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机制创新与实现路径研究

来源 :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an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前言
  教育信息化是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创新人才培养和校园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前,国家领导人和教育管理部门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高校作为信息化新理念、新技术的先行者和排头兵,教育信息化应围绕智慧校园的体制机制创新、教学应用融合和校园生态构建等方向纵深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4月19日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网络空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引进人才力度要进一步加大,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步子要进一步迈开”。调查表明,在这股发展热潮中,高校现有的信息化人才队伍逐渐不能适应教育信息化的高速发展需求。目前高校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机制陈旧,专业人才引进困难,边缘化情况严重,制约了教育信息化的活力释放和良性发展,是我们亟待改革创新和突破解决的课题。
  二、高校信息化人才队伍现状
  当前,高校信息化工作可以依托的人才队伍主要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在学校信息化部门的专业全职人员;
  第二类是分散在党政管理部门和教学科研单位的兼职信息员;
  第三类是企业合作或外包服务的驻校开发维护人员。
  整体上看,高校信息化人才队伍目前存在以下问题:
  1.规模相对较小,难以满足各校信息化发展需求
  国外高校的IT部门普遍配备了较为充足的技术人员与服务人员,一般能达到200~500人的规模,人均服务师生数为100人左右。目前国内高校信息化部门整合程度较高、人员规模较大的也仅仅突破100人,一般高校人员规模普遍在30~50人或更少,人均服务师生数更是远远落后于国外一流高校,如图1、图2所示。受人员规模限制,信息化部门只能把主要力量放在信息化项目的建设维护上,忽略了策划推广和后续服务团队建设,严重影响师生的信息化服务体验,制约了信息化应用效果。
  2.结构存在缺陷,普遍缺少领军人物和开发人才
  从历史发展看,高校信息化专业化全职人员中很大部分早年从事硬件(校园网、数据中心)维护工作,由于环境和个人因素,许多人员在跟踪学习新理念、新技术方面已经远远落后于当前的教育信息化发展。目前,国内很多高校信息化部门存在高职称人员数量和比例不高,如图3、图4所示,年龄和专业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在一些攻坚克难的项目建设中,学校常常面临无人可用的局面。此外,“智慧校园”阶段的信息化建设,高校普遍缺少高水平的复合型领军人物和软件开发类人才。
  3.工作定位不高,职称晋升和薪酬激励制度受限
  按现在的高校人事管理体系,国内高校的信息化部门大多数仍属于教辅系列,缺乏规划、管理和统筹能力,主要从事技术工作,存在不同程度的边缘化现象,难以主导全局信息化工作推进。专业人员职称晋升和薪酬制度一般参照实验序列,即使与校内同序列人员竞争也不占优势;兼职人员从事信息化工作缺少评价和奖励机制,难以激发各类人员的工作热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信息化工作的开展。
  4.人才流动不畅,人事制度和市场期望存在鸿沟
  通常情况下,高校教学科研高水平人才的竞争主要是高校间的竞争,但信息化专业人才的竞争除了校际之间的竞争,主要是学校与市场、企业的竞争。高水平的IT人员在人才市场中属于高薪群体,市场竞争非常激烈。目前虽然有些高校出台了一些针对性政策,但整体而言,受人事制度、薪酬体系和发展平台等因素制约,高校在高水平IT人才的引进方面仍处于弱势地位。
  5.创新能力不强,鼓励创新和成果转化渠道不顺
  高校信息化建设是很好的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基地,在发展理念和师生需求方面具有企业不可比拟的优势。由于高校普遍未建立良好的鼓励创新和成果转化机制和渠道,导致许多创新成果没有发挥应有的价值,给创新人才带来巨大心理落差,直接导致大量创新性人才的流失。
  6.工作缺乏协同,统一认识和全局推进还有困难
  目前,普遍存在校内外各类信息化人才的汇聚和整合力度不足,办法不多,工作协同能力有待加强。不同类别、性质和层次的人员在认识、理解和把握上存在较大差异,全局工作推进困难,亟待建立人员的全局协调和培训机制,整合全校信息化人员力量,促进信息化工作的有效推进。
  三、当前加强高校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的紧迫性
  创新高校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机制,是高校响应国家“互联网 ”发展战略,实现教育信息化从“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升级转型和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信息化人才建设的紧迫性主要体现在:
  1.顶层设计与全局协调的需要
  当前高校的事业发展战略跟信息化战略定位、学校全局信息化与局部信息化、学校内部信息化与外部信息化环境仍存在步调不一致甚至发展脱节的现象,需要兼具管理规划、统筹协调和较高信息化素养的复合型领军人才。
  2.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高校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技术上是建立在一个较为科学完整的技术框架上的,底层技术和安全框架的设计扩展能力直接决定了上层应用和信息化服务的实际效果。良好的技术框架需要具有信息系统底层分析和设计能力的拔尖型人才。
  3.应用深度融合的需要
