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牙雕制品在唐代即已闻名中外,明清两朝更是中国牙雕发展的高峰期,伴随着明代中晚期文人雅玩之风的兴起,牙雕也成为了重要的收藏门类。及至今日的收藏市场、拍卖市场,牙雕则作为“竹木牙角”大类里的重要一项而一度备受收藏者关注。然而,自从2011年底发出“禁拍令”以来,保护野生动物、限制野生动物制品的呼声日渐高涨,象牙收藏似乎一下子就从风风火火的行情转到了谈牙色变的窘境,甚至在收藏圈里成了讳莫如深的一件事。牙雕收藏对我们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不妨从以下方面来看看如今的牙雕收藏到底是怎样一种状况。
拍卖市场整体急剧萎缩
2011年12月,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发出了一纸“禁拍令”,要求拍卖企业不得将未经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象牙、犀角、虎骨等制品作为拍卖标的,无论该制品形成于何时。此禁令一出,对拍卖市场上象牙艺术品的行情产生了极大强度的影响。
就在今年4月份,《雅昌牙雕拍卖市场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其数据来源为1994年至2014年间拍卖市场的合法成交记录,从牙雕的体量、创作年代、主题等方面全面阐释了牙雕拍卖市场现状。《报告》指出,近年来牙雕拍卖成交量持续萎缩,市场的主要需求点以老件(古董)为主,新件因无法在二级市场流通,投资潜力有可能严重受限。
禁拍令发出之前的2011年,正是象牙制品在拍卖市场上表现最为活跃的年份,成交额达人民币6.45亿元,是为历史巅峰。而到了2012年,成交量仅为444件,成交额仅是2011年的1/20,单品均价也基本折半。此后至今的交易量更是一减再减,到2014年,牙雕制品的拍卖更加清淡,仅有精品老件尚有稀少交易。
《报告》数据显示,牙雕拍品历年成交前10名榜单中,100%是老件,且保存越完好、创作年代越久远的单品价格越昂贵。从数据上也可见市场需求方对精品资源的选择更加谨慎,拍品的成交趋势愈发倾向于“精稀”。在二级市场萎缩的态势下,仅有精品才能流通,只有蕴含了历史价值和工艺价值的老件拍品才值得收藏。老件象牙的估价以品相、体量、年代为主要判定标准,随着藏家群体审美的逐步提升,符合审美要求和价值要求的拍品自然也会越来越少。
可见,拍卖市场中牙雕珍品的价值并非来自于象牙材质本身,而是由中国传统工艺和牙雕大师们所赋予的。在未来价格走势与拍品选择方面,市场将更倾向于跳出材质本身,对精品老件蕴含的历史和艺术价值等更为深层次的价值规律进行挖掘。
综上所述,象牙拍卖市场的规模已经缩减到低点,曾经风靡一时的象牙专场拍卖目前已经销声匿迹,偶见一些镶嵌象牙的拍品或绝对的老件都只是在某些杂项专场中出现。虽然牙雕老件的需求集中在明清时期的摆件、文玩等类别,但是也要考虑,每年成交量不足百件,这样的流动性也是难以持续获得升值的。同时,因政策因素,二级市场的通道基本已经向当代象牙制品关闭,当代新品牙雕的买卖与收藏境况变得更为严苛。
一级市场动向如何
牙雕收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随着国内近年全民兴起的收藏热,牙雕制品也成了很多藏家的选择目标。但如今对象牙制品交易的严管,则让很多人手中的象牙成了烫手的山芋,特别是对于那些急于将象牙变现的人来说,他们似乎遇到了更大的问题。
