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法治教育专册的教学中,通过回归学生生活,增加法治课的亲切感;注重知行合一,增强法治课的实践指导;利用多样资源,拓宽法治课的教学空间;借助合作探究,提升法治课的学科素养,多维思考,层层递进,多途径实践,上好一堂有趣而有温度的思政课。
2019年秋季,《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法治教育专册全面投入使用。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发现:由于学生的法治意识、公民意识较薄弱,部分内容离学生生活较远;再加上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大多为兼职教师,法律专业知识有所欠缺,使得课堂教学按部就班、生硬教条,让学生失去了对法治专册的喜爱。教材坚持法律知识源于生活,回归生活的指导思想,聚焦儿童生活与成长,只要教师能从学生生活出发,将现实生活融入课堂,将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融合,创设他们感兴趣的情境,在合作探究中从深度学习走向实践,那么法治课堂完全可以变得有趣而有温度。在此,笔者以六年级上册“权力行使有边界”一课为例,作一探讨。
一、問题设疑,从生活出发引出权力概念
德育归根结底是“学德”,而“学德”如果不经由、不利用学习者自身的经验,就不可能发生。我校对面有一个小商场,每每放学时,校门口会有一些卖食物的小摊,这些小摊常常将接学生的车辆堵住,给大家带来不便。这便是一个很好地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国家机关的权力。
课堂伊始,播放线索人物王星爸爸的录音:
接孩子时,车子被小摊贩堵在了墙角出不来,小摊贩不肯挪地方,该找谁管呢?
线索人物的困惑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发学生猜测。很多学生猜测要打110找公安部门,也有的学生猜要找城管、找工商部门……究竟找哪个部门?老师并不着急给出答案,而是请猜测找交警的学生现场用视频连线我校护学岗交警来咨询。交警的解答让学生明白了交警的职责是维护、疏导路面交通秩序,查处违章停车、不戴头盔等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通过问题的思辨和争论、现场的访问和调查,不仅让学生初步了解了“权力”这个概念,更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不同部门有着不同的权力,法无授权不可为。
二、方法习得,从身边线索探索权力行使
那么,不找交警究竟应该找哪个部门解决?教师并不着急给学生答案而是作为引路人,引导学生自己找到答案。因为之前的猜测错误,学生不敢肯定到底该找哪个部门。教师继续提问:那怎样才能得到确定的答案?学生回答:问家长、查百度、找法律条款……此时,提示孩子关注教材中的“相关链接”,原来还有12345市民热线电话和政务服务网站这两种方法能帮助我们查找到答案。
你想用哪种方式来查询呢?有学生说打12345电话,因为非常便捷,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多次询问直到得到答案;也有学生说查询网站,因为没有时间限制可以随时查询,也看得清楚。教师继续追问学生,这两种方法哪个更加合适呢?在学生的进一步思考中,将“减少占用公共资源,让人工服务更好地为复杂问题解答”这一公共意识无痕渗透,实现德育意义的巧妙通达。最后再指导学生登录“常州政务服务网”进行查询,明确应该找城管来解决。学生不仅学到了查询方法,感受到网站查询的方便,也为后面小组合作查询打下基础。
课堂在一连串的问题中推进,学生的思考在有层次的提问中不断深入。通过查询方法的自主学习,学生在课后再遇到类似情况时就知道用什么方法去查找相关部门,真正指向了学生未来生活可能遇到的问题。
三、情境探究,以小组合作明晰权力边界
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要努力从身边真实的现象出发,创设学生感兴趣的、贴合学生实际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给予适当的方法指导,让他们在合作探究下,对教材内容进行自主理解和建构,提升法律认知,内化法治意识。为此,教师设计了“王星一家向大家发来求助信”的情境,学生四人一组借助学习材料袋开展合作,尝试寻求答案(求助信内容及材料袋提前下发)。
情境一:王星妈妈的求助信
我家楼下有个烧烤店,每天浓烟滚滚,呛得我直咳嗽,根本没法打开窗户,我该向哪个部门去反映呢?
