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能力,是人们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顺利而有效地完成阅读活动的能力,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能力。苏霍姆林斯基称阅读能力为“掌握知识的技能”,小学生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就如拿到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就能通过对文质兼美的文章的阅读,受到美的感染、情操的陶冶,同时也能在阅读中大量吸收语言,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关键词: 阅读;需要;语文;独立
小学语文教学是为学生的阅读和写作作准备的,没有较高的阅读能力,就不可能有较高的写作能力,可见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阅读能力,是人们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顺利而有效地完成阅读活动的能力,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能力。苏霍姆林斯基称阅读能力为“掌握知识的技能”,小学生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就如拿到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就能通过对文质兼美的文章的阅读,受到美的感染、情操的陶冶,同时也能在阅读中大量吸收语言,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一、遵循阅读规律,抓学生阅读心理
小学生处于学龄初期,该年龄期的学生一般说来很乐意并很有兴趣去掌握新知识、技能和技巧,渴望学会阅读,遵循着“感性——理性——再感性——再理性”的阅读心理程序来发展学生的认识,使学生对阅读材料有较深的理解,随着阅读的深入,逐渐形成一些正确的社会情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阅读中提高学生的感受语言文字的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二、目标强化,驱动小学生阅读需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乐学乐读,让阅读要求内化为学生本身的意愿。使之成为一种需要,成为学生进行阅读活动的动力源泉。随着语文的交际功能日益明显,越来越需要我们丰富的信息,所以社会生活需要学生从小就强化自己的知识,这就是外部的驱动力;作为教师,促进小学生阅读的内部驱动力,使之产生自身的阅读需要,是一种事半功倍的好方法。
对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以诱发其阅读的欲望,剌激他的阅读兴趣,剌激阅读学习。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理想、求知欲、审美趣味等深层的长远的阅读动机,使之发挥更大的动力作用。当阅读需要来自于学生内心深处,其所发挥的功效就远非来自老师与家长的忠告与提醒所能比拟的。
三、教给阅读方法,创设阅读氛围
撷取一些简便易行、成效显著的阅读方法向学生推荐,使学生的阅读活动有方法可依凭,能增进学生取得良好阅读效果的信心。
阅读忌漫无目的,毫无规划。也忌毫无章法,不解其义。把简单易行的好方法传授给学生,才能使阅读行之有效。
(1)目标阅读法。
要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与读物的实际情况来选定阅读目的。在阅读时要直接捕捉与目标有关的材料,通过各种途径达成目标,避免绕圈子。然后,在此基础上,及时进行筛选,找到真正切中目标的实际内容。例如:课堂上带着问题去读。
(2)快速阅读法。
做到一目十行。阅读时注意力高度集中,半途中不回视、不重读。另外,还可灵活运用多种筛选信息的方法,只选取主要信息,尽量排除次要的与无关的信息。阅读结束后,要求学生复述大意、浓缩要点,编写提纲,及时反馈,检查有效阅读的效果。提高学生概括总结能力,锻炼学生学会做到注意力高度集中。
(3)以意逆志法。
孟子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这就是说拿自己的“意”,即思想、知识、经验来推想作者的思想。课本中出现一些古诗、古代寓言故事以及一些有比较深刻的思想意义的作品,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加深理解。如:苏教版第十二册语文课本中《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中有一句笛福说过的话:“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
(4)写写画画法。
精读离不开写写画画,随读随思。美国哲学家、教育家阿德勒主张随着阅读和思考,在书中写写画画,作各种各样的记号,并写下自己的随感。他认为这才是书籍的主人,这过程就是占有书籍的过程。凡是好词好句用一种符号圈出,作者的思路立意用另一种符号画出,疑难不解之处再用其他符号勾出。多读多思,勤画勤写,一定会取得成效。
四、创造阅读条件,共享阅读资源
多服务,为学生创设更优的阅读条件。让学生在幽雅的环境中舒舒服服地进行课外阅读。