许先生对明清时期的牙雕艺术品情有独钟,近年来一直着力收藏,但去年当他决定拿出几件藏品送到某拍卖公司上拍出售时,却吃了闭门羹。许先生陷入了两难境地,一边是急需出售藏品变现,一边是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不允许,要想办一个合法手续又有诸多阻碍和不便,究竟该何去何从一时之间让他没了主意。可以想像,遇到同样问题的肯定不止许先生一个人。一些收藏者认为,出于野生动物保护的目的,禁止象牙制品公开流通是一件好事,但还是应该从制作年代的角度有所区别对待,毕竟那些珍贵的牙雕文物艺术品与非法走私倒卖新象牙的性质不同。
另一方面,更多的情况是,象牙收藏的一度火爆吸引了众多趋利者的加入,在禁令之前的市场规模已然相当庞大,各地的古玩城、古玩市场甚至地摊交易中,经营者和购买者的数量激增,且在老象牙稀缺的状况下,新象牙的数量占据着一级市场的绝大多数。对于人们为何对象牙趋之若鹜,一些买家也坦言,他们更多看重的其实还是象牙本身的材质,觉得只要是象牙制品就一定会升值的。由此,珠串或者简单雕刻的牙牌、挂件之类的物件成为了市场上销售最多、最快的。但现在拍卖市场的萎缩和一级市场的严管,让这些象牙制品的流通渠道严重受阻。
出于对象牙雕刻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合法的象牙加工厂和零售商都应该有象牙销售许可证,所出售的合法象牙制品也需要配有相应的《象牙制品收藏证》。这一制度是2004年建立的,到了2011年11月,国家已经允许一共172家加工厂和零售商对象牙进行加工和销售,且每年只供应一定数量的象牙原料。但巨大的市场需求下,这样的配给和供应是远远无法满足的。
象牙收藏证正面有制品的对应照片,与每件象牙制品一一对应,但有些情况下,收藏证也会成为众多非法象牙制品的“护身符”。假如一家企业每年被允许的象牙原料使用量是50公斤,可以制作10件大制品和若干小制品,但合法原料中可能掺入非法原料,最后做出来还是10个大件和若干小件,只是非法象牙就被“洗白”了。更有不少收藏者反映,如果购买者不要收藏证,就能获得更便宜的价格,这种行为让收藏证可以重复用于走私象牙雕刻品身上,以使其看上去合法。
象牙禁令发出后,相关部门加大了对古玩市场的监管力度,很多非法经营者也失去了生存空间,但暗地里还是有部分商家在偷偷出售象牙。有知情人士透露,在北京某古玩城,不少商家仍在售卖象牙制品,他们往往是听到检查的风声时就把货收起来,风头一过又摆了出来。当然,拍卖市场萎缩,一级市场严管,很多藏家的动物保护意识也在逐渐被唤醒,市场上整体的购买欲在逐渐减少,非法象牙交易途径也必然会走向绝境。
而除了明面上的古玩市场外,近些年象牙交易的“阵地”也通过互联网发达了起来,一些收藏品网站和论坛充斥着大量象牙买卖的信息。已经放弃了象牙收藏的小李就透露了他曾经在一些网站收藏购买象牙制品的经历。据他介绍,虽然一些网站的管理员会在显著位置提示禁止发布有关象牙的买卖信息,但并不意味着交易随之“叫停”。比如在某文玩网站上,人们不会直接说象牙,而是把象牙称为“塑料”,以避监管者之耳目。如果打开该网站的交易板块就会注意到,买卖象牙信息随处可见,“新到塑料若干,速抢购”,类似这样的帖子不断更新着,并会附上所售物品的照片和联系方式,而买家甚至要达到一定级别才可以看到卖家的联系方式。当然,禁令之后,這些网站的象牙交易量已有了明显下降,毕竟收藏者对于象牙制品的认知和态度已有了不少转变,究竟该如何在象牙收藏、动物保护、法律法规之间进行取舍,相信随着大众了解程度的推进,答案将逐渐变得明朗。
