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立克次氏体目牛的附红细胞体(Eperythrozoon)引起猪的一种以急性黄疸性贫血和发热为特征的传染病。简称为附红细胞体病,又称为黄疸性贫血,赤兽病或红皮病。本病与1932年首次在印度报道,1972年在我国江苏省南部报道此病。随着我国规模化养猪业的发展,疾病的复杂程度加大,猪附红细胞体病也成为养猪生产中的突出问题,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病越来越严重,给养猪业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成为养猪生产中的常发病和继发病。笔者就此问题进行归纳分析,并将在猪场控制附红细胞体病的一些经验作以分享,以期对广大生猪养殖朋友有所帮助。
关键词:猪附红细胞体病;诊断;预防和治疗
猪附红细胞体属于立克次体目,无浆体科,附红细胞体属成员,是一种多形态微生物,多呈环形,球形和椭圆形,少数呈杆状、月牙状、串珠状等不同形态。平均直径为0.2~2.5vm,单独、成对或链状附着于细胞表面。附红细胞体对苯胺色素易着色,革兰氏染色阴性,姬姆萨染色呈淡红色或紫红色,瑞特氏染色为淡蓝色。
一、流行病学
猪附红细胞体只感染家养猪,不感染野猪。各种品种、性别、年龄猪均易感,但以仔猪和母猪多见。其中哺乳仔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被阉割后的仔猪尤其容易感染发病。猪附红细胞体在猪群中感染率很高,可达90%以上。
病猪和隐性感染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隐性感染带菌猪在应激因素存在时,如饲养管理不良,营养不良,温度突变,并发其它疾病等,可引起血液中附红细胞体数量增加,出现明显临床症状而发病。耐過猪可长期携带该病原,成为传染源。
猪附红细胞体可通过接触、血源、交配、垂直及媒介昆虫(如蚊子)叮咬等多种途径传播。猪之间可通过舔伤口、互相斗咬或喝血液污染的尿液以及被污染的注射器、手术器械等媒介物而传播。交配或人工授精时,可经污染的精液传播;感染母猪能通过子宫、胎盘使仔猪受到感染。猪附红细胞体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多发生于夏、秋和雨水较多季节,以及气候易变的冬、春季节。猪附红细胞体病可继发于其它疾病,也可与一些疾病合并发生。
2013年8月底,我区卧龙办事处3个养猪专业户的126头猪先后发病,其中(仔猪90头、育肥猪30头、母猪6头),主要症状是精神萎靡、食量减退、高热达42℃、咳嗽、眼结膜发炎、耳朵、颈下、腹下、四肢内侧等部位皮肤红紫,普遍呈现贫血、黄疸等症状,有4头已经死亡。经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实验室检验,确诊为附红细胞体病后,经对症治疗一星期后,除3头猪死亡外,全部治愈,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二、临床症状
猪感染附红细胞体后,多呈隐性经过,当疾病、饲养管理不善等应激因素引起猪群抵抗力下降时暴发本病。潜伏期一般为6---10天。
2.1仔猪感染发病后症状明显,常呈急性经过,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急性期主要表现为皮肤粘膜苍白和黄疸,其中5日龄的仔猪主要表现为皮肤苍白和黄疸;4周龄猪则以贫血为主,偶尔可见黄疸。病猪精神不振,食欲下降或废绝,反应迟钝,步态不稳,消化不良,高热达42℃,四肢特别是耳廓边缘发绀,呈暗红色。有的病猪体表为消瘦、苍白、皮肤出现荨麻疹型变态反应,腹部皮下可见出血点。
2.2育肥猪感染后呈典型的溶血性黄疸,皮肤潮红,毛孔处有针尖大小的红斑,尤其以耳部明显,体温升高达40℃以上。精神萎靡不振,食欲下降。
2.3母猪呈急性或慢性经过。急性期母猪食欲不振,精神萎靡,持续高热达42℃,贫血,粘膜苍白,乳房或外阴水肿1--2天,产奶量下降。早产,产弱仔和死胎。
三、病理变化
死亡猪剖检可见病变有黄疸和贫血,全身皮肤粘膜、脂肪和脏器显著黄染,常呈泛发性黄疸。全身肌肉色泽变淡,血液稀薄呈水样,凝固不良,淋巴结髓样肿大。
四、实验室诊断
用鲜血悬滴镜检法检验,在400倍显微镜下观察,见红细胞呈淡灰色,附红细胞体发出绿色亮点,附红细胞体以新月状和杆状为主,附着于红细胞的边缘,少数呈点状位于红细胞的边缘或中央。
五、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以及实验室检验,结果确诊此病为猪附红细胞体病。
六、防治
预防措施 对本病应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
