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是《平凡的世界》来到冀东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dayedej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外文学史上,以“家”和“家族”命运变迁为题材创作的长篇小说可以说汗牛充栋。文学是人学,写人哪能离得开“家”呢?曹雪芹的《红楼梦》是写荣、宁两府封建大家族的命运;巴金的《家》《春》《秋》是写一个大家庭的兴衰;陈忠实的《白鹿原》写的是白、鹿两大家族的命运和秘史,莫言的“红高粱”系列写的山东高密乡的家族故事;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写两大家族的悲剧;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写的也是从家庭之变折射社会之变;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15部长篇和大多数短篇故事,也是在写发生在约科纳帕塔法县那个被他称为 “邮票”般大小的家乡之变。因此,长篇小说家,一拿起笔,就要写他最熟悉的“家”,写他所熟悉的家人、家事和社会的兴衰更替,这是毋庸置疑的。
  河北作家程湛馨的长篇小说《家的变迁》(团结出版社2016年10月第1版,2017年再版),以近20万字的篇幅,描写了河北冀东一带农村普通农民家庭八口之家六个孩子,五个成长为大学生、一个博士的故事。全书以长子转业军人、基层文化工作者、文学爱好者郝占仁的成长成熟为主线,集中讲述这个家庭15年左右的巨大变化,从而映衬出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变化、军队的改革、文学艺术界的境况,重墨刻画了主人公郝占仁十多年的人生轨迹和对精神家园的追求和向往。特别是一条“读书咱就读好书”的“家训”,从爷爷郝春秋那里已经传到孙子郝飞第三代,朴实无华、寓意深邃、耐人品味与思索。
  坚持健康的创作题旨
  程湛馨的长篇小说《家的变迁》是在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0月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之后创作的。也可以说是在习近平文艺思想的指引下,创作的一部长篇新作。作家程湛馨是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复员转业军人,是一位常年深入基层的文化工作者,当过县文化馆长、作家协会副主席,电影院经理等。主持编辑过县级文化刊物《天马》杂志和《抚宁文学》报纸等。对基层文艺界、文化界人事非常熟稔。程湛馨曾对改革开放以来的“文艺乱象”感到疑惑和茫然,对种种调侃崇高、扭曲经典、颠覆历史、戏谑英雄模范、丑化人民群众的“垃圾作品”非常气愤。自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之后,程湛馨反复学习、深刻领会,习总书记的“讲好中国故事”,“文艺要热爱人民”的经典话语,如醍醐灌顶,让程湛馨看到了文艺繁荣发展的光明前景,真的不再感覺被“文艺市场化阴霾的笼罩”而迷茫,进而坚定了“作家的艺术良心”和明确的进取目标。于是,程湛馨结合自身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真实成长经历和对人生的感悟,奋笔疾书,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创作完成了类似“自传体”充满正能量的长篇小说《家的变迁》。
  《家的变迁》塑造了一个转业军人形象,一个特别“中国”的正直的北方男子汉郝占仁的形象,这类形象甚至可以说一个全新的形象,或者说是当代文学史上新鲜少见的形象,一定意义上填补丰富了当代文学史上的人物画廊。说他特别“中国”,是说他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教育,具有中国人的仁义善良守规矩和谦谦君子风格,又一身正气耿直诚恳敢于担当。郝占仁家上下老幼,包括后来郝占仁的媳妇李侠在内,都是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质的本分好人。这部小说写了一个河北农村普通八口之家的日常生活,按照目前的家庭人口构成也算是个大家庭了。父母和六个子女,其中五个儿子一个女儿。《家的变迁》通过郝占仁兄妹六人,伴随着改革开放社会发展逐渐长大,读书奋进,自强不息,出色地完成了由“农村娃”向“城市人”的华丽转身。在他们身上,反映出大变革时代波澜壮阔的社会印记,记录着社会从封闭走向开放的时代步履,弘扬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忠孝仁义文化传统与诚信和谐的传统美德,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中华儿女千百年来不忘初心、自立自强、逐梦前行的精神求索。
