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干部教育培训引入市场机制,对高等学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带来良好机遇。本文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干部教育培训市场机制建立的四个阶段,以及市场机制实际运行状况,力图对新形势下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的转型创新和科学发展有所借鉴。
关键词:干部教育培训;市场机制;高校继续教育;北京大学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政府在公共领域改革的深入,我国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已经从传统干部教育模式过渡到有限市场化的阶段。2009年中央组织部、教育部确定北京大学等13所高等学校为首批全国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这既是干部教育培训有限市场化的结果,也为高等学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带来良好机遇。考察改革开放以来干部教育培训市场机制的政策变迁,对于加强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建设、推动高等学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一、政策变迁:中央明确提出建立干部教育培训市场机制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改革开放以来出台《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等重要文献。考察上述文献,可以清晰看到,中央明确提出建立干部教育培训市场机制经历了以下4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干部教育培训完全局限在党校、干部学院中
这一阶段主要体现在1983年和1991年出台的两个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中。1983年中组部下发《全国干部培训规划要点》,提出一方面要实现党校教育正规化,另一方面加強干部院校建设,逐步实现干部院校教育正规化。在《1991—1995年全国干部培训规划要点》中,干部培训主要机构是党校、干部院校、社会主义学院和国家行政学院。尽管1991年规划提出“要加强院校之间、系统,部门与院校之间的联系与协作,改变分割封闭、小而全的办学模式,提高综合办学效益”,但这一阶段干部教育培训是相对封闭的、垄断的。
(二)第二阶段:允许高等院校、境外资源介入干部教育培训
这一阶段主要体现在1996年和2001年出台的两个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中。《1996-2000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中发[1996]10号)在强调发挥党校、行政学院、干部院校等培训基地作用的同时,首次提到“发挥普通高等院校的作用”,“有计划、有步骤地采取国(境)内外相结合的方式培训各类急需而紧缺人才和优秀年轻干部”,以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和科学计划。这个规划还首次提出干部的自主参训机制,“建立以需求为导向,实行组织按计划调训与干部自主参训相结合的充满活力的干部教育培训运行机制”。
《2001年-2005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中发[2001]4号)在利用高等院校和国(境)外资源为干部教育培训服务等方面的提法上更有所加强,提出“利用高等院校等多种渠道为干部教育服务”,“积极开辟国(境)外培训渠道,逐步确定一批中长期培训合作项目”。此外,该规划还首次提出“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多形式、重实效、充满活力的教育培训格局更加完善”;提出“要对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实行资格审查制度,建立优胜劣汰机制,提高培训质量和办学效益”。这是打破垄断、市场机制逐渐引入的阶段,对更多优质教育资源引入干部教育培训领域起了积极作用,也增大了干部教育培训产品的供给。
(三)第三阶段:明确提出建立干部教育培训市场机制
《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中发[2006]3号)在建立市场机制方面有了突破性地进展,明确提出“建立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准入制度,公布相应的准入标准;培育和规范干部教育培训市场,引导干部教育培训机构优化服务,提高质量,逐步形成由干部教育培训主管部门指导、公开平等、竞争有序的干部教育培训市场机制”。
围绕市场机制的建立,提出以下措施:
一是在充分发挥党校、行政学院和干部学院等主渠道主阵地之外,将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社会培训机构和境外培训机构等一道纳入干部教育培训之中。提出“构建分工明确、优势互补、布局合理、竞争有序的干部教育培训机构体系”。针对境外培训,《条例》第二十四条作了专门规定:“加强和改进境外培训工作。干部教育培训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工作需要,科学设置境外培训项目,择优选派培训对象,合理确定培训机构,严格培训过程的管理,注重培训质量和效益。”
二是明确提出培育和规范干部教育培训市场,建立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准入制度,对承担干部教育培训任务的培训机构进行资质认可,同时建立干部教育培训机构评估制度,加强对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的评估,引导干部教育培训机构优化服务,提高质量。
三是提出实行干部教育培训项目管理制度,干部培训管理部门采取直接委托、招标投标等方式,确定承担培训项目的培训机构,加强项目实施的管理,提高培训绩效。
(四)第四阶段:提出干部教育培训市场机制的具体实施措施
