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家居室内空间形态设计与研究

来源 :今日湖北·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ne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首先整理归纳了形态的基本概念以及形态在室内空间中的分类,肯定了对于室内空间形态的研究的社会价值。以最普遍的家居住房为对象,以空间形态设计理念为指导,以设计者的思路出发本着为百姓更好的生活为基础,对家居室内空间形态设计进行了简单的研究与初探。
  引言
  社会不断的发展、进步,人们的经济收入也不断提高,于是无论是城市居民或是农业户口,人们都趋向城市中购买商品楼房,结果使得地产业大力发展,楼盘过热,商品房价格不断攀升,居民买套房子往往需要半辈子或一辈子的积蓄。这样一来,人们追求家居面积利用最大化而又不失时尚、美观,对家居室内空间形态设计要求就愈来愈高。而空间形态乃是空间环境的基础,室内设计在为人的生活、工作活动空间的创造方面紧密联系着。随着现代新材料的日新月异,不同的材料与形态之间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室内设计来说,设计者要能预见公众审美观念和审美爱好的发展方向,重视独创性,前瞻性。
  一、室内空间形态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视觉与形态:视觉艺术是一种通过人的视觉感受将客观内容纳入主观心灵并予以对象化呈现的艺术形态。一些美学研究者认为,从审美的角度来看,艺术离不开创造者和欣赏着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都是通过一定的感官和所创造的形态物质媒介,前者创造出审美对象(形态),后者达到审美愉悦。
  (二)“空间”一词来源于拉丁文Spatium,空间指物体存在的广延性,时间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空间和时间具有客观性,同时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割。可以说,空间是万物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物质存在的广延性和并序性,是各种事物活动并存的环境,空间和时间与物质不可分割。
  二、形态的类型
  在现实生活中的形态,千姿百态。由此可见,世界上存在的有机物或者无机物的类型多种多样,对邢台进行一定的归纳整理,对于室内空间形态的分析是有必要性的。构筑型形态、塑造型形态。
  对形态类型进行具体分析:
  1、自然形态
  自然界客观存在的有机体与无机体,都给予我们积极丰富的心理影响和视觉感受,自然美的形态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把握:第一,自然物打上了人类实践活动的烙印,使人们得以从中直观自身;第二,自然物作为人类可亲的生活环境而具有“人化”的意义。从而获得审美价值;第三,自然物作为人和人类生活的象征,现实审美意义。大自然为设计提供了可激发创作灵感的无穷无尽的可能性,自然形态在室内设计中被设计师们运用的惟妙惟肖,只是对这些自然资源进行提炼设计时,人们的方法与态度各不相同,所以最后的设计结果也是千差万别。
  如图展示:
  2、人造形态
  当今社会,不论人类所处何方,他们在室内空间中进行的衣、食、住、行所需要的每一样生活用品都是利用工具或机械制造生产的,按照生产方式不同,可以将人造形态分为手工产品形态和现代工业产品形态。
  如图展示:
  三、在室内空间中观察形态的视觉原理
  室内空间中形态的设计主要体现在人造形态设计上,它没有自然界客观存在的天然体,更多的是来自于设计者的设计灵感。综合多种因素,尤其是在人造形态设计上追求自然形态的美以达到观察中的视觉美。
  对于人类,视觉不仅仅是一种辅助生存的感观功能,更是一种思维和交流的手段,人类不仅能以各种方式看,把看上升为一种艺术,而且还具有复制色彩和视觉图像这一基础性的,也是最另人快乐的天赋。依据现代视觉心理学的原理,当人进入某个建筑空间内部时,每个人都会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来观察周围,视觉的三种工作状态为:1.对空间环境进行无意识的扫描,在这一状态下,视线在环境表面上移动;2.无意识的凝视,这个阶段完结时,眼睛已经适应了空间的亮度,色彩和距离,凝视的对象一般是那些不能一侧的或不寻常的形态;3.有意识的对注意区域进行视觉分析,即朝着所选定的目标看。人在观看面物体时,在大脑的控制下,眼睛必须运动才能得到视觉信息分布的情况。这是因为精细的信息要靠眼睛的视网膜的中央区域才能获得,这个中央区域在生理学上被称为中央窝,具有高度集中的光受感器。这在家居室内形态设计中都需要设计者认真考虑的。
  如图展示:
  四、家居室内空间形态的设计与人脑的审美经验
  在家居室内空间形态的设计中设计者很难把自然形态与人造形态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但在大多数的情况下,人们会向着接受的大方向靠近,所以一些起初并不能接受的构成形态,通过审美原则对其进行分割或限定可以获得良好的视觉效果。若一个层层完全一样的空间,虽然在结构上是纷繁复杂的,但视觉信息量却并不多,只是同一形态元素的重复。
  毋庸置疑,随着生产力不断的发展,文化水平的提高,作为人的本质力量感性显现的美,总不能离开一定的物质形式,但如果不顾及设计的主题内容而把形态仅仅看作是颜色、线条等的组合,依旧不能创造符合人们审美意识的形态。所以形态设计必须在符合一定的视觉原理以及人脑的审美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重组创新。在室内空间中,对形态观察的视觉角度变化,所产生的复杂多变的形态元素,应灵活的运用形态与视觉的变换关系,分析人们心理感受给形态在视觉上带来的特殊变化,可以在室内中间中形成一个吸引人的感观系统。经过数百万年的生产劳动实践,现代人的各种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以及时客观规律的认识与掌握,当然不是原始人可同日而语的。所以,一个成功的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形态不是随意想象的产物,而是依照结构法则并以人的视觉心理特征作为基础,并以表现出现代人的创造才能、思想、情感,反映出现代人的需求和对规律的掌握为设计目的,这是任何艺术形态设计具有审美品格都不能忽视的重要条件。设计师在对人们以往的审美经验进行大胆的挑战,创造了具有现代感的建筑形态。
