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意识是指思维活跃、富于創造性和批判性,敢于标新立异的精神和追求的主要特征,逐步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意识,形成初步的创新精神,为将来培养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教师要彻底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教师作为新课标的实践者,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必须认真领会和执行新课标的教育教学理念。新课标要求充分体现一切为了学生,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重视培养学生,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等,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切实明确素质教育的要求,认真把握新教材的编排意图和教学目标,使自己在教学中做到心中有计划目标,圆满完成目标任务。
二、营造创新意识的教学氛围
(1)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信任学生,尊重和关系他们,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学习环境,打破传统的师道尊严模式,鼓励学生敢想敢说,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教学中,教师要把自己放在教导者的位置,引导学生大胆尝试用自己的方法去提出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互相交流、努力探索的习惯。教师在教学中要循序渐进,引导学生逐步深入,鼓励学生质疑,教师要彻底转变角色,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认真倾听学生的汇报。
(2)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兴趣。数学本身具有理论性强的特点,它具有高度概括性和综合性,严密的逻辑性和推理性,数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枯燥乏味,有很多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很容易厌倦学习数学,一旦厌学情绪产生,对学习数学就没有兴趣,这就需要教师采用各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把深奥的数学知识用多媒体形象地展示在学生眼前,多媒体的应用既能化解教学中的难点,又能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另外,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心理特点,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亲身参与一些数学实践活动,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和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知识的动力。
三、创造探索性问题情境,激发创新的意识和欲望
《新大纲》明确提出了: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学生思维才有方向和动力。因此教师必须深入挖掘教材中具有创新因素的内容,为学生创新铺路搭桥,教材中出现的“通过上面的例子,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这两种解法有什么区别?有什么联系?”“这道题还有其他解法吗?”等。这些问题都有利于激发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探索的欲望。教师还必须对教材进行深入的加工处理,拓展创新问题情境。比如教学“分数能否化为有限小数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谁能很快判断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谁来任举一个分数让老师判断?”这时课堂十分活跃,大家都争先恐后的想考老师,学生举出很多分数想让老师判断,结果老师都能快速判断这些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学生觉得考不住老师,自然就产生好奇心里,教师接着问:“判断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是什么?你想知道吗?”学生急于求知的心理被激起层层波浪,顺利进入了创造性思维中。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以根据加法算式:3+3+3+3+3=15,4+4+4=12直接改写成乘法算式:3x5=15,4x3=12,然后提问:“老师是怎样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的?你发现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别?”学生都希望自己是个成功的发现者,因而就积极主动地去分析、比较、归纳,从而发现了规律。
教学中教师不但要精心设计问题,更重要的还需鼓励学生勇敢地提出问题。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数学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能够提出问题,是敢于和善于揭示自己认知上的矛盾与冲突,是积极探索未知的心理需求的具体表现,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学习品质,也正是我们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对小学生来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难得多,它需要学生具有更高一些的思维品质。传统教育主要是训练学生对现成问题的被动的“应答式”的能力,学生丧失了自由表现的机会,抑制了创造性思维的萌发,教师要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教师也不能讥笑讽刺,必要时伸出热情的双手护持一把,帮助他们揭示出学习上存在的疑难。另外还可以让学生根据学习内容,自己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四、教给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
教师不但要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创新思维的培养也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育过程。
创新思维的培养要通过有效的训练,让学生学会分析、归纳概括,转化等方法,学会独立探索,独立解决问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方法,多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逆向思维、联想思维、发散思维、收敛思维等,让学生多练一题多解,多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开拓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奠定基础。
五、积极鼓励学生创新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榜样激励、表现激励、竞争激励、成功激励等不同方式对学生积极引导,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欲望,引导学生大胆想象,点燃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体验探索的辛苦和成功的喜悦,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创新因素,设置不同的问题,诱导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鼓励学生用他们的双手,做他们想做的事情,用他们的眼睛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周围的事物,鼓励他们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获得更丰富的学问。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从发展学生的思维着手,从优化教学模式,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出发,深入扎实地工作,一定会取得可喜的成绩。