《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中办发[2010]18号)中没有再提“市场机制”,但把培训机构体系开放度不够和竞争性不够、优质培训资源不足与资源相对过剩并存作为当前干部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之一,认为这些问题的存在涉及到干部教育培训体制机制,因此在指导思想中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并提出增强培训机构体系的开放度和竞争性。实际上,比《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在市场机制建立上更加深入,提出了更具体的实施措施。
一是通篇强调要“构建更加开放的干部教育培训格局”,以建立健全“更加开放、更具活力、更有实效的中国特色干部教育培训体系”为目标,在这一体系之下,各类优质资源在干部教育培训中各有分工、各有侧重、各具特色。党校、行政学院和干部学院是主阵地、主渠道,高等学校优质资源侧重开展新知识、新技能、新信息、新理论培训,开辟各类实践教研基地作为加强能力培养和党性锻炼的直观生动课堂,鼓励引导社会培训机构参与干部教育培训,积极利用境外著名大学和其他培训机构开展干部培训。这一点实际上是在干部培训需求增大的情况下,扩大干部教育培训资源供给,逐步发挥供求机制功能,为形成竞争机制奠定基础。 二是通篇强调“竞争择优”,在改革的基本原则中强调“坚持改革创新,竞争择优”,在主要目标中提出要“形成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主渠道作用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和其他培训机构积极参与,网络培训广泛运用,开放竞争、优势互补、充满活力的办学体制”,在运行机制改革中明确提出“建立激发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办学活力的竞争择优机制”,要推行项目管理制度,在各类培训机构中择优确定培训项目承担者;还提出“建立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估机制”,对办学机构进行评估,作为培训机构承担培训任务、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在《2013-2017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中进一步明确提出“探索建立项目管理制度,完善竞争择优机制,对知识能力类培训逐步推行项目招投标”。
三是推行干部选学,提出“建立组织调训为主、自主选学为辅的干部参训机制”,逐步扩大干部选择培训机构、培训内容、培训师资、培训时间的自主权。干部选学制度的推出,意味着某种意义上确立了干部在教育培训市场的终端消费者地位,迫使各培训机构不得不根据干部需求特点进行改进,把自身改革当作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办学实践:干部教育培训市场机制运行状况
(一)干部教育培训市场的初具规模
市场不仅是商品交换的场所,从本质上说体现了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有可供交换的产品、有需求、以及有交换关系,就有了市场。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资源配置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延伸到了干部教育培训领域。从实践情况看,我国已经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干部教育培训市场。主要体现在:
一是存在巨大的市场需求。一方面中央有要求。党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大规模培训干部,并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和《2006-2010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中明确提出干部教育培训面向全体干部,实行全员培训,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要求,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政党”,把学习型放在首位。《2013-2017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不仅对各级干部的学时有了明确规定,而且对各单位的脱产培训调训率、每单位干部参训率和网络培训学时都有了量化指标。另一方面是干部有热情。一些领导干部充分看到干部教育培训对提升领导素质能力、推动工作发展的重要性,在主阵地、主渠道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他们主动安排本地区本部门干部到高校参加培训,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干部能力素质的要求。
二是优质教育资源产品供给增加。尤其是中央组织部2009年将北大、清华等13所高等学校确定为全国首批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后,一些省(市)也纷纷将一些高校确定为本省(市)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使高校开展干部教育培训更加合法化。一些境外机构、社会培训机构也参加到干部教育培训中来。
(二)培训机构的市场化运作
从具体实践来看,高等院校大多数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开展干部教育培训,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培训项目来源市场化。他们借自身品牌、实力,通过市场竞争而非上级单位指令性计划安排获得培训项目,与主管单位形成一种以项目为中心的平等契约关系,主管单位相应地按照市场价格向培训机构支付培训费用。
二是实行人员聘用制。除少数骨干人员为单位事业编制之外,绝大部分人员按照《劳动合同法》实行合同聘用制。培训机构根据业务需要自行决定聘请员工的数量规模,向员工支付薪资待遇。这样,既可以缓解学校正式事业编制不足,还可以定期对员工进行考核,实行末位淘汰,提高工作效率。
三是授课教师兼职制。没有专职师资队伍,是否聘用一名老师上课,以及聘用次数,完全取决于该老师课程的市场需求程度以及其讲课质量高低,课酬标准也根据市场行情协商确定。