象牙究竟应不应该收藏?收藏象牙是为了什么?是材质本身还是牙雕技艺?对于当代象牙雕刻大师雕刻的牙雕艺术品该如何看待?象牙雕刻在我国流传久远,如今这一技艺已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何让那些承载着技艺文明的制品合理流通、传承,这也是很多收藏者关心的问题。有业内人士认为,野生动物需要保护、文物艺术需要保护、雕刻技艺需要保护,要找到一个彼此之间的平衡点并非易事,但可以肯定的是,象牙并非普通的商品,首先要做的就是要使其非商品化,而在合理的范围内,对于象牙文化收藏意识的普及也不可或缺。
拍卖市场整体急剧萎缩
2011年12月,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发出了一纸“禁拍令”,要求拍卖企业不得将未经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象牙、犀角、虎骨等制品作为拍卖标的,无论该制品形成于何时。此禁令一出,对拍卖市场上象牙艺术品的行情产生了极大强度的影响。
就在今年4月份,《雅昌牙雕拍卖市场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其数据来源为1994年至2014年间拍卖市场的合法成交记录,从牙雕的体量、创作年代、主题等方面全面阐释了牙雕拍卖市场现状。《报告》指出,近年来牙雕拍卖成交量持续萎缩,市场的主要需求点以老件(古董)为主,新件因无法在二级市场流通,投资潜力有可能严重受限。
禁拍令发出之前的2011年,正是象牙制品在拍卖市场上表现最为活跃的年份,成交额达人民币6.45亿元,是为历史巅峰。而到了2012年,成交量仅为444件,成交额仅是2011年的1/20,单品均价也基本折半。此后至今的交易量更是一减再减,到2014年,牙雕制品的拍卖更加清淡,仅有精品老件尚有稀少交易。
《报告》数据显示,牙雕拍品历年成交前10名榜单中,100%是老件,且保存越完好、创作年代越久远的单品价格越昂贵。从数据上也可见市场需求方对精品资源的选择更加谨慎,拍品的成交趋势愈发倾向于“精稀”。在二级市场萎缩的态势下,仅有精品才能流通,只有蕴含了历史价值和工艺价值的老件拍品才值得收藏。老件象牙的估价以品相、体量、年代为主要判定标准,随着藏家群体审美的逐步提升,符合审美要求和价值要求的拍品自然也会越来越少。
可见,拍卖市场中牙雕珍品的价值并非来自于象牙材质本身,而是由中国传统工艺和牙雕大师们所赋予的。在未来价格走势与拍品选择方面,市场将更倾向于跳出材质本身,对精品老件蕴含的历史和艺术价值等更为深层次的价值规律进行挖掘。
综上所述,象牙拍卖市场的规模已经缩减到低点,曾经风靡一时的象牙专场拍卖目前已经销声匿迹,偶见一些镶嵌象牙的拍品或绝对的老件都只是在某些杂项专场中出现。虽然牙雕老件的需求集中在明清时期的摆件、文玩等类别,但是也要考虑,每年成交量不足百件,这样的流动性也是难以持续获得升值的。同时,因政策因素,二级市场的通道基本已经向当代象牙制品关闭,当代新品牙雕的买卖与收藏境况变得更为严苛。
一级市场动向如何
牙雕收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随着国内近年全民兴起的收藏热,牙雕制品也成了很多藏家的选择目标。但如今对象牙制品交易的严管,则让很多人手中的象牙成了烫手的山芋,特别是对于那些急于将象牙变现的人来说,他们似乎遇到了更大的问题。
许先生对明清时期的牙雕艺术品情有独钟,近年来一直着力收藏,但去年当他决定拿出几件藏品送到某拍卖公司上拍出售时,却吃了闭门羹。许先生陷入了两难境地,一边是急需出售藏品变现,一边是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不允许,要想办一个合法手续又有诸多阻碍和不便,究竟该何去何从一时之间让他没了主意。可以想像,遇到同样问题的肯定不止许先生一个人。一些收藏者认为,出于野生动物保护的目的,禁止象牙制品公开流通是一件好事,但还是应该从制作年代的角度有所区别对待,毕竟那些珍贵的牙雕文物艺术品与非法走私倒卖新象牙的性质不同。
