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超文本主题阅读教学是以单元内容为框架,以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确定单元主题,师生围绕该主题进行热区链接和放大,有针对性地、相对集中地提高学生某一方面能力的过程。超文本主题阅读的策略是用一种新的备课思维,在指向性明确的预习策略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运用聚焦教材中同质主题的策略,落实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依托科学思维的方法策略,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
关键词:超文本主题阅读教学;策略;语文核心素养
超文本主题阅读教学建构在单元训练主题的基础上,能够科学地把握单元训练重点,以单元教学内容为基础,以课外链接为辅助,把“一课一得”做到细致、深入、系统。相较于传统教学来说,这避免了害怕顾此失彼之后的面面俱到。这是超文本主题阅读教学与传统意义上的阅读教学最大区别。
超文本主题阅读教学以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单元内容为框架,选择更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最终实现学生学习、积累、运用的良性循环。这一课堂教学最终的回归是能够让学生积累语文基础知识,提升语文基本能力,培养语文综合素养。
这样的主题阅读课,内容相对集中,积累相对扎实,发展相对系统。部编教材即将全面铺开的当下,语文教师在课时不变的前提下,教学任务更为艰巨了。超文本主题阅读不仅能帮助语文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做最有价值的事情,在课堂上训练学生听说读写思,而且能够链接课外的相关内容,推动学生整本书的阅读,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为了能够真正落实超文本主题阅读教学的优势,在教学策略上也要做出相应的改变。
一、预习指向性明确,充分发挥预习的作用
超文本主题阅读教学对于学生的学习起点有着比较高的要求。首先,从文字的数量上来看,单元内跨篇阅读、课内外内容的链接都远远超过传统教学。其次,从预习内容上来看,由于每个单元的侧重点各不相同,预习的任务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预习是否有效,这对于能否落实教学任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课的预习为例,简要谈谈预习单中任务设计的小策略。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预习单
一、以下视频可以清晰地帮助你了解杨万里,如果有看不懂的地方可以反复观看,如果还是看不懂可以忽略不计,了解大概内容就可以。
《行走江西》视频链接: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g0NzQ2MDYyOA==.html
看了这个视频,我觉得
二、这首诗的背后还有一个故事呢,你读一读吧。
林子方中进士后,曾担任直阁秘书(负责给皇帝草拟诏书的文官,可以说是皇帝的秘书)。时任秘书少监、太子侍读的杨万里是林子方的上级兼好友,两人经常聚在一起畅谈强国主张、抗金建议,也曾一同切磋诗词文艺,两人志同道合、互视对方为知己。后来,林子方被调离皇帝身边,赴福州任职。林子方很高兴,自以为是仕途升迁。杨万里却认为友人在都城杭州更有发展前途。在林子方离开时,杨万里从净慈寺一路送到西湖边上,并写下此诗,赠予友人。
三、预习完成如下学习任务。
1.查字典,理解词语。
毕竟:四时:
2.通过查阅资料,我知道杨万里(用一句话凝练地概括)
3.搜集送别诗,选择一句你最喜欢的摘抄下来。
,。
送朱大入秦【唐】孟浩然
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南浦别【唐】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山中相送【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明年春草绿,王孙归不归?
