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c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3月9日至13日,澄江市教育体育局组织全市教师进行了线上培训。通过这次培训,使我对当代的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核心素养给了我们一线教师从事教学的许多“预设”,它同样需要我们因地制宜精彩的“生成”。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应以知识为载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引发学生自主地进行言语实践的行为,从而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最终实现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站在学生角度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是语文阅读教学有效、高效的关键,高效的课堂教学是学好语文的保障。怎样才能让课堂教学发挥高效的作用呢?
  學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对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核心素养”的提出,更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点。其创新在于,以核心素养为统摄,使得教育“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更加凸现;其突破在于,它是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自从世纪初新课改以来,课程的“三维目标”已经人尽皆知,但人们往往只在学科教学的文本知识中去寻找它,将它机械地割裂开来,并且存在对它善贴标签的现象。“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贯穿于课程目标、结构、内容、教学实施以及质量标准与评价的整个过程中。“三维目标”可以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得以完整体现。因此,“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整合和提升。
  要真正实现这一改变,就需要深刻理解人是如何学习的,进而回归到学习的本质。纵观人类社会,无论是思想发展史、社会进步史,还是科学发现史、技术革新史,无一不是在不断发现新问题中解决问题,又在解决问题中发现新的问题;而对于每一个独立的个体来讲,都是在不断的自我追问中寻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只是,在现代知识的海洋中,我们似乎迷失了自己。所以,回归对问题的探求,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回自己应有的智慧,应是学习的本意。
  从以讲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中间的桥梁是“问题化学习”。“问题化学习”让我们看到,所有的教学必须以学生学习为主线去设计,必须让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能够发生并且展开。
  需要在教学中强调问题化学习。以真实的问题形成问题链、问题矩阵,就是试图让孩子在学习中,在对问题的追寻中,慢慢形成一个知识结构——从低结构到高结构,从本学科的结构到跨学科的结构,从知识到真实的世界。在问题化学习的过程中,以认知建构的方式去重组问题、重组内容,让学生在问题与问题的联系中,在综合地带和边缘地带,进行知识的碰撞,进行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这就是问题化学习方式极具价值之处。
  真实的生活情景在以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中具有重要价值。如果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建立不起联系,那么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校教学活动所应依存的情景缺失。情景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途径和方法,是核心素养实现的现实基础。知识是素养的媒介和手段,知识转化为素养的重要途径是情景。如果脱离情景,知识就只剩下符号,知识的应用和知识蕴含的文化精神就无从谈起。
  在教学中,要大力倡导和精心设计学科活动。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是在相应的学科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学科活动的目的是让学习者的亲身经历与学科知识建立联系。学科活动要体现经验性,让学生通过经验的获得来重构知识;要体现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而不是“被活动”;要体现校本性,应该结合不同区域和环境的特点选择资源和组织活动;要精心设计活动,充分体现活动的教育性,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结合学科内容和特点设计活动。经常听到有老师感慨:自己的课堂常常是“一言堂”,学生却是“万马齐喑”。为什么出现这种局面?原因有很多,其中有一点是肯定的:老师的上课内容没有触及到学生的兴奋点,学生自然就不会积极参与课堂。
  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有着对外面世界的好奇。这就需要教师在教育时能拥有一颗童心,尽量与学生保持一致。教师要试着去爱、去学、去关心学生的爱好。关注学生兴趣,打开学生心扉,我们的语文教学将会事半功倍。
  落实核心素养,从学校的课程规划角度,要完成两种课程的设计:一是学科课程,二是跨学科课程(即综合性课程)。
