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原经济区之所以上升为国家战略,很重要的就是我们在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过程中持续探索走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
——河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卢展工
10月8日,全国各大媒体都在最重要位置述说着一则重大新闻——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全国各族人民都在热切瞩目着中原这块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
中原经济区炫目上升为名副其实的国家战略,其持续探索的“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新路,将为全国同类地区创造经验。
中国发展需要河南经验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并将此作为“十二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放眼全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东部沿海高歌猛进,西部开发步步深入,东北老工业基地起航扬帆。
审视中部,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各兄弟省份竞相加力,谋求崛起的热望变得如此迫切:武汉城市圈、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圈、皖江承接产业转移带相继跻身“国家队”,即使同为能源大省的山西也在2010年底获批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在其他各省市纷纷戴上国家综改试验区这项“红帽子”之后,河南也在思考:作为“第一农业大省”“第一粮食生产大省”“第一人口大省”,究竟该如何进行战略定位7走什么样的崛起之路?
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到河南工作伊始,就进行了行思中原的密集调研,并开始“点题中原”。
2010年3月,“中原经济区”的概念首次进入河南省委、省政府战略构想中。
打开时间之窗,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原经济区从区域战略构想上升到国家战略的蝶变历程
2010年3月,全国“两会”甫一结束,河南省有关部门就开始紧锣密鼓地进行专题研究:2010年9月5日、9月18日、9月19日、10月7日,连续四场高规格中原经济区研讨会、座谈会先后在北京举行。嘉宾中,不仅有来自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的领导同志,还出现了当今中国经济学界最耀眼、最豪华的阵容刘国光、吴敬琏、厉以宁、胡鞍钢、樊纲、张维迎……
2010年11月,新鲜出炉的《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在河南省八届十一次全会上审议通过,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成为河南省“十二五”规划的总体战略。
2011年1月27日,中原经济区正式纳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11年3月,全国--“两会”上,中原经济区被郑重写入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开始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1年6月13日,由33个部委组成的国务院联合调研组莅临河南,就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政策措施进行专题调研。“从全国区域经济发展看,中原经济区是客观存在的。中原地区的发展,不仅是河南的事,而且是国家的事。中原经济区建设不仅是河南的需要,也是中部崛起的需要,是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河南已经到了工业化、城镇化的关键阶段,蓄势待发,建设中原经济区可谓恰逢其时,是历史的抉择。”调研组组长杜鹰发出如此感慨。
2011年9月28日,《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正式发布,统筹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大手笔就此落笔中原。中原经济区从初步构想到“国之方略”,仅一年多时间。
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河南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的一个代表和缩影,把河南的事情办好了,中原经济区的建设试验成功了,就为中国从农业国走向工业国取得了重要的经验。
“中原经济区”建设突出粮食安全
“到2015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到2020年,粮食生产优势地位更加巩固。”河南省的中原经济区建设,确保粮食安全成为主要发展目标之一。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从指导思想到基本原则,从战略定位到发展目标、再到空间布局,“粮食”“农业”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意见指出,“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是巩固提升农业基础地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
