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茶起源于何时?从《神农本草经》载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原名荼)而解之”。由此可知,茶的发现和利用迄今有五六千年的历史了。
据《诗经》、《尔雅》、陆羽《茶经》等记载:茶,古称为“荼”,后称“茶”,亦称“桢”、“莪”、“茗”和“荈”。此外,还有“葭荼”、“苦荼”、“酪奴”等称呼。
《诗经》中有七首诗写到了茶!《诗经·邶风·谷风》中有“谁胃荼苦,其甘如荠”、“采茶新樗,食我农夫”(樗音出,椿叶);《诗经》在《出其东门》中说:“有女如荼”,把见到的妇女,比作又轻又白的茶花。“荼”是我国中唐以前对“茶”的主要称谓,现今的“茶”字源于“荼”字。
正如中国书法大师启功有诗云:“古称荼苦近称茶,今古形殊义不差。
而茶产地正式见诸文字记载则是汉中《华阳国志》云:周武王伐纣时,巴蜀(秦巴山地)一带已用所产的茶叶作为“纳贡”之珍品,是茶的最早记述。由此证明,陕南及周边广大地区是中国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而且一直作为贡品载入史册。
按照唐朝的茶产地,陆羽《茶经》中的道名和道界,山南道:大致是今四川嘉陵江流域以东,陕西秦岭、甘肃蟠冢山以南,河南伏牛山西南,湖北郧水以西,自四川、重庆市至湖南岳阳间的长江以北地区。再按《茶经述评》中的注释细分:梁州,在今汉中包括安康、陕西西乡、镇巴、城固、汉台、洋县、勉县、宁强及商洛南部地区等整个汉水流域。
按照唐时把全国行政区域划分为十道,也就是现在省级行政区,地域过于宽阔,为便于治理又划分出:山南东道,治所在襄阳;山南西道,治所在汉中(包括了古金州等,今安康市辖区等)。
山南东道茶文化历史不详,在此不表。打开山南西道的汉中、安康的地方志,均有以茶为珍品,向朝廷作为土贡纳贡的史载,正如《华阳国志》所载,秦巴山区茶历朝均是贡品,不过在唐朝,更是名噪一时。据汉中市茶专家李大算所著《陕南(西乡)茶话》一书所考所载,唐朝文武百官以饮山南道茶为时尚,尤其是嗜好西乡的“团月”、“毛尖”茶为甚。从而使山南道茶在大唐王朝空前强盛、繁荣下,声名远播,成为大唐士、庶喜爱的国饮。
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山南道茶:其核心就是汉中仙毫一西乡午子仙毫也,包括古金州茶(今安康紫阳茶系列)。
这个中国古名茶之后,注定有着不同凡响的“贵族血统”和“名门之后”所具有的历史、文化、环境、地理的渊源。
陕南茶历史之厚重
仅从中国名茶汉中仙豪的源头——午子仙毫产地西乡县说起。
西乡县古称洋州(因泾洋河得名),后因战乱城池损毁迁至今洋县。其茶史追溯,历史悠久,史载“始于秦汉,盛于唐宋”,百姓是“男废耕,女废织,其民制茶不休”,具有厚重的茶文化底蕴。
但从历代在汉中为官为宦的文人墨客们留下诗词中,就看出西乡(洋州)茶叶发达兴旺之势。
苏轼[题洋州三十景:茶蘼洞]“长忆故山寒食夜,野茶蘼发暗香来。分无素手簪罗髻,且折霜瘃浸玉醅。”苏轼大约在宋嘉佑五年(1060-1066)出任凤翔府判官之职,有山南之游,并写下这首题咏洋州茶蘼洞(西乡县太白洞)的诗作。古时“寒食节”就在清明节前一、两日,“禁火三日”,禁生火做饭,但不禁止饮茶。洋州(西乡)气候温暖,清明节前已可采摘明前茶,苏东坡的茶山之夜焉能不饮茶?何况山茶“暗香”浮动,爱茶的苏东坡是不会错过机会的,他不仅饮了洋州的茶,还茶助诗兴,写了这首洋州“茶蘼洞”诗。“野茶”一说,非指原始野生茶树,而是山民粗放式的经营方式,不精细植茶,却仗其优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任茶树飞籽成林,自由生长。这种原始的植茶方式至今仍然存在。
