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所谓教师“唱反调”是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思辨能力,调动课堂气氛,抛出与正确观点完全对立的言论或举措.教师为什么要“唱反调”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借学生的创意精彩瞬间以及有价值错题之力“唱反调”,让学生在思考、争议、辨析中找到正解,为僵化的课堂模式注入一股清泉,活化课堂气氛.
关键词:数学课堂;唱反调;示错;思辨
G633.6
我们都知道课堂中时常“唱反调”的主角是学生,他们鬼马精灵的问题常常使我们尴尬而不知所措,而它恰恰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睿智高明的教师能充分利用这种再生资源,抓住教学契机,利用教育机智化不利为有利,必然会“柳暗花明又一村”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思辨精彩纷呈,但是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随机的,生成的过程,有时学生不能萌发的创意,课堂过于沉闷,思维过于拘谨,知识频频出错时,教师不妨担起“唱反调”的大旗,给学生制造点事端,挑起思维碰撞的熊熊大火,相信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记得那是我去年教初二“探索勾股定理”的一节新授课,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边长分别向外作3个正方形,利用格点分别求出3个正方形面积,得出3个正方形面积的数量关系,从而探索出勾股定理.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接下来应该是勾股定理的格式规范及其运用,但是从教学延续性来看,学生的注意力还沉浸在探索直角三角形三边与三边构造的正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上,应该抓住这一契机,把问题深入下去,继续研究钝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才是王道,但学生思维受限没有提出更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我只能作“唱反调”的主角,搅乱这平静的课堂.下面是课堂摘录:
师问:如果以钝角三角形的三边长向外作3个正方形,我认为也可以得到:
(学生听了很茫然,很快他们就针对我的思路进行了辩论.)
生1:有可能.
生2:不对,有点自相矛盾.
生3:不用猜测,可以类比直角三角形求三个正方形面积就一目了然.
生4:求三个正方形面积可以用尺子量边长估算出各自的面积,
得到的结论应该是.
生5:三个正方形面积可以放在格点上求,用割补法求出每
个正方形的面积,得到的结论应该任然是.
(学生经过演算论证,很快把我制造的矛盾给否定掉了,表情中还带有一点小得意,这时突然有个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
生6:如果以锐角三角形的三边长向外作3个正方形,得到的结论就应该是:.
(新的辩论开始了,看着因“唱反调”激起千层浪,我打心眼佩服自己的高明,对于这样的局面怎么能见好就收的.)
师问:如果向直角三角形三边向外作半圆形或者正三角形,它们的面积会有什么关系?
(学生思维又被我的問题揪住了,讨论,分析,展示又一轮的精彩上演.)
教学感悟:做一个“唱反调”的教师,善于制造矛盾,挑起学生间的认知分歧,为思维僵化的课堂种下一颗求变的种子,让课堂生成活化,从而激发学生斗志,唤醒学生潜能,让学生在似是而非的问题中进行头脑风暴,催化出他们的洪荒之力.本节课,通过我的搅局,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问题被学生层层分解突破,不仅把勾股定理研究方法类比延伸,而且也巧妙的揉入了勾股定理的应用,学生的收获远远比学单一的知识来得更丰富,如此一来,“唱反调”的目的就达到了.
其次,发挥“示错”功能与学生“唱反调”.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有时候“示错”是一种教学机智,纠错更能“守得云开见月明” [1].回想起刚刚开始工作时,每到章节复习就提不起劲,千篇一律的知识点梳理,典型例题呈现,对应习题,点评总结,会做的同学心烦,不会做的同学老毛病依旧,劳心劳肺得来的效果令人心寒.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取决于接受时的注意力集中程度,泛泛的讲解与泛泛的纠错,复习都未必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而我愚昧的为了纠正学生错误而采用了反复讲解策略,希望达到强化巩固的目的,殊不知却是“题目讲了千百遍,学生待它如初见”,效果甚微.在今年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复习课中,我采用了不一样的方法:发挥“示错”功能与学生“唱反调”,用幻灯片的形式展示了本单元的五道典型错误解法如下:
同学们认真的分析解题过程,每当发现我的一个愚笨错误都欣喜若狂,忍不住要与同组同学交流分享,老师这时有必要请出平时出错较多的同学进行纠错辨析,并由此梳理出本章相应的知识点就显得水到渠成了.这样一来我也惊喜的发现:在此之后,学生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准确率高了很多.
教学感悟: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当事物呈现的方式方法与自己的认知不一样时,都会引发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唱反调”就是依据此原理,把错误呈现,经历错误纠正,理解会更深刻,记忆也更长久.本节复习课,以学生常出现的错误为蓝本,由浅入深设计了环环相扣的错题串,把不等式基本性质、去分母、去括号等典型错误巧妙融合,学生在纠错中成功感倍增,今后解此类题心中会竖警示牌,效果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教育无痕的功力一览无遗.所以,作为教师发现学生的错误原因,捕捉错误所隐含的价值,以睿智的点拨引领学生从错误中探究,发现知识的漏洞,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是很有必要的.
数学课堂是思辨的课堂,需要不同的声音,教师适时的“唱反调”,提前亮剑,亮出自己的愚笨错误,更能挑起学生间的认知分歧,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为僵化的课堂注入一股清泉;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思考、争议、辨析中找到正解,从而培养其思维的批判性、严谨性.
