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刘天华二胡曲的理解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fanvi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6月8日是杰出民族音乐家刘天华先生逝世80周年的祭日。为了纪念天华先生,香港二胡艺术中心举办了一系列活动,其中有5月30日在香港大会堂高座演奏厅举办的王国潼二胡示范讲座“刘天华二胡曲之演绎”;6月8日和9日在理工大学蒋震剧院举行的“王国潼、王憓二胡音乐会”,专场演奏刘天华十首二胡曲及其传谱的经典名曲;出版王国潼演奏的刘天华十首二胡曲最新乐队协奏版(由著名作曲家顾冠仁、周成龙、徐景新编配),附刘天华百年诞辰珍藏版双CD套装。在参与上述纪念活动的同时,我想再通过这篇短文针对某些对其作品的不同看法,谈谈我的理解,以供大家参考,不妥之处恳请指正。
  一
  刘天华二胡曲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流传至今,一直保持着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它不仅是今天专业二胡教学和业余二胡爱好者学习的必备曲目,而且也是二胡演家们经常演奏的保留曲目,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深厚的群众基础。
  刘天华的十首二胡曲基本上都是出于他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有感而发的音乐,而不是以第三者的角度去客观地描述。由于他的音乐是发自内心的,所以有着强烈的感染力,这正是刘天华二胡曲的一个特点。现从以下几首乐曲的创作背景和天华先生创作时的心境来看他的音乐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1911年辛亥革命失败后,天华先生由于家境贫寒无法继续升学,随其兄刘半农先生赴上海参加了“开明剧社”的工作,同时学习钢琴、小提琴和西洋铜管乐器。两年后的1914年剧社解散,他返回家乡在江阴华澄小学任教,由于不善于逢迎,半年后即被解聘。紧接着1915年春,父亲又不幸病逝,年仅20岁的刘天华在贫困失业和丧失父亲的双重打击之下陷于忧愁痛苦之中。偶然有一天在集市上买了一把竹筒二胡,凭着拉过小提琴的经验,开始自学摸索,在每天反复拉奏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心境,渐渐孕育了《病中吟》的旋律音调,后经过多年加工,最后于1923年正式定稿。天华先生在这首乐曲中,倾诉了内心苦闷与彷徨的情绪,表现出对现实的不满和欲摆脱困境而挣扎奋斗的意志。
  1915年秋,天华先生谋得常州第五中学音乐教师的职位,这份工作不仅使他生活上得以安定,同时还满足了他对音乐的兴趣。他在校内成立了数十人的军乐队和丝竹乐队,在当时的常州颇有影响。此外,他每逢暑假都去外地学习二胡和琵琶,经过几年的努力,演奏水准有了很大提高,因此精神上得到了安慰。此值1918年前后,天华先生在愉快的心境之下,酝酿创作了《月夜》、《空山鸟语》的初稿。
  1918年8月天华先生在暑假即将结束时,从外地学习返回江阴家中,在夏夜的星空之下拉着二胡,心情极为舒畅,此时情景交融,创作了《月夜》这首描绘月白风清、繁星点点之景色和热爱自然景物、向往美好理想的乐曲,后于1924年正式定稿。同期创作的《空山鸟语》则是为了扩大二胡的表现力,运用了中国民间音乐(如《百鸟朝凤》)和大擂拉戏的模拟手法,但它并不是单纯的模拟,而是将模拟的鸟声融合在音乐之中,描绘出空山幽谷、鸟语花香的意境,表达了热爱祖国山川和欢快喜悦的情绪。此曲经过十年之久在演奏和教学实践中不断加工修改,直到1928年才正式定稿。
  1922年天华先生被聘为北京大学附属音乐传习所国乐导师,这个职位符合他进一步投身民族音乐事业的愿望,于是他立即接受邀请赶赴北京。在当时军阀混战、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年代,反动政府对音乐艺术不仅不重视,更施以压制和摧残,北大音乐传习所连薪金都不能照常发放,学校月月欠薪,给天华先生的生活带来困难。他在工作中更是阻碍重重,历尽艰辛,当时文化界被崇洋复古的思潮所笼罩,音乐界普遍存在盲目崇洋和轻视国乐的思想,不少人主张用西洋音乐代替国乐,再加上文人相轻,勾心斗角,他的工作不仅得不到支持,反而受到各方面的歧视,天华先生虽身处逆境却并没有气馁,他为改进国乐做了大量工作。虽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距离实现改进国乐使其与世界音乐并驾齐驱的理想仍十分遥远,他感到前途渺茫,因此精神上经常陷于苦闷和焦虑之中。在这样的心境之下,天华先生于1926年8月创作了《苦闷之讴》,倾诉了他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苦闷,愤慨的情感表现了不屈于现实环境而奋力抗争的坚强意志。