此预习单的设计,十分重视基础知识,通过工具书查询、网络搜索等多种学习方法,不仅能落实学生独立解决字词、积累诗词这些内容,还能训练学生根据相关内容进行概括提炼的能力。知识——方法——能力,预习单的学习目标呈螺旋式交叉上升的趋势。
围绕“送别诗”这个主题,这份预习单中体现了超文本主题阅读教学的链接性。预习单链接了该首送别诗的创作背景,作为抒发离别之情的诗歌,时间久远是学习这类诗歌的最大阻碍,寻根溯源,知道情之所起,会拉近学生与古诗的心理距离,引发共鸣。预习单还链接了其他三首送别诗,从送别诗的浩海之中选取这三首,是因为这三首更有利于比较阅读,在比较中学生能发现送别诗有直抒胸臆和委婉含蓄之分,鉴于表达情感的方式不同,送别诗的情感基调也迥然不同。在同类之中发现差别,在差别之中完善对送别诗的认识,只有这样针对性强的链接才能实现。
二、放大同质,用聚焦的方式把基础知识教透彻
根据人教版教材的安排来看,每个单元都有一个相对集中的主题。以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人文主题就是“人间真情”,在这样一个培养人文情怀的主题下,超文本主题阅读教学能够很好地兼顧语文工具性,不会出现顾此失彼的局面。教师用更宽的视野来解读教材,能打通文章壁垒,寻找多篇文章之间的共通之处,《古诗词两首》《搭石》《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给予是快乐的》《卡罗纳》这五篇文章为了表达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都运用了景物描写。因此,在教学设计的时候,笔者把“景物描写微探”定为本单元教学重点,引领学生系统地感受景物描写对于文章表达的推动作用,通过多篇文章的对比学习,引领学生认识“景物描写”这一语文要素的多面作用。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1.指名朗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两首古诗。抓住两首古诗中共有的关键字——“尽”展开教学。学生结合注释和语境来理解“尽”分别是“尽头,消失了”“喝完”的意思。
2.小船最终还是消失在视线中,酒也会喝完,那到底什么才是无尽的呢?学生理解这“尽”中所包含的不舍与思念。在帮助学生理解关键词语表情达意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只一个“尽”字,就足以让我们看到站在江边迟迟不肯离去的李白,与老友不醉不归的王维,作者在诗中又写了滚滚的长江和缠绵的朝雨,这又是为何呢?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悟长江奔流不息正如两人的友谊地久天长,朝雨烘托了送别友人时的忧伤,进而明确景物描写是为了抒发情感。
4.第六单元中,像这样把人和景放在一起写的句子还有很多,学生快速读课文,把这样的句子画下来,抓住关键词谈谈自己的感受。在《搭石》一文中,“清波漾漾,人影绰绰”这两个景物描写的词语兼具节奏感与画面感,教师引领学生借助想象,在脑海里再现“清澈的水波微微荡漾,小溪上倒映着乡亲们柔美的影子”的画面。在景物的衬托之下,突出邻里间的和谐美好。《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文有三处描写地震的句子,明确地揭示了这场地震级别大,余震频繁。在如此强烈的地震面前,青年人依然坚持为素不相识之人献骨髓,环境描写让人物品质更加突出。
经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可以十分清晰地认识到,无论是古诗还是现代文,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文章有时间、地域之分,可是方法没有界限,景与人恰当地融合,能够更好地助推文章主题地表达。
充分地发挥“主题”的优势,找到单元同质性。本设计在教学“景物描写”这一语文要素时,范围更广,古诗的景物中渗透着意象的离别之情,现代文的景物描写既能用画面美衬托主题美,也能彰显人物的品质美。在“景物描写”这一大背景下,各篇文章却又各有千秋。在把握同质教学的同时,还要注意挖掘知识的层次性和细微的差别性。教学目标虽然是聚焦在同一个选题上,但是在多篇的处理上绝对不是平行地复现,而是要注重单篇同质基础上的个性化,用多样的个性化来构建同质的系统性。
三、用思维拉动课堂,在反复练习中发展语文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一直明确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语文核心素养也把“思维发展与品质”纳入其中。一节语文课中,教师应以知识为基础,在问题的深入解决过程中,以思维为主线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法与能力的形成、发展。
