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文化、经济、科技“奥林匹克盛会”之称的世博会正渐行渐近,上海乃至中国旅游业迎来了跨越式发展的契机。
1月21日,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下称“世博会”)迎来倒计时100天。截至目前,上海世博园区工程建设已完成计划的90%,售出门票1800多万张,预计届时全球将有7000多万人次前来参加这一历史盛会。
7000万人次的“食、住、行、游、购、娱”,对于旅游业无疑是个黄金机遇。据预测,在上海世博会期间,旅游产业链上的酒店、航空、零售、餐饮、市内交通的受益程度,依次分别为34.39%,26.1%、14.8%、14.2%、10.1%,而对旅游业的推动则不可估量。研究表明,世博旅游97%是以日常旅游为基础的,它在带给上海大量客源与增加大量消费的同时,也将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推动上海旅游业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实现旅游业消费升级
2009年12月1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下称“《意见》”)正式发布,明确提出了新时期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新的战略地位和任务要求,即“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研究表明,人均GDP达到3000-5000美元的时期,是旅游休闲消费的高速增长期。目前,中国旅游业正处于这一黄金发展期。然而,旅游需求远远大于旅游供给,呈现明显的结构性短缺;总体上,规模小、竞争力弱、市场化程度不足,粗放式的发展以及滞后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服务质量水平,已经无法满足国家对旅游业“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定位要求。上海世博会的举办无疑将为当前中国旅游业冲破危机、摆脱谷底、提高服务质量、增强自身竞争力带来强大动力。
据悉,国家旅游局已将2010年确定为“中国世博旅游年”。 世博会期间电影、戏剧、各地绝活天天演,成为展示各地文化产品的大舞台。2010年又是“中国文化旅游主题年”,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将在10个方面重点合作,打造文化旅游系列活动品牌和高品质旅游演艺产品等。上海也将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在展名牌产品雄风的同时,把全国各地的名牌产品也引入上海,重塑“购物天堂”形象。据预测,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举行的上海世博会将为上海的零售、旅游、餐饮、酒店、交运等相关行业贡献高达1000亿元以上的收入。
1月19日,携程旅行网公布信息称,与其合作的八成左右酒店已公布了“世博价”并接受预订,世博会期间各星级酒店价格较平日平均涨幅近20%。上海财经大学何建民教授说,“世博会对经济效益的贡献将是奥运会的3.49倍,上海可以利用这个契机,积极提升‘两个中心’的建设,促进内需,培育与引领旅游休闲方式。”
以东方明珠(600832)为例,公司拥有上海地标性旅游景点东方明珠、五星级宾馆上海国际会议中心、浦江游船业务和世博会唯一一家参与场馆运营的世博演艺中心等。据预计,世博会期间东方明珠旅游观光人数将增加1000万人次,旅游观光业务收入增加约9000万元;世博演艺中心目前拥有80多个包厢,世博会期间将卖出50多个;世博演艺中心将保证一年有约200场演出,10.5亿元的广告收入。
一些在上海世博会后将永久保留的场馆,将成为上海的地标性建筑,长期带动上海旅游业的发展:一部分可以作为观光点,成为新的都市旅游产品;另一部分可以继续作为会展场馆,发展会展经济;而着眼于解决世博交通的路桥设施,在世博以后则作为一种旅游交通,继续沟通长三角旅游联动圈,发挥世博会的后发效应。随着旅游设施的日趋完善、丰富化和多样化,将大大推进上海大旅游发展,更加适应中国旅游业消费升级的需要,推动中国旅游消费完成由普遍的观光游、休闲游,到日益丰富的度假游的过渡。
上海市旅游局局长道书明表示,2010年上海还将推出一些新政策新做法,例如会发行方便支付促进消费的两张卡,实名制的旅游信用卡和不具名的旅游卡,两卡的覆盖面会很广,在很多地方都能消费,这是旅游和金融的融合,也是改变人们消费方式的很好机会。一种新的金融业态——消费金融公司也随之诞生。此类公司的成立意在促进消费需求增长,满足不同群体的不同消费需求。上海世博会无疑将成为上海经济转型的一个巨大引擎,助推上海经济加快向现代金融和服务业转型。
激活长三角区域旅游
