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计算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所必备的基本能力,是学习数学的基础,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计算的准确率和速度如何,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质量。很多同学总以为计算式题比分析、解决问题容易得多,因而在计算时或过于自信,或注意力不能集中,结果错误百出。因此,计算教学不容忽视。
关键词:计算能力 思维多样性 精讲多练 循序渐进
在目前,计算机的普及也越来越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每况愈下。不少老师埋怨:“学生的计算能力太差了,连简单的运算都过不了关,甚至数学基础好的学生运算结果也常出差错。”这些状况的出现,我想并不仅仅是计算机的普及这个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有多方面的原因同时起作用形成的。这样不仅影响了学生计算能力的发展,也必然影响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根据我个人在多年的计算教学中的探索,我觉得要提高计算教学的实效性,只有弄清楚计算的特点、影响因素、计算方法,才可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计算能力的培养。
一、运算能力的基本特点有两个
(1)运算能力的层次性。在数学发展的历史上,不同类别的运算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对运算的认识和掌握也必须是逐步有序、有层次的,不掌握整数的计算,就不可能掌握小数的计算;不掌握整式的计算,也就不可能掌握方程的计算;不掌握有限运算,就不可能掌握无限计算。对于小学数学运算能力的要求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①计算的准确性——基本要求;②计算的合理、简捷、迅速——较高要求;③计算的技巧性、灵活性——高标准要求。在思想上一定要充分认识提高运算能力的重要性,把运算技能上升到能力的层次上,把运算的技巧与发展思维融合在一起。
(2)运算能力的综合性。运算能力既不能离开具体的数学知识而孤立存在,也不能离开其他能力而独立发展。运算能力是和记忆能力、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联想能力、表述能力等互相渗透的,也和逻辑思维能力等数学能力相互支持着。因而提高运算能力的问题,是一个综合问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培养、不断引导、逐渐积累。
二、影响学生运算能力的心理因素
(1)固定的思维方法。固定的思维方法在运算中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影响,当学生掌握了某一种知识(方法)后,往往习惯用类似的旧知识(方法)去思考问题,这样必然会出现思维的惰性,影响运算的速度,使运算过程繁冗不堪。例如在学习完了小数除法后,我给学生下面的题目:24÷25÷4,很多学生都习惯地从左到右计算,按部就班,结果既费时,正确率也降低了。运算过程中存在的其他问题还有:①题目看错抄错,书写潦草。6与0,1和7写得模棱两可;②列竖式时数位没对齐等。③计算时不打草稿。④简单的加、减、乘、除计算错误导致整题错。⑤做作业时思想不集中。
从一些学生的计算错误来看,“粗心”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尚不够成熟,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一方面是个自然成长过程,第二方面则可以采取相应方法进行培养,所以在引导学生分析原因的同时,要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突出出来,这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关键,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2)缺乏比较意识。比较意识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方向。解决问题的途径很多,这就要求我们善于择优而从。有的学生缺乏比较意识,做题时往往找到一种方法就抱着死做下去,即使繁冗,也不在乎,認为做对就行了。
老师在讲评试题时,忽略了多种解法当中简捷方法的优先性。
三、培养和发展运算能力
(1)培养和发展某一种运算的运算能力大致经历以下几个阶段:①理解有关运算的基本知识到形成这种运算的技能的阶段;②从运算技能上升到运算能力的阶段;③在各种应用中,进一步提高运算能力的阶段。第一阶段要完成从知识到技能的过渡,重点是准确理解有关知识,熟练有关运算的方法、步骤,应该本着“先慢后快”、“先死后活”的原则。随着运算技能的形成,要逐渐简化运算步骤,灵活运用法则、公式,培养学生合理选择简捷运算途径的意识和习惯。
(2)培养运算能力应注意:注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新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提出的重要要求,学生的学习习惯也是关系到计算能力高低的重要因素。数学这门课,由于它自身严密的特点,就容不得学生丝毫的马虎与粗心。学生在计算中出现错题,究其原因,有一部分与不良的学习习惯不无关系。为此,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要求是:细心观察,认真审题,仔细抄题,题做完后从多角度进行验算;对阿拉伯数字、运算符号严格要求,规范书写。经常这样要求,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错误出现,真正为学生的计算“保驾护航”。
注重算理教学,加强算法的对比及辨析。正确的算法是提高计算准确性的根本保证。对计算法则只有让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时才能牢固地掌握,因此对算理的教学不容忽视。再则,为了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计算法则,要经常进行一些算法易混淆的题的对比练习,让学生对错题进行辨析,从反面让学生“扶正固本”。
鼓励学生一题多解,加强速算教学。多步计算的题,其解题方法并非“自古华山一条路”,好多题都不止一种解法。众多的解法中肯定有一种“又对又快”的。这种算法依赖于整十、整百、整千的数的分解和组合,依赖于四则运算的定律和性质的应用。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一题多解,主动探索速算的方法灵活计算。方法活了,便可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从而达到提高计算速度的目的。应该注意的是:在应用过程中,运算的目的不一定是追求一个简化的结果,而且要为一定的推理、演绎、判断服务。
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加强口算训练。不论什么样的计算题都是以基本的口算作为基础的,老师要经常性地安排一些由易到难的口算练习,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巩固算法,而且由量变的积累能使学生最终达到熟能生巧的效果。学生算得多了,熟练了,计算能力就会提高。
