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青少年的心智成熟远远比年龄成熟早,导致社会中少年的悲剧日益增加。在社会压力逐渐大的情况下,前人的成就往往给出了很好的建议。《少年我心》记述了岳博士从小到大的心里历程,多方面多理论分析了一个人的心里变化,尤其是青少年时期的”逆反心理”,从心里盲者的角度翻阅前人的经历,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而不是仅仅局限于理论。
关键词:心理历程;逆反心理;心理盲者
我有幸阅读了岳晓东先生的《少年我心》,此书描述的是一个心理学者对自我成长的回顾和分析。这本书以一个心理学家的姿态去回忆自己的成长历程,并通过一系列的人生故事去分析了当时的行为对他后来人生的影响。岳晓东博士从青少年成长的为人处事、感情生活、面对挫折等多处细节详尽的讲述了一个人心理状态是如何发生改变的。虽然不是每个人都会有雷同的童年、相同的事件,但是在岳晓东博士笔下那些相似的情景中,我们总能发现自己童年時期的身影。该书属于一个自传体,每个故事都平淡真实,自然真切,丝毫不矫揉造作、拿捏姿态。因为每个人的生长周期都差不多相同,做事的规律也都大同小异,其心理活动也就大多相似。再加上岳博士在每个故事的背后都涉及了心理学术的专有名词以及解释,社会大多数群体阅读起来都能通熟易懂。因此,这本书对青少年和家长都极具意义,对我们这种刚起步的心理学研究者更具启发。
人生,是一个漫长的名词,它有很多故事还有许多的体会。不懂事的我们在出生的那一刻就在为自己抒写未来,也许一声啼哭,也许一个微笑,就在无形中展露了你的性格。当然人类如此聪明,在TOMM的深度研究背后,更加相信天道酬勤,相信后天的努力是可以弥补先天缺陷的,或者能改变成长过程中残留的遗憾。然而站在心理学盲者的角度,我不能毫无证据地侃侃而谈,喊出什么响彻云霄的口号,但是却希望像岳博士一样通过一些理论去分析和证明某些确确实实的社会现象,能够帮助人、社会完整的发展。岳晓东博士是中国著名的心理学家,1993年获得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他在心理咨询、创新思维、青少年偶像崇拜等方面做出了大量的研究。通过他这本《少年我心》的四个篇幅,我得出了四个感悟。
一、对“自我”的理性认识
在岳博士的“自我磨砺篇”的记述中,可以看出这个篇幅中深藏着岳博士童年深刻的记忆,虽然这些故事是每个孩子都可能经历过的极平凡的生活琐事,但是里面掩埋的心里现象却没有几个人发现并且深究。在第一节故事《输赢玻璃球》中,我回想起了小时候与朋友们玩玻璃球的经历,那时候认为输了便是输了,除了垂头丧气外,好像一点办法也没有,于是在不断的输玻璃球中,我远离了这个游戏。但是岳博士却不一样,一个九岁的孩子能想到通过一个月的刻苦训练去挽回失去的利益,去享受“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欢喜。由此可见,游戏的输赢一开始谁也注定不了结局,不同的心理不同的行为会产生不一样的绝地反击。行为主义心理学主张,人的性格形成是不断强化的结果,因正强化而不断加强,因负强化而不断削弱。这就说明了,人的本性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环境中不断地进行蜕变的。在这个蜕变的过程中,对每一件事的认识和处理都是关键的。岳博士说过“毅力就是摔倒后再爬起来次数的累计。”因为有了从小面对挫折和失败的磨练,才会在长大后坦然的处理生活中的各种失意。如果处理失意以后能达到弗洛伊德所说的“升华”,那么对“自我”的培养就更加的有利了。
二、用“超我”战胜“本我”的欲望
美国作家海伦.凯勒说过“生活要么就是一场大胆的历险记,要么就什么都不是。”岳博士的第二篇幅“自我奋斗篇”中的故事大都离不开‘梦想’两个字。他写的前三个故事讲述的是他的梦想变化以及最终确定的远方,后四小节故事讲述了他对英语从小的热情和整个成长历程中对英语的认知。北大心理学系朱滢教授曾经讲过一个关于“中国人的自我”的讲座,朱教授无论是从人的发展阶段还是通过中西文化的对比,都十分详细地解释过“自我”的概念。而岳晓东博士在书中的《吾为何人》也是在解答“我是谁”的问题。这个问题解答得好坏,直接影响青少年向成人世界的过渡。这在美国心理学家马萨的理论中也得到验证,他说对于青少年的自我确认大抵有四种方式,即“早定、拖延、迷惘、达成”。方式没有好坏之分,大概是走向积极的便是明智的吧。令我触动最深的是岳博士书中的《那一天,我终于战胜了自己》,我想在应试教育下的中国,高中生涯是大家必不可少的经历。