1月1日,2010中国世博旅游年启动, 50多条长三角世博旅游线路隆重推出。杭州的西湖、苏州的园林、南京的夫子庙、绍兴的兰亭、常州的中华恐龙园、扬州的瘦西湖,还有周庄、同里、乌镇这些充满民俗风情的江南水乡⋯⋯在长三角10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汇集了古都、名胜、园林、丽湖等众多自然与人文旅游景点,丰富的旅游资源本身就具有不可抗拒的魅力。随着上海世博会的临近,世界的目光将再次聚焦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由此所带来的大量参观者无疑也将为长三角旅游业注入更加新鲜的活力。
长三角地区拥有25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48个国家4A级旅游区,区域性旅游资源有很强的互补性,浙江以休闲游为主,江苏首推人文特色,而上海则偏重商务旅游。强强联合,互补共赢的思路对于长三角旅游业的腾飞至关重要。目前,长三角所有景点的旅游标志已经统一,景点间的互相认证也全面展开,包括山水风光游、民俗风情游、水乡古镇游、江南古城游、历史文化游和休闲度假游等在内的长三角“世博之旅”也正在优化和推广之中。
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预测,上海世博会期间来自国内的参观者中,有36.6%的观众除了参观世博会外,还打算在周边地区顺道游览,其中,近九成的参观者首选江、浙地区,杭州、苏州、南京、无锡及附近的水乡景点最受青睐。当然,上海世博会为长三角旅游业发展带来的并非仅仅是客源,旅游景观资源的共享、旅客接待能力的共担、服务支持体系的共联以及合作交流机制的共建,将会合力催生出一个长三角无障碍旅游服务区,显现旅游服务的同城效应,并进一步推动长三角旅游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地发展。
道书明表示,在上海世博会对长三角区域经济融合的促进和整合中,旅游是重要的手段。通过建立世博园—上海—长三角旅游框架,积极推进长三角地区的轨道交通并打造3小时以内的旅游圈等措施,将大大有利于建立起长三角地区旅游体系,包括观光体系、休闲游憩体系和商务会展体系等。正在建造中的沪杭、沪宁城际铁路和京沪高速铁路将在2010年投入使用,加上发达的高速公路网,将为长三角地区旅游提供有力的交通保障。
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冯叔君指出,“世博会提供的发展机会不仅仅局限于长三角地区,其影响是辐射整个中国的。” 世博会期间,周边地区将给予上海接待能力的支撑,从而更有效地疏散在上海的参观者。长三角地区省份有着先于全国其他省份的合作优势,借举办世博的机会,长三角地区可以共同开发旅游产品,整合原有的旅游资源,构建长三角大旅游圈。除了长三角外,上海世博会也将拉动国内其他城市的旅游消费,比如一些外国朋友将会前往古都西安、春城昆明甚至更远的新疆、西藏等地观光。目前,全国各省区市都参与了上海世博会的筹备。
助力“扩内需、调结构”
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冯叔君认为,多省区在共同参与服务世博的同时,要寻求自身新的发展契机需从产业方面着手,以推动多省区的共同发展。他认为,世博会作为会展业的大舞台,促进会展业作为常态产业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部研究员刘云中认为,产业合作对城市的整体发展会起到支撑作用。世博会的大平台可以促进多省区的共同合作,也必将从产业层面影响省区间的合作,这对于各区域的经济平衡发展,特别是产业布局的协调发展有着促进作用。
此外,旅游业对一、二、三产业具有全方位的“催化效应”:旅游与一产结合形成的观光农业、体验农业、生态农业等,将一产跳过二产直接转化成了三产;旅游与二产结合形成的工业旅游,将二产直接转化成了三产;旅游本身属于三产,但它与其他三产结合时形成的科技旅游、体育旅游、修学旅游、文化旅游、美食旅游等,进一步延伸了相关三产的产业链。同时,一、二、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出来的精品都可以转化为旅游产品。
因此,发展旅游业成为了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的必然选择。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外贸拉动,消费不足、服务业比重过低,第三产业占经济总量比重仅为48.6%,不仅低于发达国家70%左右的水平,低于64%的世界平均水平,还低于印度50%左右的水平。因此,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将成为拉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获得充裕的发展空间。