另一方面,更多的情况是,象牙收藏的一度火爆吸引了众多趋利者的加入,在禁令之前的市场规模已然相当庞大,各地的古玩城、古玩市场甚至地摊交易中,经营者和购买者的数量激增,且在老象牙稀缺的状况下,新象牙的数量占据着一级市场的绝大多数。对于人们为何对象牙趋之若鹜,一些买家也坦言,他们更多看重的其实还是象牙本身的材质,觉得只要是象牙制品就一定会升值的。由此,珠串或者简单雕刻的牙牌、挂件之类的物件成为了市场上销售最多、最快的。但现在拍卖市场的萎缩和一级市场的严管,让这些象牙制品的流通渠道严重受阻。
出于对象牙雕刻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合法的象牙加工厂和零售商都应该有象牙销售许可证,所出售的合法象牙制品也需要配有相应的《象牙制品收藏证》。这一制度是2004年建立的,到了2011年11月,国家已经允许一共172家加工厂和零售商对象牙进行加工和销售,且每年只供应一定数量的象牙原料。但巨大的市场需求下,这样的配给和供应是远远无法满足的。
象牙收藏证正面有制品的对应照片,与每件象牙制品一一对应,但有些情况下,收藏证也会成为众多非法象牙制品的“护身符”。假如一家企业每年被允许的象牙原料使用量是50公斤,可以制作10件大制品和若干小制品,但合法原料中可能掺入非法原料,最后做出来还是10个大件和若干小件,只是非法象牙就被“洗白”了。更有不少收藏者反映,如果购买者不要收藏证,就能获得更便宜的价格,这种行为让收藏证可以重复用于走私象牙雕刻品身上,以使其看上去合法。
象牙禁令发出后,相关部门加大了对古玩市场的监管力度,很多非法经营者也失去了生存空间,但暗地里还是有部分商家在偷偷出售象牙。有知情人士透露,在北京某古玩城,不少商家仍在售卖象牙制品,他们往往是听到检查的风声时就把货收起来,风头一过又摆了出来。当然,拍卖市场萎缩,一级市场严管,很多藏家的动物保护意识也在逐渐被唤醒,市场上整体的购买欲在逐渐减少,非法象牙交易途径也必然会走向绝境。
而除了明面上的古玩市场外,近些年象牙交易的“阵地”也通过互联网发达了起来,一些收藏品网站和论坛充斥着大量象牙买卖的信息。已经放弃了象牙收藏的小李就透露了他曾经在一些网站收藏购买象牙制品的经历。据他介绍,虽然一些网站的管理员会在显著位置提示禁止发布有关象牙的买卖信息,但并不意味着交易随之“叫停”。比如在某文玩网站上,人们不会直接说象牙,而是把象牙称为“塑料”,以避监管者之耳目。如果打开该网站的交易板块就会注意到,买卖象牙信息随处可见,“新到塑料若干,速抢购”,类似这样的帖子不断更新着,并会附上所售物品的照片和联系方式,而买家甚至要达到一定级别才可以看到卖家的联系方式。当然,禁令之后,這些网站的象牙交易量已有了明显下降,毕竟收藏者对于象牙制品的认知和态度已有了不少转变,究竟该如何在象牙收藏、动物保护、法律法规之间进行取舍,相信随着大众了解程度的推进,答案将逐渐变得明朗。
象牙究竟应不应该收藏?收藏象牙是为了什么?是材质本身还是牙雕技艺?对于当代象牙雕刻大师雕刻的牙雕艺术品该如何看待?象牙雕刻在我国流传久远,如今这一技艺已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何让那些承载着技艺文明的制品合理流通、传承,这也是很多收藏者关心的问题。有业内人士认为,野生动物需要保护、文物艺术需要保护、雕刻技艺需要保护,要找到一个彼此之间的平衡点并非易事,但可以肯定的是,象牙并非普通的商品,首先要做的就是要使其非商品化,而在合理的范围内,对于象牙文化收藏意识的普及也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