1、教室设置图书角。开展“圖书共读”活动,把学校图书及学生个人图书充分利用起来。就可以组织学生上课外阅读指导课,这样让学生感受到温馨愉快的阅读氛围。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为了介绍图书,也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图书展览,把被介绍的图书陈列出来,同时展出学生整理编写的宣传图书的资料。资料可包括图书内容提要,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
2、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把学生从繁重的书写作业中解放出来的同时,让学生轻松快乐地阅读。其实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说写的能力无形之中就会有所促进。
3、在年级中开展易书节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相互交换图书,方便阅读。
五、由扶到放,提高阅读能力,
1.阅读感知能力
阅读感知能力就是通过阅读感性的材料的文字符号来了解内容,即了解文章写了什么的能力。认字是阅读感知的基础,从每人一本《汉语大词典》,随时查找字的正确读音,到逐步增加识字量。掌握字的音、义在不同语境中的变化,才能顺利地看书、看报,感知文章内容。在这基础上训练学生初步理解词义,掌握句子、段落和整篇文章的大致意思,也就是对文章进行初步理解。通过大量阅读、不断积累感性语言材料、积累语言知识、积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是学生阅读能力得以提高的基础。 2.训练理解能力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要从感知进一层到对阅读材料从形式到内容进行全面理解,通过对材料的分析、综合,概括了解文章是怎么写的和为什么写的,从而理解文章的深层意识。这是阅读能力的核心, 首先要训练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并指导学生利用“直观法”(如图画、手势)、“分析综合法”(先理解合成词中各语素的意义再综合理解)、“比较法”(近义、反义、褒贬义)、“造句法”等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然后训练学生理解各种语言构造的能力(句意、段意和文章中心)。理解了具有深刻含义的句子,有助于对课文内容深刻理解;理解了感情浓厚的句子,能使读者受到感染,加深对文章的感受,理解了在文章结构上有重点作用的句子,有助于理解文章的思路。所以训练学生对句意的理解,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环节。可采用“朗读法”(增强语感)、“析句法”(辨析句子结构规律)、“探讨法”(探讨句的深刻含义、感情色彩、句与句的关系)、“练习法”等多种方法理解句子。理解篇的能力重在培养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总之,要训练好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需要把握好学生理解的不同层次,由点点滴滴做起。
3.以朗读促阅读能力
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语感,同时朗读可以生动、形象地再现文章内容和情感,及时反映出学生对文章理解的程度,借助朗读也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可出声朗读,分角色朗读,还可以逐步向默读过渡。
4、课外阅读促提高
提高小学生阅读水平的方法首要在于选择读物,要从易到难,逐步增加难度,选择时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与阅读心理。适当补充学生易读爱读的课外书籍更会增大学生知识面,促进学生的阅读兴趣。
5、多读促理解
其次是对理解程度的要求要适当,对同一篇读物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分几遍阅读,随阅读遍数的增加再进而提出进一层的理解要求,使学生经过几遍阅读之后达到较好的理解程度。
6、训练阅读速度的提高
阅读速度的要求,要逐步训练,使学生掌握略读、默读、跳读、扫读、猜读等方法,以增进阅读的速度。同时,要让理解与速度得到很好的协调,和谐发展。
五、独立阅读,培养阅读耐力
我们经常说让学生必须得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只要能让孩子爱上阅读,孩子独立自主进行阅读活动是迟早的事情。独立阅独能力就是指有足够的理解能力去完成阅读而不需要别人的从旁协助。只有把小学生的阅读水平提高到“能独立阅读”,这才能脱离教师的扶持,得到真正的“自由”。让学生有兴趣地阅讀,从不觉得阅读的枯燥辛苦开始,让学生自主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阅读耐力,逐渐达到进入到独立的阅读。 从书本延伸到书外,从学校拓展到社会,教科书,课外书,报刊,杂志,都在学生的阅读范围之内,自主阅读,搜集信息,随时掌握最新的知识,吸取最鲜活的语言。吸取最鲜活的语言。都是学习语言的材料。让学生主动与文章作者形成对话、交流的关系,以引起共鸣,产生感悟。
总之,进行自主阅读重在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遵循自主原则,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自主体验、自主感悟、自主质疑问难、自主发表见解,把书本知识变成自己精神财富,从而实现主体对外在世界与自我的超越。