  河北版的《平凡的世界》
  从民俗学上讲,一个家庭,有他的起步期,成长期、成熟期、空巢期等。河北冀东“老郝家”的精彩,来自于六个孩子的成长历程。老百姓过日子不就是过孩子吗?从五个男孩的名字可以看出作家程湛馨的匠心独运,分别叫占仁、占义、占礼、占智、占信,一个女孩叫淑娴。看得出这是作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情呼唤。人们常说,“家有长子,国有大臣”,民间还有“长兄如父”的说法。多子女家庭,长子在一个家庭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家长主要教育大儿子,把家族的希望放在长子的身上;而长子也最早地领会父母期待的眼神和愿景,他会自觉地以身教胜于言教的行动,在弟弟妹妹面前起表率示范作用。郝家长子郝占仁,从小就有大志向,他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高远志向,而且他牢记家族的 “从小读书要用心,要知书内有黄金;知道书内有黄金,读书一定要用心”的古老家训。正是全家人持之以恒的坚持“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嗜书勤学,处于偏僻山村的普通农家子弟一个个相继从高等院校毕业,成为国家社会的有用之才。特别是老大占仁,无论是在求学、参军、提干、恋爱、结婚、转业到地方工作,都有着自己明确的人生目标,在部队听首长的,服从领导,听从指挥,坚持原则,为人善良。郝占仁年青时走进部队这所大家庭,在军队这个大熔炉里锤炼自己的性格。一个人能有机会在军队锻炼,那对它后来的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当过兵的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郝占仁在部队干了九年多,本来已经转为志愿兵了,但由于军队员额精简,他所在的部队撤销,才转业回到家乡。郝占仁从农村学生、公社土记者到部队卫生员、文书、出纳、保密员、编辑以及《育才报》社长主编,最后转业到地方从事基层文学编辑与创作的奋斗历程。精心塑造了一个忠诚可靠、尽职尽责、忠于职守、勤奋学习、痴心不改,始终坚守心中的文学缪斯的典型形象。郝占仁同时一直坚守着自己的文学梦想,凭着自己恒心毅力和不服输的精神,走出了一条在县区基层坚守文化精神家园的成功之路,不但自己发表了不少文学作品,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大量基层文艺骨干人才。在他所主持的文学刊物《天马湖》周围,团结了一大批喜欢文学、爱好创作的文学新苗。郝占仁的人生轨迹,奋斗精神和百折不挠的追求,非常像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里的主人公孙少平。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主人公孙少平说,“既要脚踏实地于现实生活,又要不时跳出现实到理想的高台上张望一眼。在精神世界里建立起一套丰满的体系,引领我们不迷失不懈怠。”程湛馨的《家的变迁》中主人公郝占仁对媳妇说,“孩子会不会写诗不重要,关键是首先教他怎样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德才兼备的好人,做一个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有责任心得好人。”从两部作品总的价值取向上对照衡量,程湛馨的《家的变迁》庶几称得上是河北版的《平凡的世界》。
其他文献
民国时期由茅以升主持设计和建造的铁路、公路两用铁桥——钱塘江大桥,是一项公认的设计优良、技术先进、建造难度极大的重大工程,由时任浙江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厅长曾养甫定议,延聘当时中国最为知名的桥梁结构学教授茅以升主持,从1932年动议筹划到1937年秋季建成,历时约五年。这一大桥更因建成89天后,为阻止侵华日军南下越江,由国民政府军事当局自行实施炸毁举国关注。桥工处处长茅以升悲壮留下“不复原桥不丈夫”
