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息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应以信息为背景,围绕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有效利用来展开,具体措施上要做到转变观念,转换角色;深化内容,完善方式;加强合作,健全机制。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信息环境 文献资源 信息资源 人力资源
图书馆资源是图书馆赖以存在的基础,进行图书馆建设,必须优先突出资源建设。高校图书馆资源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以文献信息资源、服务保障资源等为实体的有形资源,其二是以图书馆员为群体、以为用户提供服务保障为职能的人力资源。进行图书馆资源建设,就是要围绕这两个方面展开,建设的目的在于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资源,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馆效能,满足广大读者日益增长的文献信息需求。
一、信息环境对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影响
(一)信息环境催生了图书馆资源形态的改变
有形资源是图书馆资源中物的方面,是图书馆资源建设的主要方面。随着信息环境的改变,这一资源形态发生了明显的改观。在图书馆内部,对纸质图书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分类、编目、服务等历来是图书馆整理的主要形式,通过该形式向读者提供快速便捷的服务是对图书馆业务的基本要求。在以收藏和利用纸质文献为主要业务流程的时期,诸如纸质图书、声像磁带、微缩制品等文献资源,都是以实体的形态展示在读者面前。随着网络信息资源的极大丰富,信息种类的异常繁多以及形式的广泛性,使得数字化资源迅速增长,而纸质文献向数字化、信息化的演变,更使得以纸质文献为馆藏主体的格局被打破,纸质文献与电子文献相并存的局面已经形成,并且数字化资源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充实馆藏,出现了实体馆藏资源与虚拟馆藏资源共有、有序资源与无序资源并存、服务保障中技术性设备比重进一步加大、服务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趋势。信息环境下图书馆的有形资源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文献概念,而是包括传统文献、电子出版物和网络信息在内的涵盖范围很广的文献信息资源。
(二)信息环境引发了图书馆作业模式的转变
在图书馆日常业务中,一切工作都围绕文献信息保障展开,所有资源也按照保障需求进行配置,从文献信息采集到投放整个过程中,图书馆形成了规律性的业务流程,并按照既定的组织程序开展着工作。信息环境下,由于网络信息资源的急剧增加,文献和信息保障地位的牢固树立,促使图书馆服务形式发生了转化,业务流程上不再局限于纸质文献的收藏和外借等一般性服务,而逐渐倾向于网络信息资源的服务保障,工作重心向着文献信息、信息咨询服务与信息导航方向拓展。读者在选择利用资源时,也并不关注信息以何种载体形式出现,而是更看重如何去获得信息。为此,图书馆在为读者提供文献信息资源时,需要构建起适合信息资源的框架,不能只是简单地提供文献信息资源,更要为用户提供其在获得这些信息资源时的主要体系,这就使得图书馆在对待文献信息资源上不单是只注重对信息资源的占有,而是要更突出服务,讲究服务的多样性。在作业手段上,服务保障资源得到了不断地改善,在很大程度上计算机作业代替了手工作业,先进的技术性设备的投入使用、功能全面的管理系统的广泛应用,使图书馆服务保障效能大大增强,运作效率极大地提高,技术支持真正成为了图书馆服务保障资源的一大需求。以网络信息资源为主流的电子资源的普及,获取资源方式的不断更新,信息交流渠道将越来越多。
(三)信息环境延伸了图书馆职能
高校图书馆是文献信息资源的集中地,是知识传播的主阵地,为教学科研提供服务保障是基本职能。多年来,图书馆立足这样的职能要求,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信息环境下信息的普及为人们实时利用信息提供了条件,拥有信息就是把握了发展机遇这样的理念深入人心。在信息大潮下,作为高校信息传播中心的图书馆,使命和职能也在不断延伸。最初的高校图书馆工作条例中,是把图书馆建成基本能适应教学和科研需要的文献情报中心,以后逐步实现了图书馆业务管理的自动化。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高校图书馆也纷纷抓住机遇,以在网络环境下提供数字化信息的生成、管理和服务中发挥主力军作用为主要任务,拓展了图书馆职能。当前,除了传统的注重学术性、科研性、服务性等教育与服务职能外,为重点学科引航以及为高校的建设发展提供信息咨询与服务日益成为图书馆的重要职能。图书馆职能的延伸,引发了图书馆建设指导思想的转变,从以收藏文献为中心转向了以利用信息为中心。
二、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几点策略
