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版)》和《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纲要(2017年修订)》规定计算思维是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方向应从知识教育和技能教育转向思维教育。在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中,有一些课程内容主要是以理论知识为主的,教师在教学这些课程时,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教师过分关注知识的语言表征,常以是否记忆来考察知识的学习状况,从而造成思维发展的缺失,课堂上学习气氛沉闷,学生学得兴味索然。
如何让学生对枯燥的信息技术理论知识感兴趣呢?如何在学习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呢?王荣良教授认为,在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时,如果采用的是机械记忆方法,则思维的运用是很少的。如果学生能理解知识,运用旧知识,产生新知识,引导学生使用计算机学科方法思考问题,是可以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不是依靠教师讲解获得的,而是通过学习者主动意义建构获得的。学习者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下,依靠教师和其他同学的引导和帮助,运用所需的学习资料,意义建构地去理解知识,而不只是记忆知识。陈明选教授指出,要使学生真正地理解知识,应该注重理解性主题活动的创设,围绕核心概念组织一系列相关的理解性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理解概念,在理解中提高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信息技术知识时要为学生提供一种既有趣又有意义的实践活动,让他们能够沉迷其中,通过问题引领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知识,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建构,让知识学习与思维发展同步进行。下面笔者以苏科版小学六年级信息技术教材第1课《认识机器人》为例,来谈一谈如何面向计算思维来进行信息技术学科知识教学。
在《认识机器人》一课中,认识机器人的三个基本特征是本课的重点,在笔者可见的教学设计中,有的教师是直接讲解机器人的特征,有的是让学生观看一段有关机器人的动画片后让学生谈谈机器人的特征。据笔者课前对学生访谈了解到,学生对机器人这一类事物的认识大多停留在动画片中的仿人形机器人上,不知道生活中一些自动化工作的机器就是机器人,也就是说学生大脑中对机器人没有表象的表征。因此如果直接讲解“机器人特征”这一知识,对学生来说只是一串字符,学生最多只是死记硬背,不能正确理解,更别说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了。
在小学阶段,学生注意新鲜、感兴趣的事物,对周围世界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喜欢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因此笔者提供给学生形状各异、能完成不同任务的多个乐高机器人,每组分配一爪,让学生先去“玩”机器人,观察机器人在完成什么任务。玩的过程就是学生真实体验的过程,学生就能在大脑中对机器人有了表象的表征。当然真正的理解还需要引导学生不断地思考,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向学生提出引导式或启发式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在语言的交流中将思维推向深处。
【认识机器人特征环节】
各小组根据“机器人说明书”上的问题提示,共同“玩”机器人。
师:同学们,机器人好玩吧?谁来说说你的机器人会干什么呢?
生.我的机器人是一条智能的鱼,人靠近它它就会游动起来。(学生边演示边说)
师:这个机器人它怎么会知道我们人靠近了呢?猜测一下!
生:有眼睛,有感应。
师:我们把机器人的眼睛、感应叫传感器,有了它机器人就能像人一样感知到外界环境。那它怎么一感应人靠近就会游动呢?
生:猜一猜。
师:其实事先我们已经给机器人的大脑输入了一个程序,告诉它当感应到有人时就游动。所以它像个有大脑的人一样会判断;并能根据事先编制的程序完成游动这个动作。
师:它的身体像什么?
生:像条鱼。
师:它的身体由许多部件组成,是—个仿鱼形机器人,具有一定的结构形态。哪一组再来介绍一下你们组的机器人呢?
另一组学生上來介绍自己的机器人,教师通过问题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并逐步揭示机器人三个特征。
师:同学们,看了这些机器人,你觉得机器人一定要像人一样吗?
生:不一定。
师:是的,机器人的形状不一定要像人,但它一定像人一样有大脑,能按照事先编制的程序工作。这是机器人与普通机器最主要的区别。除此之外,机器人还具有一定的结构形状,能完成一定的动作,这是机器人的三个基本特征。
虚实结合,问题导学中建构认知
在教学中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了解他们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思考他们如何获得体验,获得怎样的体验才是有意义的。除了实物体验外,教师还要根据教学内容给予学生视频、图片、多媒体学件等多样化的体验。学习体验是促使学生保持继续探索的原动力,有了良好体验才能继续前进。在获得有意义的体验之后,教师要借助问题导学,将各个教学活动的环节有机地串联起来,实现由易到难逐步递进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把新知识和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通过思维加工,重新组织和建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
在《认识机器人》一课中,在教学机器人的分类时,课前了解到学生对民用机器人有一些应用体验,学生在生活中用过或者见到过一些相关的机器人,因此这一内容是通过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来激活学生的应用感受。对另外三类机器人学生一般没有直接体验,因此笔者提供给学生自制的多媒体学件,让学生自己先去学习、体验各类机器人,再引导学生交流概括。机器人的概念对于学生和大部分教师来说可能都比较陌生,在学生通过实物和学件体验了各类机器人后,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谈谈对机器人的感受和感悟,打开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建构认知。
【认识机器人分类和概念环节】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所见的这些是专门供我们学习的机器人,我们把它们称为学生机器人。除此之外,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机器人呢?