在指导意见“基本原则”中,第一条即是要求“坚持稳粮强农,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而“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是指导意见中关于中原经济区的首个“战略定位”。它要求河南省“集中力量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巩固提升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李平认为,中原经济区规划的最大亮点是提出以不牺牲农村和农业、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以城市化来引领“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这个思路正好契合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粮食稳则天下安。河南作为中国第一粮食大省,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可谓举足轻重。但要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政策的倾斜和扶持必不可少。
值得关注的是,国务院提出要对中原经济区建设“加大政策支持”。有专家分析,下一步国家将从多个方面给予相关配套,促进河南全面发展。
此外,指导意见还专门拿出一个章节,要求河南“着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具体目标为:加强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到2020年粮食生产能力稳定达到1300亿斤;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强农惠农政策支持力度。
河南省人民政府省长郭庚茂曾表示,重视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不单是河南的问题,而且是全国乃至全世界关注的问题。他说,河南省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责任重大,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
解决工业化的用地之困
河南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如何保障农业生产的同时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此次建设中原经济区以“三化”协调发展为核心,巧妙解决了农业生产和工业发展的矛盾。
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永苏认为,过去片面重视农业生产中耕地面积这一单一要素,将粮食安全和工业化、城镇化对立起来是不科学的,有形而上学之嫌。“三化”协调就是要以系统的粮食安全观和动态的耕地红线观来保障粮食安全,同时实现中原地区经济的腾飞。
所谓系统的粮食安全观是指以工业发展带动农业发展,在保证耕地面积的同时将重心转移到提升单位面积产量。目前,河南的农业生产工业化程度较低,看天吃饭的情况并不鲜见。发展工业会带动农机、农药、化肥、水利、物流等多个周边产业的发展,这将提高耕地的单位产量,促进粮食的总体安全水平。动态的耕地红线观则指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基础上将农民自农村转移到城市,在加快城镇化的同时保证耕地面积不减少。
王永苏简单算了笔账,由于城市居民用房是高楼为主,人口集中,农村居民用房是平房为主,人口分散。就河南为例,以郑州为代表的城市人均占地面积低于100平方米,而农村这一数字高达248平方米。因此,每当城镇化使一个农民迁入城市,就能多获得150平方米的耕地面积。显然,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的确能扩大城市规模,短期内减少耕地面积。
“但从长远来看,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实则有利于扩大耕地面积。”王永苏说。
“三化”协调的核心是土地政策,简言之,就是如何解决区域发展用地的矛盾。国土资源部规划司司长董祚继对此明确表示,国土资源部门将组织编制中原经济区的国土规划,进一步落实国家的相关战略。
董祚继表示,将对中原经济区适当增加~部分用地指标。他认为,现在城乡建设用地的存量还是比较大的,如果通过结构和布局调整,可有效地解决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用地需求。
“如果城乡用地政策运用得好,可在不用扩大建设用地规模的基础上,促进工业化与农业化的相互协调、互相促进。”董祚继说。
——河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卢展工
10月8日,全国各大媒体都在最重要位置述说着一则重大新闻——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全国各族人民都在热切瞩目着中原这块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
中原经济区炫目上升为名副其实的国家战略,其持续探索的“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新路,将为全国同类地区创造经验。
中国发展需要河南经验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并将此作为“十二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放眼全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东部沿海高歌猛进,西部开发步步深入,东北老工业基地起航扬帆。
审视中部,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各兄弟省份竞相加力,谋求崛起的热望变得如此迫切:武汉城市圈、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圈、皖江承接产业转移带相继跻身“国家队”,即使同为能源大省的山西也在2010年底获批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在其他各省市纷纷戴上国家综改试验区这项“红帽子”之后,河南也在思考:作为“第一农业大省”“第一粮食生产大省”“第一人口大省”,究竟该如何进行战略定位7走什么样的崛起之路?