  1927年7月,奉系军阀张作霖政府的教育总长刘哲大肆摧残音乐教育,他们为了搜刮军费,以“音乐有伤风化,无关社会人心”为借口,勒令停办北大音乐传习所和北京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面对这种动乱的局势和音乐教育事业的遭遇,天华先生的心情十分沉重,为改进国乐的前途担忧,他在国乐改进社出版的《音乐杂志》上写到:“目睹艺专音乐系及北大音乐专科的停办,凡我同人无不疾首痛心。”1927年冬,天华先生创作了《悲歌》,抒发了愤懑、挣扎、焦虑、隐痛的情绪,表现出要求摆脱困境的迫切愿望。
  从以上几首乐曲的产生可以清楚地看出天华先生的二胡曲是出于对现实生活经历的有感而发,经过不断加工修改,最后定稿成为二胡艺术的经典。
  二
  刘天华二胡曲的另一个特点是,绝大多数乐曲均有鲜明的标题,他对选择曲名非常认真而审慎,总是尽可能力求使曲名与乐曲内容相一致,以避免引起误会。比如:《病中吟》又名《安适》,亦名《胡适》,即“人生向何处去”的意思。由于《安适》容易被人误解为舒适、安逸;《胡适》又与著名文学家胡适的名字偶合,所以这两个名字渐渐被《病中吟》所取代。但是,《病中吟》又有可能被人误解为病中呻吟,所以,天华先生对“病”字的含义曾做过解释,他说:“《病中吟》不是生病的意思,而是心中苦闷如病。”比如《良宵》是1928年1月22日除夕夜晚,天华先生邀请国乐改进社的几位学生到家中过年,在节日欢聚的愉快气氛之下,即兴创作的一首轻快流畅的二胡小品。天华先生让同学们帮他为乐曲取名,几天后他从几个名字中选定了《除夜小唱》,后来又觉得这个曲名似乎缺乏感情色彩,经过反复考虑,最后定名为《良宵》,并将《除夜小唱》作为又名。再比如:1931年1月创作的《独弦操》,天华先生受德国古典音乐家巴赫《G弦上的咏叹调》启发,根据二胡乐器的性能,利用二胡内弦醇厚、深沉而又丰满的音色,创作了这首全曲都用内弦演奏的二胡曲,最初取名《独弦操》,后考虑到让大家从曲名直接了解乐曲的内容,又增加了又名《忧心曲》。此外,还有一个例子也可以看出,刘天华力求使曲名与乐曲内容相一致的重视程度,前述《苦闷之讴》的创作背景和天华先生创作时的心境,他在当时面临崇洋复古的思潮,改进国乐的工作经常受到多方指责和歧视。在现实面前,他采取了洁身自好的态度,平日他虽然不擅长书法,此时却书写了“抢补含真,陶然自乐”八个字,可以看出他在逆境之下,并没有气馁。为了改进国乐,展开了更加广泛而深入的学习,一方面向民间艺人学习三弦拉戏和昆曲、京剧、佛曲,另一方面努力学习小提琴和西洋作曲理论(如和声、作曲法等),他在刻苦学习、埋头事业之中,获得了另一番乐趣。所以,天华先生为《苦闷之讴》取了又名《苦中乐》。   三
  经过“十年浩劫”,拨乱反正,学术界对刘天华创作思想和作品的思想内容有了较正确的认识,大家对刘天华二胡曲的理解也基本上有所共识,加之刘天华二胡曲有极其鲜明的标题性,所以一般不会引起什么误解。但令人遗憾的是,《烛影摇红》长期以来却被某些专家学者和权威出版机构乃至著名乐团在乐曲内容简介中误解为是一首“轻松愉快的舞曲”。据我所知,这种错误的解释已经延续了三十年之久。为了避免这种以讹传讹的乐曲内容简介继续蔓延和扩散下去,在此谈谈个人看法,同时也希望引起讨论,通过不同意见的争论,从中获得教益。
  《烛影摇红》是天华先生最后创作的一首二胡曲,作于1932年5月11日,即天华先生同年6月8日逝世前的28天,才将此曲修改完毕正式定稿。乐曲的标题原是中国古代词牌的名字,据记载宋代词家有近十人曾经用过?眼烛影摇红?演词牌,近代广东小曲也用过“烛影摇红”作曲名。天华先生自幼酷爱古典诗词,他早在第一首创作的二胡曲《病中吟》取名时就采用了古代诗歌行体中的“吟”字,此时他以新颖的3/8、12/8节拍和富于东方古典色彩的优美旋律创作的这首别具一格的二胡曲,借用古代词牌?眼烛影摇红?演作为曲名,不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也是相当贴切的。可能是由于天华先生突然病逝,没有来得急对此曲做出文字或留下口头的解释,再加上乐曲采用了一贯用来描绘舞姿的三拍子节奏,所以才让人产生误解。笔者与天华先生的女儿刘育和(原中央音乐学院教授,2004年2月19日因病去世),曾经多次交流对《烛影摇红》及其他二胡曲的理解和看法,她表示非常赞同,并希望我做宣传和解释工作。因此,我从1991年应邀到香港学艺学院工作后,先后在数十次二胡示范讲座和二胡音乐会中讲述(有些是边讲边拉奏)我对刘天华二胡曲,特别是对《烛影摇红》的理解。
