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变迁不断加剧和改革不断深化,我国高校的内外部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高校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时有发生,并有逐步增加的趋势。而此类事件的社会关注程度高,传播扩散快,且容易向社会波及,不仅影响高校的正常教学科研秩序,而且还会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加强高校应急能力建设,是各级政府和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7月5日,由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2011年上半年高校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推荐榜”正式发布。报告总结称:相对党政机关和企业,高校对网络舆论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有待提高。
该份研究报告从100多家境内外报刊的报道和评论、8家门户网站的新闻跟帖、约30家论坛/BBS、400余名网络“意见领袖”博客以及微博客、QQ群和播客网站中,梳理出了2011年上半年10件与高校有关的代表性“舆情热点事件”,并对这10个事件中高校的应对、处置能力做出了评估。其中包括南科大学生集体放弃高考、西安交大教授被撤销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江西中医学院破除“留学生强奸女学生”谣言、清华大学“真维斯楼”冠名风波、西安音乐学院回应药家鑫案、西安外国语大学本科生违规参与高考阅卷等。
报告还对近期大学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进行了总结分类:
第一类是学校的确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西安音乐学院回应药家鑫案、西安外国语大学违规参与高考阅卷等。对于这类事件最有效的办法是要真诚面对并积极回应。
第二类是需要辨别和澄清的。如清华大学真维斯楼,公众质疑的关键是“真维斯”三字及教学楼命名过程。报告称,此时大学应及时站出来表明态度,明确立场,让事实说话,引导公众和舆论。
第三类情况是如何看待新鲜事物。报告称,各大学面对新鲜事物的态度是衡量大学开放、闭塞的重要标志。南方科技大学45名同学发表公开信被外界解读为拒绝参加高考就属此列。
此外,报告还指出,有些高校以稳定为名不真诚面对公众,是非常荒谬的。并质疑几乎所有大学都有新闻传播学院,但能利用新闻传播规律应对突发事件的却很少。
建立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
武汉大学文学院党委副书记王怀民
高校建立新闻发言人制是高校在突发事件面前应对舆论的必然选择。在高校出现突发事件后,学校往往采取传统的“堵”和“捂”的办法,也就是“新闻──旧闻──无闻”策略。如此结果,往往使事件妖魔化,甚至是谣言满天飞,使学校工作很被动,直至学校的公众形象受损。而为了化解危机,较好地实现与媒体沟通,将事件的真相告知社会、得到社会的理解,提升学校的公众形象,都有赖于高校新闻发言人制的建立。建设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是高校与社会公众、学校师生沟通的渠道,是权威的信息发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大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是建设高水平大学,彰显校务公开、决策民主勇气和学校改革力度的体现;是宣传学校建立良好的学校与社会,学校与教职工互动氛围的重要举措。建立新闻发言人制既可以发挥社会沟通的职能,又能树立形象、引导舆论、控制信息。建立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可谓正当其时。
高校危机发生时如何对网络舆情进行有效管理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闵建颖