然后在那个该读书的年纪,我们却没有控制住自己,这也是我在青春和许多人一样留下的遗憾。毛泽东说过“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可惜当时,那些豪言壮语好像根本进不到大家心里去。很早以前就有科学家证明过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人具有自制力。正如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经典三词,本我、超我、自我。所以说,如果青少年能早点深入的剖析自己的内心,能做到像岳先生一样的三次心动而后又三次平息内心的渴望,整个国家的教育水平是不是又能提高一些呢?从岳先生的观点解剖当时的我们,可能只能用放纵“自我”来解释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曾提出:人的自我发展共经历了8个阶段,其中每个阶段的发展都有其核心任务与成长危机。而青少年阶段的核心任务是建立自我确认,排除自我迷惘。同时艾里克森还认为,青少年建立自我确认,本质上就是解答“我是谁”的疑问。在这期间,人们要认真思索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适合从事什么职业?有什么优缺点?应该怎样塑造自我?将来想过什么样的生活?青少年越深入思考这些问题,就越能认清自我的原因,及早确立生活的目标与方向。由此,人们逐渐学会调整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使之既不因为遥远而无法统一,又不因为太贴近而没有意义,进而不断追求个人的自我完善。从这章中岳先生的自我完善过程真切地透露出青少年追求梦想时坚持的毅力与舍弃的艰难。表现了要展现不一样的“本我”,最直接的路径就是达到“超我”的状态。
三、男女情感的萌芽
岳博士的第三篇幅“男女情怀篇”中,可以看到最单纯的男女关系,对于喜欢没有任何企图,就只是因为喜欢而已。但是在社会的快速发展下,这种“喜欢”却造成了许多孩子的心理早熟。歌德曾说过“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少男不钟情。”换句话说,青少年有这种情感体验,是必然的,也是自然的;是不可抑制的,也是抑制不了的。重要的是,青少年应该以此体验来升华自己的情感,为日后的热恋做好准备。岳博士在《无言的结局》中描写了他与一个女同学的经历,那种喜欢很单纯,只是喜欢,别无其他。他称那种爱是“朦胧的爱”,是那种爱给了他一种情感暗示,是那种爱让他认识到他自身的价值和爱的美好。也是因为无言以至于他们的感情也就留在了当年,留在了美好的记忆中。不过在他描写的《谁之过》里却没有那么美好还酿造了小小的遗憾。他认为同学们一直在关注他和那个女生的关系,实际上大家根本就没有在意过。但是就是他的那种以为错失了一个很好的朋友。对于那种“以为”,不是别人的错,而是自身认识的不全面所致。有时候有些喜欢不是自己内心想的,而是别人说出来的。根据美国心理学家艾肯德指出,青少年时期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把自己想象成为众人的关注中心,两个青少年之间其实只有倾慕,但是经过众人的添油加醋,让他们自身萌发出许多臆想观众,从而造成了强大心理压力,有些承受不住压力就会选择轻生,然后上演一部青春爱错的悲剧。所以,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应该正确对待青少年的感情,不要将一件美好的邂逅酿造成极坏的社会恶谣。男女情感的萌芽还是就让它单纯些,不要想的太遥远。 四、情绪中的“逆反”效应
最深感触的是岳先生的“自我困惑篇”,岳先生当时情绪很逆反,但是我处在他那个年纪时,也常会莫名忧伤莫名生气。从岳先生《其实你不懂我的心》中也展现出了当初既不幼稚又不成熟的孩子的某些难过。青少年时期的一个鲜明特点是情绪不稳定,思考问题好走极端,做事也好冲动。青少年就是在这样的情绪动荡中,由幼稚走向成熟,从小孩子变成大人。青少年心理学之父、美国心理学家霍尔(S.Hall)称青少年时期是一段充满风暴和压抑的时期。美国著名小说家马克.吐温曾言:“当我7岁时,我感到我父亲是天底下最聪明的人:当我14岁时,我感到我父亲是天底下最不通情达理的人:而当我21岁时,我忽然发现我父亲还是聪明的。”在这21年当中,马克·吐温的父亲并没有怎么变,变的是马克·吐温自己。