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在阅读教学中,巧妙地借助标点符号作为阅读教学的突破口,帮助学生掌握标点的用法,同时走进文本深处,启发教学。本文从巧借标点符号导入课堂、结束课堂、展开想象、深入文本四个方面谈标点符号在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标点符号 阅读教学
成功的阅读教学,是能够把学生带进文本、融入文本的过程,在品读文本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的字、词、句、段、篇、章所传递的信息,准确的理解隐藏的隐性信息,深入挖掘作者的表现艺术、表现形式及文章的中心思想,通过收集、处理文本信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及语文素养。字词知冷暖,文字有温度,而标点符号往往就被冷落。在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对显性文字进行品读,经常忽视对不起眼的标点符号的教学。殊不知,一个小小的符号能唤醒心智,点亮课堂,于无声处听惊雷。
一、巧借标点,未成曲调先有情
一出好戏要有好的开头,一堂好课要有好的开端。在语文的课堂里,老师想要导演好一堂课,需要花心思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好的导入开启课堂,调节课堂气氛。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在导入部分可以这样设计:“当你第一次读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学生答案异口同声地来:“自己的花为什么是让别人看的?”于是我借机在标题上画了一个大大的“?”’“这节课我们就聚焦这个大问号,一起走进《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阅读期待、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对于我接下去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适当地挖掘标点符号资源,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启发想象,品味表达之妙,有效地激发和促进学生思考。
二、巧借标点,余音方能绕悬梁
写文章讲究“凤头、猪肚、豹尾”,课堂教学也应该如此。好的课堂结尾,不仅能巩固知识,升华情感,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学生思维,产生继续学习和探究的欲望。一堂好课的结尾应该是要能够余音绕梁,要让学生意犹未尽,有留恋课堂之感,将教学小课堂带入人生大课堂,将课堂之点辐射到课后之面。
在教学杏林子的《生命 生命》一文时,我是这样处理的:
师:是啊,每个人对生命的感悟都是不同的。如果要我们把自己的感悟用标点的形式在标题上反应出来,你会用什么标点呢?并说说你的理由。
生:生命?生命!因为杏林子在文章的开始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后来通过三个事例,告诉我们生命的含义,最后告诉我们“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这实际上是杏林子发出的感叹,也是对生命的一种感悟。
生:生命;生命!因为杏林子在谈到生命是什么的时候,分别用了三个事例:先说的是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并列地讲了这三部分,再来感叹要珍惜生命,所以应该是分号和感叹号。
生:生命!生命!我觉得应该都是感叹号,用强烈的语气表达杏林子对生命的赞叹,也更能突出生命对她的震撼。
……
我继续追问,大家都是在第二个生命上用上了感叹号,看得出来大家都读出了杏林子对生命的感叹。有没有不同的想法呢?于是学生继续补充——
生:生命;生命……第一个生命加分号是因为他们是不同的生命,用省略号是表示还有很多的生命。
看到学生恍然大悟,于是我也说出了我的想法。
师:同学们太了不起了,读出了好多感受。老师觉得还可以这样:生命!生命?(板书)你们觉得呢?
生:我觉得第一个感叹号表达的是作者对生命的赞叹,第二个问号是启发读者的思考,设了一个疑问,生命到底是什么呢?
生:我覺得后面的这个问号,还能启发大家思考生命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我们的生命,我们该如何度过我们的生命。
……
学生了不起的回答,我大为赞扬,并且通过不同的朗读让学生感受个性化的理解和感悟。这一课借用标点符号的结尾,这看似简单却能巧妙的化平淡为神奇,让标点也赋予了生命和意义,超越了文本,超越了课堂。
在《草虫的村落》结尾处,我同样用标点进行了延伸:
师:“我”发现这个快乐天地是多么高兴和得意的事啊!在这片乐园里究竟蕴藏着什么呢?
生:蕴藏着小虫们的智慧。
师:能用感叹的语气来说吗?(板书:!)
生:蕴藏着小虫子无穷无尽的智慧!
生:蕴藏着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奥秘!
生:蕴藏着多少虫子们勤劳的汗水!
……
师:孩子们,你们刚才围绕“蕴藏”说了那么多的感叹句,可见同学们读出了不少感受。学完课文了,你还有什么想问的吗?(板书:?)
生:草虫的村落到底都有哪些生物?
生:村落里的村民们都是怎样生活起居的?
生:虫子们都会遇到哪些困难?