成立危机处理小组当危机传播过程中的潜在危机已转化成显性危机时,首先需要做的事情就是立即根据危机的类型,按照预先制订的危机管理计划,迅速成立紧急事件的处理小组。这个紧急事件处理小组应在日常的危机管理小组基础上成立,小组成员应该包括与之相关的所有部门的人员。这个小组的成员要比预防阶段的危机管理小组的人员多,并且包括的部门也要更全面。它的组织结构扁平化,各成员直接对危机首席执行官——组长(校长)负责。这个机构是整个危机事件处理过程中的最高权力机构和协调机构,它有权调动校园里的一切资源,有权做出相应承诺或声明。
信息及时公开,阻断网络谣言谣言是一种信源不明、无法得到确认的消息或言论,通常发生在社会环境具有较高不确定性而传播渠道(如大众传媒等)不畅通时期。也就是说,如果传统主流的渠道能够畅通地发布来源准确可靠的消息,就会相应减少谣言的传播。谣言始于封锁,止于公开。所以在危机发生之后就公开相关信息,向社会诚实地报道事实真相和事件进展是十分必要的。高校危机发生时,信息不公开不仅会扰乱校园秩序,还会使高校的形象大打折扣。对于公共危机来说,特别是在网络这个特殊环境下,消息通过各个渠道及时公开,能让师生和社会公众少一份担心多一份稳定,对转“危”为“机”有很大帮助。
充分利用主流媒体在网络传播中,传统媒体在很多方面影响和规范网络信息传播。传统媒体在一定程度上仍然设置着网络的议题。不排除一些问题在传统媒体没有报道时,网络就已开始传播,但更多的是在传统主流媒体上报道的事件成为网络传播的焦点。电视、广播和报纸还可直接建立自己的网站或采取电子版的形式,由于这些传统媒体本身所具有的品牌优势、公信力、权威性和可靠性等,他们的网站比较容易获得网民的认可。
网络技术处理网络媒体的影响力主要体现在网站头条和论坛置顶区。事件一旦发生,校方应该尽快联络各大门户网站和论坛,尽快撤下头条和论坛置顶区论帖,同时要大量发布正面信息,弥补信息空缺,淹没负面信息。
陸续发布跟踪处理结果高校危机发生后,高校通过媒体发布的消息最初都是不全面的。随着事件的发展,管理者要及时通报动态信息,对过去由于情况不清晰而发布的不准确、不全面的信息进行纠正和补充,把危机事件处理的最新情况向公众公布,保持信息最权威发布者的地位。这一阶段媒体的信息发布不仅可以通过通报网络危机事件的发展情况,更可透过对危机事件的解释和评论影响公众的观念,加强组织的影响力。通过网络等媒体不间断地发布事件动态信息,能够避免小道消息和谣言对公众判断力的影响,能够舒缓公众不安的情绪,确保危机舆论减少、组织的品牌所受损伤逐渐减弱。
网络舆论疏散真正有效的做法应当是积极疏导,主动引导,要使那些积极的、正向的舆论能够逐步扩大声势,特别是那些在群众中已经形成的具有一定影响范围的热点舆论,更应当适时地将其纳入组织希望的和所主张并着力张扬的舆论场中,使其发展为主导性舆论。而对那些消极的、负向的舆论则应尽快地加以疏导,使其淡出舆论场,防止其再次回流形成舆论危机,继而引起危机反复。
进行正面形象宣传高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进行组织形象的正面宣传。可以在网上线下举办富有影响的公关活动、制作形象宣传片等来主动创造良好的气氛;可以通过媒体采访、网上座谈、交流等活动展现正面风采。无论何种形式都要以实际行动表明组织重振雄风的决心和期待今后公众支持、帮助的愿望,努力在各种内外部公众中全面恢复形象,消除各种不利的舆论对组织的影响。
事后评估和反馈事后管理是对危机遗留问题和滞后效应的处理,也是由危机状态到正常状态的恢复过程。危机发生之后一定会对高校产生一定的影响和损失,而这些影响又会作用到社会大众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虽然危机过去了,但是公众在这个过程中受到的打击和影响将持续一段时间,存在对再次发生危机的恐慌和害怕。高校要建立起有效的恢复体系,及时对可能再次出现的危机做出评估,并找到问题的关键点,同时通过具体的措施和行动来解决这些问题,并加强事后的预警,避免危机事件的再次发生。此外,还要及时疏导民众、稳定民心,做好危机的补救和安顿工作。
我国高校危机的网络舆情研究是一个比较新的课题,我国现在已经开始重视网络监管和改善网络危机处理方式。我们希望研究发掘到高校危机在网络传播中的传播规律,并构建实际有效的网络危机控制模型,以求达到真正化解突发危机并转化成机遇的目的。希望在以后的实践研究中能结合不同的新案例,有针对性地不断完善相关控制模型,提出更多行之有效的解决途径和方案。
创新机制,畅通舆情信息汇集渠道
西北师范大学新闻中心主任、副研究员方倩琳
