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得好:“学会一点知识,只管一阵子,若学会了思考问题的方法,就能管一辈子。”可见思维能力的重要性,我们的“思辩相融课堂”恰恰践行着这一点。“思”是思考、思维,是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对新知发现、探索和构建的过程;“辩”使数学思维可视化,是表达、辩论,思维碰撞的过程。“思”是“辩”的基础,“辩”是“思”的展现,两者相辅相成。思之其理,辩之则明,只有做到思辩相融,才能使每位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
一、倾听是思辩的基础
认真倾听是一种很重要的习惯,只有认真倾听了,才能从别人那儿学到知识。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例如:“哦,你是这么想的”,“不错,你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真棒!”学生从老师的倾听中看到:“原来老师是这么听的,我们也要这样听。”教师要及时穿插有针对性的评价,如“你听得最认真!”,“你不仅听懂了别人的发言,还有自己的想法……”另外还要交给学生一些倾听的方法:①倾听发言的同学说的什么,与自己的观点有什么不同;②对同学的观点进行归纳。只有会傾听,才能从别人的发言中提炼精华,交流中互受启发,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表达是思辩的展现
运用数学语言准确规范表达数学思维过程,既是学生思维深刻性、逻辑性和严密性的具体体现,也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习方式的深层需求。课堂上引导学生敢说、敢问、敢辩,同时要及时给予鼓励与肯定,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如:“我认为xx同学说的对……”“我不同意xx的观点,我是这样想的……”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才能激活思维因素,诱发学生的回忆、想象、分析、判断、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
三、辩论是思辩的升华
(1)温故知新让思辩有基石。教师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迁移、转化推导出新知,同时与旧知进行比较、分析,培养学生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如在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这一内容时,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去思考算理和算法,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到新知探究中,扫清了认知障碍,使思考清晰化、逻辑化,让辩论有依托的基石。
(2)留足空间让思辩有价值。“学源于思,思起于疑”。每一堂课都从思考做起,给学生足够思考的时间、空间,让孩子们静下心来思考。如学习《梯形面积》时,学生经过拼一拼、摆一摆等多种方式进行分析、思考,学生有的认为拼成长方形,有的认为摆成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在探索中完成认知的建构,从多个方面来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方法,使思辩变得更有价值。
(3)“矛盾”引发思辩再升级。充分预设是数学课堂生命的本源,是生成的土壤和催化剂,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上出现的分歧、“矛盾”,运用课堂上的生成资源引发深度辩论。如:《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相等。大部分学生表示认同,但有的学生认为是错误的。因为虽然得数都是16,但是表示的意义不同“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他学生则纷纷发表不同的看法。老师故意挑起的事端,学生通过辩论解决了,思维的碰撞,智慧的交流,使学生对面积、周长的认识悄然内化于心底,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加强学生思辩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还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探索进取精神,使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既学到知识,又增长智慧,充分体验参与之景,探究之趣,成功之乐,全面提高数学素养。
一、倾听是思辩的基础
认真倾听是一种很重要的习惯,只有认真倾听了,才能从别人那儿学到知识。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例如:“哦,你是这么想的”,“不错,你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真棒!”学生从老师的倾听中看到:“原来老师是这么听的,我们也要这样听。”教师要及时穿插有针对性的评价,如“你听得最认真!”,“你不仅听懂了别人的发言,还有自己的想法……”另外还要交给学生一些倾听的方法:①倾听发言的同学说的什么,与自己的观点有什么不同;②对同学的观点进行归纳。只有会傾听,才能从别人的发言中提炼精华,交流中互受启发,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表达是思辩的展现
运用数学语言准确规范表达数学思维过程,既是学生思维深刻性、逻辑性和严密性的具体体现,也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习方式的深层需求。课堂上引导学生敢说、敢问、敢辩,同时要及时给予鼓励与肯定,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如:“我认为xx同学说的对……”“我不同意xx的观点,我是这样想的……”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才能激活思维因素,诱发学生的回忆、想象、分析、判断、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
三、辩论是思辩的升华
(1)温故知新让思辩有基石。教师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迁移、转化推导出新知,同时与旧知进行比较、分析,培养学生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如在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这一内容时,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去思考算理和算法,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到新知探究中,扫清了认知障碍,使思考清晰化、逻辑化,让辩论有依托的基石。
(2)留足空间让思辩有价值。“学源于思,思起于疑”。每一堂课都从思考做起,给学生足够思考的时间、空间,让孩子们静下心来思考。如学习《梯形面积》时,学生经过拼一拼、摆一摆等多种方式进行分析、思考,学生有的认为拼成长方形,有的认为摆成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在探索中完成认知的建构,从多个方面来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方法,使思辩变得更有价值。
(3)“矛盾”引发思辩再升级。充分预设是数学课堂生命的本源,是生成的土壤和催化剂,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上出现的分歧、“矛盾”,运用课堂上的生成资源引发深度辩论。如:《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相等。大部分学生表示认同,但有的学生认为是错误的。因为虽然得数都是16,但是表示的意义不同“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他学生则纷纷发表不同的看法。老师故意挑起的事端,学生通过辩论解决了,思维的碰撞,智慧的交流,使学生对面积、周长的认识悄然内化于心底,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加强学生思辩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还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探索进取精神,使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既学到知识,又增长智慧,充分体验参与之景,探究之趣,成功之乐,全面提高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