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下虽大,怀玉山也许不远。
她坐落于江西省玉山县西北60公里处,与道教名山三清山对峙相望,是美丽的江南高原,她有与江南四大书院齐名的怀玉书院遗址,有朱熹、王安石等历代文人雅士留下的大量诗文和摩崖石刻。
此前,她像战火弥漫的史书一样摞在我的脑海,关于她的历史人文,锁在脑海一隙出不来。直到我用自己的双脚去丈量怀玉山,用怀玉山的高峰去关注那些微小的江南村落时,玉峰村——一个温婉得如小家碧玉的村庄,竟藏匿在这“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的沟沟壑壑里,仿佛一个标点,一路绝尘。
清晨,山峰雾霭朦胧,若隐若现,山下的房子带着时尚又古朴的元素。从山头上俯瞰,玉峰村静静地安卧在群山环抱的山坳里,一条小溪自西向东穿村而过,屋舍顺着山势,高低起伏地建在向阳山坡上。远远望去,绿砖小楼、白墙农舍,掩映在绿树翠柳丛,家家屋后翠竹亭亭,树木林立,高低有致的院落摆满了不知名的小花。
“株泉竹石绕重重,丘壑潜消暑气浓。好是望南微阙处,夏云远远补奇峰。”踏进玉峰村这片土地,一接触到它的地脉之气,顿时让人恬静下来。木廊桥静听风雨,村祠威严肃穆,土垒谷仓错落有致,古民居依山而建,石板路相连而通道参差,房舍鳞次栉比,透着山乡古村落独有的原生态景观。家家户户门前用碎石垒起石墙或用竹子搭起篱笆,墙头上爬满了黄瓜藤、丝瓜藤和叫不出名字的瓜果蔬叶,大小不一的瓜果,有的独坠枝头,有的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它们簇拥着,私语着,显得格外亲热。又细又长的黄瓜晃动在藤蔓间,如同百转千回的故事里,一首幽深婉转直指人心的诗,教人馋得直流口水。儿时母亲常告诫我“瓜田李下,各避嫌疑”,看着这清香的果子,我却怎么也挪不开脚步,也只能把它纳入我的相机。
村庄旁边是一片绿毯似的稻田,一个老伯在修整着农田,身后熙来攘往的人群与他无关。世代在这远离繁华的乡村默默劳作,以这种方式守望着这片土地,一个弯腰,就是一生。
玉峰村,一半是世俗的风尘与烟火,一半是入骨的娇态与优雅。沿着灰青的石板路走进村里,花色倾城,修竹幽幽,几只麻雀在枝头吵闹,间或飞进晒谷场啄食几粒稻谷,见到我们,扑闪着翅膀叽叽喳喳地议论什么。它们的淳朴和生气,只有在这里,才可以自由飞翔,繁衍不息。
这样的时光,不咸酸,不甜腻。
阳光正好,不温不燥;晾晒在山乡的情怀,不疾不徐。
漫步在竹林村庄,掠过交错的枝叶,我试图窥探出这座村庄更多的原貌。我们沿着玉峰村的山路蜿蜒行走,那长度,走上去,仿佛可以抵达前世,江南的画卷,人生的故事,就这样徐徐地舒展。
这里的阳光,有足够的能量,让玉峰村的鹅鸭,无比自在地在水田里寻螺觅虾。村头的芦花鸡颜值一般,但派头够足,比名门后裔的主人,更拥有自信与骄傲,它和麻雀一样藐视路过的我们,对我们围观、拍照视而不见。
村中几座古老的石头房子,清高地立于一处,位置永远那么妥帖,且与周围环境极其和谐,虽历经风雨,却安详悠然。房前屋后的门槛上,石凳上,摆放着一些农家产品,有晒干的腌菜、萝卜干、红薯片和扁豆荚……在太阳底下释放着酸酸甜甜的味道。青山下的池塘石板处,终日湿漉漉地长着苔藓,在石板边涤衣的农妇,有我母亲的影子。远远便能听到棒槌敲打湿衣服的清亮声响,还有她们大声的闲话家常。
玉峰村的池塘和别处还是有些不同的,在池塘不远处的一角,是最隐蔽阴凉的地方,茂盛的蕨类植物和苔藓覆盖,一到夏天,便是村里的妇人们争相占领的“要地”。听村里的人说,小孩们常在池塘里游泳玩耍,有时候,游泳前会先去田里摸西瓜,然后放到树荫下的凉水里冰镇,等到玩得酣畅淋漓了,再上岸拿出水里泡得凉透的西瓜,手起瓜落,便是消暑良方。
岸边,老妇人们扎堆儿坐着,说着总也说不够的生活琐事,手里打着毛线,时不时看看不远处玩闹的孙子;几个老头子,翘着腿,时而看看桥下的水,时而望望远处的怀玉山。怀玉山就那么静静矗立着,仿佛是在帮男人们守护着他们的妻儿老小。
我是害怕和太熟悉的人逛古村落的,怕在熟悉的人面前拍照、踱步、感慨世故。况且我这样一个有太多执念和情愫的人,很怕在下一个转角会突然想到什么,又被人看到什么。我站在这里,似乎已然站在一段平静但有情节的故事里,并且在這个故事里,物质的丰富和精神的向度是同步增长的。
