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32-5281(2015)12
摘要:目的:探讨多磺酸黏多糖乳膏外敷对静脉输液外渗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将60例静脉输液外渗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予以多磺酸黏多糖乳膏外敷与硫酸镁外敷,观察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在临床疗效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磺酸黏多糖乳膏外对静脉输液外渗进行护理干预效果确切,值得推广。
关键词:多磺酸黏多糖乳膏;输液外渗;护理干预
随着给药方式的多样化,静脉输液的操作大量增加,静脉输液已成为临床上的一种普遍而又迅速有效的治疗手段,但静脉输液外渗也随之增加,尤其是血管弹性差、脆性增加的患者更易发生,若不及时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轻者延长治疗时间,给病人带来痛苦,增加静脉穿刺成功的难度,给临床治疗带来不便,严重时可造成皮肤和皮下组织的坏死,引起功能障碍,有的甚至截肢[1]。笔者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运用多磺酸黏多糖乳膏外敷治疗静脉输液外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
纳入病例均为我院2014年01月-2015年01月门诊输液室静脉输液外渗患者,静脉穿刺部位为手背或前臂,共60例,将纳入患者按单盲随机化原则,随机编号进行分组,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其中观察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7-70岁,平均35.9±1.33岁,静脉穿刺手背20例前臂10例;对照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8-71岁,平均36.0±1.20岁,静脉穿刺手背18例前臂12例,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静脉穿刺部位等方面(p>0.05)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2.方法
2.1护理方法
发现输液外渗肿胀后停止在同侧肢体输液,并用输液贴按压静脉穿刺点至无血液及液体渗出,如有水泡用无菌注射器抽吸干,保持皮肤完好。
观察组:予以多磺酸黏多糖乳膏外敷于患处,范围大于渗出范围 2 cm 以上,并适度按摩5-10 min,每天2次,外用一次性薄膜覆盖,保持湿润,直至水肿消退。
对照组:用50%硫酸镁制剂浸湿纱布外敷于患处,方法同观察组。
2.2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水肿、疼痛情况及消失时间等)情况。
2.3疗效判定标准[2]
治愈:24h内水肿、疼痛消失,皮肤恢复正常;
有效:12h内水肿减退,无热感,痛痛减轻,皮肤皱纹出现;
无效:水肿时间大于24h,疼痛存在,皮肤皱纹不出现。
2.4统计学方法
统计分析应用SPSS13.0软件,计量资料以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
3.结果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具体见表1
4.讨论
输液外渗易造成血管损伤、局部组织损伤、骨筋膜间隔综合征,其轻者可导致患者局部组织红肿、疼痛,重者可造成患者某些器官功能的损害而引起医疗纠纷,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很难避免。且外渗后“亡羊补牢”的措施往往无济于事,严重者须外科清创、植皮,甚至截肢,给治疗原发病的患者雪上加霜。所以,分析外渗原因,实施相应护理措施、对策,对减少输液外渗发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常见原因:非技术因素方面包括药物因素与患者,所有药物对血管均有一定的刺激性,尤其是细胞毒性、强酸性、强碱性、高渗性、阳离子和血管活性药等六类外渗高危腐蚀性药物。患者方面婴幼儿好动,神志不清、病危的病人微循环差均易造成外渗,还有部分病人依从性较差,输液过程中随意活动输液肢体,导致输液外渗;高龄患者因血管弹性差,加之生理、心理、行为功能减退的易造成漏液;此外糖尿病、微循环障碍、静脉压增高等患者易发生外渗。技术因素方面主要是护理管理与护理人员基本技能有关。
护理对策:完善规章制度,提高护理人员责任心,加强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的训练,输液期间加强护理巡视,加强责任心,尤其需加强根据药物的理化性质正确选择输注工具、穿刺部位、辅助加压工具(输液泵、注射泵、高压注射器)等输液治疗的专科技能培训。护理管理部门需规范安全注射操作技术及流程,促进输液治疗护理专化发展的进程,成立了静脉治疗专科护理小组,负责静疗相关知识的培训。
多磺酸粘多糖主要是从动物脏器中提取制成,能迅速穿透皮肤,在患处发挥作用,具有抗感染、促血肿吸收作用,可抑制血栓形成,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刺激受损组织的再生功能,并能迅速缓解疼痛和压迫感,对皮肤无刺激性,耐受性好[3]。笔者在护理工作中采用多磺酸黏多糖乳膏对静脉输液外渗进行护理干预取得满意效果,其主要通过作用于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而具有抗血栓形成、阻止局部炎症的发展和加速血肿的吸收,达到抗炎、止痛,从而降低静脉炎的发生。临床中要求我们应认真分析发生静脉输液时外渗的原因,应及时观察、及早预防、及早处置,将后果降到最低影响。本次观察显示观察组在临床疗效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多磺酸黏多糖乳膏外敷对静脉输液外渗进行护理干预效果确切,且该方法操作简单,效果满意,深受患者欢迎,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谢丽新.静脉输液外渗性损伤的观察及护理[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3(9):95-97.
[2]刘岩.静脉输液外渗的临床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伤残医学,2013,21(9):386-
387.
[3]董正梅.喜辽妥用于治疗小儿头皮静脉输液外渗的效果观察[J].当代护士,2012,20(11):146-147.