其弟苏辙也有诗赞:[洋州三十景:茶蘼洞]“猗猗翠蔓长,蔼蔼繁香足。绮席堕残英,芳樽清余馥。天香分外清,玉色无奈白。谁向瑶池游,依稀太真宅。”古洋州今西乡县、辖洋县等地。三十景包括冰池、书轩、披锦寺、横湖、望云楼、茶蘼洞等。古洋州茶蘼洞在今西乡境内,名太白洞,位于县城东茶镇境内。峭壁之上三洞并列,洞外原有两层十多间的太白庙,可容百余游人食宿。历代文人墨客于品茗对弈之余,在壁间留下不少题咏。苏辙曾任职洋州(辖西乡、兴道、真符等)知事,对山南茶区有些了解。其《栾城集》云:“洋州、金州人户以种茶为生”。这首诗即写洋州山南茶的优秀品质,其香味既“繁”且“足”,意思是说产于洋州的山南茶香味浓郁醇厚。“芳樽清余馥”,这里的“樽”不是酒具,而指茶器,喝了山南茶后馨香馥郁,令人心旷神怡。饮此茶如游瑶池,畅饮琼浆玉液。苏东坡说“从来佳茗似佳人”,诗人的潜意识里,饮此茶如同亲唐玄宗的贵妃娘娘杨太真的芳泽,茶汤是“天香”、“玉色”,杨太真是“国色天香”。古洋州(西乡)康熙年间还曾是华南虎出没的天堂,在如此好的生态环境里长出的茶叶,其品质还能不优秀!
陕南茶产地域气候得天独厚
陕南,位处秦岭之南部区域,秦岭就是我国南北气候的分水岭,秦岭以南为秦巴山区;秦岭以北是关中平原典型黄土地。大自然神奇就在于,一山之隔,南部云雾缭绕,山清水秀,雨水充沛,河、塘星罗棋布,种水稻,吃大米;山北部关中平原,典型温带气候,半干旱地带,黄土地,种小麦,吃面食。
正是这种奇特的气候,造就了秦巴山区人间瑞草——午子仙毫茶的不同凡响的品质。它可以称之为中国名茶之珍品。生长期长,其味浓,其色清,无污染,无农药残留等特点。
优点一,生长期长,味道佳,耐冲泡。在秦巴腹地汉中的西乡午子仙毫,正如生长在北方小麦一般,生长期长,味道天下独有。其因如北方小麦生长期长,淀粉含量足,面粉黏度强劲道,不像南方小麦温度高,成长期短,早熟,淀粉不足,面粉黏度差零散一般。秦巴山区的午子仙毫就是在这种南北过渡性气候上,气温略低,自然比“纯”南方茶生长期要长,其吸足了天地之精华,味道自然是茶上乘之精品,尤其自古被誉美的清明茶,又叫明前茶。
优点二,不生虫,不用农药,无污染。生长在秦巴腹地汉中的西乡午子仙毫及整个汉中茶系、包括安康紫阳、汉阴、石泉等地整个陕南茶区,因所在地理位置特殊,处在南北气候分隔带上,这些地方冬天仍然受北方冷空气影响,寒流来照样翻过秦岭,下雪,积冰,对万物进行一次天然除菌、消毒,这就是为什么陕南茶有别于“纯”南方茶的优点。不用人工杀虫,除害,自然不用各种化学药剂,因为虫害被“老天爷”给消灭掉了。其天然性,是其优于其它名茶的主因。 笔者一筑路之人,走南跨北,对茶不是精于此道,但也有所耳闻目睹。午子仙毫优点无茶能及。
云南茶天下闻名吧,但在2002年云南思茅市江城哈尼族自治县筑路期间,亲眼所见十几万亩茶园,喷洒农药666粉,漫山遍野均是用这种药物喷撒。该农药在60、70年代在中国广泛应用,但因其残留期长,不易降解,危害大,逐渐淘汰,如今却仍在云南广泛使用。不是亲历,绝不会相信。由于该地区四季如春,及利于茶树生长,也利于虫害繁衍,大片茶园生长红蜘蛛,商人在利益驱动下,利润最大化的体现之一就是置消费者健康不顾,使用过去淘汰但便宜,成本低廉,杀伤力大,残留时间长的农药666粉。以此窥见一斑,你可以想想整个南方茶系。
所以,尽管全国各地名茶也不少,但我是不甚喜欢,唯独喜嗜午子仙毫等陕南茶系。其因生于斯,长于斯,知道其生长情况,没有人打过农药,也不需要打农药,目前也仅仅是使用一些茶树生长的微量元素的肥料,过去连肥料都是不用的,均是自然生长。不信你从苏辙兄弟的古诗中也可以看出其传统、自然、原始的种植方式。
这也就是为什么中科院曾检验中国名茶陕南午子仙毫时,检测不出来农药残留原因。汉中、安康一带的茶叶,根本就不需要农药。这一优点,对于今日视健康为第一的现代人来来讲,是最为重要、珍贵的。饮茶为了健康,为了健康就最好是选择名茶午子仙毫;整个陕南茶均是好茶之人首选的健康饮品。因其具有天生丽质!