超文本主题阅读教学的链接性,扩大了知识的横向性与纵向性,在知识含量上是传统教学所不能企及的。广博的知识储备能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保证。也正因为链接性,学生可以在多个相近的文本中进行对比思维,寻找事物的异同及其本质与特性。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以“生命”为主题,组织编排了《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生命》《花的勇气》四篇课文。笔者以这个单元的教学片段为例,简要谈谈课堂上的思维发展的小策略。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一、出示单元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1)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2)“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3)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4)我的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二、过渡:这些句子高度凝练地概括了作者对生命的领悟,有什么方法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句子呢?让我们一起看看这段独家秘籍。
三、播放《理解句子的方法》微视频
微视频脚本:
嗨,同学们好!有些句子的含义十分深刻,如何能够深入浅出地理解这些句子可是一门大学问。今天,我就结合第一个句子“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来给大家支几招,在理解句子上助你一臂之力。
第一个窍门,突破关键字词的理解。
在这个句子中“谁”这个关键字,出现两次。“谁”的意思为“任何人”,不管年龄,不管性别,不管健康与否。作者反复强调,想要告诉我们每個人都无一例外,在生命面前人人都享有一样的权利。无论境遇如何,每个人都可以活出自己的精彩。
第二个窍门,建立句子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
课文中的“谁”指的又是什么呢?读过课文,你会知道,“谁”可以指在手掌中扑腾的蝴蝶,它虽然被拢住,可以依然有继续享受飞翔的权利,“谁”
第二个窍门,建立句子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
课文中的“谁”指的又是什么呢?读过课文,你会知道,“谁”可以指在手掌中扑腾的“飞蛾”,它有继续享受生命的权利,“谁”也可以指身为作家的杏林子,她用文字创造了属于自己生命的精彩。
第三个窍门,寻找文字背后的原因。
在第二个窍门的基础上,只要你再深入思考,就会产生疑问:于我们而言,小小飞蛾,世界上再平凡不过的,甚至可以忽略的小昆虫,为何会如此强烈地触动作者呢?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可以揭开事物的内部联系。我在查阅了作者的相关资料后了解到,杏林子十二岁时患上罕见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最后只有手指可以动,一生饱受病痛煎熬,但却从不向命运屈服。这句话是杏林子心灵的呐喊,即使饱受病痛折磨,也要用乐观、豁达面对命运的挑战,让自己的人生绚丽多彩,成为作家用自己的意志激励别人,成立基金会用自己的能力帮助更多的残障者。
可以指双目失明的安静,她有用双手触摸世界感受美好的权利。
第三个窍门,寻找文字背后的原因。
在第二个窍门的基础上,只要你再往深入思考,就会产生疑问,对于我们而言,拢住蝴蝶都极其困难,作为盲姑娘的安静又是如何能够让自己拥有了“拢住蝴蝶”这一绝技呢?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就可以引领你揭开事物的内部联系。俗语说得好:“眼盲心不盲,心盲眼何用?”安静虽然是个盲人,但是眼睛失明了不代表着心也盲了,只要用心看事物,虽然看不见白云和蓝天,但依旧能感觉到太阳很温暖,空气很香甜。安静把乐观,把对生活的热爱化作自己隐形的翅膀,带着她飞越了重重黑暗,遇见光明的色彩,拢住美丽的蝴蝶,感受生命跃动的力量。 第四个窍门,建立句子与实例之间的关系。
一个含义深刻的句子是否具有普适性,实例是最好的依据。这个句子会让你联想到哪些呢?天生没有四肢的力克·胡哲,把自己的人生过成了传奇;轮椅上的张海迪,用如花般灿烂的笑容激励别人;遭遇车祸的唐琨,玩转各种极限运动,她还有一个攀爬长城的梦想。如此来看,“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同学们,从关键字词入手,联系上下文,联系写作背景,联系生活实例,会让你对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这种理解力的增长需要大量的思考、实践,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动动脑,用用这些绝招吧!
