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功利化取向、不良现象、重智轻德、家庭教育、学生心理发展等因素制约着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发展;应采取强化综合素质、基础道德、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指导、丰富德育活动等措施,改善德育工作的现状。
关键词: 德育 现状 对策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不仅要求学校要重视对中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而且还应注意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自主精神和自理能力。
这一要求的重点是让道德教育回归学生生活,让思想教育的内容充分融入生活,让一个以知识教育为主的德育走向强调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整合并以感受体验为基础的德育;变以往的单向灌输式的德育为一个讨论性的、对话性的、分享性的德育。
由于我国正处在从计划经济体制走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时期,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挑战。因此,我们应客观分析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找出症结,探索对策,有效地抓好中小学德育工作。
一、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
1、学校德育工作与社会功利化取向之间的不协调。市场经济追求的是实利、实效,“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它通过市场来实现自己的产值、效率、效果,因而必然使人们强化功利意识,不会去追求徒有虚名的“义”。而学校德育工作关系到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兴衰,重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强调的是“淡薄名利”。这样,学校德育工作和社会功利化倾向就出现相互抵触等不协调的现象。
2、学校德育工作与社会不良现象之间的不协调。社会上流传的淫秽书刊和音像制品,网络中的色情、凶杀镜头等成了当今毒害青少年的精神鸦片;游戏机房、卡拉OK包房、舞厅成为一些意志薄弱的青少年堕落的温床。有的学生与社会上的小流氓结成犯罪团伙,到校偷抢打架、敲诈勒索,無恶不作。这些不良社会现象与注重在强调学生遵纪守法、团结友爱、预防犯罪的学校德育工作自然难以协调,冲击着学校德育工作。
3、学校德育工作与社会上重智轻德、升学竞争之间的不协调。重智轻德是我国文化传统中的一种倾向。从“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到如今的“出国热”、“电脑热”,在人们的意识中都是看重知识、看重分数。表现在学生身上就是对政治漠不关心,对参加集体活动、公益劳动不感兴趣,家长只关心子女的考分而淡漠其思想道德品质。高一级学校录取新生也只看考分而淡化政治表现。从目前我国国情来看,社会需要、就业压力、高收入的回报以及家长对子女的投入与期待等原因,都不可能一时改变升学竞争的压力,从而使学校德育工作受到巨大牵制。
4、学校德育工作与家庭教育之间的不协调。许多家长,尤其是农村家长在子女教育问题上所表现出的无知与幼稚。家庭教育中的很多误区使学生在学校、社会、家庭的不同教育面前常常陷入无所适从的窘境。许多家长忽视子女自身的兴趣和条件,忽视青少年成长的客观规律,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子女身上,无意间给子女健康成长设下障碍。
5、学校德育工作与学生心理发展之间的不协调。快节奏的学习生活、升学压力及青春期的困惑等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妨碍着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学生中出现了交往不适应、学习困难、情感挫折、娱乐限制、升学压力大、厌学、生理发育烦恼、性心理偏差、社会环境不适应、行为不良、心理障碍等不良表现。学校德育工作往往只是重视大面积的教育,而忽略且也难以实现针对个体诧异的德育工作,在健康心理教育、心理治疗与心理保护等方面,还缺少必要的研究和解决的办法,对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能力的培养等方面探索还不够。
二、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对策
面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学校德育工作者务必开拓新思路,构筑新机制,创设学校、社会、家庭齐抓共管的德育工作新局面。
(一)强化素质教育,从根本上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
素质教育摒弃了应试教育中“高分低能”、忽视德育、体育、劳动教育、艺术教育、压抑学生个性发展,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等弊端,确立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重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让学生学会做人,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应试教育的习惯影响,一味追求升学率的思潮不会因为推行素质教育而偃旗息鼓。建立切实可行的素质教育评价机制,改革和完善招生考试制度,从根本上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是德育工作走出困惑的当务之急,也是素质教育得以全面推行的根本保证。学校管理和德育工作者要清醒地认识社会转型时期德育工作的性质、特点和规律,更新观念、大胆探索,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开创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二)加强基础道德教育,使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邓小平同志在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大力在青少年中提倡勤奋学习、遵守纪律、热爱劳动、助人为乐、艰苦奋斗、英勇对敌的革命风尚。”实质上指的就是基础道德。这既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又是形成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基础道德的形成对于抵制由市场化带来的道德负面影响,建立青少年一代的精神支柱具有积极意义。基础道德的内容都源自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很深的根基,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永恒、无价的精神财富,是凝聚人心,形成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的源泉。在深化改革、日新月异的今天,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必然可使基础道德成为塑造青少年美好心灵的最佳捷径。