  天华先生在最后创作的这首二胡曲中,在作曲技巧方面比以前有更多的探索,他刻意采用了民族器乐历来极少使用的三拍子节奏,巧妙地将西洋变奏曲式的结构与中国民间音乐传统的加花变奏手法相结合,这些无疑为民族器乐树立了光辉的典范。尽管如此,他并没有忽略乐曲思想内容的表达,更有人评论刘天华晚年创作的《烛影摇红》只是“写作技巧更加成熟,而内容却相对空泛”。这种看法是毫无根据的主观意测。当我们从音乐的角度去研究这首作品时,即会清楚地看到从乐曲的引子一开始,就以强奏的八度音程大跳立刻给人以情绪十分激昂的感觉,由此引出的两个连续下行的三连音乐句和节奏自由的散板乐句,内含刚毅、挺拔,抒发了愤懑、激动的情绪。其后又能以平稳的四分音符和两个升Sol(#5)变化音,将郁闷的情绪蒙上一层悲凉而阴暗的气氛,使音乐富于感叹的意味。紧接着以三拍子的节奏引出了第一段优美、典雅而富于舞蹈性的主题旋律,它所描绘的并非轻松愉快的舞姿,而是在古朴而雍容端庄的形象之中,略带忧郁、伤感的情调。随着主题旋律的变奏和展开,情绪逐渐转为激昂,特别是乐曲的第三段,无论从旋律线的走向和节奏、节拍的性格,都不难看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激越、奋进的情感和顽强的意志,音乐之中仿佛表现出一种不屈于现实环境的束缚而奋力抗争的精神。乐曲的第四段,在主题旋律变奏的基础上,进而引申出一段缓慢、深沉而忧伤的旋律,使人从中感受到作者流露出的内心凄楚、哀怨惆怅的情绪。这正反映出天华先生在当时军阀混战、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国家处在四分五裂,内忧外患的苦难年代,他一生怀着改进国乐的理想在逆境中艰苦奋斗,但却无法实现的那种难以摆脱的痛苦心情,这是他音乐中的内涵。从他的处女作《病中吟》到最后创作的《烛影摇红》,一直贯穿着这种既要奋力抗争而又无法摆脱困境的情绪,这正是天华先生最真实的核心思想,也是他音乐创作思想的本质。
  我认为,对《烛影摇红》的理解不只是对一首二胡作品的正确与错误的解释问题,同时也关系到对刘天华的评价。天华先生为了实现改进国乐以期与世界音乐并驾齐驱的理想,历尽艰辛,奋力开拓,大胆革新、创造,并以超人的毅力、不懈地奋斗,终于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如今中国音乐已经走向世界,为世人所瞩目,实现了天华先生的宏愿,但要使中国音乐走在世界音乐的前列,更加科学化、系统化,仍有许多工作要做。在纪念刘天华逝世80周年之际,学习和继承他为民族音乐事业而卓绝奋斗的精神,具有更为深刻的现实意义。
  王国潼 二胡演奏家、教育家
  (责任编辑 张萌)
其他文献
年春天以来就听说长期病休的翻译家欧阳小华住院治疗,当时我正忙于筹备6月份的“澳门会议”,会后不久就接到有关方面传来小华已然病故的噩耗。对那么好的一位同志的离世我实在不能接受,匆匆应接对她“遗体告别”和随后举行的“追思会”,使我久久难于压制自己的无比伤痛。回顾过去,半个多世纪与小华相识的种种,至今仍历历在目。人生苦短,当时都还是翩翩少年的你我,随着新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随着中央音乐学院的建设和发展,
琅勃拉邦位于老挝北部,湄公河与南坎江在此汇流,城市沿河而建,依山傍水,风光优美秀丽。琅勃拉邦有着非常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曾是东南亚重要的封建王朝澜沧王国(1353-1707)的都城,也是当今老挝最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作为老挝小乘佛教的中心,辉煌而精致的寺庙与佛塔随处可见,每天清晨一行行排列整齐身着朴素僧服的僧侣以手持钵接受市民的施舍。按照小乘佛教的传统,这里的男性佛教徒不论身份地位,一生中至少出家
