加专业的用历史的眼光辨证的看待历史事件,并能够以史为鉴,来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自我,提高自身的历史文化素养。
(3)帮助学生有意识的增强责任感
中学的历史教学的目的并不是培养一批能够进行专业的历史研究的人才,而是一种通识教育,即让每一个学生,无论其以后的发展方向如何,都能够具备最基本的历史知识素养以及分析历史事件的历史意识。这种历史意识能够让学生在课本知识的学习中接受到思想观念的改变,例如产生要学习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学习林则徐的民族气节,学习抗战英雄的英勇智慧等,这些榜样的力量都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让学生在与历史任务产生共鸣的情境下增强自己的民族与社会的责任感。
二、中学历史教育对历史意识培养的现状分析
1.《历史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
我国自20世纪以来进行了大规模的课程革新,有关中学的历史课程也进行了新一轮的革新。我国教育部于2003年颁布的《普通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中,其中一个与以往标准中较为不同的一点就是在历史课程的课程功能上第一次提出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这一概念,例如在《课标》中有关“课程性质”的一节中,就曾指出中学的历史课程中需要教师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进行课堂授课,让学生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并能够较为科学的总结历史科学的规律,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历史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又如在《课标》有关“课程的基本理念”的一节中指出由于中学历史课程其本身的性质和特点,要求在课堂中需要强化学生尊重历史真实的意识,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自我发展的精神,让学生通过借鉴目前人类已有的优秀文化成果充实自我,培养自我的情操。让学生能够时刻关注在中国或者世界上目前发生的相关热点新闻,培养自身的历史责任感。有关“历史意识”的内容在《课标》中还有很多地方体现,此次改革如此不惜笔墨地提出有关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问题,是《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及以往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所没有的,也是本次改革的一个创新所在。
2.目前我国中学对历史意识培养的现状
(1)教学方法不适应历史意识培养的需要
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这种教师讲授的方式能够让教师更加游刃有余的控制课堂的进度,且教学形式不复杂,能够较为简便的应用于各类的中学课堂中。但这种讲授式的课堂也存在着一些缺点,例如教师一味的进行灌输式的教学会让学生更加被动的进行学习活动,并不是学生主动想要进行某种知识的学习,这会极大的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历史教学的开展。
(2)历史教学内容不适合培养历史意识
目前我国的一些中学中对所谓“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是让学生进行一些浅层的历史知识的学习,不能够活学活用的独立进行历史思维的训练和实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被扼杀,最终难免还是会陷入死记硬背的死胡同。
(3)历史问题的设计不利于培养历史思维和历史意识 纵观各个版本的历史教科书上的问题,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历史教科书上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解释和评价都是处于最为浅层的分析,即使是在日常的考试中需要涉及类似的考题,考生一般也只需要在短时间内进行背诵就可以完成应试的目的,不能够让学生进行自主的进行深层的思考,只停留在背诵的记忆角度,而不能用历史的意识和思维进行事件的分析。
三、培养中学生历史意识的教学方法
1.案例启发教学的方法
案例启发教学的方法并不是让教师死板的介绍案例,而是教师通过用历史事实或故事等案例作为辅助工具,让学生更加生动具体的了解历史知识,并不是只是记住枯燥的课本字眼。通过讲述一些具体形象的历史案例,让学生对有兴趣的历史知识点主动去研究,寻找相关的历史知识。这样的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能够极大的促进教师的教学效率,实现课程知识由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过程。同时,案例教学法主要遵循了建构主义的学习原则,强调让学生通过自主进行学习的方式查阅相关的案例材料,在有关案例讨论的过程中,师生间会进行较为激烈或深入的讨论,实现让学生参与到中学的历史课堂中的方式,提高学生的主动创造性。在进行案例分析时,需要鼓励学生进行观念的交流,即使学生的一些观点与周围人或者既有观点不同,教师也需要尊重学生的观点,并与学生一起进行反省和思考。因此,在我国的历史课堂中,可以适当引用案例启发教学法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引发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促进学生思考问题,为学生探究学习、体验学习创造机会,有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恰当科学的运用案例教学法,能够在课堂中为学生创设一个类似史实的情景,让学生更加真实的领悟历史,并培养自己的历史意识。
2.对话教学的方法
我国传统的以老师讲为主要方式的课堂形式并不能适应目前历史学科改革的需要,虽然历史课程的性质要求教师要注重对于课本知识的权威讲解,可适当的引入对话教学的方法,能够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实现课堂的人性化、趣味化。对话教学的方法主要包括了师生对话、小组讨论等形式,为师生之间提供了一个沟通的平台,既体现了课堂的民主与平等,又能够通过交流以及小组合作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一个互动性强的学习氛围。