如何让学生对枯燥的信息技术理论知识感兴趣呢?如何在学习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呢?王荣良教授认为,在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时,如果采用的是机械记忆方法,则思维的运用是很少的。如果学生能理解知识,运用旧知识,产生新知识,引导学生使用计算机学科方法思考问题,是可以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不是依靠教师讲解获得的,而是通过学习者主动意义建构获得的。学习者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下,依靠教师和其他同学的引导和帮助,运用所需的学习资料,意义建构地去理解知识,而不只是记忆知识。陈明选教授指出,要使学生真正地理解知识,应该注重理解性主题活动的创设,围绕核心概念组织一系列相关的理解性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理解概念,在理解中提高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信息技术知识时要为学生提供一种既有趣又有意义的实践活动,让他们能够沉迷其中,通过问题引领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知识,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建构,让知识学习与思维发展同步进行。下面笔者以苏科版小学六年级信息技术教材第1课《认识机器人》为例,来谈一谈如何面向计算思维来进行信息技术学科知识教学。
真实体验,问题启思中领会概念
在《认识机器人》一课中,认识机器人的三个基本特征是本课的重点,在笔者可见的教学设计中,有的教师是直接讲解机器人的特征,有的是让学生观看一段有关机器人的动画片后让学生谈谈机器人的特征。据笔者课前对学生访谈了解到,学生对机器人这一类事物的认识大多停留在动画片中的仿人形机器人上,不知道生活中一些自动化工作的机器就是机器人,也就是说学生大脑中对机器人没有表象的表征。因此如果直接讲解“机器人特征”这一知识,对学生来说只是一串字符,学生最多只是死记硬背,不能正确理解,更别说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了。
在小学阶段,学生注意新鲜、感兴趣的事物,对周围世界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喜欢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因此笔者提供给学生形状各异、能完成不同任务的多个乐高机器人,每组分配一爪,让学生先去“玩”机器人,观察机器人在完成什么任务。玩的过程就是学生真实体验的过程,学生就能在大脑中对机器人有了表象的表征。当然真正的理解还需要引导学生不断地思考,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向学生提出引导式或启发式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在语言的交流中将思维推向深处。
【认识机器人特征环节】
各小组根据“机器人说明书”上的问题提示,共同“玩”机器人。
师:同学们,机器人好玩吧?谁来说说你的机器人会干什么呢?
生.我的机器人是一条智能的鱼,人靠近它它就会游动起来。(学生边演示边说)
师:这个机器人它怎么会知道我们人靠近了呢?猜测一下!
生:有眼睛,有感应。
师:我们把机器人的眼睛、感应叫传感器,有了它机器人就能像人一样感知到外界环境。那它怎么一感应人靠近就会游动呢?
生:猜一猜。
师:其实事先我们已经给机器人的大脑输入了一个程序,告诉它当感应到有人时就游动。所以它像个有大脑的人一样会判断;并能根据事先编制的程序完成游动这个动作。
师:它的身体像什么?
生:像条鱼。
师:它的身体由许多部件组成,是—个仿鱼形机器人,具有一定的结构形态。哪一组再来介绍一下你们组的机器人呢?
另一组学生上來介绍自己的机器人,教师通过问题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并逐步揭示机器人三个特征。
师:同学们,看了这些机器人,你觉得机器人一定要像人一样吗?
生:不一定。
师:是的,机器人的形状不一定要像人,但它一定像人一样有大脑,能按照事先编制的程序工作。这是机器人与普通机器最主要的区别。除此之外,机器人还具有一定的结构形状,能完成一定的动作,这是机器人的三个基本特征。
虚实结合,问题导学中建构认知
在教学中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了解他们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思考他们如何获得体验,获得怎样的体验才是有意义的。除了实物体验外,教师还要根据教学内容给予学生视频、图片、多媒体学件等多样化的体验。学习体验是促使学生保持继续探索的原动力,有了良好体验才能继续前进。在获得有意义的体验之后,教师要借助问题导学,将各个教学活动的环节有机地串联起来,实现由易到难逐步递进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把新知识和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通过思维加工,重新组织和建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
在《认识机器人》一课中,在教学机器人的分类时,课前了解到学生对民用机器人有一些应用体验,学生在生活中用过或者见到过一些相关的机器人,因此这一内容是通过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来激活学生的应用感受。对另外三类机器人学生一般没有直接体验,因此笔者提供给学生自制的多媒体学件,让学生自己先去学习、体验各类机器人,再引导学生交流概括。机器人的概念对于学生和大部分教师来说可能都比较陌生,在学生通过实物和学件体验了各类机器人后,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谈谈对机器人的感受和感悟,打开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建构认知。
【认识机器人分类和概念环节】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所见的这些是专门供我们学习的机器人,我们把它们称为学生机器人。除此之外,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机器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