一切都举重若轻,重的是熠熠生辉的历史,轻的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小村庄似的恬静。时间或许是没有转还的,但这里的村落有,有屋舍与山脉间的相融与相济,村里人与自然命运之间的无解与谅解。
我们走进一间有天井的老屋,安详的阳光照进屋舍,正厅两侧屋顶有个长方形天井,将清新的空气置换进来,感觉不到一点儿闷热。一位老者躺在竹椅上,目光中透出平和,我好奇地走进屋内,老人俯身移过一把木椅给我,不紧不慢地与我攀谈起来:“你们别小看这里,《怀玉山志》上有记载,鼎盛年间,怀玉山上有数千人。我们的玉峰村,是离仙界最近的凡尘……”
从老人的讲述中,我再次重新认识了这块红色土地上的方志敏,方志敏就像一个容器,人们借他的故事反复提炼精神的纯度。老人说朱熹待过的怀玉书院早已经不复存在,据说就是毁于剿灭方志敏队伍时的炮火,但朱熹手植的一棵树依然矗立着,直入云天。我忽然明白,为什么怀玉山这么峰峦秀丽?因为它是一座文学、哲学、宗教的高山,正是这样一片优渥的土地,让朱熹的颠沛流离之旅停驻,在此布道自然且歌且吟,讲学,论道,游览。
如今的怀玉山已被开发成旅游景区,而玉峰村在怀玉山环境改造中并没有受到影响。老人告诉我,怀玉乡在改造当中没有大拆大建,而是充分利用村落中原有的资源,就地取材,留下村庄的时间印迹,借助得天独厚的青山秀水和淳朴的民风,以及周边的果园、菜园等为旅客回归自然提供绝佳场所,也因此,玉峰村的古韵新颜,流水悠悠,以及氤氲扑面的乡土气息,给所有到过怀玉山的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并没有知名景点那么多的游客,也没有传统景区那样密集的店铺,在这里依旧可以看到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依旧可以看到散步的老人和嬉戏的孩童。
我离开她已有些时日,每当时光安寂,倦意习习时,我总是安静地坐在庭院里,想起那个藏在怀玉山下叫玉峰的村庄。
编辑:耿凤
她坐落于江西省玉山县西北60公里处,与道教名山三清山对峙相望,是美丽的江南高原,她有与江南四大书院齐名的怀玉书院遗址,有朱熹、王安石等历代文人雅士留下的大量诗文和摩崖石刻。
此前,她像战火弥漫的史书一样摞在我的脑海,关于她的历史人文,锁在脑海一隙出不来。直到我用自己的双脚去丈量怀玉山,用怀玉山的高峰去关注那些微小的江南村落时,玉峰村——一个温婉得如小家碧玉的村庄,竟藏匿在这“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的沟沟壑壑里,仿佛一个标点,一路绝尘。
清晨,山峰雾霭朦胧,若隐若现,山下的房子带着时尚又古朴的元素。从山头上俯瞰,玉峰村静静地安卧在群山环抱的山坳里,一条小溪自西向东穿村而过,屋舍顺着山势,高低起伏地建在向阳山坡上。远远望去,绿砖小楼、白墙农舍,掩映在绿树翠柳丛,家家屋后翠竹亭亭,树木林立,高低有致的院落摆满了不知名的小花。
“株泉竹石绕重重,丘壑潜消暑气浓。好是望南微阙处,夏云远远补奇峰。”踏进玉峰村这片土地,一接触到它的地脉之气,顿时让人恬静下来。木廊桥静听风雨,村祠威严肃穆,土垒谷仓错落有致,古民居依山而建,石板路相连而通道参差,房舍鳞次栉比,透着山乡古村落独有的原生态景观。家家户户门前用碎石垒起石墙或用竹子搭起篱笆,墙头上爬满了黄瓜藤、丝瓜藤和叫不出名字的瓜果蔬叶,大小不一的瓜果,有的独坠枝头,有的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它们簇拥着,私语着,显得格外亲热。又细又长的黄瓜晃动在藤蔓间,如同百转千回的故事里,一首幽深婉转直指人心的诗,教人馋得直流口水。儿时母亲常告诫我“瓜田李下,各避嫌疑”,看着这清香的果子,我却怎么也挪不开脚步,也只能把它纳入我的相机。
村庄旁边是一片绿毯似的稻田,一个老伯在修整着农田,身后熙来攘往的人群与他无关。世代在这远离繁华的乡村默默劳作,以这种方式守望着这片土地,一个弯腰,就是一生。