  如图展示:
  总结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社会经济、科学、文化发展不断进步,使得设计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小到一个茶杯,大到一个城市,无不需要设计。设计师的构思都是通过具体的形态才能得以实施。人们对于室内空间的审美观不断改变并随之得到提高。所以,形态是设计者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设计作品具有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体现。
  同时经济收入也不断提高,购买商品房者数量也不断攀升,人们对家居室内空间形态设计要求就愈来愈高。而空间形态乃是空间环境的基础,室内设计在为人的生活、工作活动空间的创造方面紧密联系着。随着现代新材料的日新月异,不同的材料与形态之间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室内设计来说,设计者要能预见公众审美观念和审美爱好的发展方向,重视独创性,前瞻性。到达设计符合需求者的追求。
  (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艺术设计美学[M].陈望衡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7):248.
  [2]艺术形态学[M].吴祖慈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8):45-46.
  [3].艺术形态学[M].吴祖慈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8)46.
  [4]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弗朗西斯.D.K.钦著.邹德侬,方千里.
  [5]色彩与图形视觉原理[M].古大治,傅师申著.科学出版社,2000(8):1.
  [6]新建筑[J].王立山.论西方现代建筑的深刻艺术表现.
  [7]审美心理描述[M].滕守绕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
  [8]艺术设计审美基础[M].阙建华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204(7):4.
其他文献
2005年是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60周年,故抗日战争研究重新出现高潮。国内举行的会议主要有:6月20日由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和山西大学联合举办的“抗日根据地与太行
期刊
北斗导航系统是我们国家自行研发的一款导航卫星系统,由空间端、地面端和用户端组成,建设目标是建成独立自主、开放兼容、技术先进、稳定可靠覆盖全球的的导航系统。它集民用、
如今,不少夫妻因为无法怀孕而发愁,针对此种情况,瑞士某公司于近日推出了一款女士专用健康追踪手环Ava,该手环可收集女性朋友的各项生理数据,监视体内荷尔蒙变化,而后将数据
随着电力行业的快速发展,电能计量作为计量的工具,其计量的准确性直接关系着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及用户的利益,在科学技术带动下,智能技术对提高计量的精准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
水利水电工程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主要内容,直接关系到社会与经济发展.依据具体工程背景及施工诉求,将灌浆加固技术用以水利水电工程大坝施工中,可对具体工程施工中的各类
一个社会仅仅依靠法律是不能够解决所有问题的,没有底线伦理、法律脱离底线伦理就会相应地出现大量非人道立法、非人道执法、非人道司法,随之就会出现大量罪恶职责,并且人们
[摘要]乒乓球教学是按照既定的教学大纲,教学进度,由教师向学生传授乒乓球运动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的实践过程。在乒乓球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认真组织学。乒乓球教学存在练习对手搭配问题,由于对方存在着原有技术水平、性格、接受能力等方面差异,为此,教师在组织教学中要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既要考虑学生的自愿结合,又要顾及相互帮助的教学需要。  [关键词]乒乓球;教
时间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很宝贵的,人生在世,最是光阴难买。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所以要学会珍惜。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因此,我一直保持着一种习惯,就是不浪费别人的时间。  对时间的珍惜落到实处,便是“信”字。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如果与别人约好一起去做一件事,我一般都会提早到达,并做好规划;如果我不那么确定,也會提前说明。对于约会,不管熟不
我和阿呆被安排在教室的后面,上课的时候很难被老师注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