(三)健全家庭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只有正确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才能塑造一代新人。家庭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和提高上。学校有必要开设家教指导班,或创办家长学校,有组织的指导家长学习良好的家教思想和家教方法。沟通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联系,集思广益,共同为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和高尚情操的一代新人献计纳策。
(四)心理健康的指导与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新课题。
心理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个道德问题,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部分。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不仅会危害人的健康,而且会影响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心理障碍、焦虑情绪一旦发展严重却又得不到及时治疗和解脱,就会对自己或社会造成危害。因此,学生急需心理指导,心理保健和心理咨询。学校应设立心理咨询室,做好心理教育师资培训工作,尽快弥补学校心理教育的空白。
(五)丰富德育活动,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成长。
德育活动包括班级活动、团队活动、为民服务活动、法制宣传活动、参观学习活动等。对于社会转型时期独生子女、单亲家庭日益增多的青少年群落来说,德育活动还应更新观念,开拓思路,使活动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更加具有实效。如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劳动,为孤寡老人或残疾人服务,走出校园,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参加社会实践,锻炼他们人际交际和社会活动的能力,使现实追求和欲望接近他们可能达到的利益。集体活动是一贴良药,它可以治疗独生子女,单亲子女孤僻自私、冷漠的性格缺陷,矫正他们的不良习惯。
总之,德育课程标准要求我们:面对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现实,培养道德主体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以学生为重心是教育走向学习社会的必然趋势。我们应该乘课程改革的强劲东风,努力探索、大胆创新,谱写德育工作的新篇章。
(四川平昌县岳家小学)
关键词: 德育 现状 对策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不仅要求学校要重视对中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而且还应注意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自主精神和自理能力。
这一要求的重点是让道德教育回归学生生活,让思想教育的内容充分融入生活,让一个以知识教育为主的德育走向强调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整合并以感受体验为基础的德育;变以往的单向灌输式的德育为一个讨论性的、对话性的、分享性的德育。
由于我国正处在从计划经济体制走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时期,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挑战。因此,我们应客观分析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找出症结,探索对策,有效地抓好中小学德育工作。
一、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
1、学校德育工作与社会功利化取向之间的不协调。市场经济追求的是实利、实效,“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它通过市场来实现自己的产值、效率、效果,因而必然使人们强化功利意识,不会去追求徒有虚名的“义”。而学校德育工作关系到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兴衰,重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强调的是“淡薄名利”。这样,学校德育工作和社会功利化倾向就出现相互抵触等不协调的现象。
2、学校德育工作与社会不良现象之间的不协调。社会上流传的淫秽书刊和音像制品,网络中的色情、凶杀镜头等成了当今毒害青少年的精神鸦片;游戏机房、卡拉OK包房、舞厅成为一些意志薄弱的青少年堕落的温床。有的学生与社会上的小流氓结成犯罪团伙,到校偷抢打架、敲诈勒索,無恶不作。这些不良社会现象与注重在强调学生遵纪守法、团结友爱、预防犯罪的学校德育工作自然难以协调,冲击着学校德育工作。
3、学校德育工作与社会上重智轻德、升学竞争之间的不协调。重智轻德是我国文化传统中的一种倾向。从“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到如今的“出国热”、“电脑热”,在人们的意识中都是看重知识、看重分数。表现在学生身上就是对政治漠不关心,对参加集体活动、公益劳动不感兴趣,家长只关心子女的考分而淡漠其思想道德品质。高一级学校录取新生也只看考分而淡化政治表现。从目前我国国情来看,社会需要、就业压力、高收入的回报以及家长对子女的投入与期待等原因,都不可能一时改变升学竞争的压力,从而使学校德育工作受到巨大牵制。
4、学校德育工作与家庭教育之间的不协调。许多家长,尤其是农村家长在子女教育问题上所表现出的无知与幼稚。家庭教育中的很多误区使学生在学校、社会、家庭的不同教育面前常常陷入无所适从的窘境。许多家长忽视子女自身的兴趣和条件,忽视青少年成长的客观规律,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子女身上,无意间给子女健康成长设下障碍。