查询排放黑烟问题的小组,通过查阅材料袋中的法律条款明确应该找环保部门。教师补充问题:你还知道有哪些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你发现了这些行为会怎么做呢?补充12369环保举报电话和网络举报平台,给予学生切实可行的监督环境保护的方法,在问题解决中渗透生态伦理教育,在生活意义的建构中培养未来公民。
情境二:王星爸爸的求助信
我想给王星办个身份证,应该找哪个部门办理,需要提前准备些什么材料呢?
查询办身份证问题的小组,用平板电脑登录“常州政务服务网”查询到办理身份证应该去公安局。通过对身份证办理流程的共同学习,学生知道国家机关必须要依照法定的程序规范地行使自己的权力。这不仅让学生明白了权力行使要规范,身份证办理流程的学习也将有利于儿童课后更好地生活。
情境三:王星的求助信
我吃了小卖部过期变质的零食拉肚子,应该找哪个部门反映呢?
查询食物变质问题的小组,通过百度,查询到应该找食品监督管理局解决问题,并了解了该部门的相关职责。教师补充,遇到复杂问题,如果自主查询得不到答案,可以拨打12345热线电话咨询,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观点辨析,以情境思辨强化权力界线
思辨力是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的关键能力,它不仅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是未来公民形成法治思维、法治素养所需要的基本能力。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判断问题、探究质疑,让儿童在冲突中学习运用法治思维理性思考,并通过深入的交流活动,学习用法治方式解决具体的问题,养成法治自觉,形成法治素养。
在情境探究后,教师出示常州政务服务中心许多部门集中在一起办公的视频,再将教材中“活动园”的辨析活动融合到本课的大情境中,为学生提供思考、辨析和判断的情境。播放王星的爸爸来到常州政务服务中心办理开小吃店相关手续的录音: 以前我办个证要跑好几个地方要好几天,现在节省了很多时间。不过我开个小吃店,又要去工商部门,又要去卫生部门,还得去消防部门,要是能在一个窗口全办完,那不是更加方便百姓嘛!
听起来很有道理,那是否可行呢?教室里出现了不同的观点。有的学生认为:政府部门就该为老百姓考虑,这样做大家会更加方便;有的学生则认为:如果都在一个窗口办理会非常拥挤,容易出错;还有的学生认为:不同窗口办理的事情都是不同的,不能办别人的事情。此时,教师再指着板书提示—法无授权不可为。在困惑产生时,教师不进行直接的说教和答案的出示,而是让学生在充分的思考和观点的表达中,让“法无授权不可为”这一概念进一步清晰。行政机关在法律赋予的职责范围内,不断优化办事流程,提高办事效率,未来借助网络实现多部门任务流转,虽在一个窗口但多部门协同办理业务将成为趋势,最根本的宗旨就是便民便利。
五、实践寻访,让法治精神走进学生生活
法治知识的习得要与法治理念的践行相统一,要引领学生在生活中智慧地践行法治理念。课后,引导学生分小队在部分家长的带领下参观常州的政务服务中心,引导学生在自助查询机上搜索自己感兴趣的国家机关进行了解,到相关部门的办公区域进一步探访。根据家庭的实際需求,现场咨询或办理一些业务,如办身份证、办地铁卡、打印社保清单、咨询公积金办理……实地探究体验后,各小队又查阅相关资料、搜索新闻对各自研究的部门职责深入探究,在下一周的班队课上,将政务中心“搬”到班级中,各小队模拟不同的行政机关,以演一演、说一说等形式来介绍不同国家机关是如何行使权力为人民服务的。
这样的课后活动,从书本走向现实生活,让学生在参观体验中,进一步认识国家机构,认识国家机构被赋予的不同的权力;并把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带进政务服务中心,学生的法律意识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增强,切实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法律,让课堂学习的内容在课后得到延展体验,既增强了对国家机关的认同感,又为后面两个课时的学习作铺垫。
在法治教育专册的教学中,通过回归学生生活,增加法治课的亲切感;注重知行合一,增强法治课的实践指导;利用多样资源,拓宽法治课的教学空间;借助合作探究,提升法治课的学科素养,多维思考,层层递进,多途径实践,上好一堂有趣而有温度的思政课。