摘要:目的:探讨多磺酸黏多糖乳膏外敷对静脉输液外渗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将60例静脉输液外渗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予以多磺酸黏多糖乳膏外敷与硫酸镁外敷,观察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在临床疗效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磺酸黏多糖乳膏外对静脉输液外渗进行护理干预效果确切,值得推广。
关键词:多磺酸黏多糖乳膏;输液外渗;护理干预
随着给药方式的多样化,静脉输液的操作大量增加,静脉输液已成为临床上的一种普遍而又迅速有效的治疗手段,但静脉输液外渗也随之增加,尤其是血管弹性差、脆性增加的患者更易发生,若不及时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轻者延长治疗时间,给病人带来痛苦,增加静脉穿刺成功的难度,给临床治疗带来不便,严重时可造成皮肤和皮下组织的坏死,引起功能障碍,有的甚至截肢[1]。笔者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运用多磺酸黏多糖乳膏外敷治疗静脉输液外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
纳入病例均为我院2014年01月-2015年01月门诊输液室静脉输液外渗患者,静脉穿刺部位为手背或前臂,共60例,将纳入患者按单盲随机化原则,随机编号进行分组,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其中观察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7-70岁,平均35.9±1.33岁,静脉穿刺手背20例前臂10例;对照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8-71岁,平均36.0±1.20岁,静脉穿刺手背18例前臂12例,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静脉穿刺部位等方面(p>0.05)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2.方法
2.1护理方法
发现输液外渗肿胀后停止在同侧肢体输液,并用输液贴按压静脉穿刺点至无血液及液体渗出,如有水泡用无菌注射器抽吸干,保持皮肤完好。
观察组:予以多磺酸黏多糖乳膏外敷于患处,范围大于渗出范围 2 cm 以上,并适度按摩5-10 min,每天2次,外用一次性薄膜覆盖,保持湿润,直至水肿消退。
对照组:用50%硫酸镁制剂浸湿纱布外敷于患处,方法同观察组。
2.2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水肿、疼痛情况及消失时间等)情况。
2.3疗效判定标准[2]
治愈:24h内水肿、疼痛消失,皮肤恢复正常;
有效:12h内水肿减退,无热感,痛痛减轻,皮肤皱纹出现;
无效:水肿时间大于24h,疼痛存在,皮肤皱纹不出现。
2.4统计学方法
统计分析应用SPSS13.0软件,计量资料以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
3.结果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具体见表1
4.讨论
输液外渗易造成血管损伤、局部组织损伤、骨筋膜间隔综合征,其轻者可导致患者局部组织红肿、疼痛,重者可造成患者某些器官功能的损害而引起医疗纠纷,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很难避免。且外渗后“亡羊补牢”的措施往往无济于事,严重者须外科清创、植皮,甚至截肢,给治疗原发病的患者雪上加霜。所以,分析外渗原因,实施相应护理措施、对策,对减少输液外渗发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常见原因:非技术因素方面包括药物因素与患者,所有药物对血管均有一定的刺激性,尤其是细胞毒性、强酸性、强碱性、高渗性、阳离子和血管活性药等六类外渗高危腐蚀性药物。患者方面婴幼儿好动,神志不清、病危的病人微循环差均易造成外渗,还有部分病人依从性较差,输液过程中随意活动输液肢体,导致输液外渗;高龄患者因血管弹性差,加之生理、心理、行为功能减退的易造成漏液;此外糖尿病、微循环障碍、静脉压增高等患者易发生外渗。技术因素方面主要是护理管理与护理人员基本技能有关。
护理对策:完善规章制度,提高护理人员责任心,加强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的训练,输液期间加强护理巡视,加强责任心,尤其需加强根据药物的理化性质正确选择输注工具、穿刺部位、辅助加压工具(输液泵、注射泵、高压注射器)等输液治疗的专科技能培训。护理管理部门需规范安全注射操作技术及流程,促进输液治疗护理专化发展的进程,成立了静脉治疗专科护理小组,负责静疗相关知识的培训。
多磺酸粘多糖主要是从动物脏器中提取制成,能迅速穿透皮肤,在患处发挥作用,具有抗感染、促血肿吸收作用,可抑制血栓形成,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刺激受损组织的再生功能,并能迅速缓解疼痛和压迫感,对皮肤无刺激性,耐受性好[3]。笔者在护理工作中采用多磺酸黏多糖乳膏对静脉输液外渗进行护理干预取得满意效果,其主要通过作用于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而具有抗血栓形成、阻止局部炎症的发展和加速血肿的吸收,达到抗炎、止痛,从而降低静脉炎的发生。临床中要求我们应认真分析发生静脉输液时外渗的原因,应及时观察、及早预防、及早处置,将后果降到最低影响。本次观察显示观察组在临床疗效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多磺酸黏多糖乳膏外敷对静脉输液外渗进行护理干预效果确切,且该方法操作简单,效果满意,深受患者欢迎,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谢丽新.静脉输液外渗性损伤的观察及护理[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3(9):95-97.
[2]刘岩.静脉输液外渗的临床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伤残医学,2013,21(9):386-
387.
[3]董正梅.喜辽妥用于治疗小儿头皮静脉输液外渗的效果观察[J].当代护士,2012,20(11):14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