陕南茶产地地质状况天下无双
陕南汉中西乡午子仙毫等茶系,上天赐予了其福地,有其优质的生长环境。按照国家地矿分布图,从安康紫阳、汉阴、石泉到西乡、镇巴、城固、勉县、宁强等地一直到略阳,自东到西几百公里,形成一个硒矿带上。硒,人体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具有杀癌、防癌医药作用。从此看出中国名茶——汉中西乡午子仙毫,以及所有汉中、安康等陕南茶系,其得天独厚,全国罕有的生长环境,是其它地方南、北名茶系所未具有的优质土壤。
就这样神奇的土地,生长、孕育出了名茶午子仙毫其优秀的品质,从过去皇家贡茶,到如今漂洋过海,出口到食品药品管理苛刻欧洲、瑞典、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
这也就是应了一句老话,好山,好水,出名茶。到过这里大家也都明白了,秦巴山区汉中、安康为什么能成为南水北调的水源地,按照茶圣陆羽全国沏茶之名水,“……,汉水位处十三……,”就是过去古人公认用汉江之水,直接烧开沏茶,位居全国泡茶的好水第十三位。在这里要告诉北京的朋友们,汉水是可以直接饮用的好水,不用人为添加药剂。同时,也要劝劝北京的同胞,要饮水思源,知恩图报,汉水流域成为南水北调的水源地以来,为确保首都人民健康生活,一泓清泉供北京,秦巴地区人民也付出了巨大代价,无工业优势,经济条件薄弱,基础建设落后,在此,也希望南水北调受惠地的人民、政府要对水源地有所反哺,使名茶之地,美丽茶乡,沿着环境、经济可持续健康现代发展之路继续一路高歌。
陕西各级政府重视
产业做大、茶人英才辈出
从建国初期、百废待新之时,山南道茶产地,秦巴茶区,陕南茶叶源产地汉中、安康,也是不甘落后,重振雄风,整治茶园,扩大茶播栽面积,壮大名茶声势,强化茶叶专业人才队伍,各级政府功不可没……
比如汉中仙毫(午子仙毫)源产地——西乡县,从建国初期就被国家确定100强产茶大县以来,乘改革的东风,进入大发展、大开发时期,使中国名茶午子仙毫名气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冲出西北、扬名中国、走向世界……
正是陕西省、市、县各级政府,推波助澜,将大唐国饮——山南道茶(汉中(午子仙毫)仙豪等,推到历史空前发展的高度和大形势下……
尤其是中国名茶——午子仙毫源产地西乡县,在县委、县政府的决策下,在西乡县城东建起迄今为止陕南最大的茶贸集市,并在茶市广场供奉起了茶圣——陆羽品茶的雕像,以示西乡人民感恩的心情,惜茶、喜茶的民风民俗。
在西乡县秦巴茶市广场的地砖上,有被陕西茶界誉为“东茶有丁文(紫阳茶),西茶有李大算(西乡茶)”的知名汉中市茶专家、茶文化研究学者李大算的题词、西乡县文化馆馆长王旭书写的“西乡地界南北,茶传今古。秦岭流碧,巴山滴翠,牧河涵泳,汉水滋润,天造地就‘雨洗青山四季春,阴晴云雾漫山川’之宜茶息壤。茶史悠悠,文化厚重。周上有贡,秦汉始兴,唐宋鼎盛,明清繁荣。及至今日,上下同心,集众智,合群力,积二十万亩之规模,成二百多家之厂商;茶农砥砺,龙头运筹,赛艺斗美;文人墨客,著述立说,赋诗作画,蔚成一幅盛世画卷。午子仙毫,茶中珍品;西乡炒青,醇香醉人。含锌富硒无污染,香高味浓耐冲泡。泰斗垂青,世人倍惜。华夏创优,海外夺魁,屡获大奖,盛名远播。传统产业,薪火以承,强县富民,康庄永铸。”