中国有句话是“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所以青少年的大部分困惑都是自己内心的变化所造成的。岳先生第四章里有一篇文章是《妈妈,您听我说》,内容大概讲述的是他与他的母亲从不和谐到解开误会的事情经过。此章里涉及的一个心理转换就是青少年时期的亲子关系需要有一个再兴变化。几乎每个人的成长里都需要经历一个叛逆期。在这叛逆期期间,孩子们都会做一些极端的事情,这段时期的孩子就像没有内心一般,体会不到亲人的失望,感觉不到自己的错误。叛逆心理虽然不算是非健康的心理,也不是变态心理,但某些时候也会带有变态心理的某些特征。如果不及时加以疏解,长期发展下去对青少年的成长非常不利。心理学上将这种叛逆心理称为“逆反心理”。它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这种“逆反期”的心理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会导致青少年对人对事产生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对抗社会等病态性格,叛逆期的孩子与教育者之间会有明显的“反控制”、“对抗”心理。岳先生的逆反行为是和母亲的一次交心谈话中结束的。这也证明出青少年产生叛逆心理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是父母不恰当的教育方法却是导致学生叛逆心理的主要原因。其实孩子在2~3岁就有了“第一反抗期”,在《不,我不要》中的布奇就是这样一个小孩。不过布奇的妈妈总是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合理要求。常言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事实证明,岳先生的妈妈也是这样教导岳先生的。社会上对于孩子叛逆的学术研究成百上千,但是岳先生是通过自身的经历以及感受描写了当时的感受,对于多数的青少年和青少年时期孩子的家长是有深远意义的。
五、结束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说过“自恋是人性之大敌。”岳先生书中谈及到对于心理学而言,自我中心是一种单线思维,一切皆以自我为中心,很多的事情都会不自觉的完全从个人的角度思考,不能站在不同人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其实,人在面对人际冲突时,都会本能地从个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而其高明者,既会考虑到自己的利益,也会兼顾他人的利益,做到知己知彼,自当“百战不殆”了。也就是说一个人在思考问题时,需要突破自我中心的围墙,学会以他人的视野来反省自我的言行,这样才可以立于不败之地。这在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家克根得到了证实,他提出人的自我成长共经历了5个不同的阶段:婴儿就是用哭声和笑声来使唤父母的,到儿童、青少年乃至成年,他们就有了一条自我为主的道路,而后就是无自我中心的漫长人生。这本质上就是一个消除个人思想中的自我中心意向。
“青春”是我所学过的词语里最为复杂的词。所有青少年时期发生过的事情,有悲有喜、有哭有笑。我们对青春的记忆也最深刻,留下过无数辉煌也遭受过无数创伤。岳博士的《少年我心》里描述的是他从开始有记忆一直到成年的30个平凡的往事,不过却通过这些往事找出了许多隐匿其中的心理反应,他还对相应的心里现象解释。其中的心理理论。读完以后总会让人感觉人生原来一切都条理清晰,命运大部分是握在我们自己手里。
参考文献:
[1]岳晓东.少年我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王雯,刘希平,朱莉琪.信念愿望推理中的抑制加工[J].心理科学,2013,36(3):659-662.
[3](奥)弗洛伊德著.梦的解析[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3
[4]李寒梅,于海东.试论青少年的自我与自我认同[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06,21(5):7-9.
[5]叶亚玲.论“第一反抗期”儿童的教育[J].基础教育研究,2001(10):41-42.