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是党中央对宣传思想工作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这也为做好信息工作指明了方向。而做好这一工作,就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工作机制和完善的信息汇集网络。为此,在实际工作中,应从拓展舆情信息渠道,扩大舆情信息涵盖范围入手,为舆情信息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实基础。
一是实行舆情信息直报点制度各分党委(党总支、直属党支部)是学校舆情信息工作直报点单位。各直报点要围绕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国内外重大事件、社会敏感问题及学校有关热点、焦点、难点,及时了解、报送师生的思想动态。
二是建立网络信息员制度网络现在已经成为一个了解舆情、引导舆情的重要阵地,为此,我们要依托并充分发挥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门户网站的作用,积极掌握校园网舆情,主动引导网上舆论。这就要求校内各学院、各单位、各部门指定熟悉本单位情况、责任心强、懂网络技术的专人担任网络信息员,负责收集和整理本单位在网络工作中的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以及师生员工的思想动态、呼声、反映,每周至少向党委宣传部报送1次信息,重要信息必须及时报送,信息员报送信息必须经本单位负责人审核签字、盖章。同时,要围绕热点问题主动撰写帖文,吸引学生点击和跟帖,从而正确、有效引导网上舆论。
三是建立新闻宣传通讯员制度各单位确立一名新闻宣传通讯员,由新闻中心聘任。负责及时、定期向新闻中心传送本单位教学科研、学生活动及各项工作成果的新闻信息,负责本单位新闻宣传材料的收集、整理和存档,负责接待和组织校内外媒体的采访活动,完成新闻中心委托的宣传报道和采访任务。
四是探索建立舆情信息学生采集队伍充分发挥校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联合会的功能和优势,依托学生会调研室、学生记者团等学校精英学生团体,在党委宣传部的指导下,围绕国内外重大事件、学校热点问题和某一时期大学生特别关注的问题以及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专项调研工作,并以调研报告形式向党委宣传部及时报送,每个月至少报送一次。通过以上举措,努力做到全方位、多渠道地收集舆情信息。
7月5日,由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2011年上半年高校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推荐榜”正式发布。报告总结称:相对党政机关和企业,高校对网络舆论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有待提高。
该份研究报告从100多家境内外报刊的报道和评论、8家门户网站的新闻跟帖、约30家论坛/BBS、400余名网络“意见领袖”博客以及微博客、QQ群和播客网站中,梳理出了2011年上半年10件与高校有关的代表性“舆情热点事件”,并对这10个事件中高校的应对、处置能力做出了评估。其中包括南科大学生集体放弃高考、西安交大教授被撤销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江西中医学院破除“留学生强奸女学生”谣言、清华大学“真维斯楼”冠名风波、西安音乐学院回应药家鑫案、西安外国语大学本科生违规参与高考阅卷等。
报告还对近期大学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进行了总结分类:
第一类是学校的确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西安音乐学院回应药家鑫案、西安外国语大学违规参与高考阅卷等。对于这类事件最有效的办法是要真诚面对并积极回应。
第二类是需要辨别和澄清的。如清华大学真维斯楼,公众质疑的关键是“真维斯”三字及教学楼命名过程。报告称,此时大学应及时站出来表明态度,明确立场,让事实说话,引导公众和舆论。
第三类情况是如何看待新鲜事物。报告称,各大学面对新鲜事物的态度是衡量大学开放、闭塞的重要标志。南方科技大学45名同学发表公开信被外界解读为拒绝参加高考就属此列。
