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虽然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实现突飞猛进,但多数民族地区仍处于相对贫困状态。要实现2020年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起迈入小康社会,就要找准贫困产生的原因,对症下药,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本文从人口角度出发,选取了甘肃省民族自治地方的2个自治州和5个自治县,着重分析甘肃省的人口因素导致贫困的根源所在。
关键词:民族地区 贫困原因 人口因素
中图分类号:C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6-0027-02
没有民族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仍是现阶段全国最关心最牵挂的问题之一。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記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二〇二〇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为了脱贫工作更好地实施,我们就要对民族地区贫困现状进行深层次的根源分析。有许多文献已经对贫困的原因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如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基础设施、科技水平等,本文要介绍的是导致贫困的人口方面的原因。
甘肃省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全省现有54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总人口219.9万,占全省总人口的8.7%。甘肃省的两个少数民族自治州——甘南和临夏自治州,贫困县覆盖面几乎达到了100%,另外还有张家川、天祝、阿克塞、肃南和肃北5个自治县,均被列入国家级贫困县范围内。甘肃省2017年生产总值为7677.0亿元,占全国生产总值827122亿元的0.93%,人均GDP为26209.56元,远远低于59660元的全国人均GDP。因此甘肃省作为民族地区贫困的代表,分析其贫困产生的原因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也为脱贫攻坚战做好坚实基础。
一、人口数量过大,增长速度过快导致贫困程度加重
人口数量应与地区的经济承载能力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2016年全国人口出生率为12.95‰,人口死亡率为7.0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86‰。表1是2016年甘肃省民族自治地方年末人口与人口自然变动情况数据。可知甘肃省的人口数量过大,并且增长速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这种情况会导致许多问题,例如,粮食供应处于紧张状态,没有足够的工作空缺来解决就业问题,教学规模不足以承载这么多适龄学生接受教育,更甚之可能会由于人们文化素质低而导致社会治安问题。人口数量过大且增长速度过快加重了贫困程度。
二、思想观念保守,安于现状导致脱贫工作实施难
做好脱贫攻坚工作,首要任务是从思想上动员贫困人口,不断深化思想认识。首先,由于甘肃省民族地区地域广,人口居住分散、偏僻,甘南、临夏自治州,张家川、天祝、肃南、肃北和阿克塞自治县这7个地区的平均海拔在2500米左右,经济发展落后,再加上与外界新鲜事物接触机会较少,导致这些贫困地区的人民群众思想保守,缺乏大胆创新的精神,缺少脱贫致富的信心。其次,贫困人口在脱贫道路上缺乏主动性,有些贫困人口依靠国家对贫困地区的补给度日,安于现状,“等、靠、要”思想严重,不主动想着靠自己的努力脱贫。最后还有很多贫困人口抱有不利于现代经济发展的思想观念,如迷信唯心宿命思想、排外意识等,这些现象从思想观念层次影响着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脱贫攻坚工作的展开。
三、教育事业落后,人口素质较低导致脱贫底子差
对于贫困户来讲,能维持基本的生活就不错了,无力拿出更多的钱来供孩子读书,而读不起书就意味着与贫困相伴,脱贫难以见到希望。虽然改革开放以后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发展取得了极大的进步,但仍与东部发达地区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文盲、半文盲人口较多,人口科学文化素质较低,难以接受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再加上由于地质匮乏,无法保证正常的营养供给,贫困地区人口的身体素质不断下降,形成了大量身体、智力和文化水平均较低的贫困人口。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6年全国普通小学学校数为177633所,普通中学学校数为65500所,普通高等学校数为2596所,这三个等级的专任教师数共1392.49万人。表2展示的是2016年甘肃省各地县教育机构数,普通小学学校数占全国的0.67%,普通中学学校数占全国的0.29%,普通高等学校数占全国的0.08%,可见甘肃省的学校和师资力量之匮乏。
四、人口年龄失调,老龄化严重导致脱贫主力少
根据人口普查,甘肃省2016年全省常住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455.18万人,占17.44%;15~64岁的人口为1884.12万人,占72.19%;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270.65万人,占10.37%。其中临夏州、甘南州65岁及以上人口分别占各自州人口比重8.88%,7.74%。按照国际标准,65岁以上人口比重达到7%即为人口老龄化,可知甘肃省已全面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甘肃是个集边疆、民族、山区为一体,具有“边、少、山、穷”特点的省区,是典型的“未富先老”的地区,许多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和基本医疗问题尚未得到解决。老龄化给甘肃省造成劳动力不足、脱贫主力少、劳动效率低的后果,并且医疗需求扩张与经济能力低、医疗供给不足的现状产生矛盾。
五、结语
本文以甘肃省作为民族地区贫困的代表,从甘南、临夏自治州,张家川、天祝、阿克塞、肃南和肃北自治县的人口因素出发,通过分析得出导致贫困的四个原因:人口数量、人口思想观念、人口素质、人口年龄。希望为今后制定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发展战略,实现对于全国类似的民族地区的小康社会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贫困问题仍然一直存在,而且是阻碍实现小康社会的绊脚石,所以推进深度贫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工作,需要找准导致深度贫困的主要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脱贫攻坚举措。
参考文献:
[1]杨龙,李萌.贫困地区农户的致贫原因与机理——兼论中国的精准扶贫政策[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7(4):33-40.
[2]杨延昭.民族地区贫困原因与扶贫对策[J].理论月刊,2005(3):33-35.