[6]论自恋:导论读书笔记[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d4ade90101mbp9.html
作者簡介:
黄娇娇(1997.06—),女,贵州遵义人,贵州民族大学16级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主要从事心理咨询研究。
曹科虎(1993.02—),男,贵州兴仁人,贵州民族大学16级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主要从事基础心理学研究。
关键词:心理历程;逆反心理;心理盲者
我有幸阅读了岳晓东先生的《少年我心》,此书描述的是一个心理学者对自我成长的回顾和分析。这本书以一个心理学家的姿态去回忆自己的成长历程,并通过一系列的人生故事去分析了当时的行为对他后来人生的影响。岳晓东博士从青少年成长的为人处事、感情生活、面对挫折等多处细节详尽的讲述了一个人心理状态是如何发生改变的。虽然不是每个人都会有雷同的童年、相同的事件,但是在岳晓东博士笔下那些相似的情景中,我们总能发现自己童年時期的身影。该书属于一个自传体,每个故事都平淡真实,自然真切,丝毫不矫揉造作、拿捏姿态。因为每个人的生长周期都差不多相同,做事的规律也都大同小异,其心理活动也就大多相似。再加上岳博士在每个故事的背后都涉及了心理学术的专有名词以及解释,社会大多数群体阅读起来都能通熟易懂。因此,这本书对青少年和家长都极具意义,对我们这种刚起步的心理学研究者更具启发。
人生,是一个漫长的名词,它有很多故事还有许多的体会。不懂事的我们在出生的那一刻就在为自己抒写未来,也许一声啼哭,也许一个微笑,就在无形中展露了你的性格。当然人类如此聪明,在TOMM的深度研究背后,更加相信天道酬勤,相信后天的努力是可以弥补先天缺陷的,或者能改变成长过程中残留的遗憾。然而站在心理学盲者的角度,我不能毫无证据地侃侃而谈,喊出什么响彻云霄的口号,但是却希望像岳博士一样通过一些理论去分析和证明某些确确实实的社会现象,能够帮助人、社会完整的发展。岳晓东博士是中国著名的心理学家,1993年获得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他在心理咨询、创新思维、青少年偶像崇拜等方面做出了大量的研究。通过他这本《少年我心》的四个篇幅,我得出了四个感悟。
一、对“自我”的理性认识
在岳博士的“自我磨砺篇”的记述中,可以看出这个篇幅中深藏着岳博士童年深刻的记忆,虽然这些故事是每个孩子都可能经历过的极平凡的生活琐事,但是里面掩埋的心里现象却没有几个人发现并且深究。在第一节故事《输赢玻璃球》中,我回想起了小时候与朋友们玩玻璃球的经历,那时候认为输了便是输了,除了垂头丧气外,好像一点办法也没有,于是在不断的输玻璃球中,我远离了这个游戏。但是岳博士却不一样,一个九岁的孩子能想到通过一个月的刻苦训练去挽回失去的利益,去享受“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欢喜。由此可见,游戏的输赢一开始谁也注定不了结局,不同的心理不同的行为会产生不一样的绝地反击。行为主义心理学主张,人的性格形成是不断强化的结果,因正强化而不断加强,因负强化而不断削弱。这就说明了,人的本性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环境中不断地进行蜕变的。在这个蜕变的过程中,对每一件事的认识和处理都是关键的。岳博士说过“毅力就是摔倒后再爬起来次数的累计。”因为有了从小面对挫折和失败的磨练,才会在长大后坦然的处理生活中的各种失意。如果处理失意以后能达到弗洛伊德所说的“升华”,那么对“自我”的培养就更加的有利了。
二、用“超我”战胜“本我”的欲望
美国作家海伦.凯勒说过“生活要么就是一场大胆的历险记,要么就什么都不是。”岳博士的第二篇幅“自我奋斗篇”中的故事大都离不开‘梦想’两个字。他写的前三个故事讲述的是他的梦想变化以及最终确定的远方,后四小节故事讲述了他对英语从小的热情和整个成长历程中对英语的认知。北大心理学系朱滢教授曾经讲过一个关于“中国人的自我”的讲座,朱教授无论是从人的发展阶段还是通过中西文化的对比,都十分详细地解释过“自我”的概念。而岳晓东博士在书中的《吾为何人》也是在解答“我是谁”的问题。这个问题解答得好坏,直接影响青少年向成人世界的过渡。这在美国心理学家马萨的理论中也得到验证,他说对于青少年的自我确认大抵有四种方式,即“早定、拖延、迷惘、达成”。方式没有好坏之分,大概是走向积极的便是明智的吧。令我触动最深的是岳博士书中的《那一天,我终于战胜了自己》,我想在应试教育下的中国,高中生涯是大家必不可少的经历。然后在那个该读书的年纪,我们却没有控制住自己,这也是我在青春和许多人一样留下的遗憾。