四、学生运用方法,来理解本单元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五、在理解的基础上,明确句子之所以深刻的原因。人也好,物也罢,在经历苦难的时候,都会迸发出惊人的生命力,越挫越勇才让生命更加蓬勃有生机。
“体会课文中含义较深的词句”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之一。在课程标准中,这个目标从中年级就明确提出,这种能力不仅在课文的学习中或多或少地都有所体现,而且在语文的阅读测试中也占有很大比重,对于课外阅读的质量更起着关键作用。如此来看,理解一句话的能力,对于学生语文学习的作用不容小觑。
诚然,每个学生对于文字的理解力是有差异的。但是,不能否定的是,科学的方法能够尽可能弥补学生在认知上的差距。因此,对于语文的这些关键能力,不仅要关注,而且要有突破的方法。任何一种方法只有缜密的思维过程作为支撑,才是科学的。在本教学设计中,先播放《理解句子的方法》的微视频,视频中介绍的理解方法全面、系统、层层深入且有很强的借鉴性。观后,学生对于理解句子的方法的本质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借助于这一方法,学生能够选择恰当的方法对本单元其他句子进行分析、判断,阐释个人的理解。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大脑一直处于思考的状态,从宽泛地理解,到联系课文的针对性地理解,再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最后延伸到生活。学生思维由表面到本质,用科学的方法助推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反复用这种方法理解单元中的句子,在分享交流中修正、完善、提升自己的认识。一种能力的习得需要依靠反复的练习,通过训练学生才能真正掌握这种方法。
超文本主题阅读教学把语文知识、方法、能力作为教学内容的切入点,打通单元课文界限,有效地联通课内外。用充分地预习为学习储备知识,用专一系统的内容让学习深入,用科学系统的方法突破方法、能力的瓶颈。总之,用一种新的备课思维,站在更高的角度,用更丰富的课堂容量,运用更科学的方法,依托更系统的语文实践,为学生搭建一座通往语文核心素养的阶梯。
参考文献
[1]彭培芳.论“超文本”阅读教学[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3:7-10、18-25.
[2]周一贯.语文课堂的“超文本”結构[J].小学语文教师,2015(11):24-26.
[3]袁诠.超文本文学链接方式及其影响[J].文学教育:下,2007(5):27-29.
[4]饶雪霞.浅谈“超文本”阅读的有效教学[J].语文天地,2016(15):70.
[5]林霞.小学语文“超文本”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08(11):71-72.
关键词:超文本主题阅读教学;策略;语文核心素养
超文本主题阅读教学建构在单元训练主题的基础上,能够科学地把握单元训练重点,以单元教学内容为基础,以课外链接为辅助,把“一课一得”做到细致、深入、系统。相较于传统教学来说,这避免了害怕顾此失彼之后的面面俱到。这是超文本主题阅读教学与传统意义上的阅读教学最大区别。
超文本主题阅读教学以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单元内容为框架,选择更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最终实现学生学习、积累、运用的良性循环。这一课堂教学最终的回归是能够让学生积累语文基础知识,提升语文基本能力,培养语文综合素养。
这样的主题阅读课,内容相对集中,积累相对扎实,发展相对系统。部编教材即将全面铺开的当下,语文教师在课时不变的前提下,教学任务更为艰巨了。超文本主题阅读不仅能帮助语文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做最有价值的事情,在课堂上训练学生听说读写思,而且能够链接课外的相关内容,推动学生整本书的阅读,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为了能够真正落实超文本主题阅读教学的优势,在教学策略上也要做出相应的改变。
一、预习指向性明确,充分发挥预习的作用
超文本主题阅读教学对于学生的学习起点有着比较高的要求。首先,从文字的数量上来看,单元内跨篇阅读、课内外内容的链接都远远超过传统教学。其次,从预习内容上来看,由于每个单元的侧重点各不相同,预习的任务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预习是否有效,这对于能否落实教学任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课的预习为例,简要谈谈预习单中任务设计的小策略。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预习单
一、以下视频可以清晰地帮助你了解杨万里,如果有看不懂的地方可以反复观看,如果还是看不懂可以忽略不计,了解大概内容就可以。
《行走江西》视频链接: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g0NzQ2MDYyOA==.html
看了这个视频,我觉得
二、这首诗的背后还有一个故事呢,你读一读吧。
林子方中进士后,曾担任直阁秘书(负责给皇帝草拟诏书的文官,可以说是皇帝的秘书)。时任秘书少监、太子侍读的杨万里是林子方的上级兼好友,两人经常聚在一起畅谈强国主张、抗金建议,也曾一同切磋诗词文艺,两人志同道合、互视对方为知己。后来,林子方被调离皇帝身边,赴福州任职。林子方很高兴,自以为是仕途升迁。杨万里却认为友人在都城杭州更有发展前途。在林子方离开时,杨万里从净慈寺一路送到西湖边上,并写下此诗,赠予友人。
三、预习完成如下学习任务。
1.查字典,理解词语。
毕竟:四时:
2.通过查阅资料,我知道杨万里(用一句话凝练地概括)
3.搜集送别诗,选择一句你最喜欢的摘抄下来。
,。
送朱大入秦【唐】孟浩然
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南浦别【唐】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山中相送【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明年春草绿,王孙归不归?
