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初,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专题部署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并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为重庆市荣昌区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在这一重大历史机遇下,荣昌积极在国家战略、全市大局中找准定位、找准目标,项目化、事项化、清单化抓好工作任务落实,加快建设“三区一城”,全力打造重庆主城都市区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增长极。
唱好“双城记”,成为重要增长极,关键是要下好人才队伍建设“先手棋”。荣昌以更实举措不断“吸引人”、“解放人”、“激励人”,为建设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增长极提供智力支撑,增强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增长极的底气和活力。
坚持优化环境集聚人才
一是健全完善人才政策。今年底,《荣昌区建设新兴工业城市人才支持政策》《荣昌区招才引智暨“百名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荣昌区乡村人才振兴十四条》3个关键政策将到期,荣昌以人才政策的修订为契机,对现有政策进行深入调研、查漏补缺,参照周边地区做法,适度提高政策标准。增强覆盖率,补齐文化体育旅游类人才支持政策这一空白,形成以工业、乡村、卫生、文旅和党政五支人才队伍为主导的人才政策体系。增强执行力,加大对政策执行情况检查,推动《荣昌区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实施方案(2018—2020年)》各项工作任务打表推进、顺利收官。适时修改《荣昌区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优化人才政策兑现资料、审批方式,最大限度做到“随时申请,限时兑现”。
二是补齐生活环境短板。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一批学校、医院、公园等城市综合配套服务设施。积极推动渝西川东地区区域公共服务协同联动,特别是围绕人才最关心的医疗、教育开展共建,加快推进学校、医院提档升级,解决人才后顾之忧。完善与周边地区互联互通的立体交通网络体系,统筹推进水利、能源、环保、通信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让公共服务实现区域共享,积极打造成渝地区高品质生活宜居之地,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三是探索人才合理流动。要树立区域内人才“共赢”、“共建”、“共享”思维,以建立四川泸州、内江和重庆永川、荣昌4个国家级高新区产业联盟为契机,加快建立“高效、务实、合作、互信”的一体化人才推进机制。推动西南医科大学、内江师范学院、重庆文理学院、西南大学(荣昌校区)等高校开展校地企、产学研交流合作,共建大学生实习和职业实训基地,实现区域内各级各类人才优势互补、共通共建。积极推动渝西川东地区人才市场一体化,运用大数据平台技术建立统一的人才市场,实行信息的分类与精细化管理,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聚焦“国字招牌”集聚人才
一是在机构和人员上政策倾斜。在外引方面,加大引才资金的投入力度,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面向社会引进一批机场建设、管理的中高层次人才,在待遇、聘任、保障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二是在薪酬制度上大胆探索。对于优秀的“高尖精”人才,拟采取“工资 项目 股权”薪酬制度,即采取与人才开展项目合作的方式,在经济待遇上给予人才补贴。年底会同用人单位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合格后发放项目补贴,既能考核人才,又能激励人才。鼓励民营企业、非国有平台企业实施股权激励制度,通过管理入股、技术入股等方式给予人才股权激励。
三是在用才方式上不拘一格。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生猪大数据中心,计划探索在北京、杭州、重庆等地设立办事机构或研发分中心,采取“飞地”模式柔性引才,破解因工作地点导致的引才难问题。
四是在聘任方式上更加灵活。对于优秀人才,在聘任方式上拟提供“编制 票子 帽子”相结合的引进模式,既可以给编制,也可以给“票子”,甚至可以给“帽子”。
围绕人才高地集聚人才
一是实施“四万”工程,培养一批懂专业、数量足的“塔基”人才。要实现人才强区,必须要塔基与塔尖并重,塔基的深度决定了塔尖的高度。实施“万名一本生”工程。大力支持西南大学(荣昌校区)扩建校园、扩大办学规模、拓展学科专业等,力争3年之内在校学生规模达1万人。实施“万名高职生”工程。努力争取重庆市政府同意荣昌筹建重庆农牧科技职业学院,采取市场化方式进行运作,通过引进民间资本或民办公助等方式,争取尽快落地、建成招生,力争3年之内学生规模达1万人,招生5年后争取升格为重庆农牧科技职业大学。实施“万名中职生”工程。加快启动区职教中心二期工程建设,进一步扩大学校规模,力争3年之内在校学生达1万人。推动与优质企业结对合作发展,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无缝对接。实施“万名社会培训”工程。统筹各行业培训资源,全面开展在职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创新驱动培训、实体经济企业运行培训等,每年社会化培训超1万人。
二是实施“三千”计划,为人才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实施千名党政人才成长计划。以千名处级干部、优秀年轻干部为重点,依托上海国家会计学院、西南财经大学、重庆大学等高校,开展高素质专业化培训,补齐干部在金融、经济、治理现代化等领域的知识空白、经验盲区、能力弱项,提升干部战略认知、科学规划、推动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实施千套人才公寓建设计划。加大安居力度,增加人才公寓“再投入”。实施千万人才经费支持计划,加强人才项目资金管理与监督,确保资金精准使用,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三是实施服务升级方案,营造“近悦远来”良好生态。推动服务内容升级。推行线上办理,让人才办事“足不出户”。加快推进“人才金卡”制度,打造服务“星级标准”;加强对优秀人才的跟踪培养,制定优秀人才“一对一”指导成长计划,要把优秀人才留在重点岗位,加强重点指导,实施重点培养;推动服务质量升级。采取实地调研、专项督查、全面收集等方式,建立完善人才信息库、人才平台信息库,进一步夯实工作基础;强化人才工作考核,建立人才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述职制度,将聯系服务专家、人才管理服务工作纳入党政一把手述职述廉、目标考核重要内容。