四是按市场原则有偿使用各类资源。高等学校是具体承办干部教育培训的二级机构,在举办每个培训项目的时候,还需要向学校上缴一定比例的办学费用,以补贴国民教育经费所需。在办公场所、教学场地、仪器设备等资源使用上,也是按照市场原则向有关单位支付费用。
五是后勤社会化。高校举办干部培训,在后勤方面基本上采取了社会化的模式,即学员住宿依托校园周边宾馆,极少部分安排在校园内部,就餐则安排在学生食堂,少部分在宾馆就餐。
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近年来在完成主管单位指令性培训计划的同时,也承接一些来自横向单位的培训项目,表现出一定的市场化倾向。比如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在2001年分别成立培训中心,对外承接各类市场业务。
(三)培训项目的市场化运作
除了理论武装、党性教育等培训由主管部门向主渠道主阵地等培训机构以指令性计划下达外,一些以能力培养、知识更新的专题培训项目则以市场化模式运作。主管单位根据培训机构的办学实力、办学质量、办学声誉以及办学价格来决定承办单位。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是主管单位将培训项目直接委托给培训机构举办。二是通过公开招标确定承办机构。早期阶段,市场尚不成熟,很多培训项目都是通过委托方式进行,由主管单位与培训机构协商培训主题、课程设置、师资安排、费用预算等。在市场规模逐渐扩大、培训机构逐渐增多的情况下,招标竞标方式开始兴起。北京、山东、山西、四川等省组织部门组织本省培训项目推介招标,从资源配置上打破了主渠道主阵地与高校、社会机构和境外机构的界限。
三、高校开展干部教育培训的几点建议
干部教育培训市场机制的政策变迁,给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一些高校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实现了继续教育从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向干部教育培训的转型创新。高校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还要考虑以下方面:
从坚持正确办学方向上严把政治关。即要从政治高度来办学,严格师资选聘标准、严肃讲台纪律。因为干部教育培训是一项特殊事业,要在课堂上给学员传递“正能量”。
从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高度严把质量关。高校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来开展,要将其置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背景之下才有价值和意义。因此,在培训内容上,要及时将党和国家相关政策转化为培训内容。
加強需求调研提高培训质量。按照中央关于“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精神,针对不同培训对象开展需求调研,提高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和个人需求的有机统一。
立足优势学科办出特色。高等学校开展干部教育培训,要充分发挥学校自身的学科优势、智力优势,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最新形势不断研发新课程,办出特色,增强办学实力。
参考文献
[1]程波.培育和规范干部教育培训市场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1,(5).
【责任编辑:李养正】
关键词:干部教育培训;市场机制;高校继续教育;北京大学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政府在公共领域改革的深入,我国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已经从传统干部教育模式过渡到有限市场化的阶段。2009年中央组织部、教育部确定北京大学等13所高等学校为首批全国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这既是干部教育培训有限市场化的结果,也为高等学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带来良好机遇。考察改革开放以来干部教育培训市场机制的政策变迁,对于加强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建设、推动高等学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一、政策变迁:中央明确提出建立干部教育培训市场机制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改革开放以来出台《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等重要文献。考察上述文献,可以清晰看到,中央明确提出建立干部教育培训市场机制经历了以下4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干部教育培训完全局限在党校、干部学院中
这一阶段主要体现在1983年和1991年出台的两个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中。1983年中组部下发《全国干部培训规划要点》,提出一方面要实现党校教育正规化,另一方面加強干部院校建设,逐步实现干部院校教育正规化。在《1991—1995年全国干部培训规划要点》中,干部培训主要机构是党校、干部院校、社会主义学院和国家行政学院。尽管1991年规划提出“要加强院校之间、系统,部门与院校之间的联系与协作,改变分割封闭、小而全的办学模式,提高综合办学效益”,但这一阶段干部教育培训是相对封闭的、垄断的。
(二)第二阶段:允许高等院校、境外资源介入干部教育培训
这一阶段主要体现在1996年和2001年出台的两个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中。《1996-2000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中发[1996]10号)在强调发挥党校、行政学院、干部院校等培训基地作用的同时,首次提到“发挥普通高等院校的作用”,“有计划、有步骤地采取国(境)内外相结合的方式培训各类急需而紧缺人才和优秀年轻干部”,以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和科学计划。这个规划还首次提出干部的自主参训机制,“建立以需求为导向,实行组织按计划调训与干部自主参训相结合的充满活力的干部教育培训运行机制”。