此外,报告还指出,有些高校以稳定为名不真诚面对公众,是非常荒谬的。并质疑几乎所有大学都有新闻传播学院,但能利用新闻传播规律应对突发事件的却很少。
建立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
武汉大学文学院党委副书记王怀民
高校建立新闻发言人制是高校在突发事件面前应对舆论的必然选择。在高校出现突发事件后,学校往往采取传统的“堵”和“捂”的办法,也就是“新闻──旧闻──无闻”策略。如此结果,往往使事件妖魔化,甚至是谣言满天飞,使学校工作很被动,直至学校的公众形象受损。而为了化解危机,较好地实现与媒体沟通,将事件的真相告知社会、得到社会的理解,提升学校的公众形象,都有赖于高校新闻发言人制的建立。建设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是高校与社会公众、学校师生沟通的渠道,是权威的信息发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大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是建设高水平大学,彰显校务公开、决策民主勇气和学校改革力度的体现;是宣传学校建立良好的学校与社会,学校与教职工互动氛围的重要举措。建立新闻发言人制既可以发挥社会沟通的职能,又能树立形象、引导舆论、控制信息。建立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可谓正当其时。
高校危机发生时如何对网络舆情进行有效管理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闵建颖
成立危机处理小组当危机传播过程中的潜在危机已转化成显性危机时,首先需要做的事情就是立即根据危机的类型,按照预先制订的危机管理计划,迅速成立紧急事件的处理小组。这个紧急事件处理小组应在日常的危机管理小组基础上成立,小组成员应该包括与之相关的所有部门的人员。这个小组的成员要比预防阶段的危机管理小组的人员多,并且包括的部门也要更全面。它的组织结构扁平化,各成员直接对危机首席执行官——组长(校长)负责。这个机构是整个危机事件处理过程中的最高权力机构和协调机构,它有权调动校园里的一切资源,有权做出相应承诺或声明。
信息及时公开,阻断网络谣言谣言是一种信源不明、无法得到确认的消息或言论,通常发生在社会环境具有较高不确定性而传播渠道(如大众传媒等)不畅通时期。也就是说,如果传统主流的渠道能够畅通地发布来源准确可靠的消息,就会相应减少谣言的传播。谣言始于封锁,止于公开。所以在危机发生之后就公开相关信息,向社会诚实地报道事实真相和事件进展是十分必要的。高校危机发生时,信息不公开不仅会扰乱校园秩序,还会使高校的形象大打折扣。对于公共危机来说,特别是在网络这个特殊环境下,消息通过各个渠道及时公开,能让师生和社会公众少一份担心多一份稳定,对转“危”为“机”有很大帮助。
充分利用主流媒体在网络传播中,传统媒体在很多方面影响和规范网络信息传播。传统媒体在一定程度上仍然设置着网络的议题。不排除一些问题在传统媒体没有报道时,网络就已开始传播,但更多的是在传统主流媒体上报道的事件成为网络传播的焦点。电视、广播和报纸还可直接建立自己的网站或采取电子版的形式,由于这些传统媒体本身所具有的品牌优势、公信力、权威性和可靠性等,他们的网站比较容易获得网民的认可。
网络技术处理网络媒体的影响力主要体现在网站头条和论坛置顶区。事件一旦发生,校方应该尽快联络各大门户网站和论坛,尽快撤下头条和论坛置顶区论帖,同时要大量发布正面信息,弥补信息空缺,淹没负面信息。
陸续发布跟踪处理结果高校危机发生后,高校通过媒体发布的消息最初都是不全面的。随着事件的发展,管理者要及时通报动态信息,对过去由于情况不清晰而发布的不准确、不全面的信息进行纠正和补充,把危机事件处理的最新情况向公众公布,保持信息最权威发布者的地位。这一阶段媒体的信息发布不仅可以通过通报网络危机事件的发展情况,更可透过对危机事件的解释和评论影响公众的观念,加强组织的影响力。通过网络等媒体不间断地发布事件动态信息,能够避免小道消息和谣言对公众判断力的影响,能够舒缓公众不安的情绪,确保危机舆论减少、组织的品牌所受损伤逐渐减弱。
网络舆论疏散真正有效的做法应当是积极疏导,主动引导,要使那些积极的、正向的舆论能够逐步扩大声势,特别是那些在群众中已经形成的具有一定影响范围的热点舆论,更应当适时地将其纳入组织希望的和所主张并着力张扬的舆论场中,使其发展为主导性舆论。而对那些消极的、负向的舆论则应尽快地加以疏导,使其淡出舆论场,防止其再次回流形成舆论危机,继而引起危机反复。