上海世博会为上海旅游业与更多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带来了契机。旅游与金融业、保险业、商业、餐饮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将为这些产业带去丰富的游客资源,而这些产业的发展,也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更大可能。如何利用好世博会,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和规范的服务标准,并促使整个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并升级,用科学的发展观和创新的精神来处理好上海世博会和旅游业的共同发展关系,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重大问题。
有业内人士分析,受世博影响,文旅商业的整合将成为未来上海国资整合的主要方向。而文商旅业的整合符合上海产业结构顺利转型和现代服务业长远发展的逻辑,同时也符合上海消费业发展大势,产业成熟度相对较高。“上海已基本完成汽车、电气、食品等制造业的整合,下一步整合重点转向现代服务业。”国海证券研究所栾雪飞认为,在“两个中心”建设的长期大背景和上海市产业政策的布局之下,目前上海中心城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中心城区总产值的78%,对应其中心城区的产业结构,支撑其经济长期发展的选择应是现代服务业。此外,世博会的举办还将有力地推进国有旅游业企业的改组改制,积极引进外资旅游企业,打破政策壁垒,以开放促进发展。
打造“低碳世博”
“五年内将星级饭店、A级景区用水用电量降低20%”。这是《意见》中对中国旅游业作为一个现代服务业,不能成为耗能或污染大户的要求。要实现其持续高效发展,必须转变“高耗费、低收益”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创新管理体制、发展思路和运作模式,摸索“低成本、高回报”的集约发展之路,确保发展质量。
为此,上海世博打出了“低碳世博”的口号。为了打造成有史以来的第一届成功的“低碳世博”,中国可谓举全国之力、费尽心机——低碳5万平方米的生态绿墙,世界最大;4.6兆瓦太阳能发电机组容量,全国第一;420公里的轨道交通网,超过1000辆新能源汽车,园区内公共交通实现“零排放”⋯⋯
丹麦馆摆放着特有展品——自行车;德国馆的绿色建筑技术;西班牙馆的环保藤条材料,还有伦敦零碳社区⋯⋯随着全球变暖,南北极冰川将逐渐消融、水城威尼斯会被海水淹没、岛国马尔代夫将被吞噬,还有埃及的卢克索神庙、法国的拉斯哥洞窟壁画等一些风景名胜,也都面临着可能消失的危险。环保人士提倡的低碳旅游将在今年成为时尚。
对此,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李曙光表示,“世博会带来了很多的商机,也要求建设一个更加绿色的上海、人文科技的上海、国际化的上海。因此,解决污染能耗等问题,发展低碳经济将是下一步的方向,而加大与其新定位相配套服务业的发展也是大势所趋。”
近日,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最新成果显示, 2010年中国旅游总收入增长可望达13%。预计国内旅游人数21亿人次,同比增长12%,国内旅游收入1.1万亿元,同比增长14%;入境旅游人数1.36亿人次,同比增长8%左右,旅游外汇收入420亿美元,同比增长10%左右;出境旅游人数5400万人次,同比增长15%,出境旅游花费480亿美元,同比增长14%;全年旅游业总收入1.4万亿元,同比增长13%。
另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届时中国入境旅游过夜旅游人数和出境旅游人数均将达1亿人次,国内旅游人数将超过28亿人次,旅游消费总量将超过1.5万亿元。同时,旅游业是就业容量大、就业程度高的产业,总体上就业门槛比较低,劳动密集特点比较明显。据测算,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可带动相关行业增收4.3元。
中国旅游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魏小安表示,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资源环境保护的压力加大,使经济增长的环境成本不断增加,客观上需要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转变增长方式,培育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而旅游发展恰好符合“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