此文。从古贯今,说明了几千年来,大唐国饮——山南道茶(汉中仙毫(西乡午子仙毫),前世、今生、明天……
以闻名全国的名茶之乡——午子仙毫源产西乡,这个茶叶大县的一角,就看出陕西省在茶叶开发、产业调整,把陕南茶产业做强、做大中,各级政府,大批茶叶、农业专家、学者及茶农付出的卓绝努力和巨大心血。
同时,在此,笔者也期盼家乡,午子仙毫源产地西乡县,要借鉴皖南芜湖繁昌县“江南第一茶市”的成功经验,把陕南汉中西乡县的秦巴茶市,打造成“西北第一茶市”;并成为“西南茶市的桥头堡”,响彻全国;并能成为影响中国茶市交易的“风向标”。
在此,祝愿大唐国饮-山南道茶(汉中(午子仙毫)仙毫)等陕南茶系、秦巴茶域的茶叶,借国势,跨四洲,游五洋,扬名茗于番域外,滋润各色人种,铭刻东方茶文化于其脑里心头。
写到这我想起茶圣人陆羽的《六羡歌》,诗曰:“不羡黄金,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竞陵城下来”。以茶圣人不慕名利、甘于淡雅宁静人生境界。
愿天下!嗜茶之人悟性……事茶之人结缘……
据《诗经》、《尔雅》、陆羽《茶经》等记载:茶,古称为“荼”,后称“茶”,亦称“桢”、“莪”、“茗”和“荈”。此外,还有“葭荼”、“苦荼”、“酪奴”等称呼。
《诗经》中有七首诗写到了茶!《诗经·邶风·谷风》中有“谁胃荼苦,其甘如荠”、“采茶新樗,食我农夫”(樗音出,椿叶);《诗经》在《出其东门》中说:“有女如荼”,把见到的妇女,比作又轻又白的茶花。“荼”是我国中唐以前对“茶”的主要称谓,现今的“茶”字源于“荼”字。
正如中国书法大师启功有诗云:“古称荼苦近称茶,今古形殊义不差。
而茶产地正式见诸文字记载则是汉中《华阳国志》云:周武王伐纣时,巴蜀(秦巴山地)一带已用所产的茶叶作为“纳贡”之珍品,是茶的最早记述。由此证明,陕南及周边广大地区是中国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而且一直作为贡品载入史册。
按照唐朝的茶产地,陆羽《茶经》中的道名和道界,山南道:大致是今四川嘉陵江流域以东,陕西秦岭、甘肃蟠冢山以南,河南伏牛山西南,湖北郧水以西,自四川、重庆市至湖南岳阳间的长江以北地区。再按《茶经述评》中的注释细分:梁州,在今汉中包括安康、陕西西乡、镇巴、城固、汉台、洋县、勉县、宁强及商洛南部地区等整个汉水流域。
按照唐时把全国行政区域划分为十道,也就是现在省级行政区,地域过于宽阔,为便于治理又划分出:山南东道,治所在襄阳;山南西道,治所在汉中(包括了古金州等,今安康市辖区等)。