我与徐锡宜初识是在1982年的仲夏。记得那是我们同一行音乐家们结伴西去,到天山脚下、伊犁河谷、巩乃斯草原上去深入生活,采撷风情。彼时,他亦年轻,我也年轻。年轻的心相遇,总会燃起火焰,更何况是志趣相投,一见如故,激情极易迸发火花的艺术家呢。于是,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成为挚友,成为艺术创作的合作者,成为求索人生哲理的同路人。  一晃几十年烟云过眼。当资深的音乐评论家们确认,锡宜的创作已从单纯走向成熟,
2016年10月26—28日,作为正在西安举行的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的参演项目,“2016全国民族器乐系列音乐会”在西安音乐学院举行。这次活动由陕西省文化厅、西安音乐学院承办,共安排了5场音乐会和3场学术讲座及研讨,呈现了一场集展演、学术交流、非遗传承于一体的民族音乐盛宴。  本次展演活动共邀请了十一个音乐团体,分别是上海国乐研究会、广州星海音乐创作协会“粤成荟”广东音乐组、山东菏泽丝弦组合、山西晋
2021年6月26日下午,国家图书馆举办了一场主题为“中国传统音乐的现代化保护与传播”的讲座,音乐制作人叶云川担任主讲人,他以参与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中国音乐地图》的制作经历为例,结合图片、音视频展示了他走访全国近四十个民族地区所采集到的民间音乐及其蕴含的深厚情感,利用现代化音乐制作技术对中国传统音乐作系统性的整理和表达,使之焕发别样生机,以及如何利用国际化的推广方式让中国民族音乐更多地走向世界,并
摘要:用上一个好的过渡段,表达方式变化时就显得衔接自然,文章就气韵流动,严丝合缝,否则就会血脉不畅、难以卒读。  关键词:由议到叙 时空转换     表达方式变化中的过渡,是指叙述、议论、抒情、说明等表达方式变化交替时而使用的过渡。用上一个好的过渡段,表达方式变化时就显得衔接自然,文章就气韵流动,严丝合缝,否则就会血脉不畅、难以卒读。具体地说,表达方式变化中的过渡,可分为以下几种方式:  第一种是
摘要:在中职艺术欣赏课程中,引入中华民俗文化的欣赏是弘扬民族文化的有益尝试。如何有机、有效的选择民俗文化的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途经有四:一引入对联艺术,感受民俗文化的持久生命力;二借助民间俗语、谚语,亲近民俗文化;三讲解节俗知识,加深学生对民族传统节日的感情;四深入民间了解乡土风情,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民俗文化就在“我”身边。以此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开辟中职校本课程建设的新途径。  关键词:民俗文
摘要:体育学科是学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不仅与学校的其他课程在很多方面具有一致性,更具有自身的鲜明特性,体育学科为学生提供了独有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以及充分的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对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提高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关键词:自由空间;锻炼氛围;参与活动;灵活多样    体育教材的核心是“健康第一”,它不仅要求学生在身体机能上得到科学合理的锻炼、
甲子星海唱东风,  学术高地呼惊鸿。  薪传化雨赖巨匠,  天纵奇才识霜松。  牢记使命立大美,  不忘初心探隐虹。  赏乔岭南堪煮酒,  圆梦中华啸长空。  (作者于丁酉年孟冬)  孟冬羊城,煦阳如春。值此星海音乐学院六十周年校庆之际,2017年11月15日学院迎来了三十年最为重要的日子,作为献给星海六十华诞的特别礼物,赵宋光学术思想研究中心(简称“中心”)正式揭牌成立了。  “中心”的成立仪式
陈洪(1907—2002),音乐教育家、音乐理论家、作曲家,20世纪中国高等音乐教育的开拓者之一。他在音乐教育、音乐理论、音乐翻译、音乐创作等领域成绩斐然、影响深远。为了缅怀这样一位为中国高等音乐教育事业作出突出贡献,为特殊时期上海国立音专的办学和发展作出重要成绩的老“上音”人,经过一年多的谋划和筹备,由上海音乐学院主办,中国音乐史学会、上海音乐学院科研处、《上海音乐学院志》编委会办公室承办,《音