3.探究活动教学的方法
所谓历史探究活动教学主要就是让学生围绕一定的历史问题,让学生自主的进行有关的历史资料的查找和阅读。这种活动教学的方法主要包括了让学生进行某一历史问题的小组讨论,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历史问题的解读,或是通过布置作业的方式,让学生在课下自主查找与问题相关的历史材料,对某一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以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身份,去引导学生把握探究的要点,最终得出自己的历史见解,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责任意识。
四、结束语
中学历史课程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决非一蹦而就的事情,他受制于历史教科书的编撰和历史教学方法。在目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需要在掌握专业的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以及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并将其进行结合,更好的完善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以师生交流沟通互动的课堂教学方式为主要途径,让学生能够更有效率的进行历史学习。
参考文献:
[1]齐健、赵亚夫等著.《历史教育价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2]赵亚夫主编:《国外历史教育透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关键词】历史意识 历史课程标准 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164-02
一、历史意识的概念定义及作用
1.历史意识的内涵
“历史意识”一词来源于德语的“历史主义”(historismus),它一经产生很快地传遍整个西方世界,被公认为研究过去的正确方法。这种“历史意识”的概念最早是由德国学者进行研究的,随后的历史教学中,课程学习与历史意识是紧密不分的,历史意识成为了历史教学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本文中对“历史意识”的定义主要是应用于教学中,在对复杂的历史材料进行分析和教学时,需要遵守历史的观点及相关的历史思考方式,利用已有的历史知识和在对复杂历史材料进行分析以及综合掌握,强调历史事实的真实性,不盲目崇拜野史或没有凭据的历史,也不盲目跟从人们对于历史事件的评价——“人云亦云”,要从客观的角度更加准确的认识历史的真实。
2.在中学教育中强调历史意识的重要性
在我国中学的历史教学中,课程学习目标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要求中学生具备一定的历史意识,用历史的眼光学习相关的历史知识。
(1)更有利于学生的人格建设
我国中学的历史课程是中学生的一门基础课程,需要通过课程的讲述让学生明确历史事实,能够以史为鉴,更好的发展自我和培养公民意识。中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用一个个具体形象的人物及历史故事,让学生能够更加生动的记住历史事实,老师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自我的成长中具备较为主流的人生观,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关心社会。
(2)帮助学生用历史思维进行思考
在中学的历史课堂中,对于学生来讲最为重要的并不是记住每一个世界历史上曾经发生的大事记的具体时间,并按照课本规定的字句进行历史意义的评估,而是锻炼学生能够用历史的思维对历史现象进行更为科学、多样的解释,拥有自己的评价体系和思维逻辑的形式。目前我国的很多中学历史课堂中只一味的强调“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忽略了让学生自主学习,教授学生必要的思维逻辑和认识工具,学生只有掌握了必要的思维逻辑的方式,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与日常生活中更加专业的用历史的眼光辨证的看待历史事件,并能够以史为鉴,来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自我,提高自身的历史文化素养。
(3)帮助学生有意识的增强责任感
中学的历史教学的目的并不是培养一批能够进行专业的历史研究的人才,而是一种通识教育,即让每一个学生,无论其以后的发展方向如何,都能够具备最基本的历史知识素养以及分析历史事件的历史意识。这种历史意识能够让学生在课本知识的学习中接受到思想观念的改变,例如产生要学习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学习林则徐的民族气节,学习抗战英雄的英勇智慧等,这些榜样的力量都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让学生在与历史任务产生共鸣的情境下增强自己的民族与社会的责任感。
二、中学历史教育对历史意识培养的现状分析
1.《历史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
我国自20世纪以来进行了大规模的课程革新,有关中学的历史课程也进行了新一轮的革新。我国教育部于2003年颁布的《普通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中,其中一个与以往标准中较为不同的一点就是在历史课程的课程功能上第一次提出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这一概念,例如在《课标》中有关“课程性质”的一节中,就曾指出中学的历史课程中需要教师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进行课堂授课,让学生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并能够较为科学的总结历史科学的规律,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历史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又如在《课标》有关“课程的基本理念”的一节中指出由于中学历史课程其本身的性质和特点,要求在课堂中需要强化学生尊重历史真实的意识,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自我发展的精神,让学生通过借鉴目前人类已有的优秀文化成果充实自我,培养自我的情操。让学生能够时刻关注在中国或者世界上目前发生的相关热点新闻,培养自身的历史责任感。有关“历史意识”的内容在《课标》中还有很多地方体现,此次改革如此不惜笔墨地提出有关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问题,是《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及以往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所没有的,也是本次改革的一个创新所在。