【徐静,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三井实验小学,一级教师】
责任编辑︱郭鑫超
2019年秋季,《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法治教育专册全面投入使用。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发现:由于学生的法治意识、公民意识较薄弱,部分内容离学生生活较远;再加上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大多为兼职教师,法律专业知识有所欠缺,使得课堂教学按部就班、生硬教条,让学生失去了对法治专册的喜爱。教材坚持法律知识源于生活,回归生活的指导思想,聚焦儿童生活与成长,只要教师能从学生生活出发,将现实生活融入课堂,将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融合,创设他们感兴趣的情境,在合作探究中从深度学习走向实践,那么法治课堂完全可以变得有趣而有温度。在此,笔者以六年级上册“权力行使有边界”一课为例,作一探讨。
一、問题设疑,从生活出发引出权力概念
德育归根结底是“学德”,而“学德”如果不经由、不利用学习者自身的经验,就不可能发生。我校对面有一个小商场,每每放学时,校门口会有一些卖食物的小摊,这些小摊常常将接学生的车辆堵住,给大家带来不便。这便是一个很好地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国家机关的权力。
课堂伊始,播放线索人物王星爸爸的录音:
接孩子时,车子被小摊贩堵在了墙角出不来,小摊贩不肯挪地方,该找谁管呢?
线索人物的困惑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发学生猜测。很多学生猜测要打110找公安部门,也有的学生猜要找城管、找工商部门……究竟找哪个部门?老师并不着急给出答案,而是请猜测找交警的学生现场用视频连线我校护学岗交警来咨询。交警的解答让学生明白了交警的职责是维护、疏导路面交通秩序,查处违章停车、不戴头盔等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通过问题的思辨和争论、现场的访问和调查,不仅让学生初步了解了“权力”这个概念,更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不同部门有着不同的权力,法无授权不可为。
二、方法习得,从身边线索探索权力行使
那么,不找交警究竟应该找哪个部门解决?教师并不着急给学生答案而是作为引路人,引导学生自己找到答案。因为之前的猜测错误,学生不敢肯定到底该找哪个部门。教师继续提问:那怎样才能得到确定的答案?学生回答:问家长、查百度、找法律条款……此时,提示孩子关注教材中的“相关链接”,原来还有12345市民热线电话和政务服务网站这两种方法能帮助我们查找到答案。
你想用哪种方式来查询呢?有学生说打12345电话,因为非常便捷,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多次询问直到得到答案;也有学生说查询网站,因为没有时间限制可以随时查询,也看得清楚。教师继续追问学生,这两种方法哪个更加合适呢?在学生的进一步思考中,将“减少占用公共资源,让人工服务更好地为复杂问题解答”这一公共意识无痕渗透,实现德育意义的巧妙通达。最后再指导学生登录“常州政务服务网”进行查询,明确应该找城管来解决。学生不仅学到了查询方法,感受到网站查询的方便,也为后面小组合作查询打下基础。
课堂在一连串的问题中推进,学生的思考在有层次的提问中不断深入。通过查询方法的自主学习,学生在课后再遇到类似情况时就知道用什么方法去查找相关部门,真正指向了学生未来生活可能遇到的问题。
三、情境探究,以小组合作明晰权力边界
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要努力从身边真实的现象出发,创设学生感兴趣的、贴合学生实际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给予适当的方法指导,让他们在合作探究下,对教材内容进行自主理解和建构,提升法律认知,内化法治意识。为此,教师设计了“王星一家向大家发来求助信”的情境,学生四人一组借助学习材料袋开展合作,尝试寻求答案(求助信内容及材料袋提前下发)。
情境一:王星妈妈的求助信
我家楼下有个烧烤店,每天浓烟滚滚,呛得我直咳嗽,根本没法打开窗户,我该向哪个部门去反映呢?