毛泽东说过“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可惜当时,那些豪言壮语好像根本进不到大家心里去。很早以前就有科学家证明过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人具有自制力。正如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经典三词,本我、超我、自我。所以说,如果青少年能早点深入的剖析自己的内心,能做到像岳先生一样的三次心动而后又三次平息内心的渴望,整个国家的教育水平是不是又能提高一些呢?从岳先生的观点解剖当时的我们,可能只能用放纵“自我”来解释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曾提出:人的自我发展共经历了8个阶段,其中每个阶段的发展都有其核心任务与成长危机。而青少年阶段的核心任务是建立自我确认,排除自我迷惘。同时艾里克森还认为,青少年建立自我确认,本质上就是解答“我是谁”的疑问。在这期间,人们要认真思索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适合从事什么职业?有什么优缺点?应该怎样塑造自我?将来想过什么样的生活?青少年越深入思考这些问题,就越能认清自我的原因,及早确立生活的目标与方向。由此,人们逐渐学会调整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使之既不因为遥远而无法统一,又不因为太贴近而没有意义,进而不断追求个人的自我完善。从这章中岳先生的自我完善过程真切地透露出青少年追求梦想时坚持的毅力与舍弃的艰难。表现了要展现不一样的“本我”,最直接的路径就是达到“超我”的状态。
三、男女情感的萌芽
岳博士的第三篇幅“男女情怀篇”中,可以看到最单纯的男女关系,对于喜欢没有任何企图,就只是因为喜欢而已。但是在社会的快速发展下,这种“喜欢”却造成了许多孩子的心理早熟。歌德曾说过“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少男不钟情。”换句话说,青少年有这种情感体验,是必然的,也是自然的;是不可抑制的,也是抑制不了的。重要的是,青少年应该以此体验来升华自己的情感,为日后的热恋做好准备。岳博士在《无言的结局》中描写了他与一个女同学的经历,那种喜欢很单纯,只是喜欢,别无其他。他称那种爱是“朦胧的爱”,是那种爱给了他一种情感暗示,是那种爱让他认识到他自身的价值和爱的美好。也是因为无言以至于他们的感情也就留在了当年,留在了美好的记忆中。不过在他描写的《谁之过》里却没有那么美好还酿造了小小的遗憾。他认为同学们一直在关注他和那个女生的关系,实际上大家根本就没有在意过。但是就是他的那种以为错失了一个很好的朋友。对于那种“以为”,不是别人的错,而是自身认识的不全面所致。有时候有些喜欢不是自己内心想的,而是别人说出来的。根据美国心理学家艾肯德指出,青少年时期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把自己想象成为众人的关注中心,两个青少年之间其实只有倾慕,但是经过众人的添油加醋,让他们自身萌发出许多臆想观众,从而造成了强大心理压力,有些承受不住压力就会选择轻生,然后上演一部青春爱错的悲剧。所以,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应该正确对待青少年的感情,不要将一件美好的邂逅酿造成极坏的社会恶谣。男女情感的萌芽还是就让它单纯些,不要想的太遥远。 四、情绪中的“逆反”效应
最深感触的是岳先生的“自我困惑篇”,岳先生当时情绪很逆反,但是我处在他那个年纪时,也常会莫名忧伤莫名生气。从岳先生《其实你不懂我的心》中也展现出了当初既不幼稚又不成熟的孩子的某些难过。青少年时期的一个鲜明特点是情绪不稳定,思考问题好走极端,做事也好冲动。青少年就是在这样的情绪动荡中,由幼稚走向成熟,从小孩子变成大人。青少年心理学之父、美国心理学家霍尔(S.Hall)称青少年时期是一段充满风暴和压抑的时期。美国著名小说家马克.吐温曾言:“当我7岁时,我感到我父亲是天底下最聪明的人:当我14岁时,我感到我父亲是天底下最不通情达理的人:而当我21岁时,我忽然发现我父亲还是聪明的。”在这21年当中,马克·吐温的父亲并没有怎么变,变的是马克·吐温自己。中国有句话是“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所以青少年的大部分困惑都是自己内心的变化所造成的。岳先生第四章里有一篇文章是《妈妈,您听我说》,内容大概讲述的是他与他的母亲从不和谐到解开误会的事情经过。此章里涉及的一个心理转换就是青少年时期的亲子关系需要有一个再兴变化。几乎每个人的成长里都需要经历一个叛逆期。