参考文献:
[1]汪秀梅.怎样让阅读更有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2]祝禧.阅读教学的真髓[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关键词: 阅读;需要;语文;独立
小学语文教学是为学生的阅读和写作作准备的,没有较高的阅读能力,就不可能有较高的写作能力,可见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阅读能力,是人们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顺利而有效地完成阅读活动的能力,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能力。苏霍姆林斯基称阅读能力为“掌握知识的技能”,小学生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就如拿到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就能通过对文质兼美的文章的阅读,受到美的感染、情操的陶冶,同时也能在阅读中大量吸收语言,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一、遵循阅读规律,抓学生阅读心理
小学生处于学龄初期,该年龄期的学生一般说来很乐意并很有兴趣去掌握新知识、技能和技巧,渴望学会阅读,遵循着“感性——理性——再感性——再理性”的阅读心理程序来发展学生的认识,使学生对阅读材料有较深的理解,随着阅读的深入,逐渐形成一些正确的社会情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阅读中提高学生的感受语言文字的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二、目标强化,驱动小学生阅读需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乐学乐读,让阅读要求内化为学生本身的意愿。使之成为一种需要,成为学生进行阅读活动的动力源泉。随着语文的交际功能日益明显,越来越需要我们丰富的信息,所以社会生活需要学生从小就强化自己的知识,这就是外部的驱动力;作为教师,促进小学生阅读的内部驱动力,使之产生自身的阅读需要,是一种事半功倍的好方法。
对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以诱发其阅读的欲望,剌激他的阅读兴趣,剌激阅读学习。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理想、求知欲、审美趣味等深层的长远的阅读动机,使之发挥更大的动力作用。当阅读需要来自于学生内心深处,其所发挥的功效就远非来自老师与家长的忠告与提醒所能比拟的。
三、教给阅读方法,创设阅读氛围
撷取一些简便易行、成效显著的阅读方法向学生推荐,使学生的阅读活动有方法可依凭,能增进学生取得良好阅读效果的信心。
阅读忌漫无目的,毫无规划。也忌毫无章法,不解其义。把简单易行的好方法传授给学生,才能使阅读行之有效。
(1)目标阅读法。
要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与读物的实际情况来选定阅读目的。在阅读时要直接捕捉与目标有关的材料,通过各种途径达成目标,避免绕圈子。然后,在此基础上,及时进行筛选,找到真正切中目标的实际内容。例如:课堂上带着问题去读。
(2)快速阅读法。
做到一目十行。阅读时注意力高度集中,半途中不回视、不重读。另外,还可灵活运用多种筛选信息的方法,只选取主要信息,尽量排除次要的与无关的信息。阅读结束后,要求学生复述大意、浓缩要点,编写提纲,及时反馈,检查有效阅读的效果。提高学生概括总结能力,锻炼学生学会做到注意力高度集中。
(3)以意逆志法。
孟子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这就是说拿自己的“意”,即思想、知识、经验来推想作者的思想。课本中出现一些古诗、古代寓言故事以及一些有比较深刻的思想意义的作品,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加深理解。如:苏教版第十二册语文课本中《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中有一句笛福说过的话:“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
(4)写写画画法。
精读离不开写写画画,随读随思。美国哲学家、教育家阿德勒主张随着阅读和思考,在书中写写画画,作各种各样的记号,并写下自己的随感。他认为这才是书籍的主人,这过程就是占有书籍的过程。凡是好词好句用一种符号圈出,作者的思路立意用另一种符号画出,疑难不解之处再用其他符号勾出。多读多思,勤画勤写,一定会取得成效。
四、创造阅读条件,共享阅读资源
多服务,为学生创设更优的阅读条件。让学生在幽雅的环境中舒舒服服地进行课外阅读。
1、教室设置图书角。开展“圖书共读”活动,把学校图书及学生个人图书充分利用起来。就可以组织学生上课外阅读指导课,这样让学生感受到温馨愉快的阅读氛围。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为了介绍图书,也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图书展览,把被介绍的图书陈列出来,同时展出学生整理编写的宣传图书的资料。资料可包括图书内容提要,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