参考文献:
[1]臧华.例析习题课教学的生成性策略[J].中学教研(数学),2016(6):9-11
关键词:数学课堂;唱反调;示错;思辨
G633.6
我们都知道课堂中时常“唱反调”的主角是学生,他们鬼马精灵的问题常常使我们尴尬而不知所措,而它恰恰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睿智高明的教师能充分利用这种再生资源,抓住教学契机,利用教育机智化不利为有利,必然会“柳暗花明又一村”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思辨精彩纷呈,但是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随机的,生成的过程,有时学生不能萌发的创意,课堂过于沉闷,思维过于拘谨,知识频频出错时,教师不妨担起“唱反调”的大旗,给学生制造点事端,挑起思维碰撞的熊熊大火,相信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记得那是我去年教初二“探索勾股定理”的一节新授课,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边长分别向外作3个正方形,利用格点分别求出3个正方形面积,得出3个正方形面积的数量关系,从而探索出勾股定理.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接下来应该是勾股定理的格式规范及其运用,但是从教学延续性来看,学生的注意力还沉浸在探索直角三角形三边与三边构造的正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上,应该抓住这一契机,把问题深入下去,继续研究钝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才是王道,但学生思维受限没有提出更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我只能作“唱反调”的主角,搅乱这平静的课堂.下面是课堂摘录:
师问:如果以钝角三角形的三边长向外作3个正方形,我认为也可以得到:
(学生听了很茫然,很快他们就针对我的思路进行了辩论.)
生1:有可能.
生2:不对,有点自相矛盾.
生3:不用猜测,可以类比直角三角形求三个正方形面积就一目了然.
生4:求三个正方形面积可以用尺子量边长估算出各自的面积,
得到的结论应该是.
生5:三个正方形面积可以放在格点上求,用割补法求出每
个正方形的面积,得到的结论应该任然是.
(学生经过演算论证,很快把我制造的矛盾给否定掉了,表情中还带有一点小得意,这时突然有个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
生6:如果以锐角三角形的三边长向外作3个正方形,得到的结论就应该是:.
(新的辩论开始了,看着因“唱反调”激起千层浪,我打心眼佩服自己的高明,对于这样的局面怎么能见好就收的.)
师问:如果向直角三角形三边向外作半圆形或者正三角形,它们的面积会有什么关系?
(学生思维又被我的問题揪住了,讨论,分析,展示又一轮的精彩上演.)
教学感悟:做一个“唱反调”的教师,善于制造矛盾,挑起学生间的认知分歧,为思维僵化的课堂种下一颗求变的种子,让课堂生成活化,从而激发学生斗志,唤醒学生潜能,让学生在似是而非的问题中进行头脑风暴,催化出他们的洪荒之力.本节课,通过我的搅局,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问题被学生层层分解突破,不仅把勾股定理研究方法类比延伸,而且也巧妙的揉入了勾股定理的应用,学生的收获远远比学单一的知识来得更丰富,如此一来,“唱反调”的目的就达到了.
其次,发挥“示错”功能与学生“唱反调”.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有时候“示错”是一种教学机智,纠错更能“守得云开见月明” [1].回想起刚刚开始工作时,每到章节复习就提不起劲,千篇一律的知识点梳理,典型例题呈现,对应习题,点评总结,会做的同学心烦,不会做的同学老毛病依旧,劳心劳肺得来的效果令人心寒.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取决于接受时的注意力集中程度,泛泛的讲解与泛泛的纠错,复习都未必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而我愚昧的为了纠正学生错误而采用了反复讲解策略,希望达到强化巩固的目的,殊不知却是“题目讲了千百遍,学生待它如初见”,效果甚微.在今年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复习课中,我采用了不一样的方法:发挥“示错”功能与学生“唱反调”,用幻灯片的形式展示了本单元的五道典型错误解法如下:
同学们认真的分析解题过程,每当发现我的一个愚笨错误都欣喜若狂,忍不住要与同组同学交流分享,老师这时有必要请出平时出错较多的同学进行纠错辨析,并由此梳理出本章相应的知识点就显得水到渠成了.这样一来我也惊喜的发现:在此之后,学生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准确率高了很多.
教学感悟: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当事物呈现的方式方法与自己的认知不一样时,都会引发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唱反调”就是依据此原理,把错误呈现,经历错误纠正,理解会更深刻,记忆也更长久.本节复习课,以学生常出现的错误为蓝本,由浅入深设计了环环相扣的错题串,把不等式基本性质、去分母、去括号等典型错误巧妙融合,学生在纠错中成功感倍增,今后解此类题心中会竖警示牌,效果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教育无痕的功力一览无遗.所以,作为教师发现学生的错误原因,捕捉错误所隐含的价值,以睿智的点拨引领学生从错误中探究,发现知识的漏洞,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是很有必要的.
数学课堂是思辨的课堂,需要不同的声音,教师适时的“唱反调”,提前亮剑,亮出自己的愚笨错误,更能挑起学生间的认知分歧,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为僵化的课堂注入一股清泉;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思考、争议、辨析中找到正解,从而培养其思维的批判性、严谨性.
参考文献:
[1]臧华.例析习题课教学的生成性策略[J].中学教研(数学),2016(6):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