玉峰村,一半是世俗的风尘与烟火,一半是入骨的娇态与优雅。沿着灰青的石板路走进村里,花色倾城,修竹幽幽,几只麻雀在枝头吵闹,间或飞进晒谷场啄食几粒稻谷,见到我们,扑闪着翅膀叽叽喳喳地议论什么。它们的淳朴和生气,只有在这里,才可以自由飞翔,繁衍不息。
这样的时光,不咸酸,不甜腻。
阳光正好,不温不燥;晾晒在山乡的情怀,不疾不徐。
漫步在竹林村庄,掠过交错的枝叶,我试图窥探出这座村庄更多的原貌。我们沿着玉峰村的山路蜿蜒行走,那长度,走上去,仿佛可以抵达前世,江南的画卷,人生的故事,就这样徐徐地舒展。
这里的阳光,有足够的能量,让玉峰村的鹅鸭,无比自在地在水田里寻螺觅虾。村头的芦花鸡颜值一般,但派头够足,比名门后裔的主人,更拥有自信与骄傲,它和麻雀一样藐视路过的我们,对我们围观、拍照视而不见。
村中几座古老的石头房子,清高地立于一处,位置永远那么妥帖,且与周围环境极其和谐,虽历经风雨,却安详悠然。房前屋后的门槛上,石凳上,摆放着一些农家产品,有晒干的腌菜、萝卜干、红薯片和扁豆荚……在太阳底下释放着酸酸甜甜的味道。青山下的池塘石板处,终日湿漉漉地长着苔藓,在石板边涤衣的农妇,有我母亲的影子。远远便能听到棒槌敲打湿衣服的清亮声响,还有她们大声的闲话家常。
玉峰村的池塘和别处还是有些不同的,在池塘不远处的一角,是最隐蔽阴凉的地方,茂盛的蕨类植物和苔藓覆盖,一到夏天,便是村里的妇人们争相占领的“要地”。听村里的人说,小孩们常在池塘里游泳玩耍,有时候,游泳前会先去田里摸西瓜,然后放到树荫下的凉水里冰镇,等到玩得酣畅淋漓了,再上岸拿出水里泡得凉透的西瓜,手起瓜落,便是消暑良方。
岸边,老妇人们扎堆儿坐着,说着总也说不够的生活琐事,手里打着毛线,时不时看看不远处玩闹的孙子;几个老头子,翘着腿,时而看看桥下的水,时而望望远处的怀玉山。怀玉山就那么静静矗立着,仿佛是在帮男人们守护着他们的妻儿老小。
我是害怕和太熟悉的人逛古村落的,怕在熟悉的人面前拍照、踱步、感慨世故。况且我这样一个有太多执念和情愫的人,很怕在下一个转角会突然想到什么,又被人看到什么。我站在这里,似乎已然站在一段平静但有情节的故事里,并且在這个故事里,物质的丰富和精神的向度是同步增长的。
一切都举重若轻,重的是熠熠生辉的历史,轻的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小村庄似的恬静。时间或许是没有转还的,但这里的村落有,有屋舍与山脉间的相融与相济,村里人与自然命运之间的无解与谅解。
我们走进一间有天井的老屋,安详的阳光照进屋舍,正厅两侧屋顶有个长方形天井,将清新的空气置换进来,感觉不到一点儿闷热。一位老者躺在竹椅上,目光中透出平和,我好奇地走进屋内,老人俯身移过一把木椅给我,不紧不慢地与我攀谈起来:“你们别小看这里,《怀玉山志》上有记载,鼎盛年间,怀玉山上有数千人。我们的玉峰村,是离仙界最近的凡尘……”
从老人的讲述中,我再次重新认识了这块红色土地上的方志敏,方志敏就像一个容器,人们借他的故事反复提炼精神的纯度。老人说朱熹待过的怀玉书院早已经不复存在,据说就是毁于剿灭方志敏队伍时的炮火,但朱熹手植的一棵树依然矗立着,直入云天。我忽然明白,为什么怀玉山这么峰峦秀丽?因为它是一座文学、哲学、宗教的高山,正是这样一片优渥的土地,让朱熹的颠沛流离之旅停驻,在此布道自然且歌且吟,讲学,论道,游览。
如今的怀玉山已被开发成旅游景区,而玉峰村在怀玉山环境改造中并没有受到影响。老人告诉我,怀玉乡在改造当中没有大拆大建,而是充分利用村落中原有的资源,就地取材,留下村庄的时间印迹,借助得天独厚的青山秀水和淳朴的民风,以及周边的果园、菜园等为旅客回归自然提供绝佳场所,也因此,玉峰村的古韵新颜,流水悠悠,以及氤氲扑面的乡土气息,给所有到过怀玉山的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并没有知名景点那么多的游客,也没有传统景区那样密集的店铺,在这里依旧可以看到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依旧可以看到散步的老人和嬉戏的孩童。
我离开她已有些时日,每当时光安寂,倦意习习时,我总是安静地坐在庭院里,想起那个藏在怀玉山下叫玉峰的村庄。
编辑:耿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