2、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把学生从繁重的书写作业中解放出来的同时,让学生轻松快乐地阅读。其实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说写的能力无形之中就会有所促进。
3、在年级中开展易书节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相互交换图书,方便阅读。
五、由扶到放,提高阅读能力,
1.阅读感知能力
阅读感知能力就是通过阅读感性的材料的文字符号来了解内容,即了解文章写了什么的能力。认字是阅读感知的基础,从每人一本《汉语大词典》,随时查找字的正确读音,到逐步增加识字量。掌握字的音、义在不同语境中的变化,才能顺利地看书、看报,感知文章内容。在这基础上训练学生初步理解词义,掌握句子、段落和整篇文章的大致意思,也就是对文章进行初步理解。通过大量阅读、不断积累感性语言材料、积累语言知识、积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是学生阅读能力得以提高的基础。 2.训练理解能力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要从感知进一层到对阅读材料从形式到内容进行全面理解,通过对材料的分析、综合,概括了解文章是怎么写的和为什么写的,从而理解文章的深层意识。这是阅读能力的核心, 首先要训练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并指导学生利用“直观法”(如图画、手势)、“分析综合法”(先理解合成词中各语素的意义再综合理解)、“比较法”(近义、反义、褒贬义)、“造句法”等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然后训练学生理解各种语言构造的能力(句意、段意和文章中心)。理解了具有深刻含义的句子,有助于对课文内容深刻理解;理解了感情浓厚的句子,能使读者受到感染,加深对文章的感受,理解了在文章结构上有重点作用的句子,有助于理解文章的思路。所以训练学生对句意的理解,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环节。可采用“朗读法”(增强语感)、“析句法”(辨析句子结构规律)、“探讨法”(探讨句的深刻含义、感情色彩、句与句的关系)、“练习法”等多种方法理解句子。理解篇的能力重在培养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总之,要训练好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需要把握好学生理解的不同层次,由点点滴滴做起。
3.以朗读促阅读能力
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语感,同时朗读可以生动、形象地再现文章内容和情感,及时反映出学生对文章理解的程度,借助朗读也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可出声朗读,分角色朗读,还可以逐步向默读过渡。
4、课外阅读促提高
提高小学生阅读水平的方法首要在于选择读物,要从易到难,逐步增加难度,选择时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与阅读心理。适当补充学生易读爱读的课外书籍更会增大学生知识面,促进学生的阅读兴趣。
5、多读促理解
其次是对理解程度的要求要适当,对同一篇读物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分几遍阅读,随阅读遍数的增加再进而提出进一层的理解要求,使学生经过几遍阅读之后达到较好的理解程度。
6、训练阅读速度的提高
阅读速度的要求,要逐步训练,使学生掌握略读、默读、跳读、扫读、猜读等方法,以增进阅读的速度。同时,要让理解与速度得到很好的协调,和谐发展。
五、独立阅读,培养阅读耐力
我们经常说让学生必须得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只要能让孩子爱上阅读,孩子独立自主进行阅读活动是迟早的事情。独立阅独能力就是指有足够的理解能力去完成阅读而不需要别人的从旁协助。只有把小学生的阅读水平提高到“能独立阅读”,这才能脱离教师的扶持,得到真正的“自由”。让学生有兴趣地阅讀,从不觉得阅读的枯燥辛苦开始,让学生自主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阅读耐力,逐渐达到进入到独立的阅读。 从书本延伸到书外,从学校拓展到社会,教科书,课外书,报刊,杂志,都在学生的阅读范围之内,自主阅读,搜集信息,随时掌握最新的知识,吸取最鲜活的语言。吸取最鲜活的语言。都是学习语言的材料。让学生主动与文章作者形成对话、交流的关系,以引起共鸣,产生感悟。
总之,进行自主阅读重在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遵循自主原则,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自主体验、自主感悟、自主质疑问难、自主发表见解,把书本知识变成自己精神财富,从而实现主体对外在世界与自我的超越。
参考文献:
[1]汪秀梅.怎样让阅读更有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2]祝禧.阅读教学的真髓[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