鉴于信息环境对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全方位影响,高校图书馆必须以信息为背景,向着自动化、数字化和信息化的资源建设方向,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在意识理念、组织机构、服务保障和人力资源等方面全面推进,实现数字化资源、智能化服务和分布式管理的和谐统一。从目前情况来看,迫切需要做到转变观念,转换角色;深化内容,完善方式;加强合作,健全机制。
(一)转变观念,转换角色
高校图书馆在开展工作中,要强化服务意识观念,在服务理念上要树立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转变,这是基于图书资源建设的现实需要。图书馆是以保障读者对文献信息的需求为基本职能的,工作中要突出以人为本,端正服务意识,区分服务主次,从资源配置、组织机构、服务方式、管理手段等诸方面以这一目标为中心加以深化落实,把读者摆在第一位,处处体现人性化的服务宗旨。
在对服务主体—馆员的要求上,要按照信息化环境对人员素质的要求,实现岗位角色的转换。人力资源向来是图书馆资源建设中的宝贵力量,只有凭借信息化的人才,才能满足人们的文献信息需求,实现信息服务功能。对于图书馆情报信息专业人士,要从满足和适应的高度提出专业要求,努力向信息专家角色转化;对一般馆员要结合现实需求提出技能要求,以人员素质的提高来提升服务质量,提高服务保障效能。信息环境下图书馆服务领域的扩大、文献信息资源的多元性、数字化电子资源的动态性、隐含性,读者要求的多元化,时刻都在考验着馆员素质,只有通晓信息检索、网络技术、数据库信息、数字化加工和外语的具有专业背景的信息专家才倍受读者青睐。广大馆员要勇于承担起向信息专家角色的转变使命,不仅要熟悉馆藏资源,而且要会驾驭网络技术开展网络服务的方法,及时获取网络信息,转变成可以利用的有效资源。
(二)深化内容,完善方式
要对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内容进行调整,对服务方式加以完善。信息化环境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化资源,图书馆要抓住这样的机遇,搞好资源内容的深化,建立起特色馆藏,提供特色化服务。一方面要继续采集各种类型的数字文献,且做好纸质文献及其实实体型文献的数字化转换与程序化,同时对各类数据库要进行按需购置;另一方面要深度开发利用网络虚拟资源,向读者提供主动及互动式服务。对于所有文献信息资源,不管是实体的还是虚拟的,数字的还是纸质的,都要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整理加工,使之真正满足读者的各类需求。要按照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传递网络化、信息服务集成化、信息资源共享化的目标,扎扎实实地做好这项工作。
在服务保障的方式上,要适时加以转变。传统的图书馆业务管理模式是以收集、整理、保存、利用具体的图书文献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图书馆通过对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浓缩、转换、创新等一系列活动,最终将有用的信息传递给读者。信息环境下要实现信息的增值,就必须注重服务环节的高效化,通过图书馆对网络信息资源的系统挖掘和有效加工整理,达成智能化的知识服务。在信息组织方式与组织机构、交流渠道建设等各方面进行不断调整,不仅要为读者提供快速便捷的检索链接类服务,同时还要能向读者提供必要的知识获取手段,主动、及时、准确地提供所需信息和知识。
(三)加强合作,健全机制
合作与发展是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整体推进的形势要求。身处信息时代,图书馆资源建设的任务很重,高校图书馆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需要联手合力,才能形成优势,实现共享,共同进步。如果仅仅着眼于局部或单个图书馆的改进,不从整体的角度解决问题,即使取得了进步,但其成效必将受限。目前情况下,各院校图书馆办馆条件不同,有形资源的建设步调不一,总体资源不均衡,各馆需要从自身的环境因素及条件入手,因地制宜实施整改措施,尽快将本院特色的信息数字化,在较大范围内实现差异资源的共享。高校图书馆岗位人员编制的调整,也使得人力资源建设面临巨大考验,一方面信息环境需要更多的专家性人才来提升图书馆服务质量;另一方面则是繁重的岗位负荷使一线人员不能及时得到知识的补充。更有甚者有的馆员因工作需要面临改行的可能。在此客观现实面前,高校图书馆需要着眼于整体的协调发展,在全局范围内筹划协调,善于集中有限资源,合作攻关,勇于探索,分工负责,共同努力,整体推进,促进高校图书馆联盟资源建设。
合作是信息环境下以信息资源建设为主题的高校图书馆建设的基本方式,制度是促进这一形式开展的最好保证。要借助和依靠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适合于信息环境的、科学合理的图书馆工作体制和管理模式,在资源建设的各个环节、各方面得到了落实。
参考文献:
[1]钱惠军.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构想[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4(2).
[2]程丽,栗慧.浅论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整合【J】.图书馆建设,2004(2).
[3]王爱杰.数字环境下图书馆员的变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24).