1月21日,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下称“世博会”)迎来倒计时100天。截至目前,上海世博园区工程建设已完成计划的90%,售出门票1800多万张,预计届时全球将有7000多万人次前来参加这一历史盛会。
7000万人次的“食、住、行、游、购、娱”,对于旅游业无疑是个黄金机遇。据预测,在上海世博会期间,旅游产业链上的酒店、航空、零售、餐饮、市内交通的受益程度,依次分别为34.39%,26.1%、14.8%、14.2%、10.1%,而对旅游业的推动则不可估量。研究表明,世博旅游97%是以日常旅游为基础的,它在带给上海大量客源与增加大量消费的同时,也将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推动上海旅游业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实现旅游业消费升级
2009年12月1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下称“《意见》”)正式发布,明确提出了新时期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新的战略地位和任务要求,即“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研究表明,人均GDP达到3000-5000美元的时期,是旅游休闲消费的高速增长期。目前,中国旅游业正处于这一黄金发展期。然而,旅游需求远远大于旅游供给,呈现明显的结构性短缺;总体上,规模小、竞争力弱、市场化程度不足,粗放式的发展以及滞后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服务质量水平,已经无法满足国家对旅游业“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定位要求。上海世博会的举办无疑将为当前中国旅游业冲破危机、摆脱谷底、提高服务质量、增强自身竞争力带来强大动力。
据悉,国家旅游局已将2010年确定为“中国世博旅游年”。 世博会期间电影、戏剧、各地绝活天天演,成为展示各地文化产品的大舞台。2010年又是“中国文化旅游主题年”,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将在10个方面重点合作,打造文化旅游系列活动品牌和高品质旅游演艺产品等。上海也将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在展名牌产品雄风的同时,把全国各地的名牌产品也引入上海,重塑“购物天堂”形象。据预测,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举行的上海世博会将为上海的零售、旅游、餐饮、酒店、交运等相关行业贡献高达1000亿元以上的收入。
1月19日,携程旅行网公布信息称,与其合作的八成左右酒店已公布了“世博价”并接受预订,世博会期间各星级酒店价格较平日平均涨幅近20%。上海财经大学何建民教授说,“世博会对经济效益的贡献将是奥运会的3.49倍,上海可以利用这个契机,积极提升‘两个中心’的建设,促进内需,培育与引领旅游休闲方式。”
以东方明珠(600832)为例,公司拥有上海地标性旅游景点东方明珠、五星级宾馆上海国际会议中心、浦江游船业务和世博会唯一一家参与场馆运营的世博演艺中心等。据预计,世博会期间东方明珠旅游观光人数将增加1000万人次,旅游观光业务收入增加约9000万元;世博演艺中心目前拥有80多个包厢,世博会期间将卖出50多个;世博演艺中心将保证一年有约200场演出,10.5亿元的广告收入。
一些在上海世博会后将永久保留的场馆,将成为上海的地标性建筑,长期带动上海旅游业的发展:一部分可以作为观光点,成为新的都市旅游产品;另一部分可以继续作为会展场馆,发展会展经济;而着眼于解决世博交通的路桥设施,在世博以后则作为一种旅游交通,继续沟通长三角旅游联动圈,发挥世博会的后发效应。随着旅游设施的日趋完善、丰富化和多样化,将大大推进上海大旅游发展,更加适应中国旅游业消费升级的需要,推动中国旅游消费完成由普遍的观光游、休闲游,到日益丰富的度假游的过渡。
上海市旅游局局长道书明表示,2010年上海还将推出一些新政策新做法,例如会发行方便支付促进消费的两张卡,实名制的旅游信用卡和不具名的旅游卡,两卡的覆盖面会很广,在很多地方都能消费,这是旅游和金融的融合,也是改变人们消费方式的很好机会。一种新的金融业态——消费金融公司也随之诞生。此类公司的成立意在促进消费需求增长,满足不同群体的不同消费需求。上海世博会无疑将成为上海经济转型的一个巨大引擎,助推上海经济加快向现代金融和服务业转型。
激活长三角区域旅游