  校园信息化应用和服务在流程、数据、认证和消息等方面要高度的联动贯通,以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促进校园的现代化治理服务水平。这项工作需要在用户需求调研、前端程序开发具有较强业务能力的专业型人才。
  4.推动创新创业的需要
  当前,信息化是推动在校学生创新创业的主阵地,基于“互联网 ”和大数据的思维已经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主旋律。为了在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中催生出更多更好的创新创业项目和具有推广价值的校园信息化产品,需要兼具创新精神、策划推广和技术指导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四、创新“互联网 ”时代高校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机制   “互联网 ”时代已经到来,互联网的创新成果将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信息化分会理事长蒋东兴指出:“十三五”高校的信息化发展重在融合创新,面临的主要挑战在于提升。围绕“十三五”期间全社会与高校的信息化发展主题,高校应在信息化发展规划中以真正体现人的主体价值为目标,创新高校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机制。
  1.“互联网 ”时代高校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原则
  “互联网 ”时代和智慧校园建设阶段,高校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1)适应性原则:即紧密结合本校教育信息化的战略发展和主要任务,根据人员特点划分现有人员的职责岗位,引进迫切需要的各类人才。
  (2)发展性原则:即高校信息化人才队伍必须建设成一个具有发展潜能的弹性系统,确保良好的个人发展空间。
  (3)激励性原则:即建立一套适用于信息化从业人员的科学评价、职称申报、工作考核、岗位薪酬等配套机制,激发现有信息化人员的工作热情,提高对高水平人才的吸引力。
  (4)多样性原则:即结合工作任务,保持人才队伍来源和人员特点的多样性,避免对某类人员的过度依赖。
  (5)灵活性原则:即建立灵活的人员流入流出机制,解放由于编制形成的人才队伍僵化问题,在人员的引进方面与市场机制接轨。
  (6)创新性原则:即鼓励信息化人员的创新创业活动,并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成果转化机制。
  2.“互联网 ”时代高校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方案
  根据上述原则,结合高校信息化的融合创新需求,本文提出构建高校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型人才队伍的建设方案,如图5所示。
  信息化人才队伍主要由三个人员层次构成,信息化领军人物、规划层和执行层。
  位于信息化人才队伍最顶层的是主持学校全局信息化工作的专职领军人物。信息化领军人才要被赋予一定行政级别,能够参与全校的战略规划制定和重大事项决策,并有足够的权限要求学校各单位通过信息化手段优化学校治理,推进学校的各项改革工作,实现信息化与学校工作的全面融合。这个岗位需要兼具管理规划、统筹协调和深刻理解信息化本质的复合型领导人才。
  总工程师/技术(安全)架构师、咨询专家/研究创新人员、管理协调人员共同组成人才队伍的规划层。其中,总工程师是信息化队伍的核心技术人员,主要从技术角度设计学校的信息化整体技术框架、发展路线和安全体系,确保技术层面的可持续、可扩展、开放式和安全发展。咨询专家和研究创新人员主要从提供专家建议、指导新技术研发、促进技术转化的角度使信息化队伍始终站在信息化理论技术的前沿。管理协调人员主要从信息化工作的协调推进、队伍的管理保障角度维护整个队伍的正常运转。
  执行层主要包括基础平台与公共服务平台开发维护、应用系统开发维护、基础设施运行维护、信息化服务团队和项目策划等五类人员,分别负责一块业务实施层面的工作。
  信息化队伍的人员来源构成有信息化技术部门、职能部处、院系、学生(实习生)和校外企业等人员。根据工作推进的需要和不同人员特点,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用好用活。例如,发挥学科与科研优势充分吸纳相关学院专家指导和参与技术研发和转化工作;发挥职能部处信息员的业务优势参与应用系统开发,流程规划;发挥学生的热情朝气参与信息化服务;引入企业在不同领域的技术优势,完成自主研发难度较大的项目建设等。
  五、“互联网 ”时代高校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实现路径
  真正实现“互联网 ”时代高校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方案,需要高校在信息化工作机制与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等方面取得创新与突破。我们在局部的机制创新中容易遇到与大环境不适应,甚至冲突的情况,需要高校同仁集思广益、凝智聚力,既要在思想上深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信息化人才“对于特殊人才要有特殊政策”的讲话精神,又要在做法上灵活有效,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壮大信息化人才队伍。近些年,华南师范大学在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创新机制与建设路径上作了一些探索,学校在教育信息化内涵发展、自主开发、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新时期,要打造好信息化人才队伍,主要的路径有:
  1.学习国外高校先进经验,设立CIO机制
  借鉴国外高校的CIO(首席信息官)体系,围绕信息化领军人才为核心构建信息化人才队伍。CIO应该能够深度参与学校的各项重大事项的讨论与决策,从信息化的角度提供政策参考,进而实现全校战略发展与信息化发展的全面融合,加强全局的规划与协调力度,提高学校信息化发展的整体效益。