……
师:孩子们,你们真棒!你们不仅读出了疑问,读出了呢作者的感受,并且还能说出自己的感受。这一连串的感叹号和问号,也是一串省略号(板书:……),这是对草虫的村落无止尽的探索,希望课后,同学们也能写出你们的草虫世界,写出不一样的《草虫的村落》。
上面的感叹号和问号的启发式结尾,完美地结束了课堂。曲终收拨当心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式的结尾帮助学生总结学习内容,拓展延伸,巩固升华。可见,标点的作用,不可小觑。
三、巧借标点,于无声处听惊雷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中指出:“关于标点符号,不仅把它当作一种知识,还要把它当作理解内容、体会感情的一种手段”。文字有生命,标点符号也有温度,也饱含情感。在中高年级的课本中,我们不难发现省略号多次出现在多篇文章中,如《穷人》《草虫的村落》《唯一的听众》《一面》《凡卡》等,它像一个舒缓的长镜头,让字里行间有了更饱满的空间感和时间感,给了读者更多的想象和思考的余地。因此教学时,如若能恰当抓住省略号来教学,便能有效的锦上添花,使得课堂更加丰富和饱满。 在教学《草虫的村落》中,文本出现“我完全迷惑了,在小虫子的脑海中,究竟蕴藏着多少智慧?我看见测气候者忙于观察气象,工程师忙于建筑设计……各种不同的工作,都有专门的虫子担任。
我还看见了许多许多……”
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在学生进行充分地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根据两处“……”。学生口落悬河,有的说:教师忙于教小村民们寻找食物;医生忙于给生病的村民看病;清洁工忙于清理垃圾等等。
启发学生思考:我还会看见些什么?学生答案更是童真童趣,精彩纷呈:我看见小甲虫们帮助一群蚂蚁搬家,甲虫们学会了用触角传递信息;我看见甲虫们晚上也会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举行篝火晚会;我看见甲虫们用小树枝当旗杆,他们也有升旗仪式;我看见几只黑甲虫沿着稻秆往上爬,然后“刺溜”一下往下溜,好像在坐滑滑梯……
巧用省略号,弥补了课文的留白部分,寻找最值得品味的风景绝佳处,这是沙里淘金的教学,有了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我想,学生的语言也许就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训练中得到了发展。
四、巧借文本,一石激起千层浪
小小的标点,别有洞天,蕴涵着显性文本所看不出的深意,使文章富有内涵,给人以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当文本融入学生的心灵,学生与作者、文本产生心灵的对话和情感的共鸣时,孩子的心灵之门就会随之打开,心灵之声便会荡气回肠。此时,标点有很大的作用。
《地震中的父与子》中有一句“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在教学时,我特意错误地在幻灯片上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认真的同学马上就发现了:“老师,您写错了,是顿号不是逗号!”我便借此机会展开教学“啊?不是顿号,是句号呀!可是,要是我们平常来看的话,不都是得用顿号吗?”几个小小的顿号和逗号,引发了一场深入的思考和激烈的争论。通过对比研读,停顿不同,用时不同,语速不同,学生也能抓住重点,理解作者的用意。有的同学说:“顿号表示时间很短,可是父亲不吃、不喝、不睡、不停地挖着,特别艰辛,这个过程很漫长,用顿号就不合适了。”有的同学说:“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这逗号,能给我们留足想象的空间,思考父亲在挖掘过程中可能经历了哪些困难,更能体会到父亲对孩子的爱,父亲是个了不起的父亲。”有的同学说:“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可以看出时间是慢慢过去的,由少到多的,也是很漫长的,可以想象父亲当时是有多么无助、多么艰辛,可是他却依然不听劝阻不停地挖掘,可见父亲是一位多么了不起的父亲。而用顿号的话,这些隐藏的信息就不能强烈地表达了!”
几个普通又单调的数字,几个“小时”的重复,几个标点的重复,与父亲的坚持不懈不正好契合吗?孩子的感悟能力是无穷的,我不得不被他们个性化的领悟所感动,这些入情入境的理解,都是文本内在的信息,也是我想传递的信息。然而,我无需多言,只是借用标点,一个轻轻的一个点拨,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就能发挥想象力和联想能力,积极思索,深刻领悟文本的内涵,深入感知文章的主旨,将静止的标点符号变为朵朵智慧与思维火花。
总之,细研文本,适当地挖掘标点符号资源,巧妙運用,陶冶情感,启发想象,锤炼语言,整体把握,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探究。小小标点,也能演绎出别样的精彩!