2.目前我国中学对历史意识培养的现状
(1)教学方法不适应历史意识培养的需要
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这种教师讲授的方式能够让教师更加游刃有余的控制课堂的进度,且教学形式不复杂,能够较为简便的应用于各类的中学课堂中。但这种讲授式的课堂也存在着一些缺点,例如教师一味的进行灌输式的教学会让学生更加被动的进行学习活动,并不是学生主动想要进行某种知识的学习,这会极大的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历史教学的开展。
(2)历史教学内容不适合培养历史意识
目前我国的一些中学中对所谓“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是让学生进行一些浅层的历史知识的学习,不能够活学活用的独立进行历史思维的训练和实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被扼杀,最终难免还是会陷入死记硬背的死胡同。
(3)历史问题的设计不利于培养历史思维和历史意识 纵观各个版本的历史教科书上的问题,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历史教科书上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解释和评价都是处于最为浅层的分析,即使是在日常的考试中需要涉及类似的考题,考生一般也只需要在短时间内进行背诵就可以完成应试的目的,不能够让学生进行自主的进行深层的思考,只停留在背诵的记忆角度,而不能用历史的意识和思维进行事件的分析。
三、培养中学生历史意识的教学方法
1.案例启发教学的方法
案例启发教学的方法并不是让教师死板的介绍案例,而是教师通过用历史事实或故事等案例作为辅助工具,让学生更加生动具体的了解历史知识,并不是只是记住枯燥的课本字眼。通过讲述一些具体形象的历史案例,让学生对有兴趣的历史知识点主动去研究,寻找相关的历史知识。这样的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能够极大的促进教师的教学效率,实现课程知识由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过程。同时,案例教学法主要遵循了建构主义的学习原则,强调让学生通过自主进行学习的方式查阅相关的案例材料,在有关案例讨论的过程中,师生间会进行较为激烈或深入的讨论,实现让学生参与到中学的历史课堂中的方式,提高学生的主动创造性。在进行案例分析时,需要鼓励学生进行观念的交流,即使学生的一些观点与周围人或者既有观点不同,教师也需要尊重学生的观点,并与学生一起进行反省和思考。因此,在我国的历史课堂中,可以适当引用案例启发教学法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引发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促进学生思考问题,为学生探究学习、体验学习创造机会,有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恰当科学的运用案例教学法,能够在课堂中为学生创设一个类似史实的情景,让学生更加真实的领悟历史,并培养自己的历史意识。
2.对话教学的方法
我国传统的以老师讲为主要方式的课堂形式并不能适应目前历史学科改革的需要,虽然历史课程的性质要求教师要注重对于课本知识的权威讲解,可适当的引入对话教学的方法,能够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实现课堂的人性化、趣味化。对话教学的方法主要包括了师生对话、小组讨论等形式,为师生之间提供了一个沟通的平台,既体现了课堂的民主与平等,又能够通过交流以及小组合作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一个互动性强的学习氛围。
3.探究活动教学的方法
所谓历史探究活动教学主要就是让学生围绕一定的历史问题,让学生自主的进行有关的历史资料的查找和阅读。这种活动教学的方法主要包括了让学生进行某一历史问题的小组讨论,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历史问题的解读,或是通过布置作业的方式,让学生在课下自主查找与问题相关的历史材料,对某一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以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身份,去引导学生把握探究的要点,最终得出自己的历史见解,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责任意识。
四、结束语
中学历史课程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决非一蹦而就的事情,他受制于历史教科书的编撰和历史教学方法。在目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需要在掌握专业的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以及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并将其进行结合,更好的完善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以师生交流沟通互动的课堂教学方式为主要途径,让学生能够更有效率的进行历史学习。
参考文献:
[1]齐健、赵亚夫等著.《历史教育价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2]赵亚夫主编:《国外历史教育透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