总之,计算是一种技能,正确、灵活的方法固然重要,但要使这种能力巩固下来并进一步提高,还须在今后应用中得到巩固、发展和深化,要持之以恒、长抓不懈。
关键词:计算能力 思维多样性 精讲多练 循序渐进
在目前,计算机的普及也越来越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每况愈下。不少老师埋怨:“学生的计算能力太差了,连简单的运算都过不了关,甚至数学基础好的学生运算结果也常出差错。”这些状况的出现,我想并不仅仅是计算机的普及这个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有多方面的原因同时起作用形成的。这样不仅影响了学生计算能力的发展,也必然影响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根据我个人在多年的计算教学中的探索,我觉得要提高计算教学的实效性,只有弄清楚计算的特点、影响因素、计算方法,才可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计算能力的培养。
一、运算能力的基本特点有两个
(1)运算能力的层次性。在数学发展的历史上,不同类别的运算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对运算的认识和掌握也必须是逐步有序、有层次的,不掌握整数的计算,就不可能掌握小数的计算;不掌握整式的计算,也就不可能掌握方程的计算;不掌握有限运算,就不可能掌握无限计算。对于小学数学运算能力的要求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①计算的准确性——基本要求;②计算的合理、简捷、迅速——较高要求;③计算的技巧性、灵活性——高标准要求。在思想上一定要充分认识提高运算能力的重要性,把运算技能上升到能力的层次上,把运算的技巧与发展思维融合在一起。
(2)运算能力的综合性。运算能力既不能离开具体的数学知识而孤立存在,也不能离开其他能力而独立发展。运算能力是和记忆能力、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联想能力、表述能力等互相渗透的,也和逻辑思维能力等数学能力相互支持着。因而提高运算能力的问题,是一个综合问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培养、不断引导、逐渐积累。
二、影响学生运算能力的心理因素
(1)固定的思维方法。固定的思维方法在运算中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影响,当学生掌握了某一种知识(方法)后,往往习惯用类似的旧知识(方法)去思考问题,这样必然会出现思维的惰性,影响运算的速度,使运算过程繁冗不堪。例如在学习完了小数除法后,我给学生下面的题目:24÷25÷4,很多学生都习惯地从左到右计算,按部就班,结果既费时,正确率也降低了。运算过程中存在的其他问题还有:①题目看错抄错,书写潦草。6与0,1和7写得模棱两可;②列竖式时数位没对齐等。③计算时不打草稿。④简单的加、减、乘、除计算错误导致整题错。⑤做作业时思想不集中。
从一些学生的计算错误来看,“粗心”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尚不够成熟,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一方面是个自然成长过程,第二方面则可以采取相应方法进行培养,所以在引导学生分析原因的同时,要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突出出来,这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关键,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2)缺乏比较意识。比较意识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方向。解决问题的途径很多,这就要求我们善于择优而从。有的学生缺乏比较意识,做题时往往找到一种方法就抱着死做下去,即使繁冗,也不在乎,認为做对就行了。
老师在讲评试题时,忽略了多种解法当中简捷方法的优先性。
三、培养和发展运算能力
(1)培养和发展某一种运算的运算能力大致经历以下几个阶段:①理解有关运算的基本知识到形成这种运算的技能的阶段;②从运算技能上升到运算能力的阶段;③在各种应用中,进一步提高运算能力的阶段。第一阶段要完成从知识到技能的过渡,重点是准确理解有关知识,熟练有关运算的方法、步骤,应该本着“先慢后快”、“先死后活”的原则。随着运算技能的形成,要逐渐简化运算步骤,灵活运用法则、公式,培养学生合理选择简捷运算途径的意识和习惯。
(2)培养运算能力应注意:注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新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提出的重要要求,学生的学习习惯也是关系到计算能力高低的重要因素。数学这门课,由于它自身严密的特点,就容不得学生丝毫的马虎与粗心。学生在计算中出现错题,究其原因,有一部分与不良的学习习惯不无关系。为此,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要求是:细心观察,认真审题,仔细抄题,题做完后从多角度进行验算;对阿拉伯数字、运算符号严格要求,规范书写。经常这样要求,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错误出现,真正为学生的计算“保驾护航”。
注重算理教学,加强算法的对比及辨析。正确的算法是提高计算准确性的根本保证。对计算法则只有让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时才能牢固地掌握,因此对算理的教学不容忽视。再则,为了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计算法则,要经常进行一些算法易混淆的题的对比练习,让学生对错题进行辨析,从反面让学生“扶正固本”。
鼓励学生一题多解,加强速算教学。多步计算的题,其解题方法并非“自古华山一条路”,好多题都不止一种解法。众多的解法中肯定有一种“又对又快”的。这种算法依赖于整十、整百、整千的数的分解和组合,依赖于四则运算的定律和性质的应用。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一题多解,主动探索速算的方法灵活计算。方法活了,便可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从而达到提高计算速度的目的。应该注意的是:在应用过程中,运算的目的不一定是追求一个简化的结果,而且要为一定的推理、演绎、判断服务。
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加强口算训练。不论什么样的计算题都是以基本的口算作为基础的,老师要经常性地安排一些由易到难的口算练习,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巩固算法,而且由量变的积累能使学生最终达到熟能生巧的效果。学生算得多了,熟练了,计算能力就会提高。
总之,计算是一种技能,正确、灵活的方法固然重要,但要使这种能力巩固下来并进一步提高,还须在今后应用中得到巩固、发展和深化,要持之以恒、长抓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