端午,重午也,就像七七,双七也,都源自天象崇拜,都不过是人们美好想象的理想节日。七夕节被赋予了爱情内涵,成为了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而端午节则被演变为美好而悲壮的故事,成为了中国最富有历史文化内涵而最具刚健人文精神的中国文化节日。  中国民间这么多的节日,而将一个节日与某一个具体人联系起来,成为某一个人的纪念日的,似乎还只有端午。起源于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内容的端午节,经过历代长时间的选择
作家刘心武曾说,文学与建筑隔行却并不隔山。其实,伦理与建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从人类建筑文化的发展历程来看,建筑所表现出的伦理意蕴和精神特质,使人们早就意识到不能简单将建筑与只有实用功能的房子画上等号。建筑伦理是一个充满跨界魅力的研究领域,它要回答诸如人类如何才能诗意栖居?中国传统建筑反映了什么样的伦理观念?建筑有何伦理功能?建筑有美德吗?城市为什么要少一点美学、多一点伦理?中西建筑史上有哪些典型的
铁流、徐锦庚的《中国民办教育调查》是全面追踪中国民办教育发展历程、全景式反映中国民办教育现状的首部长篇报告文学作品。作者既从宏观角度梳理了中国民办教育诞生的时代背景、发展历程、成败得失,从而呈现出一种“史”的叙述视野,又从微观角度以典型学校、典型人物、典型现象、典型经验为考察对象,详细呈现中国民办教育发展的细部景观,留下了详尽、真实、生动的第一手资料。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为
有位作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一生只能做好一件事。”然而,真正能够沉下心来,付出毕生精力去做一件事并且把这件事做好的人,其实并不多见,因为这需要执着的精神和坚韧的毅力。从陈梧桐先生身上,我就深切感受到这种精神和毅力。因1969年被下放安徽凤阳“五七干校”,陈先生无意中与朱元璋结下缘分。在此后长达40多年的时间里,陈先生紧紧抓住朱元璋这个题目不放,成为学界公认的朱元璋研究权威。即使年过八旬,依然精
十多年前,时值《博览群书》创刊20 周年,我给杂志写了一篇题为《与一份杂志交朋友》的纪念文章。我在这篇文章里写道:  一个作者和一份杂志的关系,有时真是一种说不清的缘分……屈指一算,我和《博览群书》的交往,已经有七八年,先后为杂志写了十多篇文章。不知不觉中发现,到目前为止,《博览群书》成为我写文章最多的杂志,和杂志之间的感情和默契,也与日俱增。  当时我并不知道,在这之后的两年里,我接着给《博览群
2018年3月,广州大学曾大兴教授做客央视百家讲坛,讲述了九座“中华名楼”,深受观众喜爱。现在看来,曾教授当时应是有意通过此节目,传播其具有独创性的一个文学地理学概念——文学景观。今年8月末,曾教授交给我一个“任务”,为他新出版的《中华名楼》一书写一篇评论,我不揣谫陋,爽快地答应了。“文学景观”概念的提出  近三十年来,随着地域视角和空间维度被引入文学研究,文学地理学悄然崛起,方兴未艾。曾大兴教授
先讲一个发生在长征路上的故事: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讲的“半床被子”的故事。寥寥几行字,短短几句话,讲明了一个道理: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留给老百姓的人。  这是故事的魅力,大道至简,意味隽永。  与“半床被子”这样意蕴相向、交相辉映的老物件、老故事,在江西纵横千里的红土地上
前些日子,《博覽群书》的编辑让我来组稿,我琢磨一下,觉得还有的可写,就答应下来,布置给你们了。“名著与劳动”这个话题,我首先想到的其实是马克思《手稿》中的“异化劳动”,其次想到了路遥的“劳动观”。因党文亭同学的博士论文涉及路遥,我便把路遥布置给了她。近日问赵天舒,他想结合萨特展开这一问题,我觉得也挺好。不知另两位同学是否有些想法了?以前经常说“三大差别”,其中之一就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差
值此《博览群书》出版400期之际,《博览群书》邀全球读者共同寻找400位“悦读书画家”。  一、活动主题:  我(们)与“博览群书”。  二、创作主题:  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  三、创作形式:  1、书法或绘画作品;2、作品请拍摄成图像(分辨率300以上;JPG格式;文件大小3M-5M),配400字作品创作故事(加上作者简介不超500字)。  四、发稿邮箱:  《博览群书》投稿邮箱(gmb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