(作者系中共重庆市荣昌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唱好“双城记”,成为重要增长极,关键是要下好人才队伍建设“先手棋”。荣昌以更实举措不断“吸引人”、“解放人”、“激励人”,为建设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增长极提供智力支撑,增强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增长极的底气和活力。
坚持优化环境集聚人才
一是健全完善人才政策。今年底,《荣昌区建设新兴工业城市人才支持政策》《荣昌区招才引智暨“百名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荣昌区乡村人才振兴十四条》3个关键政策将到期,荣昌以人才政策的修订为契机,对现有政策进行深入调研、查漏补缺,参照周边地区做法,适度提高政策标准。增强覆盖率,补齐文化体育旅游类人才支持政策这一空白,形成以工业、乡村、卫生、文旅和党政五支人才队伍为主导的人才政策体系。增强执行力,加大对政策执行情况检查,推动《荣昌区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实施方案(2018—2020年)》各项工作任务打表推进、顺利收官。适时修改《荣昌区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优化人才政策兑现资料、审批方式,最大限度做到“随时申请,限时兑现”。
二是补齐生活环境短板。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一批学校、医院、公园等城市综合配套服务设施。积极推动渝西川东地区区域公共服务协同联动,特别是围绕人才最关心的医疗、教育开展共建,加快推进学校、医院提档升级,解决人才后顾之忧。完善与周边地区互联互通的立体交通网络体系,统筹推进水利、能源、环保、通信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让公共服务实现区域共享,积极打造成渝地区高品质生活宜居之地,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三是探索人才合理流动。要树立区域内人才“共赢”、“共建”、“共享”思维,以建立四川泸州、内江和重庆永川、荣昌4个国家级高新区产业联盟为契机,加快建立“高效、务实、合作、互信”的一体化人才推进机制。推动西南医科大学、内江师范学院、重庆文理学院、西南大学(荣昌校区)等高校开展校地企、产学研交流合作,共建大学生实习和职业实训基地,实现区域内各级各类人才优势互补、共通共建。积极推动渝西川东地区人才市场一体化,运用大数据平台技术建立统一的人才市场,实行信息的分类与精细化管理,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聚焦“国字招牌”集聚人才
一是在机构和人员上政策倾斜。在外引方面,加大引才资金的投入力度,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面向社会引进一批机场建设、管理的中高层次人才,在待遇、聘任、保障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二是在薪酬制度上大胆探索。对于优秀的“高尖精”人才,拟采取“工资 项目 股权”薪酬制度,即采取与人才开展项目合作的方式,在经济待遇上给予人才补贴。年底会同用人单位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合格后发放项目补贴,既能考核人才,又能激励人才。鼓励民营企业、非国有平台企业实施股权激励制度,通过管理入股、技术入股等方式给予人才股权激励。
三是在用才方式上不拘一格。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生猪大数据中心,计划探索在北京、杭州、重庆等地设立办事机构或研发分中心,采取“飞地”模式柔性引才,破解因工作地点导致的引才难问题。
四是在聘任方式上更加灵活。对于优秀人才,在聘任方式上拟提供“编制 票子 帽子”相结合的引进模式,既可以给编制,也可以给“票子”,甚至可以给“帽子”。
围绕人才高地集聚人才
一是实施“四万”工程,培养一批懂专业、数量足的“塔基”人才。要实现人才强区,必须要塔基与塔尖并重,塔基的深度决定了塔尖的高度。实施“万名一本生”工程。大力支持西南大学(荣昌校区)扩建校园、扩大办学规模、拓展学科专业等,力争3年之内在校学生规模达1万人。实施“万名高职生”工程。努力争取重庆市政府同意荣昌筹建重庆农牧科技职业学院,采取市场化方式进行运作,通过引进民间资本或民办公助等方式,争取尽快落地、建成招生,力争3年之内学生规模达1万人,招生5年后争取升格为重庆农牧科技职业大学。实施“万名中职生”工程。加快启动区职教中心二期工程建设,进一步扩大学校规模,力争3年之内在校学生达1万人。推动与优质企业结对合作发展,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无缝对接。实施“万名社会培训”工程。统筹各行业培训资源,全面开展在职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创新驱动培训、实体经济企业运行培训等,每年社会化培训超1万人。
二是实施“三千”计划,为人才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实施千名党政人才成长计划。以千名处级干部、优秀年轻干部为重点,依托上海国家会计学院、西南财经大学、重庆大学等高校,开展高素质专业化培训,补齐干部在金融、经济、治理现代化等领域的知识空白、经验盲区、能力弱项,提升干部战略认知、科学规划、推动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实施千套人才公寓建设计划。加大安居力度,增加人才公寓“再投入”。实施千万人才经费支持计划,加强人才项目资金管理与监督,确保资金精准使用,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三是实施服务升级方案,营造“近悦远来”良好生态。推动服务内容升级。推行线上办理,让人才办事“足不出户”。加快推进“人才金卡”制度,打造服务“星级标准”;加强对优秀人才的跟踪培养,制定优秀人才“一对一”指导成长计划,要把优秀人才留在重点岗位,加强重点指导,实施重点培养;推动服务质量升级。采取实地调研、专项督查、全面收集等方式,建立完善人才信息库、人才平台信息库,进一步夯实工作基础;强化人才工作考核,建立人才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述职制度,将聯系服务专家、人才管理服务工作纳入党政一把手述职述廉、目标考核重要内容。
(作者系中共重庆市荣昌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