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我中性化思维”是幼儿特有的思维方式,他们考虑问题总是从自己的感觉、观点出发,因此,幼儿之间总会发生争抢现象,正是他们还不具备这分享行为,没有建立良好的分享规则所致,可分享却又历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今是独生子女占绝大部分的社会,孩子在家里交往范围小,人物关系少,他们都是以“自我为中心”,非常自私。所以我们成人就必须、更是有责任加以去培养下一代的分享行为。
【关键词】分享行为;培养方法;家园共育
在我教过的幼儿中,有一个叫雯雯的小女孩,她非常喜欢一个小朋友的卡片,然后问我:“老师,拿别人的东西是不是叫分享?”由这一现象,我萌发了要正确培养孩子学会分享的想法。何谓分享?分享是亲社会行为的表现方式之一,是指幼儿与他人共同享用物品,把属于自己的财富、权利、智慧、思想和情感分给别人,让别人共享,它的对立面是独占、独享、多占。分享意识与分享行为的培养,对幼儿社会性发展及健康心理的形成意义重大,分享有利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为以后的社会交往奠定基础。
一、首先我们分析一下影响分享行为的因素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7岁以前儿童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关于亲社会问题的思考通常是以享乐主义为原则,这阶段幼儿的分享行为受以下因素影响。
一是父母教养方式。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幼儿经常因父母、老师奖励亲社会行为而学会分享和帮助他人。在亲社会行为的社会化过程中,父母的直接教育和对亲社会反应的强化起了重要作用。霍夫曼关于抚养幼儿的研究表明,温和养育型的父母趋向抚养利他幼儿,父母与幼儿的温和养育关系对幼儿亲社会行为有重要作用。二是家庭环境。家庭生活的核心化、小型化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儿童生活环境的优化,但由于没有兄弟姐妹共同生活、互爱互让的经验和相应的训练,孩子成了家庭的中心,父母的迁就、忍让及不良的教养态度,都对分享行为产生一定影响,使其独占欲望膨胀,难以产生分享行为。三是幼儿自身心理因素。幼儿自我意识形成较早,但道德认识水平和道德感还处于较低阶段,是与非往往以自己的愉快或满足为标准,易与同伴发生冲突。同时受认知水平的影响,缺少分享认知。四是物质条件。以玩具为例,物质匮乏年代客观上使玩具成为奢侈品和共享品。但今天的幼儿由于物质条件的优越,不需要几个人“分享”一个玩具了,久而久之,使其养成自我中心意识,自己的东西谁也不能动,不利于分享意识的培养。
二、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方法
(一)给幼儿营造一个分享的氛围,树立一个学习榜样
优秀榜样会在幼儿心中产生很高的威信,具有激励和导向的作用。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幼儿园老师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常常我们被活灵活现的所模仿。所以,我在日常生活中就会有意识的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分享的行为,比如:分享我们的技能,分享我们的心情等等。让我们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影响。
当有小朋友有好玩的玩具,旁边总有一大群围着,这时,我就有意走过去对他们说:你能不能把玩具也分给我玩一下呀?或我可以一起玩吗?因此,为幼儿树立一个好的榜样,注意自身的言行。当然,孩子与孩子之间也是一个互学的平台,在活动过程中可引导那些分享意识能力强的幼儿与分享意识能力弱的幼儿共同游戏,对分享行为意识强的幼儿给予及时、积极的评价和鼓励,在同伴中树立有分享行为的好典型正确引导幼儿学习、模仿。
(二)让我们的文学作品充分展现魅力
虽然我们这些孩子年龄虽小,他们自己不会全部的读懂、去理解作品,但他们都非常愿意、喜欢听作品中的故事,并且会知道故事中谁是好孩子还是坏孩子,谁的行为是对的还是错的,所以我就利用这个条件给幼儿欣赏一些关于有分享意识在其中的故事、儿歌等,让幼儿在故事中找到正确的做法,通过学习儿歌、故事中主人翁的分享行为,感受给他人带去快乐的心情。并学着去分享,去感受。