此预习单的设计,十分重视基础知识,通过工具书查询、网络搜索等多种学习方法,不仅能落实学生独立解决字词、积累诗词这些内容,还能训练学生根据相关内容进行概括提炼的能力。知识——方法——能力,预习单的学习目标呈螺旋式交叉上升的趋势。
围绕“送别诗”这个主题,这份预习单中体现了超文本主题阅读教学的链接性。预习单链接了该首送别诗的创作背景,作为抒发离别之情的诗歌,时间久远是学习这类诗歌的最大阻碍,寻根溯源,知道情之所起,会拉近学生与古诗的心理距离,引发共鸣。预习单还链接了其他三首送别诗,从送别诗的浩海之中选取这三首,是因为这三首更有利于比较阅读,在比较中学生能发现送别诗有直抒胸臆和委婉含蓄之分,鉴于表达情感的方式不同,送别诗的情感基调也迥然不同。在同类之中发现差别,在差别之中完善对送别诗的认识,只有这样针对性强的链接才能实现。
二、放大同质,用聚焦的方式把基础知识教透彻
根据人教版教材的安排来看,每个单元都有一个相对集中的主题。以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人文主题就是“人间真情”,在这样一个培养人文情怀的主题下,超文本主题阅读教学能够很好地兼顧语文工具性,不会出现顾此失彼的局面。教师用更宽的视野来解读教材,能打通文章壁垒,寻找多篇文章之间的共通之处,《古诗词两首》《搭石》《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给予是快乐的》《卡罗纳》这五篇文章为了表达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都运用了景物描写。因此,在教学设计的时候,笔者把“景物描写微探”定为本单元教学重点,引领学生系统地感受景物描写对于文章表达的推动作用,通过多篇文章的对比学习,引领学生认识“景物描写”这一语文要素的多面作用。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1.指名朗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两首古诗。抓住两首古诗中共有的关键字——“尽”展开教学。学生结合注释和语境来理解“尽”分别是“尽头,消失了”“喝完”的意思。
2.小船最终还是消失在视线中,酒也会喝完,那到底什么才是无尽的呢?学生理解这“尽”中所包含的不舍与思念。在帮助学生理解关键词语表情达意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只一个“尽”字,就足以让我们看到站在江边迟迟不肯离去的李白,与老友不醉不归的王维,作者在诗中又写了滚滚的长江和缠绵的朝雨,这又是为何呢?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悟长江奔流不息正如两人的友谊地久天长,朝雨烘托了送别友人时的忧伤,进而明确景物描写是为了抒发情感。
4.第六单元中,像这样把人和景放在一起写的句子还有很多,学生快速读课文,把这样的句子画下来,抓住关键词谈谈自己的感受。在《搭石》一文中,“清波漾漾,人影绰绰”这两个景物描写的词语兼具节奏感与画面感,教师引领学生借助想象,在脑海里再现“清澈的水波微微荡漾,小溪上倒映着乡亲们柔美的影子”的画面。在景物的衬托之下,突出邻里间的和谐美好。《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文有三处描写地震的句子,明确地揭示了这场地震级别大,余震频繁。在如此强烈的地震面前,青年人依然坚持为素不相识之人献骨髓,环境描写让人物品质更加突出。
经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可以十分清晰地认识到,无论是古诗还是现代文,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文章有时间、地域之分,可是方法没有界限,景与人恰当地融合,能够更好地助推文章主题地表达。
充分地发挥“主题”的优势,找到单元同质性。本设计在教学“景物描写”这一语文要素时,范围更广,古诗的景物中渗透着意象的离别之情,现代文的景物描写既能用画面美衬托主题美,也能彰显人物的品质美。在“景物描写”这一大背景下,各篇文章却又各有千秋。在把握同质教学的同时,还要注意挖掘知识的层次性和细微的差别性。教学目标虽然是聚焦在同一个选题上,但是在多篇的处理上绝对不是平行地复现,而是要注重单篇同质基础上的个性化,用多样的个性化来构建同质的系统性。