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到河南工作伊始,就进行了行思中原的密集调研,并开始“点题中原”。
2010年3月,“中原经济区”的概念首次进入河南省委、省政府战略构想中。
打开时间之窗,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原经济区从区域战略构想上升到国家战略的蝶变历程
2010年3月,全国“两会”甫一结束,河南省有关部门就开始紧锣密鼓地进行专题研究:2010年9月5日、9月18日、9月19日、10月7日,连续四场高规格中原经济区研讨会、座谈会先后在北京举行。嘉宾中,不仅有来自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的领导同志,还出现了当今中国经济学界最耀眼、最豪华的阵容刘国光、吴敬琏、厉以宁、胡鞍钢、樊纲、张维迎……
2010年11月,新鲜出炉的《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在河南省八届十一次全会上审议通过,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成为河南省“十二五”规划的总体战略。
2011年1月27日,中原经济区正式纳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11年3月,全国--“两会”上,中原经济区被郑重写入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开始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1年6月13日,由33个部委组成的国务院联合调研组莅临河南,就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政策措施进行专题调研。“从全国区域经济发展看,中原经济区是客观存在的。中原地区的发展,不仅是河南的事,而且是国家的事。中原经济区建设不仅是河南的需要,也是中部崛起的需要,是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河南已经到了工业化、城镇化的关键阶段,蓄势待发,建设中原经济区可谓恰逢其时,是历史的抉择。”调研组组长杜鹰发出如此感慨。
2011年9月28日,《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正式发布,统筹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大手笔就此落笔中原。中原经济区从初步构想到“国之方略”,仅一年多时间。
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河南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的一个代表和缩影,把河南的事情办好了,中原经济区的建设试验成功了,就为中国从农业国走向工业国取得了重要的经验。
“中原经济区”建设突出粮食安全
“到2015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到2020年,粮食生产优势地位更加巩固。”河南省的中原经济区建设,确保粮食安全成为主要发展目标之一。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从指导思想到基本原则,从战略定位到发展目标、再到空间布局,“粮食”“农业”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意见指出,“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是巩固提升农业基础地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
在指导意见“基本原则”中,第一条即是要求“坚持稳粮强农,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而“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是指导意见中关于中原经济区的首个“战略定位”。它要求河南省“集中力量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巩固提升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李平认为,中原经济区规划的最大亮点是提出以不牺牲农村和农业、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以城市化来引领“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这个思路正好契合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粮食稳则天下安。河南作为中国第一粮食大省,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可谓举足轻重。但要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政策的倾斜和扶持必不可少。
值得关注的是,国务院提出要对中原经济区建设“加大政策支持”。有专家分析,下一步国家将从多个方面给予相关配套,促进河南全面发展。
此外,指导意见还专门拿出一个章节,要求河南“着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具体目标为:加强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到2020年粮食生产能力稳定达到1300亿斤;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强农惠农政策支持力度。
河南省人民政府省长郭庚茂曾表示,重视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不单是河南的问题,而且是全国乃至全世界关注的问题。他说,河南省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责任重大,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
解决工业化的用地之困
河南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如何保障农业生产的同时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此次建设中原经济区以“三化”协调发展为核心,巧妙解决了农业生产和工业发展的矛盾。
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永苏认为,过去片面重视农业生产中耕地面积这一单一要素,将粮食安全和工业化、城镇化对立起来是不科学的,有形而上学之嫌。“三化”协调就是要以系统的粮食安全观和动态的耕地红线观来保障粮食安全,同时实现中原地区经济的腾飞。
所谓系统的粮食安全观是指以工业发展带动农业发展,在保证耕地面积的同时将重心转移到提升单位面积产量。目前,河南的农业生产工业化程度较低,看天吃饭的情况并不鲜见。发展工业会带动农机、农药、化肥、水利、物流等多个周边产业的发展,这将提高耕地的单位产量,促进粮食的总体安全水平。动态的耕地红线观则指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基础上将农民自农村转移到城市,在加快城镇化的同时保证耕地面积不减少。
王永苏简单算了笔账,由于城市居民用房是高楼为主,人口集中,农村居民用房是平房为主,人口分散。就河南为例,以郑州为代表的城市人均占地面积低于100平方米,而农村这一数字高达248平方米。因此,每当城镇化使一个农民迁入城市,就能多获得150平方米的耕地面积。显然,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的确能扩大城市规模,短期内减少耕地面积。
“但从长远来看,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实则有利于扩大耕地面积。”王永苏说。
“三化”协调的核心是土地政策,简言之,就是如何解决区域发展用地的矛盾。国土资源部规划司司长董祚继对此明确表示,国土资源部门将组织编制中原经济区的国土规划,进一步落实国家的相关战略。
董祚继表示,将对中原经济区适当增加~部分用地指标。他认为,现在城乡建设用地的存量还是比较大的,如果通过结构和布局调整,可有效地解决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用地需求。
“如果城乡用地政策运用得好,可在不用扩大建设用地规模的基础上,促进工业化与农业化的相互协调、互相促进。”董祚继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