(三)把家园共育成为最大的动力
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品质有着深厚的影响。因此我经常利用家长园地向家长宣传各方面的家教知识,与家园建立起合作伙伴关系。
在与家长交流幼儿分享行为教育时,我们还在QQ群里向家长发起了几个问题来一起探讨研究,以调整家长的分享教育观,(1)您会批评孩子把家中的东西分给好友吗?(2)您会把孩子喜欢的东西都给别的孩子吗?(3)当孩子抢走家长正在用的东西时,您也会跟着抢吗?(4)您不愿意给上门要饭的人给予帮助吗?(5)您不会惩罚不与同伴分享玩具的孩子吗?在以上5项中,选择有此类做法的家长占到了五分之一,可想而知,家长的教育观念是十分需要更新的。只有家园同育,幼儿的分享养成行为才能有效。
(四)创造分享机会并给予展示
在我们平时学习及一日活动过程中,我有意地去注意观察幼儿的行为,去捕捉一些典型的分享行为,并且把它及时记录下来,及时的让大家一起来评价,说说谁做的行为是好的,谁是自己学习的榜样,让幼儿的分享行为成为自觉行动,而且是发自内心的。
分享对于心理发展水平还处于以自我中心为特征的幼儿来说,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事实上,幼儿的分享行为是在逐渐“失去自我中心”的过程中形成的。孩子能够经常地从他人着想,做的主动分享,做的让你也开心、我也开心、大家都开心,这便走出了自我中心的思维境界,已培养成一个分享的好习惯了。
通过我们老师的努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研究观察,我庆幸的发现我的幼儿有了很大的进步,都有了一定的分享意识。比如:小朋友拿自己喜欢的玩具,放在集体面前玩,大家都不会看别的玩具而眼红,都会各玩各的,如实在想玩,那一定也会先征求主人的意见,玩好后肯定不会忘了说:“谢谢”。我故意还带了新玩具,放在显眼位置去试探他们,值得欣慰的是孩子们基本上都能达到我所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靳小玲.幼儿分享意识培养策略[J].甘肃教育,2011
[2]胡晓颖.浅谈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J].上海教育科研,2006(10)
[3]顾艺文.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J].早期教育,2007(4)
[4]田淑艳.幼儿分享行为的养成策略[J].幼教园地,2006(4)
【关键词】分享行为;培养方法;家园共育
在我教过的幼儿中,有一个叫雯雯的小女孩,她非常喜欢一个小朋友的卡片,然后问我:“老师,拿别人的东西是不是叫分享?”由这一现象,我萌发了要正确培养孩子学会分享的想法。何谓分享?分享是亲社会行为的表现方式之一,是指幼儿与他人共同享用物品,把属于自己的财富、权利、智慧、思想和情感分给别人,让别人共享,它的对立面是独占、独享、多占。分享意识与分享行为的培养,对幼儿社会性发展及健康心理的形成意义重大,分享有利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为以后的社会交往奠定基础。
一、首先我们分析一下影响分享行为的因素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7岁以前儿童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关于亲社会问题的思考通常是以享乐主义为原则,这阶段幼儿的分享行为受以下因素影响。
一是父母教养方式。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幼儿经常因父母、老师奖励亲社会行为而学会分享和帮助他人。在亲社会行为的社会化过程中,父母的直接教育和对亲社会反应的强化起了重要作用。霍夫曼关于抚养幼儿的研究表明,温和养育型的父母趋向抚养利他幼儿,父母与幼儿的温和养育关系对幼儿亲社会行为有重要作用。二是家庭环境。家庭生活的核心化、小型化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儿童生活环境的优化,但由于没有兄弟姐妹共同生活、互爱互让的经验和相应的训练,孩子成了家庭的中心,父母的迁就、忍让及不良的教养态度,都对分享行为产生一定影响,使其独占欲望膨胀,难以产生分享行为。三是幼儿自身心理因素。幼儿自我意识形成较早,但道德认识水平和道德感还处于较低阶段,是与非往往以自己的愉快或满足为标准,易与同伴发生冲突。同时受认知水平的影响,缺少分享认知。四是物质条件。以玩具为例,物质匮乏年代客观上使玩具成为奢侈品和共享品。但今天的幼儿由于物质条件的优越,不需要几个人“分享”一个玩具了,久而久之,使其养成自我中心意识,自己的东西谁也不能动,不利于分享意识的培养。