一、教师要彻底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教师作为新课标的实践者,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必须认真领会和执行新课标的教育教学理念。新课标要求充分体现一切为了学生,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重视培养学生,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等,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切实明确素质教育的要求,认真把握新教材的编排意图和教学目标,使自己在教学中做到心中有计划目标,圆满完成目标任务。
二、营造创新意识的教学氛围
(1)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信任学生,尊重和关系他们,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学习环境,打破传统的师道尊严模式,鼓励学生敢想敢说,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教学中,教师要把自己放在教导者的位置,引导学生大胆尝试用自己的方法去提出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互相交流、努力探索的习惯。教师在教学中要循序渐进,引导学生逐步深入,鼓励学生质疑,教师要彻底转变角色,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认真倾听学生的汇报。
(2)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兴趣。数学本身具有理论性强的特点,它具有高度概括性和综合性,严密的逻辑性和推理性,数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枯燥乏味,有很多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很容易厌倦学习数学,一旦厌学情绪产生,对学习数学就没有兴趣,这就需要教师采用各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把深奥的数学知识用多媒体形象地展示在学生眼前,多媒体的应用既能化解教学中的难点,又能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另外,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心理特点,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亲身参与一些数学实践活动,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和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知识的动力。
三、创造探索性问题情境,激发创新的意识和欲望
《新大纲》明确提出了: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学生思维才有方向和动力。因此教师必须深入挖掘教材中具有创新因素的内容,为学生创新铺路搭桥,教材中出现的“通过上面的例子,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这两种解法有什么区别?有什么联系?”“这道题还有其他解法吗?”等。这些问题都有利于激发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探索的欲望。教师还必须对教材进行深入的加工处理,拓展创新问题情境。比如教学“分数能否化为有限小数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谁能很快判断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谁来任举一个分数让老师判断?”这时课堂十分活跃,大家都争先恐后的想考老师,学生举出很多分数想让老师判断,结果老师都能快速判断这些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学生觉得考不住老师,自然就产生好奇心里,教师接着问:“判断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是什么?你想知道吗?”学生急于求知的心理被激起层层波浪,顺利进入了创造性思维中。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以根据加法算式:3+3+3+3+3=15,4+4+4=12直接改写成乘法算式:3x5=15,4x3=12,然后提问:“老师是怎样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的?你发现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别?”学生都希望自己是个成功的发现者,因而就积极主动地去分析、比较、归纳,从而发现了规律。
教学中教师不但要精心设计问题,更重要的还需鼓励学生勇敢地提出问题。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数学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能够提出问题,是敢于和善于揭示自己认知上的矛盾与冲突,是积极探索未知的心理需求的具体表现,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学习品质,也正是我们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对小学生来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难得多,它需要学生具有更高一些的思维品质。传统教育主要是训练学生对现成问题的被动的“应答式”的能力,学生丧失了自由表现的机会,抑制了创造性思维的萌发,教师要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教师也不能讥笑讽刺,必要时伸出热情的双手护持一把,帮助他们揭示出学习上存在的疑难。另外还可以让学生根据学习内容,自己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四、教给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
教师不但要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创新思维的培养也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育过程。
创新思维的培养要通过有效的训练,让学生学会分析、归纳概括,转化等方法,学会独立探索,独立解决问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方法,多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逆向思维、联想思维、发散思维、收敛思维等,让学生多练一题多解,多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开拓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奠定基础。
五、积极鼓励学生创新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榜样激励、表现激励、竞争激励、成功激励等不同方式对学生积极引导,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欲望,引导学生大胆想象,点燃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体验探索的辛苦和成功的喜悦,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创新因素,设置不同的问题,诱导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鼓励学生用他们的双手,做他们想做的事情,用他们的眼睛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周围的事物,鼓励他们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获得更丰富的学问。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从发展学生的思维着手,从优化教学模式,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出发,深入扎实地工作,一定会取得可喜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