山南东道茶文化历史不详,在此不表。打开山南西道的汉中、安康的地方志,均有以茶为珍品,向朝廷作为土贡纳贡的史载,正如《华阳国志》所载,秦巴山区茶历朝均是贡品,不过在唐朝,更是名噪一时。据汉中市茶专家李大算所著《陕南(西乡)茶话》一书所考所载,唐朝文武百官以饮山南道茶为时尚,尤其是嗜好西乡的“团月”、“毛尖”茶为甚。从而使山南道茶在大唐王朝空前强盛、繁荣下,声名远播,成为大唐士、庶喜爱的国饮。
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山南道茶:其核心就是汉中仙毫一西乡午子仙毫也,包括古金州茶(今安康紫阳茶系列)。
这个中国古名茶之后,注定有着不同凡响的“贵族血统”和“名门之后”所具有的历史、文化、环境、地理的渊源。
陕南茶历史之厚重
仅从中国名茶汉中仙豪的源头——午子仙毫产地西乡县说起。
西乡县古称洋州(因泾洋河得名),后因战乱城池损毁迁至今洋县。其茶史追溯,历史悠久,史载“始于秦汉,盛于唐宋”,百姓是“男废耕,女废织,其民制茶不休”,具有厚重的茶文化底蕴。
但从历代在汉中为官为宦的文人墨客们留下诗词中,就看出西乡(洋州)茶叶发达兴旺之势。
苏轼[题洋州三十景:茶蘼洞]“长忆故山寒食夜,野茶蘼发暗香来。分无素手簪罗髻,且折霜瘃浸玉醅。”苏轼大约在宋嘉佑五年(1060-1066)出任凤翔府判官之职,有山南之游,并写下这首题咏洋州茶蘼洞(西乡县太白洞)的诗作。古时“寒食节”就在清明节前一、两日,“禁火三日”,禁生火做饭,但不禁止饮茶。洋州(西乡)气候温暖,清明节前已可采摘明前茶,苏东坡的茶山之夜焉能不饮茶?何况山茶“暗香”浮动,爱茶的苏东坡是不会错过机会的,他不仅饮了洋州的茶,还茶助诗兴,写了这首洋州“茶蘼洞”诗。“野茶”一说,非指原始野生茶树,而是山民粗放式的经营方式,不精细植茶,却仗其优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任茶树飞籽成林,自由生长。这种原始的植茶方式至今仍然存在。
其弟苏辙也有诗赞:[洋州三十景:茶蘼洞]“猗猗翠蔓长,蔼蔼繁香足。绮席堕残英,芳樽清余馥。天香分外清,玉色无奈白。谁向瑶池游,依稀太真宅。”古洋州今西乡县、辖洋县等地。三十景包括冰池、书轩、披锦寺、横湖、望云楼、茶蘼洞等。古洋州茶蘼洞在今西乡境内,名太白洞,位于县城东茶镇境内。峭壁之上三洞并列,洞外原有两层十多间的太白庙,可容百余游人食宿。历代文人墨客于品茗对弈之余,在壁间留下不少题咏。苏辙曾任职洋州(辖西乡、兴道、真符等)知事,对山南茶区有些了解。其《栾城集》云:“洋州、金州人户以种茶为生”。这首诗即写洋州山南茶的优秀品质,其香味既“繁”且“足”,意思是说产于洋州的山南茶香味浓郁醇厚。“芳樽清余馥”,这里的“樽”不是酒具,而指茶器,喝了山南茶后馨香馥郁,令人心旷神怡。饮此茶如游瑶池,畅饮琼浆玉液。苏东坡说“从来佳茗似佳人”,诗人的潜意识里,饮此茶如同亲唐玄宗的贵妃娘娘杨太真的芳泽,茶汤是“天香”、“玉色”,杨太真是“国色天香”。古洋州(西乡)康熙年间还曾是华南虎出没的天堂,在如此好的生态环境里长出的茶叶,其品质还能不优秀!