  学科课程是基于学科的逻辑体系开发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间接经验。跨学科课程是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它关注的是学生面对真实世界时的真实体验和直接经验,是以社会生活统合和调动已学的书本知识。它有利于学生获得对世界完整的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两种课程的主要学习方式也各有特点,后者是以探究性学习方式为主导的。两种学习交互在一起,才能够实现让教育和学习回归生活,才能体现学生学习的全部社会意义。也许可以这样说,所有以核心素养为指向的教学,需要通过学习者间接经验学习和直接经验学习的交互才能实现。因此,当前学校完善两种课程的设计就极为重要。总之,语文教师要立足于语文学科,以学生为本,注重素养落地。让语文课堂因需而设,因生而动,因律而美,逐步实现由“教书”到“育人”的过渡,走向由课程执行者向课程设计开发者的转变,从而实现语文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其他文献
常听语文老师慨叹“教语文难 ,教作文更难!”,的确,要教会学生写作文,写好作文是件艰难的事情。因为作文是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它涉及到识字、遣词造句、语法、语感、语言积累等诸多方面。老师说得再好,写得再好,也不能代替学生。许多学生怕作文,抓起笔来或无话可写,或有話写不出,于是东拼西凑。勉强完成,甚至一字不漏地抄袭。怎样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呢?写日记是提高作文水平的重要途径。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不改作文,
期刊
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证明,要管理好一个班级,首先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用心勤管,把控全局  要管理好一个班集体,必须做一个“用心”的班主任,只要班主任能够以爱心、细心、耐心去面对工作、面对学生,就“没有过不去的关”。  “明者睹未萌”,一个高明的班主任,不能只呆在教室、办公室,应当深入学生当中,常到教室看看,常找学生谈谈,并通过日记、周记、家访等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需求、理想追求,做到对
期刊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过去四十年的飞速提升,国民消费水平水涨船高。服装作为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产品,市场需求量逐年增高。同时,从事服装行业的制造、销售以及供应链管理服务的企业数量日趋增多。恒宝公司作为一家一站式的服装供应链管理服务供应商,活跃于大中华区以及南亚地区,主要业务包括OEM、ODM 和 OBM,企业除了为客户提供服装原材料及半成品,还有产品设计及开发、生产管理、商品销售、质量控制、风险管理、
期刊
教育專家曾说过,家庭教育对孩子性格影响最早、最深、最强、最频繁。所谓“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家长教育的价值体现是不容忽视的,它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品质。坚强父母教会孩子在困难面前不会怯懦,善良的父母会教会孩子懂得悲天悯人,冷静镇定的父母会教会孩子坚韧不拔……通过亲子活动让孩子们在短暂的活动过程中,享受亲子之间的天伦之乐,并获得能力的培养。  大班是孩子从幼
期刊
一、學习目标
期刊
“家,居也”,“国,邦也”,“情怀”则指情感、认同感、归属感等。从字面意思来看,家国情怀则主要是指个人对家、对国的基本情感和思想心境。“家国情怀”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至今的沉淀下来的文化遗产,在近代特殊社会形成的思想产物。家国情怀是我国的优良传统,凝聚着中国人民的信仰与追求,是华夏儿女的精神支柱,支撑着我们为振兴中华民族而努力奋斗。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符合时代特点和新课程改革的要
期刊
课程时长:45分钟  授课对象:艺术院校美术专业一年级本科生  随着经济文化的高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国家间的竞争越来越多地体现在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马丁·路德曾经说过:“一个国家的前途,不能取决于它的国库的殷实,不能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能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质,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学识、文明程度和品质的高低,这才是
期刊
一、课前演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需要  (一)“重文轻语”的传统教学现象  “语文”一词,叶圣陶先生这样归纳,“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在现行《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也指出,中职语文课的任务是“进一步提高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可以
期刊
摘要:数学直观思维是数学思维的重要构成,通过借助几何直观,激活直观思维;运用“数形结合”,培养直观思维;注重直观体验,拓展直观思维的策略,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高效化。  关键词:几何直观 数形结合 直观思维  直观是一种从感觉到的具体对象的背后发现抽象事物的能力,通过人的这种直观感知便能实现对数学上的一些概念、证明的直接把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小学生受到自身知识经验、思维水平的影响和限制,
期刊
高效课堂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关注并执着追求的目标。因此,积极探索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一年来,我校以追求高效课堂为目标,采用“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不断摸索,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合作学习的方法,这些方法是在集体并行教育的前提下进行的分组学习方式。在充分肯定学生之间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发挥小组群体活动的主体功能、互助功能,同时通过同学之间、小组之间等的交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