[4]焦月.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服务工作的新变 【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4).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信息环境 文献资源 信息资源 人力资源
图书馆资源是图书馆赖以存在的基础,进行图书馆建设,必须优先突出资源建设。高校图书馆资源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以文献信息资源、服务保障资源等为实体的有形资源,其二是以图书馆员为群体、以为用户提供服务保障为职能的人力资源。进行图书馆资源建设,就是要围绕这两个方面展开,建设的目的在于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资源,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馆效能,满足广大读者日益增长的文献信息需求。
一、信息环境对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影响
(一)信息环境催生了图书馆资源形态的改变
有形资源是图书馆资源中物的方面,是图书馆资源建设的主要方面。随着信息环境的改变,这一资源形态发生了明显的改观。在图书馆内部,对纸质图书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分类、编目、服务等历来是图书馆整理的主要形式,通过该形式向读者提供快速便捷的服务是对图书馆业务的基本要求。在以收藏和利用纸质文献为主要业务流程的时期,诸如纸质图书、声像磁带、微缩制品等文献资源,都是以实体的形态展示在读者面前。随着网络信息资源的极大丰富,信息种类的异常繁多以及形式的广泛性,使得数字化资源迅速增长,而纸质文献向数字化、信息化的演变,更使得以纸质文献为馆藏主体的格局被打破,纸质文献与电子文献相并存的局面已经形成,并且数字化资源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充实馆藏,出现了实体馆藏资源与虚拟馆藏资源共有、有序资源与无序资源并存、服务保障中技术性设备比重进一步加大、服务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趋势。信息环境下图书馆的有形资源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文献概念,而是包括传统文献、电子出版物和网络信息在内的涵盖范围很广的文献信息资源。
(二)信息环境引发了图书馆作业模式的转变
在图书馆日常业务中,一切工作都围绕文献信息保障展开,所有资源也按照保障需求进行配置,从文献信息采集到投放整个过程中,图书馆形成了规律性的业务流程,并按照既定的组织程序开展着工作。信息环境下,由于网络信息资源的急剧增加,文献和信息保障地位的牢固树立,促使图书馆服务形式发生了转化,业务流程上不再局限于纸质文献的收藏和外借等一般性服务,而逐渐倾向于网络信息资源的服务保障,工作重心向着文献信息、信息咨询服务与信息导航方向拓展。读者在选择利用资源时,也并不关注信息以何种载体形式出现,而是更看重如何去获得信息。为此,图书馆在为读者提供文献信息资源时,需要构建起适合信息资源的框架,不能只是简单地提供文献信息资源,更要为用户提供其在获得这些信息资源时的主要体系,这就使得图书馆在对待文献信息资源上不单是只注重对信息资源的占有,而是要更突出服务,讲究服务的多样性。在作业手段上,服务保障资源得到了不断地改善,在很大程度上计算机作业代替了手工作业,先进的技术性设备的投入使用、功能全面的管理系统的广泛应用,使图书馆服务保障效能大大增强,运作效率极大地提高,技术支持真正成为了图书馆服务保障资源的一大需求。以网络信息资源为主流的电子资源的普及,获取资源方式的不断更新,信息交流渠道将越来越多。
(三)信息环境延伸了图书馆职能
高校图书馆是文献信息资源的集中地,是知识传播的主阵地,为教学科研提供服务保障是基本职能。多年来,图书馆立足这样的职能要求,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信息环境下信息的普及为人们实时利用信息提供了条件,拥有信息就是把握了发展机遇这样的理念深入人心。在信息大潮下,作为高校信息传播中心的图书馆,使命和职能也在不断延伸。最初的高校图书馆工作条例中,是把图书馆建成基本能适应教学和科研需要的文献情报中心,以后逐步实现了图书馆业务管理的自动化。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高校图书馆也纷纷抓住机遇,以在网络环境下提供数字化信息的生成、管理和服务中发挥主力军作用为主要任务,拓展了图书馆职能。当前,除了传统的注重学术性、科研性、服务性等教育与服务职能外,为重点学科引航以及为高校的建设发展提供信息咨询与服务日益成为图书馆的重要职能。图书馆职能的延伸,引发了图书馆建设指导思想的转变,从以收藏文献为中心转向了以利用信息为中心。
二、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几点策略
鉴于信息环境对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全方位影响,高校图书馆必须以信息为背景,向着自动化、数字化和信息化的资源建设方向,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在意识理念、组织机构、服务保障和人力资源等方面全面推进,实现数字化资源、智能化服务和分布式管理的和谐统一。从目前情况来看,迫切需要做到转变观念,转换角色;深化内容,完善方式;加强合作,健全机制。