陕南茶产地域气候得天独厚
陕南,位处秦岭之南部区域,秦岭就是我国南北气候的分水岭,秦岭以南为秦巴山区;秦岭以北是关中平原典型黄土地。大自然神奇就在于,一山之隔,南部云雾缭绕,山清水秀,雨水充沛,河、塘星罗棋布,种水稻,吃大米;山北部关中平原,典型温带气候,半干旱地带,黄土地,种小麦,吃面食。
正是这种奇特的气候,造就了秦巴山区人间瑞草——午子仙毫茶的不同凡响的品质。它可以称之为中国名茶之珍品。生长期长,其味浓,其色清,无污染,无农药残留等特点。
优点一,生长期长,味道佳,耐冲泡。在秦巴腹地汉中的西乡午子仙毫,正如生长在北方小麦一般,生长期长,味道天下独有。其因如北方小麦生长期长,淀粉含量足,面粉黏度强劲道,不像南方小麦温度高,成长期短,早熟,淀粉不足,面粉黏度差零散一般。秦巴山区的午子仙毫就是在这种南北过渡性气候上,气温略低,自然比“纯”南方茶生长期要长,其吸足了天地之精华,味道自然是茶上乘之精品,尤其自古被誉美的清明茶,又叫明前茶。
优点二,不生虫,不用农药,无污染。生长在秦巴腹地汉中的西乡午子仙毫及整个汉中茶系、包括安康紫阳、汉阴、石泉等地整个陕南茶区,因所在地理位置特殊,处在南北气候分隔带上,这些地方冬天仍然受北方冷空气影响,寒流来照样翻过秦岭,下雪,积冰,对万物进行一次天然除菌、消毒,这就是为什么陕南茶有别于“纯”南方茶的优点。不用人工杀虫,除害,自然不用各种化学药剂,因为虫害被“老天爷”给消灭掉了。其天然性,是其优于其它名茶的主因。 笔者一筑路之人,走南跨北,对茶不是精于此道,但也有所耳闻目睹。午子仙毫优点无茶能及。
云南茶天下闻名吧,但在2002年云南思茅市江城哈尼族自治县筑路期间,亲眼所见十几万亩茶园,喷洒农药666粉,漫山遍野均是用这种药物喷撒。该农药在60、70年代在中国广泛应用,但因其残留期长,不易降解,危害大,逐渐淘汰,如今却仍在云南广泛使用。不是亲历,绝不会相信。由于该地区四季如春,及利于茶树生长,也利于虫害繁衍,大片茶园生长红蜘蛛,商人在利益驱动下,利润最大化的体现之一就是置消费者健康不顾,使用过去淘汰但便宜,成本低廉,杀伤力大,残留时间长的农药666粉。以此窥见一斑,你可以想想整个南方茶系。
所以,尽管全国各地名茶也不少,但我是不甚喜欢,唯独喜嗜午子仙毫等陕南茶系。其因生于斯,长于斯,知道其生长情况,没有人打过农药,也不需要打农药,目前也仅仅是使用一些茶树生长的微量元素的肥料,过去连肥料都是不用的,均是自然生长。不信你从苏辙兄弟的古诗中也可以看出其传统、自然、原始的种植方式。
这也就是为什么中科院曾检验中国名茶陕南午子仙毫时,检测不出来农药残留原因。汉中、安康一带的茶叶,根本就不需要农药。这一优点,对于今日视健康为第一的现代人来来讲,是最为重要、珍贵的。饮茶为了健康,为了健康就最好是选择名茶午子仙毫;整个陕南茶均是好茶之人首选的健康饮品。因其具有天生丽质!