[3]童玉芬,王海霞.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的贫困原因及其政策启示[J].人口与经济,2006(1):7-12.
责任编辑:孙瑶
关键词:民族地区 贫困原因 人口因素
中图分类号:C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6-0027-02
没有民族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仍是现阶段全国最关心最牵挂的问题之一。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記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二〇二〇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为了脱贫工作更好地实施,我们就要对民族地区贫困现状进行深层次的根源分析。有许多文献已经对贫困的原因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如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基础设施、科技水平等,本文要介绍的是导致贫困的人口方面的原因。
甘肃省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全省现有54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总人口219.9万,占全省总人口的8.7%。甘肃省的两个少数民族自治州——甘南和临夏自治州,贫困县覆盖面几乎达到了100%,另外还有张家川、天祝、阿克塞、肃南和肃北5个自治县,均被列入国家级贫困县范围内。甘肃省2017年生产总值为7677.0亿元,占全国生产总值827122亿元的0.93%,人均GDP为26209.56元,远远低于59660元的全国人均GDP。因此甘肃省作为民族地区贫困的代表,分析其贫困产生的原因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也为脱贫攻坚战做好坚实基础。
一、人口数量过大,增长速度过快导致贫困程度加重
人口数量应与地区的经济承载能力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2016年全国人口出生率为12.95‰,人口死亡率为7.0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86‰。表1是2016年甘肃省民族自治地方年末人口与人口自然变动情况数据。可知甘肃省的人口数量过大,并且增长速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这种情况会导致许多问题,例如,粮食供应处于紧张状态,没有足够的工作空缺来解决就业问题,教学规模不足以承载这么多适龄学生接受教育,更甚之可能会由于人们文化素质低而导致社会治安问题。人口数量过大且增长速度过快加重了贫困程度。
二、思想观念保守,安于现状导致脱贫工作实施难
做好脱贫攻坚工作,首要任务是从思想上动员贫困人口,不断深化思想认识。首先,由于甘肃省民族地区地域广,人口居住分散、偏僻,甘南、临夏自治州,张家川、天祝、肃南、肃北和阿克塞自治县这7个地区的平均海拔在2500米左右,经济发展落后,再加上与外界新鲜事物接触机会较少,导致这些贫困地区的人民群众思想保守,缺乏大胆创新的精神,缺少脱贫致富的信心。其次,贫困人口在脱贫道路上缺乏主动性,有些贫困人口依靠国家对贫困地区的补给度日,安于现状,“等、靠、要”思想严重,不主动想着靠自己的努力脱贫。最后还有很多贫困人口抱有不利于现代经济发展的思想观念,如迷信唯心宿命思想、排外意识等,这些现象从思想观念层次影响着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脱贫攻坚工作的展开。
三、教育事业落后,人口素质较低导致脱贫底子差
对于贫困户来讲,能维持基本的生活就不错了,无力拿出更多的钱来供孩子读书,而读不起书就意味着与贫困相伴,脱贫难以见到希望。虽然改革开放以后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发展取得了极大的进步,但仍与东部发达地区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文盲、半文盲人口较多,人口科学文化素质较低,难以接受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再加上由于地质匮乏,无法保证正常的营养供给,贫困地区人口的身体素质不断下降,形成了大量身体、智力和文化水平均较低的贫困人口。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6年全国普通小学学校数为177633所,普通中学学校数为65500所,普通高等学校数为2596所,这三个等级的专任教师数共1392.49万人。表2展示的是2016年甘肃省各地县教育机构数,普通小学学校数占全国的0.67%,普通中学学校数占全国的0.29%,普通高等学校数占全国的0.08%,可见甘肃省的学校和师资力量之匮乏。
四、人口年龄失调,老龄化严重导致脱贫主力少
根据人口普查,甘肃省2016年全省常住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455.18万人,占17.44%;15~64岁的人口为1884.12万人,占72.19%;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270.65万人,占10.37%。其中临夏州、甘南州65岁及以上人口分别占各自州人口比重8.88%,7.74%。按照国际标准,65岁以上人口比重达到7%即为人口老龄化,可知甘肃省已全面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甘肃是个集边疆、民族、山区为一体,具有“边、少、山、穷”特点的省区,是典型的“未富先老”的地区,许多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和基本医疗问题尚未得到解决。老龄化给甘肃省造成劳动力不足、脱贫主力少、劳动效率低的后果,并且医疗需求扩张与经济能力低、医疗供给不足的现状产生矛盾。
五、结语
本文以甘肃省作为民族地区贫困的代表,从甘南、临夏自治州,张家川、天祝、阿克塞、肃南和肃北自治县的人口因素出发,通过分析得出导致贫困的四个原因:人口数量、人口思想观念、人口素质、人口年龄。希望为今后制定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发展战略,实现对于全国类似的民族地区的小康社会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贫困问题仍然一直存在,而且是阻碍实现小康社会的绊脚石,所以推进深度贫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工作,需要找准导致深度贫困的主要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脱贫攻坚举措。
参考文献:
[1]杨龙,李萌.贫困地区农户的致贫原因与机理——兼论中国的精准扶贫政策[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7(4):33-40.
[2]杨延昭.民族地区贫困原因与扶贫对策[J].理论月刊,2005(3):33-35.
[3]童玉芬,王海霞.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的贫困原因及其政策启示[J].人口与经济,2006(1):7-12.
责任编辑:孙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