1月1日,2010中国世博旅游年启动, 50多条长三角世博旅游线路隆重推出。杭州的西湖、苏州的园林、南京的夫子庙、绍兴的兰亭、常州的中华恐龙园、扬州的瘦西湖,还有周庄、同里、乌镇这些充满民俗风情的江南水乡⋯⋯在长三角10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汇集了古都、名胜、园林、丽湖等众多自然与人文旅游景点,丰富的旅游资源本身就具有不可抗拒的魅力。随着上海世博会的临近,世界的目光将再次聚焦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由此所带来的大量参观者无疑也将为长三角旅游业注入更加新鲜的活力。
长三角地区拥有25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48个国家4A级旅游区,区域性旅游资源有很强的互补性,浙江以休闲游为主,江苏首推人文特色,而上海则偏重商务旅游。强强联合,互补共赢的思路对于长三角旅游业的腾飞至关重要。目前,长三角所有景点的旅游标志已经统一,景点间的互相认证也全面展开,包括山水风光游、民俗风情游、水乡古镇游、江南古城游、历史文化游和休闲度假游等在内的长三角“世博之旅”也正在优化和推广之中。
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预测,上海世博会期间来自国内的参观者中,有36.6%的观众除了参观世博会外,还打算在周边地区顺道游览,其中,近九成的参观者首选江、浙地区,杭州、苏州、南京、无锡及附近的水乡景点最受青睐。当然,上海世博会为长三角旅游业发展带来的并非仅仅是客源,旅游景观资源的共享、旅客接待能力的共担、服务支持体系的共联以及合作交流机制的共建,将会合力催生出一个长三角无障碍旅游服务区,显现旅游服务的同城效应,并进一步推动长三角旅游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地发展。
道书明表示,在上海世博会对长三角区域经济融合的促进和整合中,旅游是重要的手段。通过建立世博园—上海—长三角旅游框架,积极推进长三角地区的轨道交通并打造3小时以内的旅游圈等措施,将大大有利于建立起长三角地区旅游体系,包括观光体系、休闲游憩体系和商务会展体系等。正在建造中的沪杭、沪宁城际铁路和京沪高速铁路将在2010年投入使用,加上发达的高速公路网,将为长三角地区旅游提供有力的交通保障。
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冯叔君指出,“世博会提供的发展机会不仅仅局限于长三角地区,其影响是辐射整个中国的。” 世博会期间,周边地区将给予上海接待能力的支撑,从而更有效地疏散在上海的参观者。长三角地区省份有着先于全国其他省份的合作优势,借举办世博的机会,长三角地区可以共同开发旅游产品,整合原有的旅游资源,构建长三角大旅游圈。除了长三角外,上海世博会也将拉动国内其他城市的旅游消费,比如一些外国朋友将会前往古都西安、春城昆明甚至更远的新疆、西藏等地观光。目前,全国各省区市都参与了上海世博会的筹备。
助力“扩内需、调结构”
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冯叔君认为,多省区在共同参与服务世博的同时,要寻求自身新的发展契机需从产业方面着手,以推动多省区的共同发展。他认为,世博会作为会展业的大舞台,促进会展业作为常态产业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部研究员刘云中认为,产业合作对城市的整体发展会起到支撑作用。世博会的大平台可以促进多省区的共同合作,也必将从产业层面影响省区间的合作,这对于各区域的经济平衡发展,特别是产业布局的协调发展有着促进作用。
此外,旅游业对一、二、三产业具有全方位的“催化效应”:旅游与一产结合形成的观光农业、体验农业、生态农业等,将一产跳过二产直接转化成了三产;旅游与二产结合形成的工业旅游,将二产直接转化成了三产;旅游本身属于三产,但它与其他三产结合时形成的科技旅游、体育旅游、修学旅游、文化旅游、美食旅游等,进一步延伸了相关三产的产业链。同时,一、二、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出来的精品都可以转化为旅游产品。
因此,发展旅游业成为了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的必然选择。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外贸拉动,消费不足、服务业比重过低,第三产业占经济总量比重仅为48.6%,不仅低于发达国家70%左右的水平,低于64%的世界平均水平,还低于印度50%左右的水平。因此,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将成为拉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获得充裕的发展空间。