进行正面形象宣传高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进行组织形象的正面宣传。可以在网上线下举办富有影响的公关活动、制作形象宣传片等来主动创造良好的气氛;可以通过媒体采访、网上座谈、交流等活动展现正面风采。无论何种形式都要以实际行动表明组织重振雄风的决心和期待今后公众支持、帮助的愿望,努力在各种内外部公众中全面恢复形象,消除各种不利的舆论对组织的影响。
事后评估和反馈事后管理是对危机遗留问题和滞后效应的处理,也是由危机状态到正常状态的恢复过程。危机发生之后一定会对高校产生一定的影响和损失,而这些影响又会作用到社会大众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虽然危机过去了,但是公众在这个过程中受到的打击和影响将持续一段时间,存在对再次发生危机的恐慌和害怕。高校要建立起有效的恢复体系,及时对可能再次出现的危机做出评估,并找到问题的关键点,同时通过具体的措施和行动来解决这些问题,并加强事后的预警,避免危机事件的再次发生。此外,还要及时疏导民众、稳定民心,做好危机的补救和安顿工作。
我国高校危机的网络舆情研究是一个比较新的课题,我国现在已经开始重视网络监管和改善网络危机处理方式。我们希望研究发掘到高校危机在网络传播中的传播规律,并构建实际有效的网络危机控制模型,以求达到真正化解突发危机并转化成机遇的目的。希望在以后的实践研究中能结合不同的新案例,有针对性地不断完善相关控制模型,提出更多行之有效的解决途径和方案。
创新机制,畅通舆情信息汇集渠道
西北师范大学新闻中心主任、副研究员方倩琳
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是党中央对宣传思想工作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这也为做好信息工作指明了方向。而做好这一工作,就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工作机制和完善的信息汇集网络。为此,在实际工作中,应从拓展舆情信息渠道,扩大舆情信息涵盖范围入手,为舆情信息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实基础。
一是实行舆情信息直报点制度各分党委(党总支、直属党支部)是学校舆情信息工作直报点单位。各直报点要围绕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国内外重大事件、社会敏感问题及学校有关热点、焦点、难点,及时了解、报送师生的思想动态。
二是建立网络信息员制度网络现在已经成为一个了解舆情、引导舆情的重要阵地,为此,我们要依托并充分发挥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门户网站的作用,积极掌握校园网舆情,主动引导网上舆论。这就要求校内各学院、各单位、各部门指定熟悉本单位情况、责任心强、懂网络技术的专人担任网络信息员,负责收集和整理本单位在网络工作中的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以及师生员工的思想动态、呼声、反映,每周至少向党委宣传部报送1次信息,重要信息必须及时报送,信息员报送信息必须经本单位负责人审核签字、盖章。同时,要围绕热点问题主动撰写帖文,吸引学生点击和跟帖,从而正确、有效引导网上舆论。
三是建立新闻宣传通讯员制度各单位确立一名新闻宣传通讯员,由新闻中心聘任。负责及时、定期向新闻中心传送本单位教学科研、学生活动及各项工作成果的新闻信息,负责本单位新闻宣传材料的收集、整理和存档,负责接待和组织校内外媒体的采访活动,完成新闻中心委托的宣传报道和采访任务。
四是探索建立舆情信息学生采集队伍充分发挥校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联合会的功能和优势,依托学生会调研室、学生记者团等学校精英学生团体,在党委宣传部的指导下,围绕国内外重大事件、学校热点问题和某一时期大学生特别关注的问题以及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专项调研工作,并以调研报告形式向党委宣传部及时报送,每个月至少报送一次。通过以上举措,努力做到全方位、多渠道地收集舆情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