5、学校德育工作与学生心理发展之间的不协调。快节奏的学习生活、升学压力及青春期的困惑等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妨碍着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学生中出现了交往不适应、学习困难、情感挫折、娱乐限制、升学压力大、厌学、生理发育烦恼、性心理偏差、社会环境不适应、行为不良、心理障碍等不良表现。学校德育工作往往只是重视大面积的教育,而忽略且也难以实现针对个体诧异的德育工作,在健康心理教育、心理治疗与心理保护等方面,还缺少必要的研究和解决的办法,对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能力的培养等方面探索还不够。
二、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对策
面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学校德育工作者务必开拓新思路,构筑新机制,创设学校、社会、家庭齐抓共管的德育工作新局面。
(一)强化素质教育,从根本上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
素质教育摒弃了应试教育中“高分低能”、忽视德育、体育、劳动教育、艺术教育、压抑学生个性发展,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等弊端,确立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重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让学生学会做人,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应试教育的习惯影响,一味追求升学率的思潮不会因为推行素质教育而偃旗息鼓。建立切实可行的素质教育评价机制,改革和完善招生考试制度,从根本上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是德育工作走出困惑的当务之急,也是素质教育得以全面推行的根本保证。学校管理和德育工作者要清醒地认识社会转型时期德育工作的性质、特点和规律,更新观念、大胆探索,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开创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二)加强基础道德教育,使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邓小平同志在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大力在青少年中提倡勤奋学习、遵守纪律、热爱劳动、助人为乐、艰苦奋斗、英勇对敌的革命风尚。”实质上指的就是基础道德。这既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又是形成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基础道德的形成对于抵制由市场化带来的道德负面影响,建立青少年一代的精神支柱具有积极意义。基础道德的内容都源自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很深的根基,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永恒、无价的精神财富,是凝聚人心,形成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的源泉。在深化改革、日新月异的今天,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必然可使基础道德成为塑造青少年美好心灵的最佳捷径。
(三)健全家庭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只有正确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才能塑造一代新人。家庭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和提高上。学校有必要开设家教指导班,或创办家长学校,有组织的指导家长学习良好的家教思想和家教方法。沟通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联系,集思广益,共同为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和高尚情操的一代新人献计纳策。
(四)心理健康的指导与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新课题。
心理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个道德问题,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部分。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不仅会危害人的健康,而且会影响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心理障碍、焦虑情绪一旦发展严重却又得不到及时治疗和解脱,就会对自己或社会造成危害。因此,学生急需心理指导,心理保健和心理咨询。学校应设立心理咨询室,做好心理教育师资培训工作,尽快弥补学校心理教育的空白。
(五)丰富德育活动,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成长。
德育活动包括班级活动、团队活动、为民服务活动、法制宣传活动、参观学习活动等。对于社会转型时期独生子女、单亲家庭日益增多的青少年群落来说,德育活动还应更新观念,开拓思路,使活动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更加具有实效。如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劳动,为孤寡老人或残疾人服务,走出校园,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参加社会实践,锻炼他们人际交际和社会活动的能力,使现实追求和欲望接近他们可能达到的利益。集体活动是一贴良药,它可以治疗独生子女,单亲子女孤僻自私、冷漠的性格缺陷,矫正他们的不良习惯。
总之,德育课程标准要求我们:面对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现实,培养道德主体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以学生为重心是教育走向学习社会的必然趋势。我们应该乘课程改革的强劲东风,努力探索、大胆创新,谱写德育工作的新篇章。
(四川平昌县岳家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