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医院 抗菌药物 应用
抗菌药物临床滥用的原因
处方者:新药不断推出,医务人员的知识滞后,合理使用药物的理论知识不扎实;缺乏用药知识;利益驱动。
调剂者:仅重视药品供应,忽视药品合理使用,给临床医师提供的用药信息少。
其他:药品生产厂家的低水平重复生产,价格不合理;缺乏临床药师;监管力度不足。
抗菌药物适用原则
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单纯病毒感染一般不使用抗菌药物。对发热原因不明,无细菌感染征象者,不宜使用抗菌药物。对有明显症状、体征及血、尿常规等检验结果,初步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以及经病原检查确诊为细菌性感染或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对病情严重或细菌感染不能排除者,可经验性地选用。
严格掌握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和预防应用指征,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药代特点选择用药。各种抗菌药物的药效学(抗菌谱和抗菌活性)、人体药代动力学(吸收、分布、代谢和排出过程)特点不同,临床医师应根据上述特点,按临床适应证正确选用抗菌药物。
尽量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综合患者病情,制订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必要时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应根据病原菌、感染部位、感染严重程度和患者的生理(高龄、小儿、孕乳妇等)、病理(如肝肾功能、过敏体质)情况制订,必要时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观察病人的菌群失调情况,及时调整所用药物。注重药物经济学,最大限度地降低药费。抗菌药物应控魁在50%以下,严格控制皮肤、黏膜等局部用药。强调综合治疗,提高机体免疫力,不要过分依赖抗感染药物。
抗菌药物的分类、作用和主要不良反应
随着抗菌药物的更新换代、品种增多,无目的的使用抗菌药物现象屡见不鲜。抗菌药物的合理选用首先要弄清抗菌药物的分类、作用、机制和不良反应,避免同类药合用,针对不同的细菌选用不同的抗菌药物。
常用的抗菌药物一般分为六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
青霉素类:青霉素、苄星青霉素、阿莫西林、邻氯青霉素、羧卞青霉素、氨苄西林、舒氨西林等。
作用机理及不良反应:主要是抑制敏感细菌细胞壁黏肽的合成,使细菌坚韧的细胞壁无法形成,由于细胞内渗透压高,外液进入菌体使细胞变形、肿大、破裂和死亡,为繁殖期杀菌药。此类药物对青霉素过敏者不能使用。对于肾功能不良者,要适当减轻剂量。肝肾功能有损害者,若应用大剂量青霉素类,可引起青霉素脑病。
头孢菌素类:第1代头孢菌素类:头孢嚷吩钠、头孢羟氨苄、头孢唑啉钠、头孢噻啶、菌必妥、头孢拉定等。第2代头孢菌素类:头孢克洛、头孢西林钠、头孢呋辛钠(明可欣、西力欣)等。第3代头孢菌素类:头孢美唑、头孢拉宗、泰能、头孢克洛、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头孢噻肟、头孢三嗪等。第4代头孢菌素类:头孢吡肟、头孢匹罗等。
作用机理及不良反应:抗菌机理与青霉索相同,亦属繁殖期杀菌药,毒性小,过敏反应发生率较青霉素低。其抗菌谱广,对革兰阳性与革兰阴性细菌以及耐药性金葡菌均有效。青霉素类与头孢菌素类在结构中都存在B-内酰胺环,有不完全交叉过敏反应,可出现心悸、胸闷、寒颤、呕吐或呼吸急促等症,有青霉素过敏者应用此类药时应特别慎重。头孢菌素类均可抑制肠道菌群产生维生素K,具有潜在的致出血作用,与抗凝剂合用时应特别慎重。头孢菌素类还可引起乙醇类在肝内蓄积,呈醉酒样反应,嗜酒者要注意。
喹诺酮类:诺氟沙星、培氟沙星、环丙沙星、依诺沙星、氧氟沙星、吡哌酸、左氧氟沙星、洛美沙星等。
作用机理及不良反应:通过抑制细菌DNA回旋酶的活性,阻断细菌的DNA复制和核分裂,从而起到快速杀菌作用,对革兰阳性球菌及杆菌等均有很强的抗菌作用。具有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无特殊不良反应的优点。
氨基糖苷类: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巴龙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小诺米星、大观霉素、核糖霉素、阿米卡星等。
作用机理及不良反应:主要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对敏感细菌呈杀菌作用,但低浓度时呈抑制作用。主要用于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广谱、安全、无需做皮试。其不良反应是损害第八对脑神经(耳毒性)和肾脏。
大环内酯类:红霉素、麦迪霉素、白霉素、交沙霉素、螺旋霉素、琥乙红霉素、罗红霉素、依托红霉素、阿齐霉素等。
作用机理及不良反应:主要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对革兰阳性需氧菌、革兰阴性需氧菌、厌氧菌等均有抗菌作用,有较广的抗菌谱。不良反应主要在胃肠道。
四环素类: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等天然四环素和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等半合成类。
作用机理及不良反应:主要阻断菌体蛋白质的合成,使合成的蛋白质不能从核糖体中释放,为抑菌性广谱抗菌药,对多种革兰阳性菌、阴性菌、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等均有抑制作用。但耐药现象严重,易引起二重感染。
对许多新型抗菌药物的抗菌活性、作用机制、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及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不甚了解,是造成抗菌药物使用过多、过滥的主要原因。一项药物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患者用药1~5种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8%,用药6~15种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用药≥16种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4%。因此,医务工作者要努力提高专业素质。不断更新医学知识,做到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临床滥用的原因