【关键词】标点符号 阅读教学
成功的阅读教学,是能够把学生带进文本、融入文本的过程,在品读文本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的字、词、句、段、篇、章所传递的信息,准确的理解隐藏的隐性信息,深入挖掘作者的表现艺术、表现形式及文章的中心思想,通过收集、处理文本信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及语文素养。字词知冷暖,文字有温度,而标点符号往往就被冷落。在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对显性文字进行品读,经常忽视对不起眼的标点符号的教学。殊不知,一个小小的符号能唤醒心智,点亮课堂,于无声处听惊雷。
一、巧借标点,未成曲调先有情
一出好戏要有好的开头,一堂好课要有好的开端。在语文的课堂里,老师想要导演好一堂课,需要花心思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好的导入开启课堂,调节课堂气氛。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在导入部分可以这样设计:“当你第一次读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学生答案异口同声地来:“自己的花为什么是让别人看的?”于是我借机在标题上画了一个大大的“?”’“这节课我们就聚焦这个大问号,一起走进《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阅读期待、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对于我接下去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适当地挖掘标点符号资源,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启发想象,品味表达之妙,有效地激发和促进学生思考。
二、巧借标点,余音方能绕悬梁
写文章讲究“凤头、猪肚、豹尾”,课堂教学也应该如此。好的课堂结尾,不仅能巩固知识,升华情感,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学生思维,产生继续学习和探究的欲望。一堂好课的结尾应该是要能够余音绕梁,要让学生意犹未尽,有留恋课堂之感,将教学小课堂带入人生大课堂,将课堂之点辐射到课后之面。
在教学杏林子的《生命 生命》一文时,我是这样处理的:
师:是啊,每个人对生命的感悟都是不同的。如果要我们把自己的感悟用标点的形式在标题上反应出来,你会用什么标点呢?并说说你的理由。
生:生命?生命!因为杏林子在文章的开始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后来通过三个事例,告诉我们生命的含义,最后告诉我们“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这实际上是杏林子发出的感叹,也是对生命的一种感悟。
生:生命;生命!因为杏林子在谈到生命是什么的时候,分别用了三个事例:先说的是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并列地讲了这三部分,再来感叹要珍惜生命,所以应该是分号和感叹号。
生:生命!生命!我觉得应该都是感叹号,用强烈的语气表达杏林子对生命的赞叹,也更能突出生命对她的震撼。
……
我继续追问,大家都是在第二个生命上用上了感叹号,看得出来大家都读出了杏林子对生命的感叹。有没有不同的想法呢?于是学生继续补充——
生:生命;生命……第一个生命加分号是因为他们是不同的生命,用省略号是表示还有很多的生命。
看到学生恍然大悟,于是我也说出了我的想法。
师:同学们太了不起了,读出了好多感受。老师觉得还可以这样:生命!生命?(板书)你们觉得呢?
生:我觉得第一个感叹号表达的是作者对生命的赞叹,第二个问号是启发读者的思考,设了一个疑问,生命到底是什么呢?
生:我覺得后面的这个问号,还能启发大家思考生命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我们的生命,我们该如何度过我们的生命。
……
学生了不起的回答,我大为赞扬,并且通过不同的朗读让学生感受个性化的理解和感悟。这一课借用标点符号的结尾,这看似简单却能巧妙的化平淡为神奇,让标点也赋予了生命和意义,超越了文本,超越了课堂。
在《草虫的村落》结尾处,我同样用标点进行了延伸:
师:“我”发现这个快乐天地是多么高兴和得意的事啊!在这片乐园里究竟蕴藏着什么呢?
生:蕴藏着小虫们的智慧。
师:能用感叹的语气来说吗?(板书:!)
生:蕴藏着小虫子无穷无尽的智慧!
生:蕴藏着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奥秘!
生:蕴藏着多少虫子们勤劳的汗水!
……
师:孩子们,你们刚才围绕“蕴藏”说了那么多的感叹句,可见同学们读出了不少感受。学完课文了,你还有什么想问的吗?(板书:?)
生:草虫的村落到底都有哪些生物?
生:村落里的村民们都是怎样生活起居的?
生:虫子们都会遇到哪些困难?