《2001年-2005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中发[2001]4号)在利用高等院校和国(境)外资源为干部教育培训服务等方面的提法上更有所加强,提出“利用高等院校等多种渠道为干部教育服务”,“积极开辟国(境)外培训渠道,逐步确定一批中长期培训合作项目”。此外,该规划还首次提出“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多形式、重实效、充满活力的教育培训格局更加完善”;提出“要对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实行资格审查制度,建立优胜劣汰机制,提高培训质量和办学效益”。这是打破垄断、市场机制逐渐引入的阶段,对更多优质教育资源引入干部教育培训领域起了积极作用,也增大了干部教育培训产品的供给。
(三)第三阶段:明确提出建立干部教育培训市场机制
《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中发[2006]3号)在建立市场机制方面有了突破性地进展,明确提出“建立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准入制度,公布相应的准入标准;培育和规范干部教育培训市场,引导干部教育培训机构优化服务,提高质量,逐步形成由干部教育培训主管部门指导、公开平等、竞争有序的干部教育培训市场机制”。
围绕市场机制的建立,提出以下措施:
一是在充分发挥党校、行政学院和干部学院等主渠道主阵地之外,将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社会培训机构和境外培训机构等一道纳入干部教育培训之中。提出“构建分工明确、优势互补、布局合理、竞争有序的干部教育培训机构体系”。针对境外培训,《条例》第二十四条作了专门规定:“加强和改进境外培训工作。干部教育培训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工作需要,科学设置境外培训项目,择优选派培训对象,合理确定培训机构,严格培训过程的管理,注重培训质量和效益。”
二是明确提出培育和规范干部教育培训市场,建立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准入制度,对承担干部教育培训任务的培训机构进行资质认可,同时建立干部教育培训机构评估制度,加强对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的评估,引导干部教育培训机构优化服务,提高质量。
三是提出实行干部教育培训项目管理制度,干部培训管理部门采取直接委托、招标投标等方式,确定承担培训项目的培训机构,加强项目实施的管理,提高培训绩效。
(四)第四阶段:提出干部教育培训市场机制的具体实施措施
《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中办发[2010]18号)中没有再提“市场机制”,但把培训机构体系开放度不够和竞争性不够、优质培训资源不足与资源相对过剩并存作为当前干部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之一,认为这些问题的存在涉及到干部教育培训体制机制,因此在指导思想中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并提出增强培训机构体系的开放度和竞争性。实际上,比《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在市场机制建立上更加深入,提出了更具体的实施措施。
一是通篇强调要“构建更加开放的干部教育培训格局”,以建立健全“更加开放、更具活力、更有实效的中国特色干部教育培训体系”为目标,在这一体系之下,各类优质资源在干部教育培训中各有分工、各有侧重、各具特色。党校、行政学院和干部学院是主阵地、主渠道,高等学校优质资源侧重开展新知识、新技能、新信息、新理论培训,开辟各类实践教研基地作为加强能力培养和党性锻炼的直观生动课堂,鼓励引导社会培训机构参与干部教育培训,积极利用境外著名大学和其他培训机构开展干部培训。这一点实际上是在干部培训需求增大的情况下,扩大干部教育培训资源供给,逐步发挥供求机制功能,为形成竞争机制奠定基础。 二是通篇强调“竞争择优”,在改革的基本原则中强调“坚持改革创新,竞争择优”,在主要目标中提出要“形成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主渠道作用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和其他培训机构积极参与,网络培训广泛运用,开放竞争、优势互补、充满活力的办学体制”,在运行机制改革中明确提出“建立激发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办学活力的竞争择优机制”,要推行项目管理制度,在各类培训机构中择优确定培训项目承担者;还提出“建立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估机制”,对办学机构进行评估,作为培训机构承担培训任务、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在《2013-2017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中进一步明确提出“探索建立项目管理制度,完善竞争择优机制,对知识能力类培训逐步推行项目招投标”。
三是推行干部选学,提出“建立组织调训为主、自主选学为辅的干部参训机制”,逐步扩大干部选择培训机构、培训内容、培训师资、培训时间的自主权。干部选学制度的推出,意味着某种意义上确立了干部在教育培训市场的终端消费者地位,迫使各培训机构不得不根据干部需求特点进行改进,把自身改革当作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办学实践:干部教育培训市场机制运行状况
(一)干部教育培训市场的初具规模
市场不仅是商品交换的场所,从本质上说体现了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有可供交换的产品、有需求、以及有交换关系,就有了市场。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资源配置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延伸到了干部教育培训领域。从实践情况看,我国已经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干部教育培训市场。主要体现在:
一是存在巨大的市场需求。一方面中央有要求。党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大规模培训干部,并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和《2006-2010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中明确提出干部教育培训面向全体干部,实行全员培训,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要求,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政党”,把学习型放在首位。《2013-2017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不仅对各级干部的学时有了明确规定,而且对各单位的脱产培训调训率、每单位干部参训率和网络培训学时都有了量化指标。另一方面是干部有热情。一些领导干部充分看到干部教育培训对提升领导素质能力、推动工作发展的重要性,在主阵地、主渠道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他们主动安排本地区本部门干部到高校参加培训,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干部能力素质的要求。
二是优质教育资源产品供给增加。尤其是中央组织部2009年将北大、清华等13所高等学校确定为全国首批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后,一些省(市)也纷纷将一些高校确定为本省(市)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使高校开展干部教育培训更加合法化。一些境外机构、社会培训机构也参加到干部教育培训中来。
(二)培训机构的市场化运作
从具体实践来看,高等院校大多数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开展干部教育培训,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培训项目来源市场化。他们借自身品牌、实力,通过市场竞争而非上级单位指令性计划安排获得培训项目,与主管单位形成一种以项目为中心的平等契约关系,主管单位相应地按照市场价格向培训机构支付培训费用。
二是实行人员聘用制。除少数骨干人员为单位事业编制之外,绝大部分人员按照《劳动合同法》实行合同聘用制。培训机构根据业务需要自行决定聘请员工的数量规模,向员工支付薪资待遇。这样,既可以缓解学校正式事业编制不足,还可以定期对员工进行考核,实行末位淘汰,提高工作效率。
三是授课教师兼职制。没有专职师资队伍,是否聘用一名老师上课,以及聘用次数,完全取决于该老师课程的市场需求程度以及其讲课质量高低,课酬标准也根据市场行情协商确定。
四是按市场原则有偿使用各类资源。高等学校是具体承办干部教育培训的二级机构,在举办每个培训项目的时候,还需要向学校上缴一定比例的办学费用,以补贴国民教育经费所需。在办公场所、教学场地、仪器设备等资源使用上,也是按照市场原则向有关单位支付费用。
五是后勤社会化。高校举办干部培训,在后勤方面基本上采取了社会化的模式,即学员住宿依托校园周边宾馆,极少部分安排在校园内部,就餐则安排在学生食堂,少部分在宾馆就餐。
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近年来在完成主管单位指令性培训计划的同时,也承接一些来自横向单位的培训项目,表现出一定的市场化倾向。比如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在2001年分别成立培训中心,对外承接各类市场业务。
(三)培训项目的市场化运作
除了理论武装、党性教育等培训由主管部门向主渠道主阵地等培训机构以指令性计划下达外,一些以能力培养、知识更新的专题培训项目则以市场化模式运作。主管单位根据培训机构的办学实力、办学质量、办学声誉以及办学价格来决定承办单位。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是主管单位将培训项目直接委托给培训机构举办。二是通过公开招标确定承办机构。早期阶段,市场尚不成熟,很多培训项目都是通过委托方式进行,由主管单位与培训机构协商培训主题、课程设置、师资安排、费用预算等。在市场规模逐渐扩大、培训机构逐渐增多的情况下,招标竞标方式开始兴起。北京、山东、山西、四川等省组织部门组织本省培训项目推介招标,从资源配置上打破了主渠道主阵地与高校、社会机构和境外机构的界限。
三、高校开展干部教育培训的几点建议
干部教育培训市场机制的政策变迁,给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一些高校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实现了继续教育从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向干部教育培训的转型创新。高校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还要考虑以下方面:
从坚持正确办学方向上严把政治关。即要从政治高度来办学,严格师资选聘标准、严肃讲台纪律。因为干部教育培训是一项特殊事业,要在课堂上给学员传递“正能量”。
从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高度严把质量关。高校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来开展,要将其置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背景之下才有价值和意义。因此,在培训内容上,要及时将党和国家相关政策转化为培训内容。
加強需求调研提高培训质量。按照中央关于“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精神,针对不同培训对象开展需求调研,提高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和个人需求的有机统一。
立足优势学科办出特色。高等学校开展干部教育培训,要充分发挥学校自身的学科优势、智力优势,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最新形势不断研发新课程,办出特色,增强办学实力。
参考文献
[1]程波.培育和规范干部教育培训市场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1,(5).
【责任编辑:李养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