6.1.1加强猪群的日常饲养管理,饲喂高营养的全价料,保持猪群的健康,保持猪舍良好的温度、湿度和通风;消除应激因素,特别是在本病的高发季节,应扑灭蜱、虱子、蚤螯蝇等吸血昆虫,断绝其与猪接触。
6.1.2对注射针头,注射器应严格进行消毒,无论疫苗接种,还是治疗注射,应保证每猪一个针头。母猪接种时应严格消毒。
6.1.3加强环境卫生消毒,保持猪舍的清洁卫生,粪便及时清扫,定期消毒,定期驱虫,减少猪群的感染机会和降低猪群的感染率。
6.1.4,药物预防,可定期在饲料中添加预防量的土霉素,四环素,强力霉素,金霉素,阿散酸,对本病有很好的预防效果。每吨饲料添加金霉素48g或每升水中添加50mg,连续7天可预防大猪群发生本病;分娩前给母猪注射土霉素(1mg/kg体重),可防止母猪发病,对1日龄仔猪注射土霉素50mg/头,可防止仔猪发生附红细胞体病。
6.2治疗 对于附红细胞体病进行早期及时治疗,可收到很好的效果。我们认为四环素和砷制剂效果较好。
6.2.1 土霉素,每吨饲料600~800g,治疗2~3个疗程。或按每千克体重3mg,肌肉注射四环素或土霉素;
6.2.2 发病仔猪用磺胺-5甲氧嘧啶注射液进行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用3天,同时注射1次铁制剂;
6.2.3 阿散酸,每吨石料180g,连喂 1周,然后改为每吨饲料90g,连用1个月;
七.小结和体会
7.1 猪附红细胞体病属于人畜共患病,在临床实践中要特别注意公共卫生,防止人和健康畜禽被感染,基层兽医工作者应该有无菌消毒意识,避免通过污染的注射针头传播疾病,在治疗时应该遵循首量加倍和连续用药4~5天的原则。
7.2 猪感染附红细胞体病后常于猪链球菌病、大肠杆菌,弓形虫等混合感染,或表现出与猪瘟、猪丹毒、仔猪副伤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焦虫病相似的症状,所以需要做好综合防控和鉴别诊断,为确切定位病原,联合采用多种检测方法是必要的。
7.3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流行与吸血昆虫的活动有很大的关系,特别在夏、秋多雨季节,要注意驱治蚊虫。南方地区猪的感染率以6~8月份最高,北方则是7月中旬至9月中旬为发病最高峰。
参考文献
[1]甘孟侯 杨汉春 中国猪病学[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2019-321。
[2]宜长和等 猪病学[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4月第二版175-179。
[3]潘树德等 猪附红细胞体病及其防冶[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第一次印刷。
关键词:猪附红细胞体病;诊断;预防和治疗
猪附红细胞体属于立克次体目,无浆体科,附红细胞体属成员,是一种多形态微生物,多呈环形,球形和椭圆形,少数呈杆状、月牙状、串珠状等不同形态。平均直径为0.2~2.5vm,单独、成对或链状附着于细胞表面。附红细胞体对苯胺色素易着色,革兰氏染色阴性,姬姆萨染色呈淡红色或紫红色,瑞特氏染色为淡蓝色。
一、流行病学
猪附红细胞体只感染家养猪,不感染野猪。各种品种、性别、年龄猪均易感,但以仔猪和母猪多见。其中哺乳仔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被阉割后的仔猪尤其容易感染发病。猪附红细胞体在猪群中感染率很高,可达90%以上。
病猪和隐性感染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隐性感染带菌猪在应激因素存在时,如饲养管理不良,营养不良,温度突变,并发其它疾病等,可引起血液中附红细胞体数量增加,出现明显临床症状而发病。耐過猪可长期携带该病原,成为传染源。
猪附红细胞体可通过接触、血源、交配、垂直及媒介昆虫(如蚊子)叮咬等多种途径传播。猪之间可通过舔伤口、互相斗咬或喝血液污染的尿液以及被污染的注射器、手术器械等媒介物而传播。交配或人工授精时,可经污染的精液传播;感染母猪能通过子宫、胎盘使仔猪受到感染。猪附红细胞体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多发生于夏、秋和雨水较多季节,以及气候易变的冬、春季节。猪附红细胞体病可继发于其它疾病,也可与一些疾病合并发生。
2013年8月底,我区卧龙办事处3个养猪专业户的126头猪先后发病,其中(仔猪90头、育肥猪30头、母猪6头),主要症状是精神萎靡、食量减退、高热达42℃、咳嗽、眼结膜发炎、耳朵、颈下、腹下、四肢内侧等部位皮肤红紫,普遍呈现贫血、黄疸等症状,有4头已经死亡。经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实验室检验,确诊为附红细胞体病后,经对症治疗一星期后,除3头猪死亡外,全部治愈,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二、临床症状