三、用思维拉动课堂,在反复练习中发展语文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一直明确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语文核心素养也把“思维发展与品质”纳入其中。一节语文课中,教师应以知识为基础,在问题的深入解决过程中,以思维为主线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法与能力的形成、发展。
超文本主题阅读教学的链接性,扩大了知识的横向性与纵向性,在知识含量上是传统教学所不能企及的。广博的知识储备能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保证。也正因为链接性,学生可以在多个相近的文本中进行对比思维,寻找事物的异同及其本质与特性。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以“生命”为主题,组织编排了《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生命》《花的勇气》四篇课文。笔者以这个单元的教学片段为例,简要谈谈课堂上的思维发展的小策略。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一、出示单元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1)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2)“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3)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4)我的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二、过渡:这些句子高度凝练地概括了作者对生命的领悟,有什么方法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句子呢?让我们一起看看这段独家秘籍。
三、播放《理解句子的方法》微视频
微视频脚本:
嗨,同学们好!有些句子的含义十分深刻,如何能够深入浅出地理解这些句子可是一门大学问。今天,我就结合第一个句子“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来给大家支几招,在理解句子上助你一臂之力。
第一个窍门,突破关键字词的理解。
在这个句子中“谁”这个关键字,出现两次。“谁”的意思为“任何人”,不管年龄,不管性别,不管健康与否。作者反复强调,想要告诉我们每個人都无一例外,在生命面前人人都享有一样的权利。无论境遇如何,每个人都可以活出自己的精彩。
第二个窍门,建立句子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
课文中的“谁”指的又是什么呢?读过课文,你会知道,“谁”可以指在手掌中扑腾的蝴蝶,它虽然被拢住,可以依然有继续享受飞翔的权利,“谁”
第二个窍门,建立句子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
课文中的“谁”指的又是什么呢?读过课文,你会知道,“谁”可以指在手掌中扑腾的“飞蛾”,它有继续享受生命的权利,“谁”也可以指身为作家的杏林子,她用文字创造了属于自己生命的精彩。
第三个窍门,寻找文字背后的原因。
在第二个窍门的基础上,只要你再深入思考,就会产生疑问:于我们而言,小小飞蛾,世界上再平凡不过的,甚至可以忽略的小昆虫,为何会如此强烈地触动作者呢?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可以揭开事物的内部联系。我在查阅了作者的相关资料后了解到,杏林子十二岁时患上罕见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最后只有手指可以动,一生饱受病痛煎熬,但却从不向命运屈服。这句话是杏林子心灵的呐喊,即使饱受病痛折磨,也要用乐观、豁达面对命运的挑战,让自己的人生绚丽多彩,成为作家用自己的意志激励别人,成立基金会用自己的能力帮助更多的残障者。
可以指双目失明的安静,她有用双手触摸世界感受美好的权利。
第三个窍门,寻找文字背后的原因。