上海世博会为上海旅游业与更多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带来了契机。旅游与金融业、保险业、商业、餐饮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将为这些产业带去丰富的游客资源,而这些产业的发展,也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更大可能。如何利用好世博会,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和规范的服务标准,并促使整个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并升级,用科学的发展观和创新的精神来处理好上海世博会和旅游业的共同发展关系,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重大问题。
有业内人士分析,受世博影响,文旅商业的整合将成为未来上海国资整合的主要方向。而文商旅业的整合符合上海产业结构顺利转型和现代服务业长远发展的逻辑,同时也符合上海消费业发展大势,产业成熟度相对较高。“上海已基本完成汽车、电气、食品等制造业的整合,下一步整合重点转向现代服务业。”国海证券研究所栾雪飞认为,在“两个中心”建设的长期大背景和上海市产业政策的布局之下,目前上海中心城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中心城区总产值的78%,对应其中心城区的产业结构,支撑其经济长期发展的选择应是现代服务业。此外,世博会的举办还将有力地推进国有旅游业企业的改组改制,积极引进外资旅游企业,打破政策壁垒,以开放促进发展。
打造“低碳世博”
“五年内将星级饭店、A级景区用水用电量降低20%”。这是《意见》中对中国旅游业作为一个现代服务业,不能成为耗能或污染大户的要求。要实现其持续高效发展,必须转变“高耗费、低收益”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创新管理体制、发展思路和运作模式,摸索“低成本、高回报”的集约发展之路,确保发展质量。
为此,上海世博打出了“低碳世博”的口号。为了打造成有史以来的第一届成功的“低碳世博”,中国可谓举全国之力、费尽心机——低碳5万平方米的生态绿墙,世界最大;4.6兆瓦太阳能发电机组容量,全国第一;420公里的轨道交通网,超过1000辆新能源汽车,园区内公共交通实现“零排放”⋯⋯
丹麦馆摆放着特有展品——自行车;德国馆的绿色建筑技术;西班牙馆的环保藤条材料,还有伦敦零碳社区⋯⋯随着全球变暖,南北极冰川将逐渐消融、水城威尼斯会被海水淹没、岛国马尔代夫将被吞噬,还有埃及的卢克索神庙、法国的拉斯哥洞窟壁画等一些风景名胜,也都面临着可能消失的危险。环保人士提倡的低碳旅游将在今年成为时尚。
对此,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李曙光表示,“世博会带来了很多的商机,也要求建设一个更加绿色的上海、人文科技的上海、国际化的上海。因此,解决污染能耗等问题,发展低碳经济将是下一步的方向,而加大与其新定位相配套服务业的发展也是大势所趋。”
近日,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最新成果显示, 2010年中国旅游总收入增长可望达13%。预计国内旅游人数21亿人次,同比增长12%,国内旅游收入1.1万亿元,同比增长14%;入境旅游人数1.36亿人次,同比增长8%左右,旅游外汇收入420亿美元,同比增长10%左右;出境旅游人数5400万人次,同比增长15%,出境旅游花费480亿美元,同比增长14%;全年旅游业总收入1.4万亿元,同比增长13%。
另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届时中国入境旅游过夜旅游人数和出境旅游人数均将达1亿人次,国内旅游人数将超过28亿人次,旅游消费总量将超过1.5万亿元。同时,旅游业是就业容量大、就业程度高的产业,总体上就业门槛比较低,劳动密集特点比较明显。据测算,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可带动相关行业增收4.3元。
中国旅游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魏小安表示,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资源环境保护的压力加大,使经济增长的环境成本不断增加,客观上需要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转变增长方式,培育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而旅游发展恰好符合“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