处方者:新药不断推出,医务人员的知识滞后,合理使用药物的理论知识不扎实;缺乏用药知识;利益驱动。
调剂者:仅重视药品供应,忽视药品合理使用,给临床医师提供的用药信息少。
其他:药品生产厂家的低水平重复生产,价格不合理;缺乏临床药师;监管力度不足。
抗菌药物适用原则
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单纯病毒感染一般不使用抗菌药物。对发热原因不明,无细菌感染征象者,不宜使用抗菌药物。对有明显症状、体征及血、尿常规等检验结果,初步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以及经病原检查确诊为细菌性感染或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对病情严重或细菌感染不能排除者,可经验性地选用。
严格掌握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和预防应用指征,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药代特点选择用药。各种抗菌药物的药效学(抗菌谱和抗菌活性)、人体药代动力学(吸收、分布、代谢和排出过程)特点不同,临床医师应根据上述特点,按临床适应证正确选用抗菌药物。
尽量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综合患者病情,制订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必要时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应根据病原菌、感染部位、感染严重程度和患者的生理(高龄、小儿、孕乳妇等)、病理(如肝肾功能、过敏体质)情况制订,必要时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观察病人的菌群失调情况,及时调整所用药物。注重药物经济学,最大限度地降低药费。抗菌药物应控魁在50%以下,严格控制皮肤、黏膜等局部用药。强调综合治疗,提高机体免疫力,不要过分依赖抗感染药物。
抗菌药物的分类、作用和主要不良反应
随着抗菌药物的更新换代、品种增多,无目的的使用抗菌药物现象屡见不鲜。抗菌药物的合理选用首先要弄清抗菌药物的分类、作用、机制和不良反应,避免同类药合用,针对不同的细菌选用不同的抗菌药物。
常用的抗菌药物一般分为六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
青霉素类:青霉素、苄星青霉素、阿莫西林、邻氯青霉素、羧卞青霉素、氨苄西林、舒氨西林等。
作用机理及不良反应:主要是抑制敏感细菌细胞壁黏肽的合成,使细菌坚韧的细胞壁无法形成,由于细胞内渗透压高,外液进入菌体使细胞变形、肿大、破裂和死亡,为繁殖期杀菌药。此类药物对青霉素过敏者不能使用。对于肾功能不良者,要适当减轻剂量。肝肾功能有损害者,若应用大剂量青霉素类,可引起青霉素脑病。
头孢菌素类:第1代头孢菌素类:头孢嚷吩钠、头孢羟氨苄、头孢唑啉钠、头孢噻啶、菌必妥、头孢拉定等。第2代头孢菌素类:头孢克洛、头孢西林钠、头孢呋辛钠(明可欣、西力欣)等。第3代头孢菌素类:头孢美唑、头孢拉宗、泰能、头孢克洛、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头孢噻肟、头孢三嗪等。第4代头孢菌素类:头孢吡肟、头孢匹罗等。
作用机理及不良反应:抗菌机理与青霉索相同,亦属繁殖期杀菌药,毒性小,过敏反应发生率较青霉素低。其抗菌谱广,对革兰阳性与革兰阴性细菌以及耐药性金葡菌均有效。青霉素类与头孢菌素类在结构中都存在B-内酰胺环,有不完全交叉过敏反应,可出现心悸、胸闷、寒颤、呕吐或呼吸急促等症,有青霉素过敏者应用此类药时应特别慎重。头孢菌素类均可抑制肠道菌群产生维生素K,具有潜在的致出血作用,与抗凝剂合用时应特别慎重。头孢菌素类还可引起乙醇类在肝内蓄积,呈醉酒样反应,嗜酒者要注意。
喹诺酮类:诺氟沙星、培氟沙星、环丙沙星、依诺沙星、氧氟沙星、吡哌酸、左氧氟沙星、洛美沙星等。
作用机理及不良反应:通过抑制细菌DNA回旋酶的活性,阻断细菌的DNA复制和核分裂,从而起到快速杀菌作用,对革兰阳性球菌及杆菌等均有很强的抗菌作用。具有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无特殊不良反应的优点。
氨基糖苷类: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巴龙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小诺米星、大观霉素、核糖霉素、阿米卡星等。
作用机理及不良反应:主要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对敏感细菌呈杀菌作用,但低浓度时呈抑制作用。主要用于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广谱、安全、无需做皮试。其不良反应是损害第八对脑神经(耳毒性)和肾脏。
大环内酯类:红霉素、麦迪霉素、白霉素、交沙霉素、螺旋霉素、琥乙红霉素、罗红霉素、依托红霉素、阿齐霉素等。
作用机理及不良反应:主要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对革兰阳性需氧菌、革兰阴性需氧菌、厌氧菌等均有抗菌作用,有较广的抗菌谱。不良反应主要在胃肠道。
四环素类: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等天然四环素和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等半合成类。
作用机理及不良反应:主要阻断菌体蛋白质的合成,使合成的蛋白质不能从核糖体中释放,为抑菌性广谱抗菌药,对多种革兰阳性菌、阴性菌、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等均有抑制作用。但耐药现象严重,易引起二重感染。
对许多新型抗菌药物的抗菌活性、作用机制、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及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不甚了解,是造成抗菌药物使用过多、过滥的主要原因。一项药物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患者用药1~5种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8%,用药6~15种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用药≥16种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4%。因此,医务工作者要努力提高专业素质。不断更新医学知识,做到合理使用抗菌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