陕南茶产地地质状况天下无双
陕南汉中西乡午子仙毫等茶系,上天赐予了其福地,有其优质的生长环境。按照国家地矿分布图,从安康紫阳、汉阴、石泉到西乡、镇巴、城固、勉县、宁强等地一直到略阳,自东到西几百公里,形成一个硒矿带上。硒,人体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具有杀癌、防癌医药作用。从此看出中国名茶——汉中西乡午子仙毫,以及所有汉中、安康等陕南茶系,其得天独厚,全国罕有的生长环境,是其它地方南、北名茶系所未具有的优质土壤。
就这样神奇的土地,生长、孕育出了名茶午子仙毫其优秀的品质,从过去皇家贡茶,到如今漂洋过海,出口到食品药品管理苛刻欧洲、瑞典、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
这也就是应了一句老话,好山,好水,出名茶。到过这里大家也都明白了,秦巴山区汉中、安康为什么能成为南水北调的水源地,按照茶圣陆羽全国沏茶之名水,“……,汉水位处十三……,”就是过去古人公认用汉江之水,直接烧开沏茶,位居全国泡茶的好水第十三位。在这里要告诉北京的朋友们,汉水是可以直接饮用的好水,不用人为添加药剂。同时,也要劝劝北京的同胞,要饮水思源,知恩图报,汉水流域成为南水北调的水源地以来,为确保首都人民健康生活,一泓清泉供北京,秦巴地区人民也付出了巨大代价,无工业优势,经济条件薄弱,基础建设落后,在此,也希望南水北调受惠地的人民、政府要对水源地有所反哺,使名茶之地,美丽茶乡,沿着环境、经济可持续健康现代发展之路继续一路高歌。
陕西各级政府重视
产业做大、茶人英才辈出
从建国初期、百废待新之时,山南道茶产地,秦巴茶区,陕南茶叶源产地汉中、安康,也是不甘落后,重振雄风,整治茶园,扩大茶播栽面积,壮大名茶声势,强化茶叶专业人才队伍,各级政府功不可没……
比如汉中仙毫(午子仙毫)源产地——西乡县,从建国初期就被国家确定100强产茶大县以来,乘改革的东风,进入大发展、大开发时期,使中国名茶午子仙毫名气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冲出西北、扬名中国、走向世界……
正是陕西省、市、县各级政府,推波助澜,将大唐国饮——山南道茶(汉中(午子仙毫)仙豪等,推到历史空前发展的高度和大形势下……
尤其是中国名茶——午子仙毫源产地西乡县,在县委、县政府的决策下,在西乡县城东建起迄今为止陕南最大的茶贸集市,并在茶市广场供奉起了茶圣——陆羽品茶的雕像,以示西乡人民感恩的心情,惜茶、喜茶的民风民俗。
在西乡县秦巴茶市广场的地砖上,有被陕西茶界誉为“东茶有丁文(紫阳茶),西茶有李大算(西乡茶)”的知名汉中市茶专家、茶文化研究学者李大算的题词、西乡县文化馆馆长王旭书写的“西乡地界南北,茶传今古。秦岭流碧,巴山滴翠,牧河涵泳,汉水滋润,天造地就‘雨洗青山四季春,阴晴云雾漫山川’之宜茶息壤。茶史悠悠,文化厚重。周上有贡,秦汉始兴,唐宋鼎盛,明清繁荣。及至今日,上下同心,集众智,合群力,积二十万亩之规模,成二百多家之厂商;茶农砥砺,龙头运筹,赛艺斗美;文人墨客,著述立说,赋诗作画,蔚成一幅盛世画卷。午子仙毫,茶中珍品;西乡炒青,醇香醉人。含锌富硒无污染,香高味浓耐冲泡。泰斗垂青,世人倍惜。华夏创优,海外夺魁,屡获大奖,盛名远播。传统产业,薪火以承,强县富民,康庄永铸。”
此文。从古贯今,说明了几千年来,大唐国饮——山南道茶(汉中仙毫(西乡午子仙毫),前世、今生、明天……
以闻名全国的名茶之乡——午子仙毫源产西乡,这个茶叶大县的一角,就看出陕西省在茶叶开发、产业调整,把陕南茶产业做强、做大中,各级政府,大批茶叶、农业专家、学者及茶农付出的卓绝努力和巨大心血。
同时,在此,笔者也期盼家乡,午子仙毫源产地西乡县,要借鉴皖南芜湖繁昌县“江南第一茶市”的成功经验,把陕南汉中西乡县的秦巴茶市,打造成“西北第一茶市”;并成为“西南茶市的桥头堡”,响彻全国;并能成为影响中国茶市交易的“风向标”。
在此,祝愿大唐国饮-山南道茶(汉中(午子仙毫)仙毫)等陕南茶系、秦巴茶域的茶叶,借国势,跨四洲,游五洋,扬名茗于番域外,滋润各色人种,铭刻东方茶文化于其脑里心头。
写到这我想起茶圣人陆羽的《六羡歌》,诗曰:“不羡黄金,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竞陵城下来”。以茶圣人不慕名利、甘于淡雅宁静人生境界。
愿天下!嗜茶之人悟性……事茶之人结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