在第二个窍门的基础上,只要你再往深入思考,就会产生疑问,对于我们而言,拢住蝴蝶都极其困难,作为盲姑娘的安静又是如何能够让自己拥有了“拢住蝴蝶”这一绝技呢?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就可以引领你揭开事物的内部联系。俗语说得好:“眼盲心不盲,心盲眼何用?”安静虽然是个盲人,但是眼睛失明了不代表着心也盲了,只要用心看事物,虽然看不见白云和蓝天,但依旧能感觉到太阳很温暖,空气很香甜。安静把乐观,把对生活的热爱化作自己隐形的翅膀,带着她飞越了重重黑暗,遇见光明的色彩,拢住美丽的蝴蝶,感受生命跃动的力量。 第四个窍门,建立句子与实例之间的关系。
一个含义深刻的句子是否具有普适性,实例是最好的依据。这个句子会让你联想到哪些呢?天生没有四肢的力克·胡哲,把自己的人生过成了传奇;轮椅上的张海迪,用如花般灿烂的笑容激励别人;遭遇车祸的唐琨,玩转各种极限运动,她还有一个攀爬长城的梦想。如此来看,“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同学们,从关键字词入手,联系上下文,联系写作背景,联系生活实例,会让你对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这种理解力的增长需要大量的思考、实践,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动动脑,用用这些绝招吧!
四、学生运用方法,来理解本单元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五、在理解的基础上,明确句子之所以深刻的原因。人也好,物也罢,在经历苦难的时候,都会迸发出惊人的生命力,越挫越勇才让生命更加蓬勃有生机。
“体会课文中含义较深的词句”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之一。在课程标准中,这个目标从中年级就明确提出,这种能力不仅在课文的学习中或多或少地都有所体现,而且在语文的阅读测试中也占有很大比重,对于课外阅读的质量更起着关键作用。如此来看,理解一句话的能力,对于学生语文学习的作用不容小觑。
诚然,每个学生对于文字的理解力是有差异的。但是,不能否定的是,科学的方法能够尽可能弥补学生在认知上的差距。因此,对于语文的这些关键能力,不仅要关注,而且要有突破的方法。任何一种方法只有缜密的思维过程作为支撑,才是科学的。在本教学设计中,先播放《理解句子的方法》的微视频,视频中介绍的理解方法全面、系统、层层深入且有很强的借鉴性。观后,学生对于理解句子的方法的本质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借助于这一方法,学生能够选择恰当的方法对本单元其他句子进行分析、判断,阐释个人的理解。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大脑一直处于思考的状态,从宽泛地理解,到联系课文的针对性地理解,再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最后延伸到生活。学生思维由表面到本质,用科学的方法助推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反复用这种方法理解单元中的句子,在分享交流中修正、完善、提升自己的认识。一种能力的习得需要依靠反复的练习,通过训练学生才能真正掌握这种方法。
超文本主题阅读教学把语文知识、方法、能力作为教学内容的切入点,打通单元课文界限,有效地联通课内外。用充分地预习为学习储备知识,用专一系统的内容让学习深入,用科学系统的方法突破方法、能力的瓶颈。总之,用一种新的备课思维,站在更高的角度,用更丰富的课堂容量,运用更科学的方法,依托更系统的语文实践,为学生搭建一座通往语文核心素养的阶梯。
参考文献
[1]彭培芳.论“超文本”阅读教学[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3:7-10、18-25.
[2]周一贯.语文课堂的“超文本”結构[J].小学语文教师,2015(11):24-26.
[3]袁诠.超文本文学链接方式及其影响[J].文学教育:下,2007(5):27-29.
[4]饶雪霞.浅谈“超文本”阅读的有效教学[J].语文天地,2016(15):70.
[5]林霞.小学语文“超文本”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08(11):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