……
师:孩子们,你们真棒!你们不仅读出了疑问,读出了呢作者的感受,并且还能说出自己的感受。这一连串的感叹号和问号,也是一串省略号(板书:……),这是对草虫的村落无止尽的探索,希望课后,同学们也能写出你们的草虫世界,写出不一样的《草虫的村落》。
上面的感叹号和问号的启发式结尾,完美地结束了课堂。曲终收拨当心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式的结尾帮助学生总结学习内容,拓展延伸,巩固升华。可见,标点的作用,不可小觑。
三、巧借标点,于无声处听惊雷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中指出:“关于标点符号,不仅把它当作一种知识,还要把它当作理解内容、体会感情的一种手段”。文字有生命,标点符号也有温度,也饱含情感。在中高年级的课本中,我们不难发现省略号多次出现在多篇文章中,如《穷人》《草虫的村落》《唯一的听众》《一面》《凡卡》等,它像一个舒缓的长镜头,让字里行间有了更饱满的空间感和时间感,给了读者更多的想象和思考的余地。因此教学时,如若能恰当抓住省略号来教学,便能有效的锦上添花,使得课堂更加丰富和饱满。 在教学《草虫的村落》中,文本出现“我完全迷惑了,在小虫子的脑海中,究竟蕴藏着多少智慧?我看见测气候者忙于观察气象,工程师忙于建筑设计……各种不同的工作,都有专门的虫子担任。
我还看见了许多许多……”
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在学生进行充分地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根据两处“……”。学生口落悬河,有的说:教师忙于教小村民们寻找食物;医生忙于给生病的村民看病;清洁工忙于清理垃圾等等。
启发学生思考:我还会看见些什么?学生答案更是童真童趣,精彩纷呈:我看见小甲虫们帮助一群蚂蚁搬家,甲虫们学会了用触角传递信息;我看见甲虫们晚上也会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举行篝火晚会;我看见甲虫们用小树枝当旗杆,他们也有升旗仪式;我看见几只黑甲虫沿着稻秆往上爬,然后“刺溜”一下往下溜,好像在坐滑滑梯……
巧用省略号,弥补了课文的留白部分,寻找最值得品味的风景绝佳处,这是沙里淘金的教学,有了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我想,学生的语言也许就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训练中得到了发展。
四、巧借文本,一石激起千层浪
小小的标点,别有洞天,蕴涵着显性文本所看不出的深意,使文章富有内涵,给人以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当文本融入学生的心灵,学生与作者、文本产生心灵的对话和情感的共鸣时,孩子的心灵之门就会随之打开,心灵之声便会荡气回肠。此时,标点有很大的作用。
《地震中的父与子》中有一句“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在教学时,我特意错误地在幻灯片上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认真的同学马上就发现了:“老师,您写错了,是顿号不是逗号!”我便借此机会展开教学“啊?不是顿号,是句号呀!可是,要是我们平常来看的话,不都是得用顿号吗?”几个小小的顿号和逗号,引发了一场深入的思考和激烈的争论。通过对比研读,停顿不同,用时不同,语速不同,学生也能抓住重点,理解作者的用意。有的同学说:“顿号表示时间很短,可是父亲不吃、不喝、不睡、不停地挖着,特别艰辛,这个过程很漫长,用顿号就不合适了。”有的同学说:“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这逗号,能给我们留足想象的空间,思考父亲在挖掘过程中可能经历了哪些困难,更能体会到父亲对孩子的爱,父亲是个了不起的父亲。”有的同学说:“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可以看出时间是慢慢过去的,由少到多的,也是很漫长的,可以想象父亲当时是有多么无助、多么艰辛,可是他却依然不听劝阻不停地挖掘,可见父亲是一位多么了不起的父亲。而用顿号的话,这些隐藏的信息就不能强烈地表达了!”
几个普通又单调的数字,几个“小时”的重复,几个标点的重复,与父亲的坚持不懈不正好契合吗?孩子的感悟能力是无穷的,我不得不被他们个性化的领悟所感动,这些入情入境的理解,都是文本内在的信息,也是我想传递的信息。然而,我无需多言,只是借用标点,一个轻轻的一个点拨,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就能发挥想象力和联想能力,积极思索,深刻领悟文本的内涵,深入感知文章的主旨,将静止的标点符号变为朵朵智慧与思维火花。
总之,细研文本,适当地挖掘标点符号资源,巧妙運用,陶冶情感,启发想象,锤炼语言,整体把握,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探究。小小标点,也能演绎出别样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