  2.建立导向正确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信息化人员在高校主要从事服务支撑性工作,应建立较为特殊的工作评价和激励机制。在人事岗位与薪酬改革中,对于信息化队伍中的各类在编人员来说,要以个体工作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校园服务质量和现代化治理水平等领域发挥的作用为导向,探索适合信息化人才发展的评价和激励机制,配套相应的职称评审、岗位聘任制度,政策上要向关键岗位、核心人才作适当倾斜。
  3.完善信息化队伍的人员结构
  信息化技术的更新换代非常快,为保持队伍的活力,应在确保核心人员稳定的前提下,控制编制人员规模,按照“在编--预聘制--非编制—流动岗”的模式壮大人员队伍,持续完善队伍的年龄结构、功能结构与技术结构。近年来,我校对现有编制人员做了岗位调整优化,一般性人才主要调整到基础设施运行维护和应用系统建设。学校成立软件开发运营中心,由编制内优秀人才负责技术的整体设计把关,大量的服务性、策划性和开发性工作主要由非事业编制人员完成,非编制人员已经成为学校信息化队伍的重要力量。
  4.推动人员薪酬与市场接轨
  信息化专业人才是目前市场上竞争非常激烈的群体,高校目前薪酬体系在该类人才的引进上根本没有竞争力。高校需要探索年薪加绩效的薪酬制度,把信息化高端人才纳入学校高水平人才引进计划,允许开发人员承接本校软件开发任务获得报酬,逐步拉近校园与企业间的信息化人才待遇差距,消除信息化人才由企业向校园的流动障碍。
  5.挖掘高校学生资源,构建强有力的策划与服务团队
  丰富的学生资源是高校信息化人员队伍建设的一大优势,高校许多学生都有参与学校信息化建设服务,参与信息化创新创业的能力和意愿。在我们的信息化工作实践中,我们调动学生资源,取得良好效果。不少学生毕业后加入学校信息化队伍,也为学校提前培养了可造之材。例如:
  (1)我校在校园综合维修服务中创新O2O模式,采用线上保修和服务抢单模式。目前校园网用户服务主要有学生网络助理抢单完成,有效地提高了网络服务效率;
  (2)软件开发实习生参与了多项信息化创新创业项目的研发,在粤港澳和广东省移动互联网和计算机程序设计中屡屡获奖,取得多项软件著作权;
  (3)建立学校网络安全学生团队,协助校园网络安全防护,参与网络空间攻防实践,多次在各级网络安全大赛中获奖。
  6.推进校企人员合作,发挥企业的人力优势
  企业在信息化项目实施和软件开发有丰富的人员、技术和经验积累。学校以项目委托开发或合作研发的方式,吸引企业派遣人员长期驻校进行软件开发和技术服务,既加快了学校的信息化项目实施进度,也为企业提供了产品孵化和应用试验基地,促进了校企共赢。
  7.鼓励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人员创业
  许多高校在信息化建设中开发了具有创新性、可复制推广的信息化应用,但由于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机制的限制,这些应用很难在其他高校产品化推广。近期,国家出台了鼓励高校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利好政策,高校应把握时机,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尽快制定相关管理办法,鼓励信息化新技术、新产品的成果转化,允许创新人员取得产品利润,一方面吸引更多人才加入高校信息化队伍,另一方面也减轻学校的人员薪酬压力。高校应探索信息化应用开发类项目的校内立项机制,挖掘学校内在潜力。
  六、结束语
  信息化人才队伍是高校在现代化和信息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力量,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软实力之一。目前,高校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已经落后于教育信息化的整体发展态势,改革创新迫在眉睫。在“十三五”即将启动之际,高校应立足长远,做好信息化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规划,勇于破解难题,构建起强有力的人才队伍,更好地支撑和服务于学校的未来发展。
  (编辑:杨馥红)
其他文献
文章分析了建筑设计专业当前学生学习的现状,提出利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借助数字化平台建设,引导、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建立自主学习平台模式确立学生学习的内
经过十年的改革、转型,整个勘察设计行业取得了飞速发展,尤其是去年国家四万亿投资的拉动下,部分勘察设计单位的发展取得了瞩目的成绩。
结合工程实例分析了地下室上浮的原因和机理,详细介绍了采用压密注浆处理地下室上浮的施工方案,并通过对实测的沉降数据进行分析,进一步证实压密注浆的效果。
通过对国际工程建设市场运行模式和总承包项目特点的研究,对中国工程公司在国际工程建设市场的标准作为给出了一些探索和思考。
摘 要:信息素养已成为每个公民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之一,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易让学生陷入枯燥、呆板、厌倦的恶性循环中,文章对“新闻3 1”教学模式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实践分析。  关键词: 教学模式;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8-0063-02  一、引言  信息素养已成为一个社会公民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信息技
湿法脱硫工艺目前在热电厂中应用广泛。论文分析了烟气腐蚀的机理,提出烟囱结构选型的建议,对常用的防腐材料进行技术经济分析比较,并针对已建和新建烟囱分别给出了经济合理的防
随着城市发展日益加速,电力需求相应增长,对电力设施建设提出了新的需求,即由供电企业和规划部门联合开展城市电力设施布局规划。为解决电力设施布局规划中的变电站选址定容
热水锅炉及采暖系统运行中,经常出现一些供热故障。这些供热故障有的是由热水锅炉及附属设备本身造成的,有的是设计原因造成的,有的则是采暖系统缺陷造成的。本文从工程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