(一)转变观念,转换角色
高校图书馆在开展工作中,要强化服务意识观念,在服务理念上要树立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转变,这是基于图书资源建设的现实需要。图书馆是以保障读者对文献信息的需求为基本职能的,工作中要突出以人为本,端正服务意识,区分服务主次,从资源配置、组织机构、服务方式、管理手段等诸方面以这一目标为中心加以深化落实,把读者摆在第一位,处处体现人性化的服务宗旨。
在对服务主体—馆员的要求上,要按照信息化环境对人员素质的要求,实现岗位角色的转换。人力资源向来是图书馆资源建设中的宝贵力量,只有凭借信息化的人才,才能满足人们的文献信息需求,实现信息服务功能。对于图书馆情报信息专业人士,要从满足和适应的高度提出专业要求,努力向信息专家角色转化;对一般馆员要结合现实需求提出技能要求,以人员素质的提高来提升服务质量,提高服务保障效能。信息环境下图书馆服务领域的扩大、文献信息资源的多元性、数字化电子资源的动态性、隐含性,读者要求的多元化,时刻都在考验着馆员素质,只有通晓信息检索、网络技术、数据库信息、数字化加工和外语的具有专业背景的信息专家才倍受读者青睐。广大馆员要勇于承担起向信息专家角色的转变使命,不仅要熟悉馆藏资源,而且要会驾驭网络技术开展网络服务的方法,及时获取网络信息,转变成可以利用的有效资源。
(二)深化内容,完善方式
要对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内容进行调整,对服务方式加以完善。信息化环境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化资源,图书馆要抓住这样的机遇,搞好资源内容的深化,建立起特色馆藏,提供特色化服务。一方面要继续采集各种类型的数字文献,且做好纸质文献及其实实体型文献的数字化转换与程序化,同时对各类数据库要进行按需购置;另一方面要深度开发利用网络虚拟资源,向读者提供主动及互动式服务。对于所有文献信息资源,不管是实体的还是虚拟的,数字的还是纸质的,都要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整理加工,使之真正满足读者的各类需求。要按照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传递网络化、信息服务集成化、信息资源共享化的目标,扎扎实实地做好这项工作。
在服务保障的方式上,要适时加以转变。传统的图书馆业务管理模式是以收集、整理、保存、利用具体的图书文献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图书馆通过对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浓缩、转换、创新等一系列活动,最终将有用的信息传递给读者。信息环境下要实现信息的增值,就必须注重服务环节的高效化,通过图书馆对网络信息资源的系统挖掘和有效加工整理,达成智能化的知识服务。在信息组织方式与组织机构、交流渠道建设等各方面进行不断调整,不仅要为读者提供快速便捷的检索链接类服务,同时还要能向读者提供必要的知识获取手段,主动、及时、准确地提供所需信息和知识。
(三)加强合作,健全机制
合作与发展是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整体推进的形势要求。身处信息时代,图书馆资源建设的任务很重,高校图书馆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需要联手合力,才能形成优势,实现共享,共同进步。如果仅仅着眼于局部或单个图书馆的改进,不从整体的角度解决问题,即使取得了进步,但其成效必将受限。目前情况下,各院校图书馆办馆条件不同,有形资源的建设步调不一,总体资源不均衡,各馆需要从自身的环境因素及条件入手,因地制宜实施整改措施,尽快将本院特色的信息数字化,在较大范围内实现差异资源的共享。高校图书馆岗位人员编制的调整,也使得人力资源建设面临巨大考验,一方面信息环境需要更多的专家性人才来提升图书馆服务质量;另一方面则是繁重的岗位负荷使一线人员不能及时得到知识的补充。更有甚者有的馆员因工作需要面临改行的可能。在此客观现实面前,高校图书馆需要着眼于整体的协调发展,在全局范围内筹划协调,善于集中有限资源,合作攻关,勇于探索,分工负责,共同努力,整体推进,促进高校图书馆联盟资源建设。
合作是信息环境下以信息资源建设为主题的高校图书馆建设的基本方式,制度是促进这一形式开展的最好保证。要借助和依靠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适合于信息环境的、科学合理的图书馆工作体制和管理模式,在资源建设的各个环节、各方面得到了落实。
参考文献:
[1]钱惠军.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构想[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4(2).
[2]程丽,栗慧.浅论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整合【J】.图书馆建设,2004(2).
[3]王爱杰.数字环境下图书馆员的变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24).
[4]焦月.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服务工作的新变 【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