猪感染附红细胞体后,多呈隐性经过,当疾病、饲养管理不善等应激因素引起猪群抵抗力下降时暴发本病。潜伏期一般为6---10天。
2.1仔猪感染发病后症状明显,常呈急性经过,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急性期主要表现为皮肤粘膜苍白和黄疸,其中5日龄的仔猪主要表现为皮肤苍白和黄疸;4周龄猪则以贫血为主,偶尔可见黄疸。病猪精神不振,食欲下降或废绝,反应迟钝,步态不稳,消化不良,高热达42℃,四肢特别是耳廓边缘发绀,呈暗红色。有的病猪体表为消瘦、苍白、皮肤出现荨麻疹型变态反应,腹部皮下可见出血点。
2.2育肥猪感染后呈典型的溶血性黄疸,皮肤潮红,毛孔处有针尖大小的红斑,尤其以耳部明显,体温升高达40℃以上。精神萎靡不振,食欲下降。
2.3母猪呈急性或慢性经过。急性期母猪食欲不振,精神萎靡,持续高热达42℃,贫血,粘膜苍白,乳房或外阴水肿1--2天,产奶量下降。早产,产弱仔和死胎。
三、病理变化
死亡猪剖检可见病变有黄疸和贫血,全身皮肤粘膜、脂肪和脏器显著黄染,常呈泛发性黄疸。全身肌肉色泽变淡,血液稀薄呈水样,凝固不良,淋巴结髓样肿大。
四、实验室诊断
用鲜血悬滴镜检法检验,在400倍显微镜下观察,见红细胞呈淡灰色,附红细胞体发出绿色亮点,附红细胞体以新月状和杆状为主,附着于红细胞的边缘,少数呈点状位于红细胞的边缘或中央。
五、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以及实验室检验,结果确诊此病为猪附红细胞体病。
六、防治
预防措施 对本病应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
6.1.1加强猪群的日常饲养管理,饲喂高营养的全价料,保持猪群的健康,保持猪舍良好的温度、湿度和通风;消除应激因素,特别是在本病的高发季节,应扑灭蜱、虱子、蚤螯蝇等吸血昆虫,断绝其与猪接触。
6.1.2对注射针头,注射器应严格进行消毒,无论疫苗接种,还是治疗注射,应保证每猪一个针头。母猪接种时应严格消毒。
6.1.3加强环境卫生消毒,保持猪舍的清洁卫生,粪便及时清扫,定期消毒,定期驱虫,减少猪群的感染机会和降低猪群的感染率。
6.1.4,药物预防,可定期在饲料中添加预防量的土霉素,四环素,强力霉素,金霉素,阿散酸,对本病有很好的预防效果。每吨饲料添加金霉素48g或每升水中添加50mg,连续7天可预防大猪群发生本病;分娩前给母猪注射土霉素(1mg/kg体重),可防止母猪发病,对1日龄仔猪注射土霉素50mg/头,可防止仔猪发生附红细胞体病。
6.2治疗 对于附红细胞体病进行早期及时治疗,可收到很好的效果。我们认为四环素和砷制剂效果较好。
6.2.1 土霉素,每吨饲料600~800g,治疗2~3个疗程。或按每千克体重3mg,肌肉注射四环素或土霉素;
6.2.2 发病仔猪用磺胺-5甲氧嘧啶注射液进行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用3天,同时注射1次铁制剂;
6.2.3 阿散酸,每吨石料180g,连喂 1周,然后改为每吨饲料90g,连用1个月;
七.小结和体会
7.1 猪附红细胞体病属于人畜共患病,在临床实践中要特别注意公共卫生,防止人和健康畜禽被感染,基层兽医工作者应该有无菌消毒意识,避免通过污染的注射针头传播疾病,在治疗时应该遵循首量加倍和连续用药4~5天的原则。
7.2 猪感染附红细胞体病后常于猪链球菌病、大肠杆菌,弓形虫等混合感染,或表现出与猪瘟、猪丹毒、仔猪副伤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焦虫病相似的症状,所以需要做好综合防控和鉴别诊断,为确切定位病原,联合采用多种检测方法是必要的。
7.3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流行与吸血昆虫的活动有很大的关系,特别在夏、秋多雨季节,要注意驱治蚊虫。南方地区猪的感染率以6~8月份最高,北方则是7月中旬至9月中旬为发病最高峰。
参考文献
[1]甘孟侯 杨汉春 中国猪病学[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2019-321。
[2]宜长和等 猪病学[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4月第二版175-179。
[3]潘树德等 猪附红细胞体病及其防冶[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第一次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