二、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方法
(一)给幼儿营造一个分享的氛围,树立一个学习榜样
优秀榜样会在幼儿心中产生很高的威信,具有激励和导向的作用。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幼儿园老师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常常我们被活灵活现的所模仿。所以,我在日常生活中就会有意识的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分享的行为,比如:分享我们的技能,分享我们的心情等等。让我们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影响。
当有小朋友有好玩的玩具,旁边总有一大群围着,这时,我就有意走过去对他们说:你能不能把玩具也分给我玩一下呀?或我可以一起玩吗?因此,为幼儿树立一个好的榜样,注意自身的言行。当然,孩子与孩子之间也是一个互学的平台,在活动过程中可引导那些分享意识能力强的幼儿与分享意识能力弱的幼儿共同游戏,对分享行为意识强的幼儿给予及时、积极的评价和鼓励,在同伴中树立有分享行为的好典型正确引导幼儿学习、模仿。
(二)让我们的文学作品充分展现魅力
虽然我们这些孩子年龄虽小,他们自己不会全部的读懂、去理解作品,但他们都非常愿意、喜欢听作品中的故事,并且会知道故事中谁是好孩子还是坏孩子,谁的行为是对的还是错的,所以我就利用这个条件给幼儿欣赏一些关于有分享意识在其中的故事、儿歌等,让幼儿在故事中找到正确的做法,通过学习儿歌、故事中主人翁的分享行为,感受给他人带去快乐的心情。并学着去分享,去感受。
(三)把家园共育成为最大的动力
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品质有着深厚的影响。因此我经常利用家长园地向家长宣传各方面的家教知识,与家园建立起合作伙伴关系。
在与家长交流幼儿分享行为教育时,我们还在QQ群里向家长发起了几个问题来一起探讨研究,以调整家长的分享教育观,(1)您会批评孩子把家中的东西分给好友吗?(2)您会把孩子喜欢的东西都给别的孩子吗?(3)当孩子抢走家长正在用的东西时,您也会跟着抢吗?(4)您不愿意给上门要饭的人给予帮助吗?(5)您不会惩罚不与同伴分享玩具的孩子吗?在以上5项中,选择有此类做法的家长占到了五分之一,可想而知,家长的教育观念是十分需要更新的。只有家园同育,幼儿的分享养成行为才能有效。
(四)创造分享机会并给予展示
在我们平时学习及一日活动过程中,我有意地去注意观察幼儿的行为,去捕捉一些典型的分享行为,并且把它及时记录下来,及时的让大家一起来评价,说说谁做的行为是好的,谁是自己学习的榜样,让幼儿的分享行为成为自觉行动,而且是发自内心的。
分享对于心理发展水平还处于以自我中心为特征的幼儿来说,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事实上,幼儿的分享行为是在逐渐“失去自我中心”的过程中形成的。孩子能够经常地从他人着想,做的主动分享,做的让你也开心、我也开心、大家都开心,这便走出了自我中心的思维境界,已培养成一个分享的好习惯了。
通过我们老师的努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研究观察,我庆幸的发现我的幼儿有了很大的进步,都有了一定的分享意识。比如:小朋友拿自己喜欢的玩具,放在集体面前玩,大家都不会看别的玩具而眼红,都会各玩各的,如实在想玩,那一定也会先征求主人的意见,玩好后肯定不会忘了说:“谢谢”。我故意还带了新玩具,放在显眼位置去试探他们,值得欣慰的是孩子们基本上都能达到我所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靳小玲.幼儿分享意识培养策略[J].甘肃教育,2011
[2]胡晓颖.浅谈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J].上海教育科研,2006(10)
[3]顾艺文.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J].早期教育,2007(4)
[4]田淑艳.幼儿分享行为的养成策略[J].幼教园地,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