在这叛逆期期间,孩子们都会做一些极端的事情,这段时期的孩子就像没有内心一般,体会不到亲人的失望,感觉不到自己的错误。叛逆心理虽然不算是非健康的心理,也不是变态心理,但某些时候也会带有变态心理的某些特征。如果不及时加以疏解,长期发展下去对青少年的成长非常不利。心理学上将这种叛逆心理称为“逆反心理”。它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这种“逆反期”的心理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会导致青少年对人对事产生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对抗社会等病态性格,叛逆期的孩子与教育者之间会有明显的“反控制”、“对抗”心理。岳先生的逆反行为是和母亲的一次交心谈话中结束的。这也证明出青少年产生叛逆心理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是父母不恰当的教育方法却是导致学生叛逆心理的主要原因。其实孩子在2~3岁就有了“第一反抗期”,在《不,我不要》中的布奇就是这样一个小孩。不过布奇的妈妈总是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合理要求。常言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事实证明,岳先生的妈妈也是这样教导岳先生的。社会上对于孩子叛逆的学术研究成百上千,但是岳先生是通过自身的经历以及感受描写了当时的感受,对于多数的青少年和青少年时期孩子的家长是有深远意义的。
五、结束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说过“自恋是人性之大敌。”岳先生书中谈及到对于心理学而言,自我中心是一种单线思维,一切皆以自我为中心,很多的事情都会不自觉的完全从个人的角度思考,不能站在不同人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其实,人在面对人际冲突时,都会本能地从个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而其高明者,既会考虑到自己的利益,也会兼顾他人的利益,做到知己知彼,自当“百战不殆”了。也就是说一个人在思考问题时,需要突破自我中心的围墙,学会以他人的视野来反省自我的言行,这样才可以立于不败之地。这在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家克根得到了证实,他提出人的自我成长共经历了5个不同的阶段:婴儿就是用哭声和笑声来使唤父母的,到儿童、青少年乃至成年,他们就有了一条自我为主的道路,而后就是无自我中心的漫长人生。这本质上就是一个消除个人思想中的自我中心意向。
“青春”是我所学过的词语里最为复杂的词。所有青少年时期发生过的事情,有悲有喜、有哭有笑。我们对青春的记忆也最深刻,留下过无数辉煌也遭受过无数创伤。岳博士的《少年我心》里描述的是他从开始有记忆一直到成年的30个平凡的往事,不过却通过这些往事找出了许多隐匿其中的心理反应,他还对相应的心里现象解释。其中的心理理论。读完以后总会让人感觉人生原来一切都条理清晰,命运大部分是握在我们自己手里。
参考文献:
[1]岳晓东.少年我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王雯,刘希平,朱莉琪.信念愿望推理中的抑制加工[J].心理科学,2013,36(3):659-662.
[3](奥)弗洛伊德著.梦的解析[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3
[4]李寒梅,于海东.试论青少年的自我与自我认同[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06,21(5):7-9.
[5]叶亚玲.论“第一反抗期”儿童的教育[J].基础教育研究,2001(10):41-42.
[6]论自恋:导论读书笔记[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d4ade90101mbp9.html
作者簡介:
黄娇娇(1997.06—),女,贵州遵义人,贵州民族大学16级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主要从事心理咨询研究。
曹科虎(1993.02—),男,贵州兴仁人,贵州民族大学16级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主要从事基础心理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