查询排放黑烟问题的小组,通过查阅材料袋中的法律条款明确应该找环保部门。教师补充问题:你还知道有哪些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你发现了这些行为会怎么做呢?补充12369环保举报电话和网络举报平台,给予学生切实可行的监督环境保护的方法,在问题解决中渗透生态伦理教育,在生活意义的建构中培养未来公民。
情境二:王星爸爸的求助信
我想给王星办个身份证,应该找哪个部门办理,需要提前准备些什么材料呢?
查询办身份证问题的小组,用平板电脑登录“常州政务服务网”查询到办理身份证应该去公安局。通过对身份证办理流程的共同学习,学生知道国家机关必须要依照法定的程序规范地行使自己的权力。这不仅让学生明白了权力行使要规范,身份证办理流程的学习也将有利于儿童课后更好地生活。
情境三:王星的求助信
我吃了小卖部过期变质的零食拉肚子,应该找哪个部门反映呢?
查询食物变质问题的小组,通过百度,查询到应该找食品监督管理局解决问题,并了解了该部门的相关职责。教师补充,遇到复杂问题,如果自主查询得不到答案,可以拨打12345热线电话咨询,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观点辨析,以情境思辨强化权力界线
思辨力是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的关键能力,它不仅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是未来公民形成法治思维、法治素养所需要的基本能力。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判断问题、探究质疑,让儿童在冲突中学习运用法治思维理性思考,并通过深入的交流活动,学习用法治方式解决具体的问题,养成法治自觉,形成法治素养。
在情境探究后,教师出示常州政务服务中心许多部门集中在一起办公的视频,再将教材中“活动园”的辨析活动融合到本课的大情境中,为学生提供思考、辨析和判断的情境。播放王星的爸爸来到常州政务服务中心办理开小吃店相关手续的录音: 以前我办个证要跑好几个地方要好几天,现在节省了很多时间。不过我开个小吃店,又要去工商部门,又要去卫生部门,还得去消防部门,要是能在一个窗口全办完,那不是更加方便百姓嘛!
听起来很有道理,那是否可行呢?教室里出现了不同的观点。有的学生认为:政府部门就该为老百姓考虑,这样做大家会更加方便;有的学生则认为:如果都在一个窗口办理会非常拥挤,容易出错;还有的学生认为:不同窗口办理的事情都是不同的,不能办别人的事情。此时,教师再指着板书提示—法无授权不可为。在困惑产生时,教师不进行直接的说教和答案的出示,而是让学生在充分的思考和观点的表达中,让“法无授权不可为”这一概念进一步清晰。行政机关在法律赋予的职责范围内,不断优化办事流程,提高办事效率,未来借助网络实现多部门任务流转,虽在一个窗口但多部门协同办理业务将成为趋势,最根本的宗旨就是便民便利。
五、实践寻访,让法治精神走进学生生活
法治知识的习得要与法治理念的践行相统一,要引领学生在生活中智慧地践行法治理念。课后,引导学生分小队在部分家长的带领下参观常州的政务服务中心,引导学生在自助查询机上搜索自己感兴趣的国家机关进行了解,到相关部门的办公区域进一步探访。根据家庭的实際需求,现场咨询或办理一些业务,如办身份证、办地铁卡、打印社保清单、咨询公积金办理……实地探究体验后,各小队又查阅相关资料、搜索新闻对各自研究的部门职责深入探究,在下一周的班队课上,将政务中心“搬”到班级中,各小队模拟不同的行政机关,以演一演、说一说等形式来介绍不同国家机关是如何行使权力为人民服务的。
这样的课后活动,从书本走向现实生活,让学生在参观体验中,进一步认识国家机构,认识国家机构被赋予的不同的权力;并把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带进政务服务中心,学生的法律意识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增强,切实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法律,让课堂学习的内容在课后得到延展体验,既增强了对国家机关的认同感,又为后面两个课时的学习作铺垫。
在法治教育专册的教学中,通过回归学生生活,增加法治课的亲切感;注重知行合一,增强法治课的实践指导;利用多样资源,拓宽法治课的教学空间;借助合作探究,提升法治课的学科素养,多维思考,层层递进,多途径实践,上好一堂有趣而有温度的思政课。
【徐静,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三井实验小学,一级教师】
责任编辑︱郭鑫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